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峰
近年來,中印關系由熱轉冷并一度陷入低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印度外交上疏遠中國、軍事上防范中國、輿論上指責中國、經濟上打壓中企,似已很難不讓人得出如今的印度社會已“系統(tǒng)性反華”“選擇站隊美西方”“中印關系再回不到過去”等結論。然而,印度是一個多元化社會,其政府、媒體、社會各界號及不同客群上體之間他們無法畫上等,觀,的對華態(tài)度希著細微的溫差。當前,制約中印關系的負面消極因素雖然很多,但也存在推動印度對華政策重回務實軌道的理性積極因素。
首先,央地之間存在溫差。印度獨立至今一直奉行聯(lián)邦制。經全國選舉產生的中央政府在國防、外交、安全領域掌握絕對主導權和最終決定權,但通過地方選舉產生的邦一級政府在經濟、文化、在會發(fā)展領域也擁有很大的話語權和自治權,且各邦因經濟水平、歷史文化、人口、宗教信仰、語言以及執(zhí)政黨的具體差異,地方政府的執(zhí)政風格也有所不同。隨著這些年來印度全球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特別是許可證管理制度取消后,邦政府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自主性越來越強,日益走上印度對外招商引資、推動建立經濟特區(qū)的前臺,以期增加本地就業(yè)、帶動經濟社會發(fā)展。.這在印度經濟實力排名靠前的馬哈拉施特拉泰米爾納德、卡納塔克、古吉拉特等地方邦展現得比校明顯。在對華認知和具體態(tài)度上,中央政府往往將政治和安全放在首位,而地方政府關注更多的則是本地的經濟社會發(fā)展。
第二,地域之間存在溫差d印度近年來經濟增速加快,但同-時也是全球發(fā)展最不平衡的新興經濟體之一,不僅國內貧富差距嚴重,不同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別。如果以傳統(tǒng)的印度南北分界線溫迪亞山脈來粗略劃界,與山脈以北的北印度相比,山脈以南的南印度經濟發(fā)展普遍較好、教育水平普遍較高,文盲率和貧困率甚至備受詬病的種姓'制度意識都較低疽文化傳統(tǒng)上,北印度社會更熱衷大國夢,推崇印度教,加之千年難易的農耕傳統(tǒng)讓其相對排外、保守甚至激進,政治色彩和宗教氣氛很濃。而南印度社會偏愛貿易經商,注重家族家庭,思想較為務實開放,不熱衷歪求意識形態(tài)至上。
近日,在赴印度新德里和孟買與兩地人士交流時,筆者頗有感觸e在政治中心新德里,人們所談更多的是兩國關系中的政治,安全話題,而在最大商業(yè)中心孟買,則鮮有人提及政治話題,當地人更多看重的是中印經濟關系的互補性,普遍希望兩國能在當成國際形沸復雜多變、經濟前景不確定不明朗的背景下,少些地緣政治,避免加劇人為對立;多些務實合作,更好造福兩國民眾。這也多少反映出南印度社會重務實、輕口號的特點。
第三,職業(yè)之間存在溫差。一直以來,印度社會在中印關系上嗓門最大的是媒體人、專家學者及退役軍政官員b坦率地說,印度一些媒體人扮演著負能量、破壞性的角色,這其中既有印度媒體競爭激烈的原因,各方都想在博眼球、搶銷量、爭流量之戰(zhàn)中勝出,炒作中印關系自然是條捷徑;也有不少媒體人對華偏見作祟、政治取向“西化”以及背后利益集團推波助瀾等原因。這一趨勢近年來不僅沒有減弱,反而愈演愈烈。
而在專家學者、退役軍政官員云集的印度戰(zhàn)略界,對華態(tài)度近年來雖普遍趨強,鷹派人士大行其道,但也不乏一些憂慮中印關系現狀、反對中印關系惡化、不愿中印爆發(fā)沖突、主張從全球視野看待中印關系的理性聲音。他們當中,既有曾參與過印度對華重,大外交決策的要員,也有親歷過中印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了解邊境爭端來龍去脈的學者,甚至還有常年駐防邊境、多年戎馬生涯的退役將校。
第四,產業(yè)之間存在溫差。多年來,經貿合作一直是中印關系的一大亮點。雖然過去幾年有著諸多干擾因素,但兩國貿易依然逆勢增長。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最新數據,2022年中印雙邊貿易額達到1359億美元,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中印貿易的主要商品為機械、化學產品、賤金屬、礦物產品、紡織原料等,中國的電子產品、運動器材、文教用品、玩具燈具等也是與印度民眾的日常生活綁定,這都讓印度許多進出口商、制造商獲益良多。可以說,涉及這些相關產業(yè)鏈和供應鏈的商界人士和從業(yè)者大多樂見并支持中印關系改善,以便為兩國今后更加便利的經貿往來創(chuàng)造寬松的政治氛圍。
但是,在印度一些從事短視頻、社交、電商、游戲類的新興互聯(lián)網企業(yè)及背后的利益集團眼中,中國是直接且最大的競爭對手。從印度政府近幾年以”國家安全”為由,封殺犬批中國應用程序后的反應看,它們普遍不加掩飾地表達支持,大有如釋重負”之后開始大舉“收復失地”的架勢。▲(作者是清華大學國家戰(zhàn)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