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婷,秦雪婷
(1.南京大學 信息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2.浙江省血液中心獻血服務一科,浙江 杭州 310000)
自殺是一個涉及心理、生物和社會因素的重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大學生自殺不僅是個人年輕生命的終結,也會對周圍人造成強烈的心理沖擊,對學校、社會造成極其負面的影響。在國際經濟下行、就業(yè)壓力增大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下,大學生心理考驗更為直接。誘發(fā)自殺的“觸點”多、“燃點”低,高校預防壓力只增不減。為了減少大學生自殺事件的發(fā)生,本文將通過對大學生自殺現象進行歸因分析,從高校視角提出防范大學生自殺的對策建議。
近十年來,自殺已成為大學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一項大學生調查報告中提出,2014年至2017年間,32.7%的大學生認真想過自殺,4.3%的大學生試圖自殺[1]。在中國,8.8%-13.0%的大學生表示有過自殺意念[2]。特別是在后疫情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面臨進一步挑戰(zhàn)。在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控制中心(CDC)最近的一項調查中,18-24歲的年輕人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自殺意念的發(fā)生率(25.5%)明顯高于普通人群(10.7%)[3],而在一項有8,847名大學生參與的調查中,只有31.6%的自殺意念者接受了治療[4]。大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度過,其居高不下的自殺意念發(fā)生率和低治療率,迫切需要高校開展針對性研究。
自殺是矛盾問題積存爆發(fā)的一種極端反映,是壓力和痛苦無處宣泄的絕望選擇,也是多種因素疊加影響導致的心理“堰塞湖”坍塌。不同個體的誘發(fā)因素不盡相同,總體上看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大學生是社會大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普通人,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必然會帶入學校,或者借由社交、信息網絡等各種渠道傳導輻射至學校。
1.社會事件影響
習主席深刻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社會大發(fā)展、大變化、大調整,給處在這個時代的大學生帶來劇烈的心理震蕩。以近年新冠疫情為例,大學每年畢業(yè)人數雖然仍呈增長趨勢,但社會吸納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的能力或慢于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yè)結構的轉型升級,導致部分大學畢業(yè)生不能充分就業(yè)[5]。而有研究發(fā)現,就業(yè)壓力越大,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就越突出。自殺態(tài)度和自殺意念的危險性因素發(fā)生概率會增加[6]。2021年發(fā)表于《柳葉刀》上的研究提到,新冠大流行使得公共衛(wèi)生安全因素變得突出,疫情給年輕人帶來的影響最為嚴重。
2.功利思想侵襲
部分大學生受地方不健康功利思想影響,價值觀出現偏移,對成功、成才、成長的認識比較片面,認知比較單一。國內有研究發(fā)現,學業(yè)壓力和自殺意念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關系。學業(yè)壓力越大,大學生越容易產生焦慮、抑郁、自卑等消極情緒。這些消極情緒進一步導致青年出現自殺意念,甚至自殺行為[7]。特別是隨著現代社會節(jié)奏加快,競爭激烈,人際關系日益復雜,更容易產生焦慮情緒。
3.自殺信息影響
2012年的一項研究表明,自殺行為和媒體報道的自殺信息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這在青年中表現最為突出,約有5%的青年自殺案例源于模仿[8]。地方自殺事件經新聞報紙、自媒體發(fā)酵,對部分大學生思想造成沖擊,易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2020年9月底,日本一名女明星自殺,緊接著10月,日本國內有2,153人死于自殺[9]。
4.手機網絡腐蝕
2016年的一項研究證實,當人們無法聯系到某人或是無法回復電話/信息時,會感到更多的焦慮和壓力,因此會花更多時間用于瀏覽社交網站[10]。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部分大學生沉溺于手機游戲,熱衷網絡直播、短視頻而無法自拔,甚至有的學生投資高風險理財產品、涉足網絡非法借貸。
原生家庭的家族病史、成長環(huán)境、教育觀念深刻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
1.先天缺陷
布倫特(Brent)等人的研究發(fā)現,相較于普通父母的子女,父母有自殺傾向的子女再度自殺的可能性要高6倍[11]。當代大學生中獨生子女占相當比例,家庭過度保護、學校應試教育、社會經歷缺乏等多重因素疊加,導致部分學生心理防線脆弱,缺乏挫折耐受力。當心理沖突與矛盾得不到有效解決時容易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一些常人看來情感、學業(yè)、工作等非常順利的大學生,因長時間承受心理障礙帶來的痛苦煎熬,即使在沒有任何挫折情況下也會選擇自殺[12]。部分大學生家族有心理疾病,存在先天心理缺陷。有的家族有抑郁史,長期失眠;有的患有精神分裂癥,進而出現情緒不穩(wěn)定、行為異常;有的患有焦慮癥,常常焦躁不安。
2.缺乏關愛
部分大學生入學前長期缺乏被愛的體驗和安全感,自我價值感低,情緒穩(wěn)定性差,容易形成偏執(zhí)、猜疑、孤僻和自卑等性格缺陷。沃爾福德·克萊文杰(Wolford-Clevenger)在一項研究中指出,身體上的傷害經歷越多、關愛經歷越少,自殺意念和抑郁癥的可能性會越大。其中,男性受到身體上的傷害時容易自殺,女性則遭受情感上的傷害時更容易自殺[1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心理健康數字服務平臺等中國官媒聯合發(fā)布《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指出,63%的學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嚴苛、控制、忽視、缺乏關愛以及沖突、家暴,69%和77%的學生患者在家庭關系和人際關系中容易出現抑郁。
3.教育缺位
研究表明,童年的不幸遭遇會增加抑郁和自殺意念風險。不同類型的遭遇對抑郁和自殺意念有不同的影響,但經歷的不幸遭遇次數越多,未來自殺風險就越高[14]。部分大學生入學前被長期過度保護,抗挫能力和心理彈性弱;有的家庭缺少正面管教,父母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孩子性格膽小懦弱敏感;有的自幼留下心理創(chuàng)傷,家庭未及時關注干預。
人是時代的產物。無論是社會原因還是家庭原因,都會綜合作用到大學生個體身上,并對心理產生深刻影響。
1.三觀認知扭曲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出問題,“為誰活”“怎么活”這個根本性問題沒解決好,容易滋生“活著沒意思”等錯誤認知,墜入思想“黑洞”,最終誘發(fā)自殺。個別大學生受“宿命論”“虛無主義”思想影響,人生態(tài)度消極,對生活缺乏熱愛,視人生如游戲,把生命當兒戲,將自殺視作解脫痛苦的良方。
2.環(huán)境適應力差
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后,面臨陌生的生活環(huán)境、全新的人際關系,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及與周圍的關系,壓抑、孤獨、厭倦、抵觸、無奈等不良情緒交織疊加,感到難以適應,從而選擇輕生。特別是過去成績較好的學生,在進入大學后,與周圍學生同臺競技優(yōu)勢不再,從而轉化為心理負擔,心理負擔太重而無法承受時,就有可能轉為自殺意念[15]。
3.應對危機能力弱
應用危機理論認為,任何負性突發(fā)事件都會對人的意志造成打擊,嚴重的會令人感到絕望乃至自殺。每年5-6月份是中國大學生畢業(yè)離校期,也是論文答辯、獲取畢業(yè)證書、找工作等決定未來的關鍵時期。有的學生有課目補考、論文答辯的壓力,擔心拿不到學位證;有的學生有與戀人分合難料的壓力,對未來既憧憬又擔憂。種種壓力全集中在同一個時節(jié),導致畢業(yè)離校期成為大學生自殺的高峰期。
4.心理患有疾病
有研究表明,人類自殺行為與5-羥色胺、膽固醇、去甲腎上腺素等的分泌密切相關。另外,內向型、神經質和高精神質人格,也極易導致個體自殺傾向[16]。
預防大學生自殺存在“學生范圍難界定、思想變化難發(fā)現、行為變化難預測、轉化成果難鞏固”等特點,導致自殺問題防范難度大。但“不好防”并非“不可防”,學校應重點抓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自殺問題固然有社會、家庭以及個人心理和心態(tài)上的原因,但學校領導思想不重視、實際工作跟不上往往成為重要的誘因和推手。
1.擺上位置、主官主抓
學校黨委機關要高度重視自殺預防,堅決克服麻痹思想、畏難情緒、松勁心態(tài)。
2.融入中心、一體聯動
當前,疫情影響下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和就業(yè)壓力增大,帶給學生的心理和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必須圍繞聚力培養(yǎng)學生身心健康這個中心,走出辦公室、走向教室、走到學生心中去,主動作為,積極作為。堅持黨委統(tǒng)攬,教育、組織、宣傳、衛(wèi)生、紀檢監(jiān)察等職能部門一體聯動,同向發(fā)力、統(tǒng)籌推進預防自殺工作。
3.積極探索,研究措施
堅決摒棄一般性、淺層次、運動式抓預防的慣性做法,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完善預防自殺重點人制度,健全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聯管聯防機制,借力信息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質增效,不斷探索實用好用的方法路徑。
防范自殺重在找準病灶、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抓好教育。內容上應突出以下三項教育:
1.“三觀”教育
跟進搞好群眾性討論辨析,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成長進步、苦累壓力、榮譽得失、婚戀交友、家庭矛盾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珍愛生命教育
結合學校實際和形勢任務,以班為單位常態(tài)組織專題教育,引導學生認清生命價值、人生意義,勇于面對困難挫折,始終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3.心理常識教育
通過邀請專家、板報手冊、網課視頻和校園心理服務APP等方式,常態(tài)化地開展心理常識宣教,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問題,掌握心理調適技巧。在對象上要突出關注以下“十類人員”,即家庭矛盾突出、婚戀感情受挫、人際關系緊張、個人愿望落空、身患難治之癥、受到批評挫折、不安心學業(yè)、性格存在缺陷、思想行為偏執(zhí)、日常行為突發(fā)異常等人員,深入細致做好一人一事工作,加強人文關懷,真心解難幫困,及時解開思想疙瘩、解除心理困惑、解決實際問題。在時段上要突出抓好“七個時節(jié)”,即緊盯入學適應、寒暑假期、考核評獎、畢業(yè)答辯、學校招聘、考研考證、重大政策制度出臺等容易引起思想、心理波動的時節(jié),抓實開展思想調查,認真組織形勢分析,及早發(fā)現苗頭征兆,著力消除風險隱患。
把自殺問題消滅在萌芽未發(fā)之時,是贏得工作主動的重要前提。
1.做到“十個熟知”
深入開展大談心活動。無論是班主任還是輔導員,要熟悉掌握所管大學生的自然情況、家庭婚戀、成長經歷、成才需求、愛好專長、學習成績、身心健康、社會交往、消費借貸、網絡使用情況。特別是對反常情緒、失常人格、異常行為要及早發(fā)現及早處置。
2.排查“七種線索”
常態(tài)化組織個別人員摸排,重點從情緒情感、言語、認知、行為、身體、經濟、心理評估七個方面,排查識別自殺風險線索,準確識別高危人員,增強防范工作的實效性和精準度。
3.把緊“四道關口”
綜合運用實地訪查、跟蹤考察等方法,將有違紀違法、自傷自殘等傾向人員排查出來,把緊背景考核關;結合新生入學等時機,組織體格復查,加大對隱匿性疾患的排查力度,把緊身體體檢關;每個學期組織全員心理篩查,把緊心理篩查關;結合手機網絡使用管理,加強網信部門溝通協調,將發(fā)表厭世言論、查詢自殺方式等敏感信息的學生納入重點關注范圍,把緊網絡監(jiān)查關。
防范自殺工作關鍵在骨干隊伍,核心是專業(yè)能力,必須在提高能力、建強隊伍、盤活資源上下功夫。
1.提高前哨能力
宿舍是學生活動時間最長的地方,自殺的征兆最易被室友發(fā)現,因此室友是防范自殺行為的前哨,也是預防自殺的主要力量。以寢室為單位設立心理信息員,按照“人人成為半個心理專家”要求,定期抓好培訓,對能力薄弱的心理信息員采取重點幫帶、結對互幫等途徑補齊短板。大學校園高樓林立,高墜因其便捷性,已成為大學生自殺的首選方式[17],學校應對宿舍、教學樓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
2.提高心理工作隊伍能力
人才培養(yǎng)是個系統(tǒng)性工程。學校應把心理培訓作為必選選修課,不僅要以學校自身教學力量開展授課輔導,還要充分挖掘學校周邊資源,把專家請進來教,更要立足崗位培養(yǎng)、崗位成才,實現由“有人干”向“有能力干”轉變,避免出現心理工作“不敢做、不會做、不愿做”等問題。
3.強化專業(yè)機構服務職能
健全完善心理預防掛鉤服務機制,加強與周邊醫(yī)院、地方心理服務團隊課題聯研、心理知識聯教、心理素質聯訓、心理問題聯診、心理危機聯處和心理工作隊伍聯培,提高學校心理預防工作水平,為預防自殺提供有力的專業(yè)支撐。
預防大學生自殺是一項綜合性、系統(tǒng)性工程,學校需要從思想教育、科學管理、心理服務和人文關懷多個維度綜合施策,久久為功,抓好防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