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市相城區(qū)文征明實驗小學(215100) 顧盛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提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的綜合體現?!薄白x”是我國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精髓。古人讀書,強調“口誦心惟”,這里的“誦”,不僅是“讀”,更需要讓思維與情感參與其中。而朗讀作為語文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是理解語言文字奧秘的有效途徑。巧妙運用朗讀能夠提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能力。隨著語文新課標的頒布實施和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全面使用,教師更要注重語文學習中的朗讀指導,回到語言,回到朗讀,為學生搭建語文思維發(fā)展的階梯。
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中低年段學生的形象思維更加活躍。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課為例,該課是小學階段的首篇文言文,在讀懂讀通的基礎上,學生怎樣才能讀出文言文的滋味呢?教師要抓住學生朗讀時的表情和動作,適時引導學生將自己對人物形象的感悟融于朗讀中。我在教學“光持石擊甕破之”一句時,讓一個學生上臺演讀,在還原情境中喚醒學生的深度思維。
師:誰來說一說這位同學表演得怎么樣?
生1:我覺得他的表情不太真實。當時的情形應該很緊張,小司馬光的表情應該是嚴肅的、鎮(zhèn)定的,也正因為這樣,才顯得他和其他小朋友不同。
師:你的想法很好,誰再來說一說?
生2:我覺得他的動作不太標準。如果是我,肯定不是拋出去,而是砸向甕的下半部分,這樣既能砸破甕,又能保證不砸到跌入甕里的小朋友。
師:是啊,看來我們既要在語言文字中讀出表情動作,又要將表情動作融入朗讀之中,讀好了也就讀懂了。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曾說:“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課文中無聲的文字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變成有聲的語言。”與其生硬地告訴學生司馬光的智慧之處,不如讓學生在演讀中體驗,這樣不僅“有聲”,而且“有色”。學生在演讀中進入具體的課文情境,加深了對司馬光這個人物的內心體驗,更好地感悟到司馬光的智慧之處。這樣的教學是生動且讓人印象深刻的。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中的“紛紛”一詞時,我采取了同樣的策略,讓理解變得可視化。
師:“只要有風輕輕吹過,孩子們就乘著風紛紛出發(fā)。”我請一個小組上臺來演一演,蒲公英娃娃們是怎么出發(fā)的?
(學生表演情境:圍成一圈,“風”一吹來,就接二連三地離開)
師:小朋友們,你們看,原來這就是“紛紛”出發(fā)。它不是一下子全部出發(fā),而是接二連三地、三三兩兩地離開蒲公英媽媽。讓我們一起再來好好讀一讀這句話。
通過這樣表演,學生對蒲公英娃娃們“紛紛出發(fā)”便有了可視化的認識,再讀文本時的感受自然就與之前不同。課堂上,學生需要把書面語言內化成自己能理解的語言,并與語言所刻畫的人物形成共鳴,這樣才能夠做到有感情地朗讀,才能促進自身思維的發(fā)展。
有了表情和動作這一抓手,學生就很容易在文本中讀出人物的感覺來。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劉胡蘭》一課的第三自然段時,我著重引導學生關注人物的身份、性格以及提示語的用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敵人把劉胡蘭拉到廟門口的廣場上,當著她和鄉(xiāng)親們的面,鍘死了被捕的六個民兵。敵人指著血淋淋的鍘刀說:‘不說,也鍘死你!’劉胡蘭挺起胸膛說:‘要殺要砍由你們,怕死不是共產黨員!’她迎著呼呼的北風,踏著烈士的鮮血,走到鍘刀前。劉胡蘭光榮地犧牲了,那年她才十五歲?!?/p>
學生在朗讀這一自然段的時候,我提醒他們,劉胡蘭的身份是中國共產黨黨員。聯系前面的課文內容以及中國共產黨的知識,學生讀劉胡蘭的話時就有了一身正氣,而讀敵人的話時便多了一份陰險狡詐。溫儒敏認為,語文學科的目標不光是提升語言運用的能力,還擔負著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培養(yǎng)和文化傳承的使命。言為心聲,人物語言是人物身份、性格、思想的外在表現。教師在《劉胡蘭》這一自然段的教學中,通過朗讀的形式,抓住人物的表情和動作,讓學生把人物讀活,較好地達成了課堂教學目標。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吟詠的時候,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理解,掌握方法,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崩首x,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外在表現。在文本朗讀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也在不斷地發(fā)展。
我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霧在哪里》一課時,根據學情,抓住學生朗讀的長處和短處進行評價,展現了課堂生成的價值。
師:霧先把什么藏了起來?
生:“‘我要把大海藏起來?!谑?,他把大海藏了起來。無論是海水、船只,還是藍色的遠方,都看不見了。”霧要把大海藏起來。
師:老師發(fā)現你把“藏”字讀得特別好,拉長并且重讀了。你愿意和小朋友們說說你為什么這么讀嗎?
生:因為大海很大,霧要把大海藏起來可不容易,而且霧還有點淘氣,所以要這樣讀。
師:你真是朗讀的小能手,在小小的朗讀中藏著這么多思考!
朗讀就是理解。有些語感好的學生在朗讀時能夠敏銳地發(fā)現文本的特點,但為什么還需要教師進行巧妙地引導呢?正如對“藏起來”的朗讀,教師的指導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在自然的對話中,讓學生“跳一跳,摘到了桃子”。課堂教學既要注重預設,又要注重課堂生成。教師要根據學生朗讀時的優(yōu)點,敏銳地抓住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去搭建學生與朗讀、朗讀與文本、文本與思維的橋梁。這樣,久而久之便能夠提高學生文本語言的敏銳度以及思維的深度,讓學生每一次的朗讀就像是盒子里的巧克力一般,滋味豐富,拿出的每一顆都能帶來驚喜,令人回味無窮。
對朗讀水平還有待加強的學生來說,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朗讀中的不足之處,加強師生間的對話,給學生搭建思維的階梯,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樣,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霧在哪里》一課的教學進行說明。
生:“霎時,四周變暗了,無論是天空,還是天空中的太陽,都看不見了?!?/p>
師:從你的朗讀中,可以聽出四周不是一下子變暗的,好像是慢慢變暗的。(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
生:“霎時(讀得又輕又快),四周變暗了,無論是天空,還是天空中的太陽,都看不見了?!?/p>
師:一個小小的“霎時”,讀快和讀慢,帶給我們的感受完全不一樣。
生:我覺得這樣讀,霧的本領更大了,霧也更神氣了!
學生一開始讀得不好,往往是因為沒有將情感融入文本當中。于是,我聯系“霎時”這個詞語的意思進行引導。學生恍然大悟,發(fā)現這個詞語并不簡單,既要讀出霧把天空連同太陽藏起來后外部環(huán)境改變得很快的樣子,又要讀出霧的古靈精怪的特點。學生站在人物的角度對霧又有了新的發(fā)現,在朗讀中豐富了霧的形象,原來霧不僅淘氣還很神氣。這就是在朗讀中進行理解,將文本內容化為內在認知,從不會到會,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發(fā)展。
小學生對古詩的朗讀往往難以走心,讀出來的詩句也很干癟。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朗讀時的“短處”,化“短”為“長”,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古詩兩首》中的《望廬山瀑布》時,學生讀“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句時,一開始總是給人很平常的感覺。
師:此時你就是詩仙李白,正站在廬山腳下,抬頭仰望,你看見了什么?
生1:我看見了香爐峰上的煙云。
師:是啊,冉冉升起的煙云讓你感覺如仙如幻。視線往下,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2:瀑布從青翠的山壁間跌落下來,好像一條白絲帶掛在山前。
師:多美的景色啊,你真會想象!請你想象著這個畫面,讀好這一句詩。
從學生的“短處”著手,立足學生真實的學情,從“無”到“有”,引導學生從內心深處去想象、去思考、去感悟,在朗讀中習得文本的言語表達,學生就能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古詩的內容。古詩博大精深,總是給讀者留下許多想象的空間。學生在補白拓展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對詩句的認識,感悟詩句內在的情感,實現語言、精神、朗讀三者的同構共生。這樣的朗讀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
要表達自己的思想,就要借助語言這一載體。語言對學生的認知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掌握語言的運用,才能進一步發(fā)展思維能力。思維情境化的意思就是把自己想象成文本中的人或物,置身于人物所在的情境中思考問題。我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端午粽》一課時,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將情境創(chuàng)設與說話訓練、表情朗讀結合起來,再加上適時的點撥,讓低年級的學生不僅體味了《端午粽》這一課的語言,更體會到作者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感情。
生1:“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保▽W生重讀“剝開”)
師:你可真會“剝”,如果你就是作者,看到外婆煮好的粽子,想象一下平時你吃粽子的樣子,再來讀一讀。
生2:“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學生將“咬”讀得很重)
師:老師聽出來你把“咬”字重讀了。
生:是的,因為這么美味的粽子,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把它吞下肚子里了。
師:你可真是個急性子,你的朗讀都快把老師的饞蟲勾出來了。誰再來讀一讀?
生3:“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保▽W生將“咬”讀得很輕)
師:你怎么吃的和前面的同學不一樣?
生:我覺得這么好吃的粽子要慢慢吃,所以我讀得輕一點,要小心翼翼,把它當成自己心愛的寶貝。
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說:“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fā)展之路?!痹谇榫持?,學生反復地咬文嚼字,進一步體味了語言。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不同的學生對文中“咬一口粽子”的“咬”讀出了不一樣的感覺。學生把自己的感悟融入朗讀的語氣語調中,又在語言的朗讀中進一步增強了思維能力,實現了自我言語能力的發(fā)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將思維情境化,并在情境中啟發(fā)學生的想象,以朗讀的形式進行反饋,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逐漸得到提高。而思維力的提升又會助力學生的記憶、觀察、理解和想象力的進步,形成良性循環(huán)。
朗讀的語氣是因文本的內容而變化的,沒有固定的套路,只要貼合文本,可以有多種個性化的朗讀。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小蝸?!芬徽n,蝸牛媽媽和小蝸牛說的三句話里都有“哦”字,朗讀時可以使用不同的語氣來表現,至少可以讀出三種不同的語氣:對小蝸牛的喜愛之情,對季節(jié)變化之快的驚訝,對小蝸牛成長的欣慰。吉姆·崔利斯在《朗讀手冊》中說:“你讀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聰明。”朗讀不僅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突破課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讓文字融入學生的個性化感受,變得更加溫暖、更加豐富。
在朗讀中懂得運用語氣語調的變化,無疑對文本的理解會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注重語氣語調并不是拿腔拿調、矯揉造作地讀,而是為內容、情感而讀。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楓樹上的喜鵲》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朗讀課題,發(fā)現不同的語調可以強調不同的內容,想表達的意思也往往不同這一知識點。
楓樹上的喜鵲(重讀“楓樹”,強調的是地方,用于回答“喜鵲在哪里?”)
楓樹上的喜鵲(重讀“喜鵲”,強調的是誰,用于回答“楓樹上有什么?”)
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鍛煉學生學會“聽”語氣語調。久而久之,學生就能通過朗讀來品讀課文,提高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強調的是學生發(fā)展必備的品格與關鍵能力。學生的學習成長離不開思維的介入,教師通過朗讀訓練,在學生語言發(fā)展、思維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為他們搭建語文思維發(fā)展的階梯,能夠更好地點燃學生的思維,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