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于煊赫
許多教育專家認為,自學能力可分為兩個層次:低層次的自學是指自己攝取知識的能力;高層次的自學是在強烈的求知欲的驅動下,獨立選擇科學的方法盡快獲取適合于自己知識的能力。依照循序漸進法則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要經(jīng)過四個過程,即提高認識、激發(fā)興趣、教給方法、養(yǎng)成習慣[1]。在學習了相關專家的教學理論之后,筆者對所執(zhí)教班級的學生實施了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主題教學實踐,具體做法如下。
開學第一課,筆者收集了一些名人自學成材的故事,如孔子、林肯、愛迪生、高爾基等,讓學生真切地感到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勢在必行。
為了讓學生認識到他們到底具備怎樣的自學能力,筆者設計了一個簡單的調查問卷(見表1),讓學生做一個初步的自我測評,自覺地跟教師一起進入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計劃中。
表1 關于自學能力的調查問卷
你每天都閱讀課外書嗎?在課堂上,你是否積極地與老師和同學們探討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你是否經(jīng)常反省自己的學習情況并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你的語文書上每篇課文都有密密麻麻的筆記嗎?你的書包里有字典嗎?你在學習上能做到自主嗎?
調查的結果是:大部分學生不喜歡提問題,沒有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自學能力較差。教師教則跟著學,不教則不學。這張問卷讓學生進行了自我認知,同時意識到,從現(xiàn)在開始與教師一起實施自學能力培養(yǎng)計劃的必要性。同時,讓學生明確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要養(yǎng)成獨立、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對于自學能力還有待提高的學生來說,他們需要明確的具體的做法。為此,筆者曾帶領學生上過幾個專題的自學方法指導課,如七步讀書法、如何做筆記、制訂學習日歷表、問題口袋等。而其中花費時間最多的是對學生的自主預習和自主復習方法的指導。
預習在學習知識的整個過程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預習是上好語文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也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必要途徑[2]。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成功與否,是要看學生最終能否離開教師自己讀書?!闭^“以學定教”,這一理念將教學活動牢牢定位于先學,學應該先于教,即以學生的預習活動啟發(fā)教師的教學活動。所以,養(yǎng)成預習習慣是十分重要的。而抓好學生規(guī)范性的預習,對調動學生參與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精神,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也是尤為必要和迫切的[3]。
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提出了規(guī)范性預習方法,也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步驟、有計劃地自學課文,以避免預習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對于預習作業(yè)的布置,筆者認為,不能稱之為“教學過程的提前呈現(xiàn)”。我們所希望達到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預習的習慣,讓他們對課文形成自己的預判,并使他們自己也能享受這個提前閱讀的過程,帶著他們個性化閱讀的真實體驗走進課堂。
對于一篇課文來說,從哪里著手預習,有哪些預習步驟呢?就單篇課文學習的一般過程而言,我們應讓學生掌握“三步預習法”。
第一步:整體閱讀。學生應先掃清文字障礙,將預習時遇到的生字、新詞標記出來,在整體閱讀之后再利用工具書查找確切的讀音和意思,選取自己掌握得最好的五個新詞寫在預習本上。寫到預習本上的詞語要講給小組同學聽,比如成語的故事或出處、詞語的用法和例句等。每個小組我們還要定期評選“詞語小博士”,以鼓勵學生擴大詞匯的儲備量。
第二步:佳句鑒賞。在整體閱讀后,學生可以抄寫佳句,并寫出自己的感受。由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個性等存在差異,他們對同一篇課文會形成不同的理解和評價。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理解、感悟的空間,讓學生擺脫條條框框的束縛,鼓勵他們從不同視角、不同層次去理解課文,展現(xiàn)自身獨特的“個性”。在預習中應給學生一個創(chuàng)造的空間,讓他們能夠充分感受和表達內心深處最真摯的情感、最獨到的見解,讓學生的預習活動變成張揚個性的小舞臺。由于閱讀是一種個人化的行為,因此預習過程中的個性釋放就顯得彌足珍貴。教師應提醒學生在閱讀時傾聽并保護好“自己心靈的聲音”,還閱讀以真實和本色。而在批改預習作業(yè)時,教師應要求自己忘掉頭腦中的“標準答案”,以一個閱讀者的心態(tài)去捕捉學生心中出現(xiàn)的精彩之處。教師給這個版塊以恰當簡短的鼓勵性評語而非對錯的符號,會讓學生大膽地解放自己的思路,真正感受到這個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帶來的樂趣,使這個課前的自學過程變成一個美好的期待。
第三步:讀后探究。這部分是學生對文章作者、寫作背景、閱讀聯(lián)想的一些補充,或查閱或摘抄或寫讀后感想,以擴大文本的閱讀量。而這部分也是教師課上選擇拓展內容的重要依據(jù)。
自主復習主要是學生在家里完成的。復習作業(yè)往往是由學生自己選題、自己設計的。
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基本的復習作業(yè)設計框架——“一學、二用、三練筆”。一學,即回顧這段時間學到的新知識,主要的復習依據(jù)是每個單元開始前的單元導讀。二用,即學習運用這些知識,主要的復習依據(jù)是教材中每個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部分涉及的語用知識點。三練筆,即書面表達練習,可以是針對課文的小練筆,也可以是課外閱讀的讀后感,還可以是單元習作的新思路或者是一篇日記的寫作。練筆的重點在于“練”,在于積累,在于養(yǎng)成將思想訴諸筆端的習慣。在這種相對自由的教學模式下,學習困難的學生也可以選擇自己能接受的難度來完成復習任務,體會到自學的樂趣。
教師在課堂上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組織學習。促進學習真實發(fā)生,要通過引導學生完成課堂任務來實現(xiàn)。例如,在語文四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中《清平樂·村居》的生成性學習環(huán)節(jié)中,筆者設計了以小組為單位展示自己對詩意的理解的任務,為兼顧不同能力的學生,學習任務單上提供了三個難度:“一人讀、一人講”,難度系數(shù)為1;“根據(jù)古詩情境,發(fā)揮合理想象,創(chuàng)編一段翁媼的對話”,難度系數(shù)為2;“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點評詞中的‘點睛之筆’”,難度系數(shù)為3。如此一來,學生就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難度進行合作學習。分享交流時,按任務的難度由低到高的順序進行,也恰是一場從易到難的學習過程。學生在層層遞進的交流中逐漸探尋到這首詞的內涵,本以為“山窮水盡”,卻在合作與交流中又迎來了“柳暗花明”。整個過程,教師真誠地與學生交流,抓住一個個生成點,將學生的學習推向深入。
例如,在“難度系數(shù)3”的交流中,學生妙語連珠,其中一個小組代表在發(fā)言中說:“詞中的點睛之筆是‘醉’,整首詞都使人陶醉:翁媼的‘相媚好’,孩子們的勤勞可愛,鄉(xiāng)村生活的悠然自得,都使辛棄疾向往不已。這個‘醉’字既是真醉,也是心醉?!惫P者在聽學生交流時,突發(fā)靈感,又給學生板書了李清照的《如夢令》,并問學生:“這首詞中的‘沉醉不知歸路’是真醉嗎?”學生的討論熱烈,其中不乏令人刮目相看的回答。這場討論更激發(fā)了學生課下去尋找其他詩詞中“醉”的興趣。這種任務驅動下的生成,使生生間的合作演變成了師生間的合作,又在合作中產生新的生成,這種有益的循環(huán)將師生原有經(jīng)驗與新的知識產生連接,進一步推動了學生自學的熱情和自學的進程。
筆者經(jīng)常會進行隨堂小測試,讓每個學生為大家提供一道題,筆者將這些題集中起來仔細研究并從中選取比較有針對性的題目,設計成隨堂小測試的形式。測試前,允許學生將自己認為可能會出現(xiàn)的題目的答案寫到紙上,測試時可以看。這樣做看起來是在“抄”,但實際上學生花費了大量的自學時間,經(jīng)歷了一個非常完美的自學過程,測試只是對他們自學過程的一個檢測和復習。在接下來的幾次測試中,學生可以帶到課堂上來的答案會越來越少,而聰明的學生會很快識破筆者的“陰謀”,他們會兩手空空地參加考試,并取得好成績。這不正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學生自學能力逐步形成的一種表現(xiàn)嗎?
在每節(jié)新授課上,筆者會拿出三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來講課,如課文怎樣讀、重點詞怎樣解釋、由標題可以知道什么、做了哪些預習等。這個“臺上三分鐘”也會花費學生不少的精力,如查資料、詢問家長、咨詢教師、同伴爭論、起草講稿……更寶貴的是,他們有了自己的學習方法,也有了更開闊的思路。
筆者在日常教學中每天會選擇一位同學記錄班級日記,將今天觀察到的班級中發(fā)生的“大事”“好事”“趣事”記錄下來,并在全班進行宣讀,所有同學都可以參與討論和評價。有的學生特別熱衷于回顧事件,并指出記錄中的問題;有的學生則熱衷于從中選取各種好句子,以顯示他所掌握的修辭方法之多;還有的學生很和善,想方設法地尋找不太容易看見的優(yōu)點,去鼓勵記錄者……當然,這些都十分可貴。不僅如此,每位記錄者也可以指定自己希望的“評價者”,對自己的記錄進行點評。學生很喜歡這個小活動,當本次記錄者用抽簽的方式選擇下一位記錄者時,每個學生都躍躍欲試,希望自己成為下一個班級日記的記錄者。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魏書生曾說:“教師的責任在于教會學生學習,而不在于把知識背一遍?!睂W生只有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才會有持之以恒的學習愿望和經(jīng)久不衰的創(chuàng)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