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雅, 李韓, 韓敏
(揚州市婦幼保健院 新生兒科,江蘇 揚州,225002)
早產兒是指胎齡<37周的新生兒,其由于各器官功能尚不完善,生長發(fā)育情況及生存率均不如足月兒[1]。常規(guī)護理循證依據(jù)不足、核心的護理措施不突出,對早產兒的臨床干預效果一般[2]。有研究[3]表明,家庭參與式護理有助于早產兒的生長發(fā)育,但部分家長缺少護理相關知識和技能,以致家庭參與式護理在實踐過程中存在弊端。賦權理論指導的家庭參與式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通過提高家長的知識儲備量和護理技能,以及給予其充分的鼓勵,可幫助早產兒獲得更好的護理,促進早產兒生長發(fā)育[4]。基于此,本研究對43例早產兒實施賦權理論指導的家庭參與式護理,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21年3~12月于揚州市婦幼保健院出生的86例早產兒及其家長作為研究對象,且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納入標準:① 胎齡28~36周;② 早產兒家長精神和意識狀態(tài)等均正常,且能夠正常溝通;③ 早產兒家長能積極配合研究;④ 早產兒出生后被轉入本院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NICU);⑤ 早產兒家長已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 早產兒先天畸形;② 早產兒需行手術治療;③ 早產兒在研究期間死亡。將2021年3~7月出生的43例早產兒及其家長分入對照組,2021年8~12月出生的43例早產兒及其家長分入觀察組。比較2組早產兒及其家長的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2組早產兒一般資料比較
表2 2組早產兒家長一般資料比較
1.2.1 家庭參與式護理 對照組給予家庭參與式護理,為期6個月。① 健康教育:給予早產兒家長健康教育,向其詳細講解早產兒的護理要點和注意事項等。② 喂養(yǎng)指導:向早產兒家長講解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告知其多觀察早產兒的排尿和排便情況;對于純母乳喂養(yǎng)的早產兒,按需喂奶即可;對于非純母乳喂養(yǎng)的早產兒,注意奶粉沖泡方式和沖泡溫度等,同時告知產婦母乳喂養(yǎng)的益處,囑其盡可能選擇母乳喂養(yǎng)。③ 心理輔導:注意及時給予早產兒家長心理輔導,并向其講解早產兒的護理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照顧早產兒需要持久的毅力。④ 出院指導:再次向早產兒家長強調日常注意事項,叮囑其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狀況,須及時到醫(yī)院檢查。
1.2.2 賦權理論指導的家庭參與式護理 觀察組給予賦權理論指導的家庭參與式護理,為期6個月。
1.2.2.1 組建賦權理論護理小組 由1名主治醫(yī)師、1名護士長、2名護士和5名護理研究生組成,由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并指導制定賦權理論指導的家庭參與式護理方案。一方面,指導5名護理研究生通過查找文獻編寫方案初稿;另一方面,由護士與早產兒家長溝通,了解其需求,小組成員結合其需求討論、修改方案初稿,最終形成終稿。
1.2.2.2 方案實施 ① 早產兒在NICU期間,組員多與其家長溝通,及時了解早產兒家長的不良情緒,并評估其護理能力。了解產婦的母乳喂養(yǎng)意愿,鼓勵其盡可能母乳喂養(yǎng)。② 在每日的NICU探視期間,由護士長向家長介紹早產兒護理知識,回答其對護理的疑問等。主治醫(yī)師或護士長在每周二下午開展理論知識講座,在每次講座的最后15 min進行照護技能現(xiàn)場演示。每次培訓結束后,向早產兒家長發(fā)放護理技能測試卷,以評估其對相關內容的掌握情況。對于護理技能掌握較好的家長,可進入過渡病房進行參與式護理。組長根據(jù)早產兒的具體狀況及其家長的接受能力,給予家長個性化的護理培訓,每次培訓后對家長的護理能力進行評價,并對其在護理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給予指導。
① 早產兒生長發(fā)育:分別于出生時、出生3個月及6個月時,采用身長、頭圍和體重評價2組早產兒的生長發(fā)育情況。② 家長照顧能力:分別于早產兒入院和出院時,采用自制量表評估家長的照顧能力,包括護理相關基礎知識和護理技能水平,總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早產兒家長照顧能力越強。③ 家長心理狀況:分別于2組早產兒入院和出院時,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其家長的心理狀況,總分均為100分,評分越高說明焦慮程度或抑郁程度越嚴重[5]。④ 早產兒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評價早產兒在出生3個月內的不良事件(包括誤吸、濕疹、紅屁股和感染)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早產兒在出生3個月及6個月后的身長長于對照組,頭圍大于對照組,體重重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3 2組早產兒生長發(fā)育比較
早產兒出院時,觀察組家長的護理相關基礎知識和護理技能水平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4。
表4 2組家長照護能力比較分)
早產兒出院時,觀察組家長的SAS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5。
表5 2組家長SAS和SDS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早產兒的不良事件(誤吸、濕疹、紅屁股和感染)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2組早產兒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例(%)]
早產兒由于胎齡不足,各器官發(fā)育尚不成熟,需接受科學的護理以促進生長發(fā)育。早產兒在醫(yī)院時,護士可以給予其較好的護理,但早產兒出院后,主要還是由家長進行照護,因此,家庭參與式護理至關重要[6]。家長在面對嬌弱的早產兒時,可能由于緊張等情緒導致其不敢觸碰早產兒,或因缺乏護理知識導致其在日常照護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影響早產兒生長發(fā)育[7]。賦權理論指導的家庭參與式護理主要是通過給予照護者培訓,使其了解并掌握護理相關知識,提高其護理技能[8]。
本研究將賦權理論指導的家庭參與式護理應用于早產兒的護理中,結果顯示,出生3個月及6個月后,觀察組早產兒的身長、頭圍和體重均優(yōu)于同期對照組(P均<0.05);早產兒出院時,觀察組家長的護理相關基礎知識和護理技能水平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提示賦權理論指導的家庭參與式護理可改善早產兒的生長發(fā)育情況,提高早產兒家長的照護能力。這可能是因為,賦權理論指導的家庭參與式護理通過每日的護理知識介紹、每周的護理理論知識講座和現(xiàn)場演示照護技能等,提高了早產兒家長的護理相關基礎知識和護理技能水平,早產兒可獲得更好的照護,這能有效促進其生長發(fā)育[9]。本研究分析了早產兒家長的心理狀況,結果顯示,早產兒出院時,觀察組家長的SAS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提示賦權理論指導的家庭參與式護理可緩解早產兒家長的抑郁和焦慮情緒。家長在入院時由于對生產的恐懼或擔心早產兒的身體健康等,心理狀況一般不佳[10]。通過主治醫(yī)師或護士長開展的理論知識講座,早產兒家長對相關護理知識有了更好的了解,更有信心和能力照護好早產兒,因此,有助于改善其心理狀況。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早產兒的不良事件(誤吸、濕疹、紅屁股和感染)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可能是因為,隨著早產兒家長照護能力的提升,早產兒也能得到較好的照護,進而降低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11]。
綜上所述,賦權理論指導的家庭參與式護理有助于改善早產兒的生長發(fā)育及其家長的心理狀況,提高早產兒家長的照護能力,降低早產兒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