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彥霄,吳敏,伍雪芳,季娜
(皖南醫(yī)學院基礎醫(yī)學院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室,安徽 蕪湖 241001)
2020年12月中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吳巖司長在世界慕課大會中指出,中國已將課堂學習和在線教學深度融合形成了新常態(tài)。把被動進行的教改變成積極主動的質量行動,促進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革命[1]?;旌鲜浇虒W是基于網絡的一種新興教學模式,它的核心是將傳統(tǒng)課堂與網絡化學習的優(yōu)勢相結合,在國內由何克抗教授最早提出[2]。至今已探索出不同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助力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升[3-5]。組織學與胚胎學是醫(yī)學專業(yè)的基礎核心課程,開課時間為大一第1學期或第2學期。結合本校地方性應用型高水平醫(yī)學院校的辦學定位,共設置64學時,包含36學時理論課和28學時實驗課,為單獨授課。理論課與實驗課的比例約為1.3∶1。本校自2019年秋季學期開始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課程的建設,至今已進行4個學期的實踐且不斷優(yōu)化,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將經驗分享如下。
傳統(tǒng)實驗課中比較普遍的問題:一是大一學生對大學生活不適應而產生的畏難情緒,習慣于被動學習,主動學習能力不夠;二是本課程主要研究的是人體的微觀結構及其功能,結構抽象、內容繁雜難懂,學生學習興趣欠缺[6];三是傳統(tǒng)實驗課均是用顯微鏡來觀察組織和器官切片,學習形式單一,學習場地受限,沒有自主學習空間;四是課堂沉悶,成績評價單一,素質目標無法體現(xiàn)。針對以上問題,本課題組對標課程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的要求[7],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從教學資源、教學方法、教學環(huán)境、教學評價等多個方面進行改革。如利用智慧教學工具的優(yōu)勢,在開課前將課程大綱、教學日歷、成績評價細則等相關資料上傳至平臺,注重前期引導,提前干預,加強交流,打消學生顧慮,明確學習目標。持續(xù)優(yōu)化教學資源支持多種形式學習。利用信息技術賦能教學環(huán)境,虛擬實驗中心、數(shù)字切片庫、顯微數(shù)碼互動系統(tǒng)的使用,實現(xiàn)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和任何人皆可學的大課堂。建立多元化評價考核體系,注重過程性考核,將隨堂測試、章節(jié)測驗、組間互評、學生自評,主題討論等均納入考核,讓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習的挑戰(zhàn)度。
2.1 思政元素與知識元素的混合 實驗課程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是對其正確的價值觀、人文素養(yǎng)和科研思維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實施課程思政重要的渠道。將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專業(yè)知識,達到課程育人的目標。教研室已建立完整的課程思政資源庫,并由省級課程思政教學名師負責教學設計[8-9]。以第1次實驗課為例,學生通過學習切片制作過程,了解實驗室老師在背后的默默付出,學會尊重他人勞動成果。規(guī)范操作,愛護切片和實驗設備。通過辨認切片中的皺褶、刀痕等人工偽象,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尋求真理的決心。
2.2 多種資源的混合 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提供多種資源,豐富學習形式。以上皮組織實驗內容為例,課前發(fā)布實驗課的微課和PPT,方便學生預習。課后發(fā)布相應的章節(jié)檢測,形式均為讀片辨認結構并填寫名稱,幫助師生了解知識目標的掌握程度。同時在討論區(qū)發(fā)帖“請說一說你知道的上皮間充質轉化(EMT)”,鼓勵學生查閱資料,開拓視野,培養(yǎng)學習興趣。上傳的手繪作業(yè),方便長期保存。章節(jié)中開設的“優(yōu)秀作業(yè)展示”板塊,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也讓學生體驗到付出之后的成就感。
2.3 學習方式的混合
2.3.1 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混合 所有實驗內容的音、視頻資源、題庫、拓展文獻等均上傳至學習通平臺,學生可以隨時進行線上學習,彌補課堂時間的不足。線下課堂通過隨堂測試、提問等發(fā)現(xiàn)共性問題并予以解答,利用顯微數(shù)碼互動系統(tǒng)進行個別輔導,確保每位學生都有收獲。
2.3.2 自主學習與集中學習混合 本校基礎醫(yī)學院虛擬實驗中心建有1間開放實驗室,共32臺電腦,每臺電腦均安裝有完整的數(shù)字切片庫。學生可在校園網自行預約時間段,通過人臉識別進入實驗室自主學習,有效解決課后無法觀察切片的問題。
2.3.3 個人學習與小組學習混合 每次實驗課后,每位學生均要完成繪圖作業(yè)并拍照上傳至學習通平臺,作業(yè)計入平時成績。在整個實驗中有10學時為綜合性實驗,均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討論、匯報任務,分別為1次“血涂片的制備、觀察與分析”2學時,2次PBL教學“大葉性肺炎&正常肺”“肝癌&正常肝”各4學時。小組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互相欣賞、贊揚的優(yōu)秀品質。
2.3.4 理論學習與實驗學習混合 每次實驗內容都在學習通平臺上上傳1份相關理論知識的自我檢測試題,截止時間設定在實驗課上課之前。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有準備地進入實驗課堂,有效解決了以往理論課與實驗課間隔時間長,以及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養(yǎng)成課前復習理論知識的習慣所導致的實驗課沒有目的性和學習效率低的問題。
2.4 考核方式的混合 建立立體化考核評價體系。如線上+線下考核的混合、個人+小組考核的混合、過程+結果考核的混合。組織學實驗課成績由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組成,見表1。
表1 組織學實驗成績構成
3.1 研究對象 選取本校從2019年秋季至2021年春季連續(xù)4個學期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每學期隨機選取同一專業(yè)的兩個班為A組和B組,由資質相似的教師授課。A組班級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課前學生全部加入教師在學習通平臺創(chuàng)建的班級,記錄學習的全部軌跡,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的評價體系。B組班級采用傳統(tǒng)實驗課教學模式,即課堂上教師先講授本次實驗內容與學習目標,然后學生在顯微鏡下自行觀察切片,教師巡回答疑,最后完成作業(yè),采用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A組與B組為隨機分班,各組學生專業(yè)相同。兩組學生理論課均由同一位教師采用相同教學方法授課,保證了結果的準確。
3.2 問卷調查 學期末通過學習通平臺發(fā)放問卷調查,調查對象是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所有學生,了解“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認為哪些資源或活動對自己幫助最大,包括數(shù)字切片、課件、課前理論內容測驗、課中提問搶答、課后實驗讀片測試、繪圖作業(yè)、小組任務等。
4.1 考試成績比較 2019年秋季學期,A組學生的實驗考試成績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期末同卷成績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2020年春季線上讀片考試,A組學生成績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期末同卷考試成績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020年秋季及2021年春季,A組學生的實驗考試成績與期末同卷考試成績均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4.2 學期末問卷調查結果 86.36%的學生認為數(shù)字切片對學習最有幫助,有效解決了課堂時間和實驗場地的限制,可以自主安排學習進度。74.55%的學生認為課程中加入理論內容的測試,很好地解決了理論與實驗脫節(jié)的問題,且成績計入平時成績,督促自己養(yǎng)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好習慣,見圖1。
表2 2019年秋季學期成績比較結果
表3 2020年春季和秋季、2021年春
圖1 資源幫助度問卷調查結果
《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提出,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利用現(xiàn)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10]。各種智慧教學工具為教師掌握每位學生的學習軌跡,為實現(xiàn)“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轉變提供了載體,至 2020年教育部推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共5118門[11]。2021年5月,教育部公布首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699門。教研室自2019年起也逐步完善課程思政資源庫,將思政元素與知識點相契合,將思政目標融入教學設計模板。2019年本課題組將學科開拓者、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我國杰出科學家的故事,融入學科知識中。通過學期末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效果非常好,但是他們更希望聽到身邊校友的故事。2020年本課題組在學校大力支持下,將“疫”線校友感人事跡整理入思政資源庫,通過集體備課探討融入的路徑與節(jié)點,課堂實施過程中同學很受鼓舞。2021年本課題組擴充了一系列國家應對疫情的政策,結合課程的專業(yè)知識,對尊重生命、守衛(wèi)健康進行全方位的詮釋。
經過前期摸索,本課程于2019年秋季學期正式實施第一輪改革。本輪改革在學習通平臺建立了完整的課程體系以及配套的實驗課試題庫,實現(xiàn)了“線上和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但仍局限在注重實驗課資源建設,并未打破理論課與實驗課脫節(jié)的桎梏,且微課多以靜態(tài)圖片為主,數(shù)字切片庫還在建設中。經過1個學期的實踐,A組學生實驗考試成績明顯高于B組,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但在理論同卷考試未見到明顯差異。
2020年春季,本課題組響應國家“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實驗課如期開課,數(shù)字切片正式投入使用,采用線上“自主學習+直播”相混合的教學模式,在直播授課中利用數(shù)字切片全景展示,同時更新微課視頻,數(shù)字切片動態(tài)實錄,確保線上教學的實質等效。在線上直播授課中,如在《呼吸系統(tǒng)》章節(jié),持續(xù)更新疫情相關知識,分享校友在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有效地將“思政元素與知識內容”混合,拓展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內涵。學期末的實驗考試成績仍高于B組,但理論考試成績仍未見顯著差異,可能與雖然強調復習相關理論知識,直播授課時會隨機選人提問,但每次提問人數(shù)有限,有些學生網絡不暢無法互動,故沒有督促到每一個學生。而且由于是線上考試,題型以客觀題為主,也可能是導致差異不明顯的原因之一。
2020年秋季,本課題組繼續(xù)對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優(yōu)化,將與本次實驗相關的理論內容以章節(jié)測驗的形式上傳至平臺,要求學生必須在課前完成,并計入平時成績,確保每位學生均參與其中,真正實現(xiàn)“理論與實驗內容一體化”的混合。學期末,A組的實驗考試成績和期末理論考試成績均優(yōu)于B組,表明此種混合模式不僅有利于實驗教學,同時助力理論知識的掌握,具有推廣價值。
2021年春季學期,隨著本校虛擬實驗中心開放實驗室的正式投入使用,實現(xiàn)“實體教室和虛擬空間”的混合。學生可以在課后預約時間自主進入開放實驗室觀察數(shù)字切片,為不同學習習慣的學生提供了自由選擇的空間,實現(xiàn)“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學習的深度學習模式。在學期末進行的問卷調查中,86.36%的學生認為數(shù)字切片庫對學習的幫助很大,有效提升了學習興趣。但是學生對分組任務的認可度僅有40.90%、提問搶答僅有44.55%,究其原因學生認為分組任務完成需要課后大量時間查閱資料和準備匯報,組內同學不能很好合作,往往任務只是落在個別學生身上,負擔過重。課中提問環(huán)節(jié)太過緊張,挑戰(zhàn)了自己的舒適區(qū),不太適應。針對以上問題,今后課程中會進一步優(yōu)化課程設計,讓每個學生都有獲得感,同時加強思政教育,培養(yǎng)學生合作能力,幫助學生樹立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課教學過程中取得較好效果,在醫(yī)學基礎形態(tài)學科中有一定的推廣價值。今后繼續(xù)對標“兩性一度”的金課標準,結合本?!芭囵B(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不斷迭代優(yōu)化,打造一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