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怡
(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 福建 福州 350000)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從四個方面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包括“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可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增強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筆者作為福州伬藝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福建省級傳承人,近年來對福州伬藝的傳承與保護進行了一些粗淺的探索與實踐,現(xiàn)提出自身的一些思考。
福州伬藝原名“伬唱”,是一種傳統(tǒng)的曲藝形式,主要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市及閩侯、長樂、連江、福清等縣。2006 年5 月20 日,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申報的福州伬藝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編號Ⅴ-15。福州伬藝起源于唐宋,明萬歷年間(1573 年—1620),曹學全始創(chuàng)逗腔,蓄家班演唱,至清初演變?yōu)閷3呵坏娜辶执偕纾髂?,市井間又有躲避戰(zhàn)亂入閩的弋陽腔藝人組成了江湖促社。清代出現(xiàn)了不少民間班社,稱為“社”。道光(1821—1850)后,“社”發(fā)展為以福州民歌、民謠為基調,吸收弋陽腔、昆腔、梆子腔和蘇、揚小調,包含洋歌和小調兩種聲腔的洋歌促社。太平天國時期(1851—1864),浙江、安徽、江西的流民大量逃亡到福建,隨來的藝人聚集在福州的經(jīng)院巷和較場沿一帶,以江淮小調、蓮花落及弋陽腔沿街賣唱,對當?shù)氐那嚠a(chǎn)生較大影響。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伬藝表演漸趨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有關部門對福州伬藝進行扶持。伬藝名角陳潤春等吸收評話說唱表演藝術,將傳統(tǒng)散曲串聯(lián)成能演二三小時的全本曲目,強化了伬藝作為說唱藝術的敘述性特點,歷經(jīng)多年的演出實踐,福州伬藝才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的樣貌。
福州伬藝運用福州方言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演出和傳唱,保留著宋元曲藝貼近群眾的“百戲”遺風,一樹多枝、形式多樣、聲腔多元,刻畫了福州地區(qū)的平民百姓的形象,傳承了福州地區(qū)的傳統(tǒng)文化。福州伬唱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保留曲目百余本,在福州方言區(qū)域內受眾較多,在海內外華人(福州籍)聚居地影響很大。同時,福州伬唱具有地方特色,是福州方言的寶庫,也是維系福州籍海內外華人的紐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有關方面成立了福州市伬藝工作者聯(lián)誼會,建立了5 處專門表演伬藝的場所,并組織藝人成立演出隊和演唱小組進行演出。1960 年,成立了以表演伬藝為主的福州市曲藝團,使福州伬藝得以復興。但是,20 世紀90 年代到21 世紀初,福州伬藝處于瀕危狀態(tài),書場全部消失,高臺演出也從20 世紀30 年代的每年四千余場銳減到每年不到三百場。人才青黃不接,曲本散失嚴重,演員嚴重不足,流派藝術嚴重失傳,招生傳習困難重重,急需得到有效扶持和大力保護。
造成福州伬藝瀕危的因素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書場消失,高臺演出頻次銳減。福州伬唱的演出原來是高臺應聘與書場演出相結合,1960 年,福州市曲藝團成立時,福州有書場27 家,目前,這些書場已經(jīng)全部消失。演員特別是青年演員失去了重要的舞臺實踐基地,高臺演出也從20 世紀30 年代的每年四千余場銳減到現(xiàn)在的每年不到三百場。
其次,人才青黃不接,曲本散失嚴重。民國初年鼎盛期的福州伬藝有演員三百余人,20 世紀30年代,福州伬藝演員不少于150 人,到20 世紀80年代末期,福州市有伬藝演員40 人,6 個演出隊,每年高臺演出近千場,20 世紀90 年代末,福州伬藝演員不足15 人,每年演出不超過300 場。在職專業(yè)作者僅1 人,并且是評話、伬唱兩個曲種共有的作者,同時,這名作者還擔任曲藝管理和研究的職責,實在不堪重負。在福州伬藝的傳承過程中,曲本散失也非常嚴重,20 世紀60 年代演出的曲本有一百余本,近年演出的不足二十本。
再次,流派藝術嚴重失傳,招生比較困難。20世紀20 年代至20 世紀60 年代,福州伬藝正處于鼎盛時期,名師輩出,流派藝術異彩紛呈,著名的有小龍鳳、小小龍鳳、黃連官、陳英治、鄭幀記、王登熙、王斌華、陳潤春、錢振華、鄧蘭金、陳貴英、月蓮花、依銀等,目前,流派藝術的掌門人絕大部分逝去,沒有留下能夠傳承其藝術的流派傳人,福州市曲藝團在20 世紀90 年代三次招生,都沒有人報名。所幸,不少流派在20 世紀80 年代出版了一些盒式錄音帶,可以用于今后的搶救保護。
最后,舊的“文化場”已消失,新的“文化場”尚未建立。福州伬藝原來的活動區(qū)域主要在城內的居民區(qū),20 世紀80 年代以來,隨著城市建設的擴大,原來的居民都被安置到城郊,拆遷后新建的許多高檔寫字樓夜晚人去樓空,成為空城,且戒備森嚴、擠擠挨挨,有的小區(qū)甚至連一塊像樣的空地都沒有,造成福州伬藝“文化場”在城區(qū)消失,許多地方拆遷后,居民被安置在不同的地點,伬藝聽眾被打散,而在新的地區(qū),新的伬藝“場”尚未建立。以上種種因素使福州伬藝路越走越窄,面臨著人亡藝絕、曲終人散的深刻危機,搶救保護刻不容緩。
2003 年,福州市曲藝團依托福州市藝術學校開辦了閩劇班,其中,一班的學員學習評話伬藝,成了今日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的青年骨干,筆者就是這屆閩劇班的學員。2006 年5 月20 日,福州市曲藝團申報的福州伬藝經(jīng)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編號Ⅴ-15,這是福州伬藝傳承的里程碑事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后,政府及相關部門對福州伬藝的保護和扶持力度明顯加大。2008 年4 月,在福州市曲藝團的基礎上,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正式成立。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是全國首家曲藝傳習所,主要承擔福州評話和伬藝的創(chuàng)作、研究及表演等任務。2019 年11 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福州市曲藝團)被文化和旅游部認定為曲藝“福州評話”和“福州伬藝”項目的保護單位。
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作為福州伬藝非遺保護的主要實施單位,近年來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包含兩方面:首先,從作品入手:(一)利用現(xiàn)代高科技手段,搶救性地收集整理了一大批曲目老本子、老唱片、磁帶;(二)結合時事,與時俱進,創(chuàng)作了一批謳歌新時代的作品,如《蘇幕遮·春回坊巷》《回家》等。其次,從表演者入手:(一)推薦了一批德藝雙馨的藝術工作者參選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強淑如、林錦惠、鄭怡等人分別被評為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樹立了一批文藝標兵;(二)大力培養(yǎng)新人。1.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選送推薦了一批青年業(yè)務骨干參加福建省文聯(lián)組織的“十四五”時期文藝英才計劃,筆者有幸成為首批青年曲藝人才之一,受到更全面、更系統(tǒng)的培訓。2.廣開大門吸收人才,在各大專院校中教授福州伬藝,筆者就多次前往福州大學城為大學生傳授福州伬藝。(三)提升影響力。1.積極組織員工參加丹桂獎、福建省藝術節(jié)等藝術比賽,并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筆者的《回家》獲得2021 年丹桂獎“表演金獎”,《滴水人家》獲得第八屆福建省藝術節(jié)表演二等獎;2.積極組織員工在少年兒童中推廣福州伬藝。福州話是中華語言文化的活化石,福州伬藝更是這一活化石最好的載體之一?,F(xiàn)在,許多福州當?shù)氐男∨笥岩呀?jīng)不太會講福州話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記住鄉(xiāng)愁”,推廣福州伬藝必將推動福州人民更好地記住鄉(xiāng)愁。興趣要從小培養(yǎng),藝術的熏陶更是越早越好,筆者近年來到福州市臺江第三中心小學、福州錢塘文博小學、福州荊溪關口小學、福州市臺江第四中心小學等小學指導小學生學習福州伬藝,指導臺四小的節(jié)目《秦樓月·上下杭》也獲得了第四屆福建省曲藝丹桂獎少兒大賽一等獎。3.積極組織員工進鄉(xiāng)村、進社區(qū)進行慰問演出。筆者多次赴連江、平潭等縣市的鄉(xiāng)村和福州軍門社區(qū)等社區(qū)開展演出,受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4.積極參加政府組織的各類文藝展演活動,組織員工參加了第二屆福州十邑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首屆福州話歌曲晚會、世界遺產(chǎn)大會非遺項目的展演等,在春節(jié)、國慶等重大節(jié)假日,在單位駐地石塔會館開展惠民演出等。5.充分利用多媒體渠道宣傳福州伬藝:(1)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多次安排員工參加福州電視臺的節(jié)目錄制,通過電視傳媒推廣福州伬藝;(2)開通了福州評話伬藝的抖音號、今日頭條號、“鄉(xiāng)音最美系鄉(xiāng)愁”微信公眾號等賬號,全方位推廣福州伬藝。
作為一名福州伬藝省級傳承人,通過這些年傳承福州伬藝的探索和實踐,筆者對福州伬藝的傳承與保護有以下建議:
一是加強保護力度。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傳承?!备V輥浪囀菄壹壏俏镔|文化遺產(chǎn),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傳承,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先進技術,對福州伬藝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作品進行搶救性挖掘和保護,同時,要做好傳統(tǒng)曲藝藝術的收集整理、記錄推廣和傳承工作,千萬不要讓好作品隨著老藝人的逝去而弦斷音絕。
二是加快傳承人培養(yǎng)的步伐。在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傳承中,保護和傳承兩手都要硬。如前所述,福州伬藝面臨著人才斷層的危機,必須加快培養(yǎng)傳承人的步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01 年,馮鞏與中央戲劇學院合辦了“相聲大專班”;2010 年,馮鞏又與北京電影學院合作開辦了“相聲、喜劇表演本科班”。蘇州評彈更是自1962 年開始就有了自己的蘇州評彈學校。而自2003 年開始,福州市曲藝團依托福州市藝術學校舉辦閩劇班,培養(yǎng)了一批年輕的曲藝演員,至今已近20 年,此后,福州評話伬藝未再開展過如此規(guī)模的曲藝人才培養(yǎng)活動。筆者認為,要加快培養(yǎng)傳承人,就要勇于探索新路子。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可以嘗試與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2016 年,福州市藝術學校并入該校)、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閩江學院蔡繼琨音樂學院等藝術類大專院系合作,開設“福州評話伬藝人才班”,由傳習所派出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對學員進行曲藝教學。
三是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早就指出:文藝要為最廣大的人民大眾服務。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chuàng)造?!薄耙獔猿譃槿嗣穹?、為社會主義服務?!焙芏嗟滤囯p馨的老藝術家都一直強調:藝術要對觀眾負責,觀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福州伬藝本就有著道服簡單、演出方式靈活的特點,不需要大背景大舞臺,十分接地氣,有濃濃的江湖味,我們在傳承與保護福州伬藝時,不能把它關在象牙塔里,而是要扎根于人民群眾,收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素材,并進行藝術加工,表演給人民。
四是要不斷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是保持傳統(tǒng)藝術鮮活生命力的根本,福州伬藝的傳承和保護工作更要不斷創(chuàng)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要繁榮文藝創(chuàng)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tǒng)一,加強現(xiàn)實題材創(chuàng)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發(fā)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提升文藝原創(chuàng)力,推動文藝創(chuàng)新?!备V輥浪嚨膫鹘y(tǒng)作品多宣揚“忠孝節(jié)義”或“花前月下”,在今后的傳承保護工作中,創(chuàng)作者要汲取黨的精神譜系的精華和力量,多創(chuàng)作貼近時代發(fā)展,響應時代號召,體現(xiàn)時代特色的作品。近年來,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推出了《秦樓月·春回坊巷》《秦樓月·上下杭》《回家》《滴水人家》等新作品,緊緊扣住舊區(qū)改造、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等時代熱點,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
本文系統(tǒng)梳理了福州伬藝的歷史源流和傳承保護福州伬藝遇到的困境與取得的成績,并從加強老藝人保護、加快傳承人培養(yǎng)、堅守文藝初心、反映時代特色四個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議,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促進福州伬藝的傳承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