張?jiān)聬?/p>
站前花街,一條在地圖上搜索不到的街道,卻突然在一夜之間火遍全武漢,仿佛被吹醒的花朵,在鐵軌邊盡情綻放。
“復(fù)古”“文藝”“網(wǎng)紅”“多巴胺”等熱詞毫無征兆地堆砌在這條街道上,讓它在享受贊美的同時,也接收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審視。然而,當(dāng)我們走進(jìn)它,恍然發(fā)現(xiàn)這里不僅承載著武漢的舊時記憶,還生活著一群“接地氣”的街坊四鄰,彌漫著濃濃的人間煙火味。
帶“鐵味”的車站前路
鐵路之于武漢,是天塹變通途的城市動脈。作為擁有百年鐵路史的湖北武漢,有著深厚的地名文脈,特別是如同星芒一般分布在鐵路線上的大街小巷,不僅承載著舊時人們的悲歡離合,還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鐵路發(fā)展。
其中,武漢火車站的命名十分特別。大多數(shù)鐵路火車站都是以城市加方位來命名,例如“南京南”“合肥南”等。武漢卻沿用了傳統(tǒng)的“武漢三鎮(zhèn)”說法,分為“漢口站”“漢陽站”“武昌站”。這樣的命名總讓外地游客感到意外,但是縱覽武漢現(xiàn)代化的歷史進(jìn)程,會發(fā)現(xiàn)其中暗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三大老火車站中,“漢陽站”無疑是知名度最低的,甚至很多來武漢的人懷疑,到底有沒有漢陽火車站?答案是肯定的,漢陽站始建于1956年,是京廣線上的貨運(yùn)二等站。只是漢陽站載貨不載客,便少了迎來送往的人氣,多了幾分埋頭做事的沉悶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看起來沉默寡言的漢陽站卻連接了一條充滿活力的鬧市街道——站前花街。這并非它的本名,而是對其的美譽(yù)。它的官方名字叫“車站前路”,也就是“漢陽站前邊的小路”的意思。
這條彎彎曲曲的街巷,不足300 米,一頭是默默無言的漢陽站,另一頭卻是熱鬧的漢陽大道。
從漢陽大道進(jìn)來,能清晰地看到站前花街上蜿蜒曲折的鐵軌線。原來,這條街巷還曾是漢陽枕木防腐廠的專用貨運(yùn)鐵路線的組成部分。
時間回溯到20 世紀(jì)50 年代,新中國初建,百廢待興?!耙l(fā)展,先修路”,鐵路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而修建鐵軌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就是枕木。彼時,建于1953 年的漢陽枕木防腐廠,是新中國成立后建設(shè)的第一個現(xiàn)代化枕木防腐工廠。它和漢陽火車站先后落成,一起歷經(jīng)風(fēng)雨,為新中國的建設(shè)與發(fā)展添磚加瓦,作出貢獻(xiàn)。如今,在花街曬著太陽的滄桑老人,迎著清風(fēng),緩言道:“當(dāng)時北方來的木材,就經(jīng)過這條鐵路,轟隆隆地運(yùn)進(jìn)廠里?;疖嚲蛷募议T前開過,蠻壯觀的,大伙兒都從屋里頭跑出來看?!?/p>
20 世紀(jì)末,隨著老漢陽火車站的改制,鐵軌停用,附近被改為鐵路職工的住所,共有57 戶居民。同時,因?yàn)榕f鐵軌的緣故,這一片區(qū)發(fā)展受到桎梏。直到2019 年,社區(qū)決定改造,最初的方案是按照舊城改造的慣例,拆除鐵軌,將房屋整體翻新,但遭到了居民們的反對。社區(qū)請來專家,和居民一起討論改造方案。
最終確定了以“鐵路時光”為主題,用色彩還原那段難忘的日子。
鏡頭下的旖旎風(fēng)光
改造后的花街,最初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野中,是一幀又一幀“出片”的鏡頭:廢棄的鐵軌,色彩亮麗的街道,生機(jī)勃勃的綠植,溫馨治愈的涂鴉墻……吸引人們?nèi)ヌ綄ぁ?/p>
在漢陽大道上,有一個藍(lán)色的指示路牌“車站前路”,這就是花街的入口。沿著路牌向前,一條鋪滿石子的鋼軌小路赫然在目,望不到盡頭。左邊的紅色磚墻上裝飾著各個時期的列車指示牌,帶有厚重的年代感。
整個花街是一條以鐵軌元素為依托、鮮花元素為主題的街道。鐵軌元素在鏡頭中自帶浪漫色彩,在視覺上從窄到寬一直延伸到遠(yuǎn)方,給人帶來無盡的憧憬和想象,是一種無形的語言,帶有向往、希望、詩和遠(yuǎn)方的含義。而鮮花元素更是鏡頭里的???,讓人欣賞與喜愛?;ǖ拿溃酋r艷,是純真,是幸福,是對美好的追求與熱愛。
行走其中,會發(fā)現(xiàn)上世紀(jì)的建筑鱗次櫛比地分布在鐵軌兩側(cè),頗有“老漢陽”的韻味。它們有的添上了糖果色油漆的外衣,在爬山虎和藤蔓的環(huán)繞中“猶抱琵琶半遮面”。沿著軌道的邊線,密密匝匝地?cái)[放著大小不一的花盆,里面種植著四季不同的花朵以及各種不知名的綠葉植物。春時,薔薇吐蕊,芳香四溢;夏時,梔子花逢人低腰,沾染一身香氣;秋時,菊花簾卷西風(fēng),疏籬別有清香;冬時,三角梅嬌羞艷麗,宛如明媚驕陽。當(dāng)然,最令人念念不忘的是繡球花,頗有“一樹繡球花滿,盈盈握雪團(tuán)酥”的獨(dú)特風(fēng)韻。
除了花,小動物也能打動人心。花叢里躲藏著的貍花小貓,眼睛像綠寶石,偷偷審視著游人;小狗大剌剌地在街道上撒著歡兒,溫順親昵,是鏡頭里最討喜的模特;清脆的鳥鳴環(huán)繞在枝丫間,只聞其聲,不見其形,或許只有高清的長鏡頭才能捕捉到它們的影子。
值得一提的是,花街精心改造的成果主要有兩處。一是精致的涂鴉墻,有撐著雨傘的龍貓,有開往花海的播放器,有在墻上飛馳的火車,還有各種各樣的小清新文字,例如“我剛好路過,你恰好盛開”。二是具有特色的火車元素:舊時的車站,泛著斑駁印記的月臺,帶有時光記憶的火車站牌,仿舊紅綠燈、信號桿等。這兩處大概是上鏡最好的地方,來往的游客川流不息,“咔嚓”的快門聲此起彼伏。在這里拍出的照片,自帶復(fù)古濾鏡,仿佛走進(jìn)了上個世紀(jì)的老漢陽。人群中偶有穿著旗袍的女子,撐著黑色的油紙傘,坐在車站的月臺上,眼神凄迷地望著前方,塑造出一種在等待遠(yuǎn)方戀人的感覺。
花街的終點(diǎn)接駁到京廣鐵路線上。此處有一扇緊鎖的大鐵門阻擋游人的去路,門上貼著告示牌“非鐵路作業(yè)人員禁止入內(nèi)”。抬頭將目光放遠(yuǎn),會發(fā)現(xiàn)里面是一幢兩層的連排平房,上面掛著兩個楷體的大字——漢陽。鐵路四通八達(dá),通往遠(yuǎn)方,火車飛馳,留下駛過歲月的痕跡。
一切還沒結(jié)束。鏡頭下的鐵軌落日才是花街最旖旎的風(fēng)光。紅彤彤的夕陽懸掛在車站上方的天空,使得車站熠熠生輝,鐵軌流光溢彩。若是恰好有火車經(jīng)過,金光灑下,正如一幅呼嘯而過的油畫。隨著時間的推移,夕陽往下溜走了些,露出半張臉,只將金輝灑在站前花街每一位人間客的臉上,然后漸漸隱沒,直至消失不見。
街坊里巷的人間百態(tài)
“每天,我在這里看山看水看鐵路/ 聽?wèi)T了笛聲悠揚(yáng)/ 習(xí)慣了火車往來時房屋的輕顫/ 一如在他鄉(xiāng),偶遇故人時驀然的心跳?!?/p>
這是住在車站前路63 號的詩人趙福武的詩句。趙福武是養(yǎng)路工人出身,一直工作在鐵路線上。他在工作之余,以鐵路元素融于自身的感悟,寫下了無數(shù)的詩篇,看似樸質(zhì)的文字,卻蘊(yùn)含著深厚情感和浪漫色彩。
每天晚飯后,趙福武牽著小狗在廢棄的鐵路邊散步。他邊走邊觀察,看花街的新訪客,看巷子里繞著銀發(fā)奶奶膝頭的稚童,看侍弄花草的阿姨……于是,聞著街巷間飄散開來的飯菜香,他揮筆在詩句中寫下了花街里的人間百態(tài)。
花街藏龍臥虎,不僅有詩人,還有“園林設(shè)計(jì)家”。車站前路62 號,是一間名為“小巷人家”的小屋。
這戶人家的主人叫郭麗芬,退休前曾在Z38 次列車上工作,常年往返于武漢和北京之間。別看她是地道的武漢人,卻練出一口字正腔圓的京腔。如今,郭阿姨退休后,改造自己家的房子和花園,便成了她日常的最大愛好。金銀花、月季、繡球開在她的院子里,一年四季都帶有花香。郭阿姨還把房子刷成亮白色,在屋角掛一盞月亮燈,晚上天一黑,“月光”會落在白墻上,她還給自己的家取了一個新名字——“月滿樓”。日復(fù)一日,郭阿姨坐在二樓,看花街上的俊男靚女,聽著鄧麗君的經(jīng)典老歌,呷一口生活的美酒,品出了幾分時過境遷的滄桑。
舊的街巷總讓人盛滿了舊的思緒,如同藏在時光里的記憶。20 世紀(jì)80 年代的漢陽,門口坐著曬太陽的老奶奶,抿嘴淺笑;對面曬著衣服的大姐,與隔壁騎著自行車上下班的大叔熱情打招呼;庭院里的鄰居們圍坐一圈兒,嗑著瓜子話家長里短;飯時,各家各戶冒出裊裊炊煙、陣陣肉香,而小賣店的老板娘招呼著喝完汽水的孩子們,留下瓶子做回收。
如今,社會發(fā)展飛速,高樓大廈覆蓋了舊年的小巷,飛馳的高鐵也替代了哐當(dāng)作響的綠皮車,但漢陽的站前花街依舊是這座城市里與眾不同的風(fēng)景線。在色彩鮮明的街巷中,街坊們在樹蔭下?lián)癫肆奶臁⒑炔璩燥?,延續(xù)著復(fù)古的“煙火”;在光與影的余暉里,人們把桌子和板凳搬到鐵軌旁,燉上火鍋,整上幾口酒,推杯就盞,幸福的笑聲也就此彌漫開來……
編輯+ 崔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