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玲
(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新城區(qū)小學,甘肅 蘭州 730300)
小學班主任的工作涉及教學和教育兩大模塊,平日的工作也是相當繁雜。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要清楚把握,對學生的生活也要摸底了解,對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征更要了如指掌。可以說為了一個班級的管理,教師殫精竭慮;為了每一個孩子的人格健康發(fā)展,教師嘔心瀝血;為了每一次思想教育能夠觸及學生內(nèi)心,教師苦口婆心。班主任對每個學生思想、身心事無巨細,關懷備至。因為只有親近學生,了解學生,改善師生關系,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在接受教育時才不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只有與學生和平共處,平等、民主地交流,學生才能把教師當作朋友,才能將心里的真實想法說給教師聽。只有對學生無微不至地關懷,才能樹立威信,有效地開展班主任工作。師生之間不再是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而是一種煥然一新的師生關系。在這樣的師生關系視角下,情境教育的實行也就順理成章。有新課程理念作為“天時”,有學校作為“地利”,又有良好的師生關系作為“人和”,情境教育能夠針對現(xiàn)下實際狀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從而積累更多的教育實踐經(jīng)驗,以期填補班主任教育工作的不足,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情境教育策略。對教育情境知識的研究將會促進教師專業(yè)知識的不斷充實。同時,深入研究教育情境知識,也會不斷拓寬教師專業(yè)研究的視野,并為促進教師實現(xiàn)專業(yè)化發(fā)展開啟嶄新的研究思路。
“情境”最早起源于《文心雕龍》,由此衍生了情境教育?!扒榫场币辉~在不同環(huán)境下蘊含的意思不同。在教育領域中,情境指的是教育者展開教學活動,給學習者創(chuàng)設學習行為的環(huán)境和背景,從而促進學生思考,使學生擁有某種情感的體驗。
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情境教育,有利于班主任構建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在實際工作中,教師班主任改變傳統(tǒng)的“訓導式”的教育模式,梳理了國內(nèi)外先進的教育經(jīng)驗,整合了本校各個學科的教育教學案例,總結了近些年自己班主任工作的經(jīng)驗,在原來教育教學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積極實踐,終于嘗試了有效的教育模式——融情入境,養(yǎng)心樹人。新型教學模式的形成,能夠使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班主任在情境教育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學生心服口服,從內(nèi)心深處受到教育,并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情境教育模式有利于教師教學質量水平的提升。對教育情境的全面深入探究,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探究教育情境的內(nèi)涵與特征,豐富教育情境。關于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情境教育藝術,具體解讀如下:
班主任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剖析學生心理特點,分析了學生思想教育的突破口,然后結合教育心理學、多年教育教學經(jīng)驗、課堂實錄等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情境教育分類,促進學生在各種情境下受到感觸。情境教育對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具有重要意義。
在進情境教育時,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究問題產(chǎn)生的心理基礎,最后提出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案,促進學生不斷轉變思想觀念,豐富學習生活,主動參與學習,不斷進步,從而為班主任教育教學工作提供良好的教學體驗。
班主任工作中留意當前學生存在的思想偏差,對其思想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困惑的教學材料,依據(jù)情境教育原則,對學生語重心長地開導,達到共情,成為傾聽學生內(nèi)心的知心朋友。班主任工作中實行情境教育,能夠促進師生交流互動,融洽師生關系,從而促進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進步。
對于情境教育藝術,很多教師還不甚了解,缺乏將情境和教育相聯(lián)系的能力。教育中,情境和教育“各自為政”,沒有達到在教育前合理鋪墊,在教育中巧妙過渡和有效聯(lián)系,在教育后意味深長、余音繞梁。如果情境和教育互不相干,就會割裂了教育過程各環(huán)節(jié)實施的連續(xù)性,導致教育中斷,功虧一簣。教育中時間節(jié)點非常重要,必須做到教育時抓住契機,創(chuàng)設情境時一氣呵成,使教育過程勢如破竹,使學生意猶未盡。在實際工作中,教師教育目標不夠明確,教育停留在問題解決層面,表象問題一旦得到解決,教育過程就戛然而止。并沒有找到學生思想問題的根源,也沒有延伸探索,錯失了教育學生的良機,從而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這樣會在培養(yǎng)學生自省能力上有所缺失,沒有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
由于個別教師還沒有將情境教育納入自己的工作范疇,所以情境教育重要性往往被忽視。加上思想教育耗時較長,需要不斷滲透,反復教育,因而相當多的教師會認為費時費力,失去耐心,從而不給學生充足的內(nèi)化時間,只停留在問題表面,蜻蜓點水而已,也沒有深入地進行探究心理成因,學生的自省能力培養(yǎng)受到了阻礙。
當前還有一部分班主任教育理念還是停滯在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上,教師高高在上,在對學生教育時居高臨下,不能讓學生體會到平等、民主、自由。教師沒有從學生角度進行引導,也沒有多種教育備案,根本沒有領會情境教育的精髓,使情境教育的過程低效。
小學生的思維還處于由形象到抽象的過渡過程,小學生思想的廣度還不夠全面,思考問題的深度也受認知的限制。所以教育過程中不能單單依靠說教,而要適時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親身體驗去理解,去體會。尤其一些知識離生活較遠,更要讓學生入情入境。比如愛國情懷,學生只是從概念上知道,一知半解,至于愛國情懷的內(nèi)涵是什么、小學生的哪些行為是愛國行為等,學生并不清楚。如果只是讓學生背誦《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那么必然使學習流于形式,不利于學生對愛國情懷的深度體會。這就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建構起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的橋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入教育。例如,在“入隊”儀式中,教師指導學生將班級布置得有儀式感些,符合嚴肅、活潑、熱烈的氛圍。在升國旗時教師要求學生們統(tǒng)一服裝,佩戴紅領巾,面向國旗,全神貫注。在向國旗敬禮時,姿勢標準、莊嚴肅穆。在唱國歌時,聚精會神,聲音洪亮。在聯(lián)歡會上引導學生唱一唱紅色經(jīng)典歌曲,如《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等,而隊歌《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必須人人會唱。在學習中引導學生背誦紅色經(jīng)典詩詞,定期舉行朗誦比賽。教育要從點滴做起,要做到見縫插針,要三令五申。愛國教育要達到融入情境,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無痕教育。
定期舉行“愛我中國”的主題班會。班會上教師給學生們聲情并茂地講述抗戰(zhàn)時期愛國英雄的故事,新時代為祖國做出貢獻的杰出人物的事跡,感染學生,使學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師引導學生談一談聽了這些愛國人士的故事后有什么觸動,也可以在班會活動前讓學生搜集愛國情懷相關的人物故事,在班會上講給大家聽。
此外,班會之前學生可以排練和愛國有關的課本劇。學生自由分組,由組員自主選擇劇本角色。組員一起共同合作,每個“劇組”的表演內(nèi)容各不相同,最后呈現(xiàn)出來一部部異彩紛呈的個性化愛國大劇。在這種表演中,學生成功塑造了“董存瑞”“邱少云”等英雄形象,在情境中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在這種以愛國教育目的為導向的扮演中,學生的愛國意識萌發(fā)了,情不自禁地激發(fā)了為祖國繁榮昌盛而學習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民族意識,創(chuàng)設了自由、快樂的教育氛圍,使學生在演中悟,在做中學。課本劇表演完畢并不是教育的結束,而是另一個教育契機的開始。教師要適時表揚各組學生獨樹一幟的表演,在表演結束后教師引領學生一起回顧扮演角色的行為,談談自身的感受等,并將全情投入表演與愛國教育相結合,二者齊頭并進。用這種情境化教育方式,使學生領會了在社會主義國度生活的幸福,堅決擁護祖國統(tǒng)一和世界和平。
隨著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各種社會資源可以為教育所用。教育與網(wǎng)絡融合,能夠讓教育效果事半功倍。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利用課件、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使學生耳目一新,在這種特有的視聽感受下,教育的效果是令人欣喜的。首先,班主任可以利用網(wǎng)絡查閱大量教育資料,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教師還可以針對班級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借鑒優(yōu)秀案例,妥善解決問題。另外,為了讓學生在放學后,在社會上不再迷茫,教師開通個人微博,定期更新教育內(nèi)容,有的是針對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的解答,有的是對學生思想意識的梳理,有的是一個情境化教育片段,引發(fā)學生思考。如此,從全方位照顧到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在校期間,多媒體的巧妙運用,使學生置身于情境化的場景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根據(jù)教育內(nèi)容,讓學生觀影片滲透集體意識,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例如針對班級近期的幾件事,班主任發(fā)現(xiàn)同學生的集體意識不強,集體榮譽感薄弱。班主任沒有老生常談地講大道理,而是在學生課間休息時,適時地運用多媒體播放影片《女排》的片段。學生在觀影中被中國女排的共同拼搏場面感動,為女排勇奪桂冠的意志鼓掌。在這種情境中,教師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真情實感,想對中國女排說的話,以及自己由此引發(fā)的對集體主義的思考。教師再由此及彼,將學生的情感遷移到自己的集體生活,說說在集體生活中自己熱愛集體的具體表現(xiàn),并對班級同學在集體中的表現(xiàn)進行評議。大家暢所欲言,談話氛圍被激活,大家在一起為集體建設出謀劃策。在這種情境下,逐步深化學生對集體觀念的認識,自覺生發(fā)出對集體熱愛之情。情境教育有效培養(yǎng)了集體榮譽感,使集體更有凝聚力。
在理清了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情境教育的內(nèi)涵之后,逐步展開各種課外活動。班主任在日常教學中適時滲透思想教育,與此相對應的,教師也要引導學生通過內(nèi)化,將意識到的感悟再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思想教育的認識,定期開展課外活動是一種有效的手段。課外活動架起了課內(nèi)教育與課外實踐的橋梁,使學生的所學有了用武之地,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創(chuàng)造了更多可能。在開展課外活動之前,教師針對最近一段時間班級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進行深入調(diào)查,并對個別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有所掌握。比如勞動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學習態(tài)度可能存在的問題、班級里逐漸抬頭的攀比風氣等。教師通過訪談、問卷、觀察等方法,確定符合當前情況的課外活動開展的相關準備。包括什么時間合適、多久開展一次、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以何種形式學生更易于接受、活動的評價體系等各個方面。教師可適時開展了孝敬父母的主題活動——“我是父母的開心果”等課外活動?;顒又?,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說一說一直以來父母都為自己做了什么、從哪些細節(jié)中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愛、自己打算怎么做來回報父母。在這種情境中學生被動容了,紛紛講述父母的偉大和付出。并計劃出要在“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或父母生日送上一份禮物表達感恩。更重要的是,在平常生活中,從點滴小事做起,比如,做力所能及的家務、自己的事自己做、不給父母增添負擔、幫父母分擔事情、關心父母等??梢允菐透改附酉茨_水,可以是幫父母收拾碗筷,可以是用手機捕捉到親子活動的一個瞬間等等。然后把自己一段時間所做的事和學生分享。在孝敬父母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孝心,加深了孩子與父母的感情。學生在充滿愛的環(huán)境里成長,也會學會愛他人、愛社會。情境教育使學生對親情深有體會,從而提升了學生情感素養(yǎng)。
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實施情境教育,符合新時代教育“以人為本”的核心培養(yǎng)理念。情境化教育有利于小學生情感體系更好地完善,有利于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有利于增進師生情感交流,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不斷改進。對教育情境的全面深入探究,有助于教師們更好地探究教育情境的內(nèi)涵與特征,豐富教育情境經(jīng)驗。其可行性也是經(jīng)過實踐驗證的,能夠促進班主任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筆者認為未來還應不斷加強小學班主任工作中情境教育藝術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