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寶, 徐連波, 唐廣訓
(1.天津市第八十二中學, 天津 300170; 2.天津市河東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 天津 300171)
新時代我國的體育存在發(fā)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現(xiàn)象。廣義的體育包括 “競技體育”、 “學校體育” 和 “大眾體育” 三個方面。 就競技體育層面來講我國的運動員多次在世界大賽上取得佳績, 整體發(fā)展的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從學校體育層面來講, 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呈逐年下降趨勢, 雖有所遏制但前景不容樂觀。 從大眾體育層面來講,國民體質健康狀況我國是居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學校體育與群眾體育發(fā)展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發(fā)展不相適應, 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 在學校言及體育學科常被視為 “小三門、 副科”, 很多人包括體育教師對體育學科的育人價值與定位認識不清, 導致教學目標不明, 其結果也就不能達到體育學科應有的作用。 要推動體教融合發(fā)展, 問題的關鍵是正確把握學校體育的育人價值與定位, 才能讓全社會都重視學校體育, 才能讓學校體育、 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均衡發(fā)展, 才能讓體育服務強國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說 “身體是人生一切奮斗成功的本錢,少年兒童要注意加強體育鍛煉。[1]” 青少年階段是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 學校教育貫穿整個幼兒至青春期, 因此學校體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917年毛澤東主席在 《體育之研究》 提出 “體育一道, 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 無體是無德智也。[2]” 古人也說 “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 健康的軀體承載著生命的一切, 而學校體育教育對廣大青少年學生來講不僅是身體教育, 更是通過身體鍛煉對學生進行教育, 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講, 體育運動有利于智力的增長, 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更有他學科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 世界衛(wèi)生組織關于健康定義是: “健康不僅是指一個人身體有沒有出現(xiàn)疾病或虛弱現(xiàn)象, 而是指一個人身體、 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tài)。[3]”身體健康、 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校體育是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手段。 深刻理解健康的概念, 用三維健康觀去審視學校體育。 學校體育所培育的不僅僅是一個身體沒有疾病和不虛弱的人, 而是身體機能、 社會適應能力和精神狀態(tài)都保持良好的人, 這正是學校體育課程基本功能, 因此學校體育要 “培育之人” 應該是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
關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重視學校體育工作歷來是黨和國家的重要的工作方針, 學校教育要把 “健康” 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關于 “健康第一” 指導思想最早見于毛澤東主席給時任教育部長馬敘倫的兩封書信之中。 在1950年6月19日的信中提出 “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 學習第二?!痹?951年1月15日再次寫信 “提出健康第一, 學習第二的方針, 我以為是正確的。[3]” 在1956年9月, 周恩來總理同國家體委領導講話中說: “學校體育必須從小搞起, 我自幼體弱, 小時受國民體育教育, 在南開中學常鍛煉, 身體好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高度重視有著歷史淵源。 建國初期針對當時學生體質健康不佳的現(xiàn)狀,明確青少年身體健康工作必須從學校教育抓起, 學校體育是增進健康的主要渠道, 反映出學校體育在增強學生身體健康乃至國民健康的基礎地位。 隨著國家經濟社會不斷的發(fā)展, 黨和國家對學校體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頒布了 《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中明確提出 “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切實加強體育工作, 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 養(yǎng)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4]” “健康第一” 成為學校教育工作指導思想, 圍繞著如何增進學生健康構建新的體育課程體系。 2001年頒布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學校的體育課的名稱也改名為 “體育與健康”,體育與健康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并列關系, 是一種遞進關系。也就是說體育服務于健康, 通過體育項目的 “學、 練、 賽”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課程名稱改變意味著國家視角將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置于重要的位置。 對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全社會都有責任, 不論是 “家庭、 學校、 社會都要為少年兒童增強體魄創(chuàng)造條件, 讓他們像小樹那樣健康成長, 長大后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才。[5]” 在2018年9月第五次全國教育大會上, 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體育提出明確要求, “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開齊開足體育課, 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 增強體質、 健全人格、 錘煉意志。[6]” 只有重視學校體育工作, 將其作為基礎工作去抓才能讓青少年體魄強健, “少年強、 青年強則中國強。” 青少年是基礎之基礎, 學校體育是增進學生健康的主陣地, “健康第一” 的理念無論是過去、 現(xiàn)在和將來依然是學校體育工作的核心。 在體育課程教學要貫徹 “享受樂趣、 增強體質、 健全人格、 錘煉意志” 四位一體的工作理念, 讓學校體育回歸 “健康”, 才能發(fā)揮體育 “三維” 育人的本質功能, 才能打造 “樂觀識趣、 體魄強健、 人格完善和意志堅強” 的時代新人, 成長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7]” 健康成為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保障, 也是人們獲得生活幸福感必備條件。 關注身心健康以及通過體育鍛煉促進健康已經成為了人們的共識。 在人的生命周期里會經歷不同的階段, 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生活重心, 而對生活美好的向往確是最基本的追求, 擁有工作穩(wěn)定、 收入滿意、 事業(yè)成功和生活美滿的基礎依然是健康。 健康是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和保障, 人民群眾的健康源于平時有規(guī)律的體育鍛煉, 源于學校體育工作的扎實開展。 當青少年步入社會參加工作之后擁有體育鍛煉的技能和方法, 學校體育是基礎的基礎, 是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進一步發(fā)展的原動力, 是人民體質健康的基本前提和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 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xiàn)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8]” 不僅要關注青少年等重點人群的體育鍛煉活動, 保障學生校內外體育活動時間, 掌握1-3 項體育運動技能,培養(yǎng)青少年體育運動興趣愛好。 還要關注其他重點人群的體育鍛煉問題, 需要在體育運動基礎設施上多下功夫, 無論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 “要多打造市民休閑觀光、 健身活動的地點, 讓人民群眾生活更方便、 更豐富多彩[8]”, 這樣才能更好地 “推動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平衡發(fā)展, 推進全民健身事業(yè), 不斷提升人民健康水平[8]”。 黨和國家將廣泛的開展體育運動與國民體質增強形成一條邏輯鏈, 視體育工作為我國的根本任務之一, 為此出臺一系列方針、 政策包括《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 《“健康中國2030” 規(guī)劃綱要》、 《健康中國行動 (2019-2030)》 有力的促進了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促進國民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 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構建強大的基礎保障。
我國成年人的健康情況不容樂觀。 數據顯示全國18 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為30.1%, 肥胖率為11.9%, 比2002年上升了7.3 和4.8 個百分點, 6-17 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為9.6%, 肥胖率為6.4%, 比2002年上升了5.1 和4.3 個百分點[9]。 沒有鍛煉習慣、 不掌握鍛煉的技能和方法, 導致國民體質健康出現(xiàn)了問題。 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身高, 身高體質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 人類身高的變化體現(xiàn)國民體質健康。 資料顯示, 在公元前后這個時間段內, 東西方人種的身高是沒有明顯差距的。 在隨后的時間段內身高的雖有變化起伏不大, 差異并不明顯。 真正拉開差距的是在工業(yè)革命后工業(yè)革命改善了勞動條件, 提升了生產效率, 增加了社會財富, 最重要的是營養(yǎng)狀況得到了極大改善。 在隨后100 多年的時間歐洲人的身高迅速增長, 大幅度的超越了亞洲和非洲人。 最為特別的就是荷蘭人的身高, 數據顯示荷蘭男子的平均身高從1914年169 厘米增長13.5 厘米, 達到183 厘米, 而女子的平均身高則從155 厘米提高到169 厘米[10]。 分析荷蘭人身高之謎認為主要有三點: 首先是遺傳因素占33%, 其次是營養(yǎng)因素占31%, 后天運動因素占20%。 現(xiàn)代學校體育起源于歐洲, 學校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是歐洲人身高居于世界前列的重要因素之一。 早在18 世紀末德國就開始教授體育課, 1813年瑞典人佩爾·亨里克·林格成為瑞典皇家中央體育學院的第一負責人, 1805年英國的伊頓公學和哈羅公學舉辦了第一次板球賽。 2014年的資料顯示中國男女成年人平均身高居于世界90 名左右, 100多年前中國人的身高全面領先于日本和韓國, 100年后中國男性平均身高只比日本高1 厘米, 女性平均身高比日本高1.4 厘米[10], 而中國男女性的平均身高都低于韓國人。 合理的膳食結構與體育鍛煉以及較高經濟發(fā)展水平是造成這樣結果的關鍵所在, 縱觀世界各國平均身高, 居于前列的都是歐美發(fā)達國家, 所以說身高是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 而人民群眾健康水平也充分體現(xiàn)著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 當前的體育教學活動存在 “量不足、 質不高” 的現(xiàn)象, 學生體育課上的運動密度偏低。 研究表明: “75%以上運動密度是健康促進效應和提高運動能力的價值閾”, 世界衛(wèi)生組織也建議兒童和青少年每天保持60 分鐘中等到高強度的身體活動, 每周至少應有3 天, 進行包含劇烈強度的有氧運動,以增強肌肉和骨骼的運動。 因此, 學校體育教學應當進一步完善 “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 教學模式, 強化 “教會、 勤練、 常賽” 提升教學質量, 促進學生健康水平提升。
體育強國提出是在1983年。 當年國務院發(fā)出的一份《批轉國家體委關于進一步開創(chuàng)體育新局面的請示的通知》文件之中有所提及, 在1984年10月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發(fā)展體育運動的通知》 中再一次重申關于體育強國的問題。 基于當時的特殊時期, 簡單認為在世界競技賽場上多拿金牌就是 “體育強國”, 將體育強國與世界大賽競技排名劃了等號。 競技體育是體育強國重要的表征, 但遠遠不是全部, 正如體育的概念包括學校體育、 大眾體育和競技體育, 競技體育只是體育強國的一個組成部分。 多年以來的很多人包括體育教師簡單認為體育就是比賽, 競技體育就是體育強國的全部。 國內學者研究認為, “奧運成績、 體育人口、 國內體育產業(yè)總值 (GDSP) 與國內生產總值(GDP) 比重作為評價體育強國的必要條件。 奧運獎牌數和成績名次進入世界前8 名可以稱為競技體育強國; 經常參加體育活動成年人口占總人口45%以上可以稱為大眾體育強國; 國內體育產業(yè)總值 (GDSP) 與國內生產總值 (GDP)比重在1.5%以上可以稱為體育產業(yè)強國。[11]” 2008年9月胡錦濤明確指出: “要進一歩推動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 2019年9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印發(fā)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 明確體育強國的指標: “人民身體素養(yǎng)和健康水平、 體育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居于世界前列”, 同時把體育強國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標志之一[12]。綜上, 我國體育強國發(fā)展現(xiàn)狀是處在不平衡、 不充分狀態(tài), 競技體育在國際比賽中屢屢取得佳績呈現(xiàn)一枝獨秀;成年人參與體育活動人群數量不足, 中老年人參與居于多數且鍛煉方法單一, 并且城鄉(xiāng)之間存在明顯差異; 學校體育發(fā)展存在明顯的地區(qū)、 城鄉(xiāng)差異。
回顧現(xiàn)代體育和國家綜合實力的發(fā)展史可以清晰的看到這樣一個脈絡: 體育運動水平和國家的綜合實力呈現(xiàn)正相關的狀態(tài), 呈現(xiàn)為同一個過程。 歷史的經驗形成一個規(guī)律, 體育強國和世界強國是一個共生體, 體育強國是與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發(fā)展是趨于一致性。 現(xiàn)代體育伴隨著工業(yè)化革命產生、 發(fā)展到壯大起來, 成為現(xiàn)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國的戶外運動、 德國楊氏體操、瑞典林氏體操構成了現(xiàn)代體育的三大基石, 透過世界強國的發(fā)展歷史可以看到這些世界強國的體育發(fā)展歷程。 英國的戶外運動為什么會從歐洲東北海岸上的幾座小島, 傳播到了全球。 這些體育項目能夠從發(fā)源地散播出去, 并不是因為體育內在特質, 而是因為英國遍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德國人也通過國家強大的實力向世界傳播了德國的體操。曾經的瑞典帝國是歐洲列強之一, 林氏體操的目標在于改善國民體質健體強身, 保衛(wèi)國家, 具有極強軍事目的, 對現(xiàn)代體育產生發(fā)揮了重要的影響力。 大洋彼岸的美國人發(fā)明了籃球和排球并通過 “基督教青年會” 和美國的士兵將這些運動傳播推廣到全世界。 體育強國的發(fā)展是基于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 伴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而不斷上升。
體育是國家強盛的符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體育強則中國強, 國運興則體育興。[10]” 成為體育強國根本在于學校體育、 大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的 “三育” 并進, 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 雖然我國兒童和青少年多項體質健康測試指標下降趨勢得到遏制, 但總體體質健康狀況依舊不容樂觀。 截至2021年底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37.2%, 成年人經常參加體育活動比例為30.3%, 該指標遠低于大眾體育強國的指標; 競技體育存在結構性發(fā)展不均衡、 不充分,運動項目呈現(xiàn)集體、 性別的偏態(tài)發(fā)展, 只有國民健康的體魄才能更好的投入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之中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體育是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 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xiàn)。[13]” 發(fā)展體育運動不僅僅可以改善國民的體質健康, 還能培養(yǎng)國民團隊協(xié)作、勇敢拼搏和卓越的領導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也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重要內容,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凝心聚氣的強大精神力量。[14]”在體育強國建設中要深化體教融合發(fā)展, 讓體育精神和體育道德風尚貫穿體育課堂教學始終, 達到 “外化于行, 內化于心”, 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讓體育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的基石。 確保 “體育課開齊開足” 扎實的開展學校體育工作, 才能促進大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的良性發(fā)展,才能為體育文化的建設和體育產業(yè)協(xié)調發(fā)展奠定基礎, 最終達到建設體育強國的目的。
要實現(xiàn)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夢, 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需要從基礎做起。 體教融合的關鍵在于 “恢復廣義的體育和青少年體育應有的地位, 學校體育要真正發(fā)揮作用, 這樣才能實現(xiàn) ‘四位一體’ 的目標, 增強國民健康素質,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提高競技水平?!?體育教師應該明確肩上的責任, 明晰學校體育的價值與定位。 即學校體育是落實 “立德樹人” 的重要抓手, 是落實國家戰(zhàn)略的重要手段, 體育 “育” 的不僅僅是 “體”, 而是通過體育直達人的心靈, 讓青少年身體、 心理和社會適應處于良好狀態(tài),通過學校體育 “以體育人、 以體成人” 最終達到 “立德樹人” 目的。 教育家張伯苓曾說 “強國必強種, 強種先強身”。 強身的關鍵在于體育, 100年前中華民族缺乏體育,100年后依然缺乏體育。 深化體教融合的目的不僅增加體育人口的數量, 最為關鍵的是全面提高我國的人口質量, 因為高質量人口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