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思 陶薈羽
我園地處溫州市甌海區(qū)南湖板塊未來社區(qū)旁, 溫瑞塘河環(huán)抱,毗鄰三垟濕地。跟隨主題課程“多彩的秋天”開展,我班植物角也順應時令,增添了許多秋季作物,其中就有甌柑。甌柑作為甌海的傳統(tǒng)特產,是中國地方傳統(tǒng)柑橘品種,宋、元、明、清時期均被列為朝廷貢品,其栽培歷史已有2400多年。一天,班里的幾個孩子舉著甌柑朝我跑來,為首的仔仔大聲說道:“老師,這些橘子好大呀!”有個孩子興奮地補充:“還有些是綠色的呢!”我一看被“議論”的對象,笑著回應:“寶貝們,這可不是橘子,是甌柑呢!”聽到甌柑,有些孩子回憶起來:“我知道甌柑,以前家里有買過的!”但更多的孩子表現出好奇和疑惑:“甌柑是什么呀?”“怎么和橘子長得這么像?”看到孩子們對甌柑的興趣,我們決定與孩子們開啟一場關于甌柑的探索之旅。
秋意濃,碩果壓枝頭。不知何時,秋風中已隱約夾雜著清香、酸甜的味道。依托我園鄰近三垟濕地的地理優(yōu)勢,恰逢甌柑采摘之際,我們便請家長利用周末閑暇時間帶孩子們去三垟濕地尋找甌柑林,感受采摘甌柑的樂趣。這次經歷,讓孩子們親眼看見了甌柑的生長環(huán)境,積累了更多關于甌柑的直接經驗?;氐接變簣@,孩子們興奮地說起自己的發(fā)現。
小花:甌柑是掛在樹上的,讓樹枝都彎下了腰。
樂樂:甌柑樹長得矮矮的,爸爸一伸手就能碰到。
玥玥:農民伯伯說每天都要照顧甌柑樹。
……
其中,珺珺用帶著些驕傲的語氣說:“我還知道甌柑是農民伯伯從樹上剪下來的!”“為什么甌柑不是直接被摘下來的?你是怎么知道的?”“農民伯伯告訴我和爸爸的?!爆B珺自豪地說。原來,農民伯伯告訴珺珺,將甌柑從樹上剪下來的做法更容易保護甌柑的表皮,這樣就可以延長保存時間了。聽完解釋,孩子們恍然大悟。經過對甌柑的觀察,孩子們對甌柑的采摘方式有了更直觀的了解。
基于孩子們對甌柑的觀察和認識,我拿出調查表,引導他們梳理和總結關于甌柑的經驗(見表1)。
通過分析調查表,我發(fā)現孩子們對于甌柑的已有經驗多集中于外部特征,比如形狀、顏色等,這些是孩子們最容易直接感知到的。但是,他們對甌柑的生長過程及用途還缺少了解,就算有,也多來自網絡或者長輩,而關于甌柑的歷史和背后的文化,他們更是知之甚少?;诤⒆觽儗τ诋T柑的興趣和已有經驗,我們整合五大領域的發(fā)展要素,與孩子們圍繞甌柑展開探究。
我先請孩子們圍繞“甌柑和橘子有什么不同”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圖圖說:“甌柑比橘子大?!彼e起砂糖橘和植物角里的甌柑給我看。我進一步追問:“那是不是所有的甌柑都比橘子大呢?”聞言,她有些猶疑了。接著,我拿來兩個差不多大小的甌柑和橘子,問:“你們有什么辦法知道哪個是甌柑,哪個是橘子嗎?”
笑笑:我覺得橘子要黃一點,甌柑是綠色的。
小花:可以摸一摸。
玥玥:可以嘗一嘗味道。
……
于是,我請孩子們通過看、摸、剝、嘗等方法對甌柑和橘子做了一番比較。不一會兒,橘子的甘甜蔓延到孩子們的嘴角,化作甜甜笑容;甌柑的酸苦先是讓孩子們眉頭緊皺,隨后又有一絲清甜舒緩了他們的眉心。不同的味覺感受,讓孩子們對甌柑留下了更為深刻的印象。隨后,我將孩子們的發(fā)現以表格的形式進行了梳理并呈現(見表2)。孩子們自豪地表示:以后再也不會分不清甌柑和橘子啦!
柑兒文,是由5、6月份采摘的甌柑幼果曬制而成,是一代又一代老溫州人口口相傳下來的一種民間特色中藥。柑兒文的中藥名叫青皮,具有理氣、化積的作用。柑兒文在溫州至少有800年的歷史傳承了,目前已被列入甌海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天早上,出于讓孩子們認識柑兒文的目的,我?guī)Я藵M滿一瓶的柑兒文來到班級。來得較早的孩子馬上投去好奇的目光,他們邊觀察、邊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
小文:這個是什么呀?怎么黑黑的、小小的?
樂樂:有點像巧克力豆。
餅餅:這些能不能吃呢?
……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孩子圍了過來,大家紛紛猜測著。我告訴他們這些是柑兒文,但顯然他們的疑惑還是沒有解開。隨著討論的升溫,孩子們不再滿足于隔著瓶子觀察柑兒文,而是把柑兒文倒在桌子上,用手摸一摸,放到鼻子前嗅一嗅。
玥玥:聞起來有一種橘子的味道。
笑笑:是酸酸的味道。
小花:摸起來硬硬的,一點都不滑。
小小的柑兒文引發(fā)了他們無限的好奇。柑兒文是什么?它可以用來做什么呢?我請孩子們帶著問題回家和家人搜集關于柑兒文的知識。有的孩子詢問了身邊的爺爺奶奶,有的借助網絡調查探尋答案,隨后一場關于柑兒文的討論在班級中展開。
珺珺:柑兒文是小甌柑曬起來的,只有拇指那么大。
樂樂:我在視頻里看到,小甌柑在太陽下曬十天就變成柑兒文了!
阿福:爺爺說,柑兒文泡茶可以促消化的。
……
聽完大家的分享,仔仔興奮地說:“我們能不能嘗一嘗呢?”孩子們一拍即合,紛紛表示贊同。到了餐后時間,我們一起將幾顆柑兒文泡成茶?!八兂牲S色了!”“原來柑兒文茶是苦苦的味道!”品嘗過程中,孩子們對柑兒文的了解更具體了。
從了解甌柑的生長環(huán)境和采摘方式,分辨甌柑和橘子的不同,到品嘗帶有苦澀味道的柑兒文茶。孩子們在對甌柑的多重探索中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同時也萌發(fā)了更多的好奇?!瓣P于甌柑,你們知道哪些有趣的故事嗎?”在我的啟發(fā)引導下,孩子們帶著對甌柑的濃厚興趣,回家先找家人打探起來。第二天,樂樂興沖沖地跑來說:“陳老師,我和媽媽找到了《張閣老賣甌柑》的故事。你聽過這個故事嗎?”樂樂說的這個故事,是一個有趣的民間傳說,講的是在明朝嘉靖年間,身為內閣首輔的溫州人張璁巧施妙計,幫助在京城賣柑的老鄉(xiāng)走出困境的故事。
張璁是溫州家喻戶曉的歷史名人,在他生活過的這片土地,流傳著很多他的傳說。2007年,張閣老傳說還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展示著溫州的鄉(xiāng)情、人情、人文歷史和民風民俗。我想,優(yōu)秀的民間故事也可作為幼兒園課程資源,拓寬孩子們的視野和知識經驗。于是,我將這則故事用孩子們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述出來,并結合故事圖片分享給大家。講完之后,我問:“張閣老是怎么幫助老鄉(xiāng)把甌柑賣出去的呢?”“他把甌柑拿給了皇帝,皇帝吃了還想吃,就從溫州運了很多甌柑過來。”小花說?!皠e人知道皇上喜歡吃,就都想嘗一嘗了。”阿福迫不及待地也發(fā)表了自己的想法。其他孩子也紛紛感嘆:“張閣老好會動腦筋??!”
從聽故事,到分享對故事的想法,孩子們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到張閣老聰明機智又樂于助人的形象,也從側面體會了溫州人經商的獨特思維,在對家鄉(xiāng)及家鄉(xiāng)名人的逐步了解中,萌發(fā)了作為溫州人的自豪感。
甌柑作為具有溫州本地特色的時令水果,深受溫州人喜愛。恰逢金秋時節(jié),我們將與季節(jié)相關的水果放置在植物角,引發(fā)了孩子們對甌柑的興趣與探討。這看似是一次偶然引發(fā)的話題探討,但由于甌柑本身的特殊性,其實也蘊含著某種必然。孩子們借助實地走訪、親身體驗,了解了甌柑的生長環(huán)境及采摘方式;通過多感官途徑的比較,學會探知、分辨甌柑和橘子的不同。最后,孩子們經過對《張閣老賣甌柑》傳說的交流,對家鄉(xiāng)的歷史名人也有了一定了解。
正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課程內容選擇上應該“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fā)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這次活動,教師以幼兒的興趣和需求作為班本課程的立足點,以幼兒學習的合作者、支持者角色幫助幼兒建構課程經驗,讓師幼在不斷地對話與互動中,增進了對家鄉(xiāng)時令水果的多重感知和相關經驗。此時正橙黃橘綠,亦是秋“柑”氣爽。我們與甌柑的故事,從這個秋天開始,期待再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