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文 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 劉延廣 重慶市第七中學校
歷史認識論是對人們關于歷史認識過程和認識結果的哲學分析,主要解決歷史認識主體(史家)如何認識歷史客體以及歷史認識的性質等問題。[1]歷史認識論研究的對象是歷史認識,即對史家用概念陳述的歷史進行再認識。歷史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歷史認識教育。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知道史料是通向歷史認識的橋梁,能夠在辨別史料作者意圖的基礎上利用史料,判斷史料的真?zhèn)魏蛢r值,并在此過程中增強實證意識;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jù),并據(jù)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2]2022 年全國乙卷第42 題選取《后漢書》所載東漢時期幾位良吏的史料,要求學生從史料中發(fā)現(xiàn)歷史現(xiàn)象,得出歷史認識。本文關注的問題是如何從歷史認識論的視角解讀史料,獲得科學的歷史認識。
歷史事實是建構歷史認識的基礎,考察并證實歷史事實的認識即考實性認識。歷史本體論范疇的歷史事實是指客觀歷史過程的歷史事實,叫做“歷史存在事實”,而歷史認識論視域中的歷史事實,是史家認識活動中的歷史事實,又叫做“歷史認識事實”。歷史認識事實是史家主體意識結構對歷史資料分析、概括、抽象、闡釋及重新建構的結果。[3]需要注意的是,歷史存在事實是歷史認識事實產(chǎn)生的基礎和前提。史家不可能完全把握客觀歷史,歷史認識事實并不是現(xiàn)成的,而是史家自己加以判定,并用概念、范疇、規(guī)律等形式固定下來。史家的歷史觀、書寫意圖會影響歷史認識事實的判定,有時難免也會出現(xiàn)歪曲事實的現(xiàn)象??紝嵭哉J識一般分兩步進行,一是以史料為對象,辨其真?zhèn)?,弄清史料的真實面貌;二是以客觀歷史為對象,考察史料與客觀歷史是否背離,弄清歷史的真相。
成書于魏晉以降的《后漢書》,記載了大量有關東漢時期地方良吏的事跡。材料給出四個事例:第一則交代了先時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縣的背景,劉陵因施行德政,猛虎受到感化而出境,記錄較為清楚;第二則記錄了南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賞募張捕,效果反而不佳的事實。法雄到任后恩信寬澤,仁及飛禽走獸,毀壞檻阱,命令不得妄捕山林,遂虎患稍息,猛虎是否出境并未記錄;第三則記述劉平修德政,選儒良,黜貪殘,猛虎遂受感化渡江而去,這一則材料對劉平的政績表述較為具體,或是為了突出他的政績更為出色;第四則記述童恢借助義理咒虎,以理服虎,猛虎受到感化。我們可以推斷,童恢審猛虎可能確有其事,但審案中猛虎的反應是虛構的。該如何解釋這一歪曲歷史事實的記載?我們認為,史家的虛構也有其價值。虛構的史實也有一定的憑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著客觀的歷史內容。我們需要進行一番艱苦辨?zhèn)巍⒖甲C工作,才能把它的客觀性、真實性成分剝離出來。史家通過虛構、夸張的方式描述猛虎受到義理感化的情節(jié),其目的是為了塑造良吏為民除害的“仁愛”形象。
歸納史家塑造的四位地方官員形象,有兩個共性元素,一是施行德政,二是“猛虎渡河”或“猛虎出境”。史家匯編類傳為“良吏”,“良吏”類傳始創(chuàng)于司馬遷的《史記》,后世史家多有繼承,是中國古代史書常用的一種敘事方法論。東漢時期,隨著南方的開發(fā),地方多有虎患,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安全。史家將“良吏”與“德政”聯(lián)系起來,并以“猛虎渡河”或“猛虎出境”塑造良吏形象,具有一定的真實性。但是,虎患皆是因為地方官吏施行德政而息,違背了常識,不具有真實性。孫正軍指出“猛虎渡河”是中古史籍中常見的用以建構、塑造地方良吏的書寫模式,出現(xiàn)于東漢時期,并且影響了后世,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史書的真實性,使得史書的書寫類型化、程式化。[4]
如果說考實性認識是解決“是什么”的問題,那么抽象性認識就是解決“為什么”的問題。抽象性認識最主要的任務是透過歷史事實的表象,發(fā)現(xiàn)歷史客體與歷史環(huán)境的基本聯(lián)系,揭示歷史的本質與規(guī)律。我們需從歷史認識主體意識結構和一般性概念入手,進一步形成一些規(guī)律性的認識。唯物史觀是認識歷史的根本方法,在這一過程中運用唯物史觀歷史認識論的主體性方法有助于形成科學的歷史認識。唯物史觀將歷史認識主體的活動看作是歷史學的研究對象,強調創(chuàng)作文本的重要性,文本的敘述中蘊含著主體意識及主體所認知的歷史整體,文本是主體意識的載體,其實也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chǎn)者……他們受著自己的生產(chǎn)力的一定發(fā)展以及與這種發(fā)展相適應的交往的制約。”[5]
劉澤華先生認為歷史認識主體意識大體包括史家的歷史觀、認知環(huán)境、知識構成與思維能力、史家的情感與性格等方面。[6]歷史觀是史家認識歷史的指導思想。兩漢時期天人感應思想與讖緯之學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影響著政府政令的實施與官吏的升遷任免。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后漢書》的史家們對現(xiàn)實的認知,看待現(xiàn)實的角度及治史的理念,都容易受到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史家將這種思想根植于自己的思維方式,《后漢書》的書寫內容也會烙下天人感應思想的印記。知識結構與思維方式是人們繼承前代與同時代知識成果的結晶,為史家提供了理論框架、程式規(guī)范等。史家將猛虎與暴政聯(lián)系起來,不免使人聯(lián)想到孔子所說苛政猛于虎之論,兩漢時期“良吏—德政—猛虎渡河”的書寫模式已經(jīng)形成與確立,類傳、類敘的敘寫手法也是在兩漢時期形成與發(fā)展,所以史料呈現(xiàn)的書寫模式其實是學術傳統(tǒng)的繼承與展現(xiàn)。史家的情感與個性,貫穿于整個歷史認識的過程中,范曄在《循吏列傳》中指出良吏政治的社會功用是:“推忠以及,眾瘼自蠲。一夫得情,千室鳴弦。”作為史學家,范曄對良吏表示“懷我風愛,永載遺賢”的崇敬之情,表達了他的一種社會理想。[7]
不研究歷史認識主體的社會性是不完整的歷史認識,所謂研究主體的社會性就是要探討特定歷史環(huán)境對主體的影響。只有明確社會現(xiàn)實對歷史認識主體的影響,才能揭示歷史認識的本質與性質,發(fā)現(xiàn)歷史認識運動規(guī)律。歷史認識主體能夠對歷史認識事實形成規(guī)律性的認識,主要得益于其憑借的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材料中史家的抽象性認識就是“良吏”概念,“良吏”概念如何體現(xiàn)主體的社會性?唯物史觀歷史主義的方法“是觀察、分析一切歷史問題所必需的思想方法,是史學方法的靈魂。不僅在分析具體歷史問題時需要接受歷史主義思想的指導,而且所有具體的史學方法的運用,都必須同歷史主義的原則協(xié)調起來”[8]。唯物史觀歷史主義是認識歷史的基本原則,主張將特定的研究對象放到所屬的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考察、從歷史過程的視角研究問題等。所謂歷史環(huán)境是由人們的各種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生產(chǎn)力、生產(chǎn)關系和經(jīng)濟關系的硬化形式、政治上層建筑的各種機構、制度、設施以及各種精神產(chǎn)品有機構成的統(tǒng)一體。[9]《后漢書》中為什么把“良吏—德政—猛虎”三者聯(lián)系起來?這恐怕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著密切聯(lián)系。
《后漢書》的類傳,有循吏、酷吏、儒林、黨錮、宦者、方術等傳,它向人們展現(xiàn)了史家的社會視野,也反映了東漢時期政治、思想文化、社會風氣的歷史面貌。魏晉南北朝時期總體處于社會動蕩不安的時期,各政權、民族、階級之間以及統(tǒng)治階級內部之間的矛盾爭斗此起彼伏。但各個政權的統(tǒng)治者都在設法證明自身政權的合法性,尋找治國安邦之道,使修史之風盛起,推動了史學的發(fā)展。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史家編撰史著,是為了樹立良吏群像的典范,宣揚儒家倫理。儒家思想對學術思潮、史家的歷史觀和知識結構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是歷代史家品評歷史人物的主要價值標準。另外,虎患的發(fā)生是人類生產(chǎn)活動與虎類生存環(huán)境的競爭與沖突,這些故事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開明的知識分子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政治實踐。[10]上述原因形成了“猛虎出境”或“猛虎渡河”塑造良吏的書寫模式,體現(xiàn)了社會呼喚“德政”,建構安定社會秩序的美好愿望及古人對國家治理的哲學思考。
歷史學科研究的社會功能,是通過對歷史客體的價值性認識這一環(huán)節(jié)來完成的,考實性認識與抽象性認識是以反映歷史客體本來面貌為宗旨的事實性認識,離開了價值性認識,對歷史客體的事實性認識就沒有意義。[11]一般來說,價值性認識考察的,首先是歷史客體對它所在的時代的意義。史家的歷史研究滲透著價值觀念,“猛虎渡河”的書寫模式主要目的在于宣揚德政,樹立官吏效仿的典范,同時也闡發(fā)了史家的吏治思想。這些目的有助于儒家思想發(fā)展,教化社會,對官員提高道德修養(yǎng),增強官員社會責任感也有促進作用。其次,歷史客體對后世歷史發(fā)展的作用和影響。如東漢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利用“猛虎渡河”塑造良吏的書寫模式,對歷朝歷代的史家書寫依然有著深刻的影響。最后,考察歷史客體對于現(xiàn)實認識主體的價值?!堆魝鳌分锌偨Y的吏治經(jīng)驗和教訓,為今天探討吏治和官德文化,知古鑒今,提供了豐富寶貴的史料,對于新時期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好歷史教育、思想教育工作,移風易俗,仍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綜上所述,歷史認識論的研究對象是歷史認識,是對歷史學家撰寫的歷史概念體系、觀念體系何以成為歷史的研究??紝嵭哉J識、抽象性認識與價值性認識是歷史認識過程的三個層次,層層遞進,形成完整的歷史認識。歷史認識的層次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結構上具有一致性??紝嵭哉J識與抽象性認識都屬于對歷史客體的事實性認識,這是因為,抽象性認識也是弄清歷史事實工作的一部分,歷史現(xiàn)象的本質聯(lián)系是歷史現(xiàn)象自身的存在,是客體的一部分,我們談到一個歷史事實,如果缺少對它的歷史解釋,那么這種歷史事實則是不完善的。獲得事實性認識后,站在國家、民族和現(xiàn)實發(fā)展的立場上對歷史客體形成價值判斷,得出價值性認識,這是歷史認識的最終目的。唯物史觀是認識歷史的根本方法,是核心素養(yǎng)整體達成的理論保證,貫穿于整個歷史認識過程。因此,從唯物史觀歷史認識論的視角認識歷史,有助于形成科學的歷史認識,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水平。
【注釋】
[1]韓震、孟鳴岐:《歷史哲學:關于歷史性概念的哲學闡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45 頁。
[2]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6 頁。
[3]李振宏:《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認識論研究》,《史學月刊》2008 年第7 期,第13 頁。
[4]孫正軍:《中古良吏書寫的兩種模式》,《歷史研究》2014 年第3 期,第4 頁。
[5]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111 頁。
[6]劉澤華:《歷史認識論與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 年,第197 頁。
[7]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年,第217 頁。
[8]李振宏、劉克輝:《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年,第311 頁。
[9]蔣大椿、陳啟能主編:《史學理論大辭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93 頁。
[10]王子今:《秦漢社會的山林保護意識》,《經(jīng)濟社會史評論》2008 年第1 期,第70 頁。
[11]周祥森:《反映與建構——歷史認識論問題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 年,第17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