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霄
揚雄是兩漢時期學術界的領軍人物,被尊稱為“西道孔子”[1],后來一度進入孔廟從祀人物之列;甚至還有學者認為他是超越孟子的孔門弟子。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他是中華文化史上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著有《法言》《太玄》等59部著作,是名揚全國的碩學鴻儒。揚雄最重要貢獻是堅持、推廣正統(tǒng)儒學。他對否定仁義、滅絕禮學,篡改經(jīng)典的其他學說,則有所批評。揚雄的學術思想,充分體現(xiàn)出蜀學兼容并蓄的特色,不僅對于蜀地文化的傳播有重大推動作用,而且對于全國的學術界,亦有非常深刻的影響。這里談談?chuàng)P雄對夫妻倫理的闡述。
西漢初期,在政治上占主導地位的是“黃老之學”,那是因為經(jīng)歷秦末戰(zhàn)爭后經(jīng)濟的殘破,急需休養(yǎng)生息;而“漢承秦制”又帶有很強的法家意味。其時真正的官學并沒有建立。經(jīng)過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代,經(jīng)濟富裕了,朝廷倚重的思想家董仲舒通過對天人關系、古今關系的重新解讀,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經(jīng)學獨尊的基礎。他本人也成為兩漢時期官方的政治理論代言人。
號稱“漢代大儒”的董仲舒表面上是把儒家以外的諸子百家都斥為邪僻之說,其實他的思想體系極為龐大復雜。早在東漢,班固就注意到董仲舒的思想體系并不是無章可循,他說:“漢興,承秦滅學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陰陽,為儒者宗。”[2]所以范文瀾先生也說:“董仲舒的哲學基本上是《易經(jīng)》陰陽學的引申?!盵3]
董仲舒利用陰陽五行的思維框架說明人與天之間存在著某種神秘的聯(lián)系,認為“天道之大者在陰陽”[4],并將“貴陽而賤陰”之說引申到人事,從而形成了人間的陽尊陰卑理論。他在《春秋繁露·基義》中進一步發(fā)揮說:“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即是說,在人倫關系中,存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問題是,這是真正的“儒學”嗎?
在董仲舒看來,要維持社會穩(wěn)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就必須強調(diào)陽尊陰卑理論,以男的為陽,女的為陰,而且陽永遠是主體,陰永遠是附庸。董仲舒以陽貴陰賤論證封建的尊卑等級觀念,并以此確立君權、父權、夫權的統(tǒng)治地位,他說:“循三綱五紀,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乃可謂善。”[5]這樣,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就很容易實現(xiàn)了。
揚雄(前53—后18)畫像(清殿藏本)
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6]這樣,他以天意的體現(xiàn)對封建綱常的神圣性、永恒性做出了神學的論證。在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支持下,董仲舒陽尊陰卑倫理便成為西漢時期的統(tǒng)治理論,被正式列入國家法典。
當揚雄開始學習、研究儒家學說的時候,作為西漢統(tǒng)治理論的董仲舒的所謂儒家學說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上百年的發(fā)展與凝練,形成為一套完備的思想體系了。揚雄必受其影響。但是,因為他身處亂世,更因為他在40歲之前,就是居于蜀郡郫縣的一個普通學者,所以他能以獨立的眼光去識別董仲舒理論的缺陷與不足。
揚雄嚴厲批判過許多高舉孔儒、忠孝旗幟卻可能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假儒生。例如,他批判過西漢初期為劉邦制定三叩九拜的上下尊卑的朝儀制度的叔孫通,將其視為“詘道信身”“重利輕道”,無視天地真理和內(nèi)心德治的小人。
在揚雄看來,儒家倫理學中的“儀禮”與“禮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任何熱衷于制定外在的尊卑儀禮倫理制度,并以為依靠這種禮樂、禮制的倫理制度,就可以實現(xiàn)德治的“禮義”之說,完全違背了孔子的禮義大道原則;尤其是像董仲舒那樣在國家社會中極力強調(diào)君臣、父子、夫妻的絕對尊卑倫理的說辭,更是虛偽,他在《太玄·玄摛》中指出:
而君臣父子夫妻之綱辨矣。是故日動而東,天動而西,天日錯行,陰陽更巡。死生相摎,萬物乃纏。故玄聘取天下之合而連之者也。綴之以其類,占之以其觚,曉天下之瞆瞆,瑩天下之晦晦者,其唯玄乎![7]
揚雄認為,社會人倫必須遵循“天日錯行,陰陽更巡”的天道原則,因為這是一種常識常理。每個人在國家社會中的“身份”,都是因時、因場合而多樣化的,現(xiàn)實社會中的許多人倫弊端,就在于許多人不懂得按照天道原則去適應這種“本來”的身份倫理轉換。既然“天日錯行,陰陽更巡”,那么固定不變且違背“天道”原理原則的“尊卑、貴賤”人倫,也就是非常錯誤的了。
因為夫妻關系的穩(wěn)定不僅對于家庭而且對于社會的發(fā)展都至關重要,所以揚雄反復強調(diào)說,人間的人倫,包括君臣、父子、夫妻關系,大不過天道人性原則,他說:“孝,至矣乎,一言而該,圣人不加焉!父母,子之天地歟?無天何生?無地何形?天地裕于萬物乎?萬物裕于天地乎?裕父母之裕,不裕矣。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8]揚雄這里所說的“?!笔歉火垺⒇S盛的意思。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父母子的孝慈關系,本是天道人性的本然和使然,明白道理的人是不會去多事搞什么“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倫理制度的。人間的所有合理倫理,都有其天道人性的基礎,是不能也不必強加強求的。
揚雄當然還是倡導君臣、父子、夫妻之間應該建設出上下有序的倫理關系的;但是,揚雄反復強調(diào)的人為主觀規(guī)定的軟法律的“禮制、儀禮”,與自覺通天道人性、自修自治的“禮義”之德行,是有本質區(qū)別的。揚雄在《太玄·戾》中指出:
戾:陽氣孚微,物各乖離,而觸其類。
初一:虛既邪,心有傾。測曰:虛邪心傾,懷不正也。
次二:正其腹,引其背,酋貞。測曰:正其腹,中心定也。
次三:戾其腹,正其背。測曰:戾腹正背,中外爭也。
次四:夫妻反道,維家之保。測曰:夫妻反道,各有守也。
次五:東南射兕,西北其矢。測曰:東南射兕,不得其首也。
次六:準繩規(guī)矩,不同其施。測曰:準繩規(guī)矩,乖其道也。
次七:女不女,其心予,覆夫谞。測曰:女不女,大可丑也。
次八:殺生相午,中和其道。測曰:殺生相午,中為界也。
上九:倉靈之雌,不同宿而離失則歲之功乖。測曰:倉靈之雌,失作敗也。[9]
對其中的“次四”“次七”,北宋的司馬光有如下“集注”:
揚雄《太玄經(jīng)》(明嘉靖郝梁萬玉堂復刻宋兩浙茶鹽司本)
夫治外,妻治內(nèi)部,道相戾也。然而內(nèi)外相成,以保其家?!虺珛D和,道之常也。今乃乖戾,棄同即異,女則覆天之智,臣則敗君之功,大可丑也。[10]
這段話的意思是,男女之間的差異要承認,但這種差異并沒有地位上的高低,更沒有歧視女人的意思。男女之間的差異產(chǎn)生了不同的要求:男人必須包容、陽剛;女人必須柔美、細心。男女各安其位,各守其道,這是男女分工不同,所以要互相包容,相輔相成。如果雙方都各盡其職,則家庭和睦。這樣就符合陰陽和諧之道,家庭也就能夠美滿。
揚雄之所以要批判“男尊女卑”,首先是因為它不符合“陰陽”的天道人倫;其次是因為它打著儒學的旗號,而孔子創(chuàng)立的正統(tǒng)儒學哪里有“男尊女卑”呢!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確實來自于孔子,有人根據(jù)此話而認為孔子歧視女人。但是,理解孔子的話不能斷章取義,必須將這句話放在當時的語境中: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p>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11]
這三段話是孔子與弟子子貢的對話,它們是上下相關聯(lián)的,不可只摘出其中一句而論。
上述話的重點是表述“女子與小人”有“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之象:親近了,他們會無禮;疏遠了他們又會怨恨。這其實是說某些品性低俗、地位比較低下的人難以相處,因為這種人一般受教育少,道德修養(yǎng)自然會低,很容易沾染上社會上的不好習氣。此處的“女子”即代指或者引申為某一類人,而不是指具體的“女人”。
在孔子的時代,確實有“男尊女卑”之說,但是,它不是來自孔子而是《易經(jīng)》,更重要的是它并不是如董仲舒所講的“夫為妻綱”的意思?!兑捉?jīng)·系辭上傳》開篇即說: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莱赡校さ莱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易經(jīng)》是中國最古老的典籍,在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核心是以“陰陽”探討宇宙天體運行規(guī)律。“陰”即坤,泛指地、女人、老母、妃妾等;“陽”即乾,泛指天、男人、老父、君王等。雖然其中有“天尊”“地卑”,但“天尊”并不是說“天”非常尊貴,而是說天空高遠,公正無私;其中的“地卑”,是說大地踏實親切,不分凈污貴賤?!兑捉?jīng)》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也有“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即是說,只要順應天地自然,各守其分,就可以推進萬事萬物的生成和發(fā)展。
如果非要將“天尊地卑”理解為“男尊女卑”,它仍然沒有男女不平等的內(nèi)涵,沒有貶低、歧視婦女的意思,而是講男女在人生、婚姻中應該如何和諧生活的道理。這就與孔子講的如何使社會安定的基本要素完全一致了。
孔子之所以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是因為孔子非常明白,社會生活與自然界是一樣的道理,需要穩(wěn)定。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萬事萬物必須各安其位。所以孔子這話說的就是各安其位這個“位”的關系,并不是表示臣、子、妻要絕對服從君、父、夫。如果結合《論語》通篇來看,更可以知道,孔子對居上位者的要求更高。他認為,居上位者要有更高的德行,才能成為下位者的榜樣,不能不受任何約束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孔子就說,君王就要像君王,臣子就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妻子要像妻子,這樣就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職。
《列子·天端》(清刻本)
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是沒有等級、貴賤之區(qū)別的。如果非要找出其中的差別,那只能說,這里的“貴賤”指的是在人生不同階段中,因為崗位的原因,人們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必然有所不同;但這并不代表能力和身份,更不是思想和地位上的尊卑。這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的“貴賤平等,天下大同”的主張是一致的。
應該說,“男尊女卑”的真正出處是在《列子》,不過又與孔子有關?!读凶印ぬ烊稹罚?/p>
孔子游于太山,見榮啟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帶索,鼓琴而歌??鬃訂栐唬骸跋壬詷?,何也?”對曰:“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而吾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當何憂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寬者也。[13]
列子是介于老子與莊子之間的東周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道家學派重要的傳承人物,被尊為“沖虛真人”。他創(chuàng)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其先后著書20篇,后人整理的《列子》僅余8篇。
《天瑞》篇為《列子》之首篇,其文多為寓言以及議論,正如張湛《列子序》所言:“大略明群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神慧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自喪。”[14]這是講有形之物誕生、消亡,其暫行于世而終歸虛無。人生亦復如是:從嬰孩、少壯、老耄直至死亡,性命本非吾有,生死不過往來。
列子小于孔子約一個世紀,不知道他是怎么掌握“孔子游于太山”史料的,很可能就是編造的寓言;而且,“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這樣的話語是“榮啟期”所言,與孔子又有何涉?何況,榮啟期本為隱士,他對孔子自言得“三樂”,即為人,又為男子,又行年九十五。后世以此為知足自樂之典。不過,榮啟期所說的“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是說“吾既得為男”所以快樂,是“安貧樂終”的一種表示,絲毫也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與董仲舒等人的“夫為妻綱”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
注釋:
[1](漢)桓譚:《新論·啟寤第七》說:“張子侯曰:‘揚子云西道孔子也,乃貧如此?!釕唬骸釉埔鄸|道孔子也。昔仲尼豈獨是魯孔子?亦齊、楚圣人也’?!?/p>
[2](漢)班固:《漢書》卷二十七《五行志敘》,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082頁。
[3]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二編,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12頁。
[4][6](漢)班固:《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zhèn)鳌?,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904頁,第1914頁。
[5](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297—304頁。
[7](漢)揚雄著,(宋)司馬光注《太玄集注》卷七《玄摛》,中華書局2022年版,第215頁。
[8](漢)揚雄:《法言》之《孝至》,見紀國泰《〈揚子法言〉今讀》,巴蜀書社2017年版,第375—376頁。
[9][10](漢)揚雄著,(宋)司馬光注《太玄集注》卷一《戾》,第18頁、第19頁。
[11]楊伯峻:《論語譯注》之《陽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91—192頁。
[12]楊伯峻:《論語譯注》之《顏淵》,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28頁。
[13]楊伯峻:《列子集注》之《天瑞》,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22—23頁。
[14](晉)張湛:《列子序》,見楊伯峻《列子集注》第2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