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美利 劉建榮 劉麗華
(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1) 廣州 510000) (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2) 廣州 510640) (河南城建學院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3) 平頂山 467000)
出行時間、出行費用、時間可靠性、擁擠等是影響城市交通中出行者方式選擇的主要因素[1-2].此外,由于出行者的偏好并不一致,將出行者當作同一類群體會導致偏差[3-4].Bhat[5]根據(jù)出行者某些社會人口學特征(如性別等),對出行者進行分類.Douglas等[6-8]基于出行者的社會人口學特征分類,考慮了出行者的偏好差異.
文中根據(jù)地鐵使用者對于舒適性的主觀評價,利用潛在類別分析模型(latent class analysis model, LCA)對地鐵使用者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對于每一類出行者,分別使用離散選擇模型,分析每一類群體中擁擠度的影響.
潛在類別分析模型假定顯示變量的概率分布由互斥的潛在類別決定,不同的潛在類別對各個顯示變量有特定的選擇傾向[9-10],如果剔除潛在類別的影響,個人對顯示變量的選擇相互獨立.
(1)
所有分類的概率密度函數(shù)為
(2)
通過似然估計,最大化(2)中的概率密度,即可估計出pr及πijk.
假定有R個潛在類別,以潛在類別1為基準,調查對象i屬于類別r(r=1,2,…,R)的概率為pri:
(3)
式中:p1i為i屬于潛在類別1的概率;Xi為i的屬性向量;βr為待估計參數(shù).
潛在類別回歸模型中R未知,需要提前確定.R值越大,擬合優(yōu)度越高,但模型越復雜.利用AIC和BIC確定最有R值.
(4)
式中:Λ為模型最大對數(shù)似然估計值;Φ為模型擬合參數(shù)個數(shù).
數(shù)據(jù)調查地點為廣州市,時間從2021年10—11月.共獲取有效樣本960份.數(shù)據(jù)包括:社會人口學特征、舒適性要求、出行選擇行為.舒適性要求包括四個問題:①選擇公共交通時,在意是不是很擠(C1);②選擇公共交通時,在意車內環(huán)境(C2);③為了更舒適的出行環(huán)境,愿意多花錢(C3);④為了更舒適的出行環(huán)境,愿意多花出行時間(C4).四個問題項包括“不贊同”“不確定”“贊同”三個選項,要求被調查者選擇其一.
出行選擇行為通過陳述性偏好獲取.給被調查者若干情景,每個情景包含兩個出行選項,要求被調查者選擇最合意的出行選項.出行選項在旅行時間、費用、車廂內擁擠度等方面有所不同.分析現(xiàn)有文獻,車廂內擁擠度可使用車廂內無座的乘客數(shù)量[11-12]、負荷系數(shù)[13]、無座乘客密度[14-15]等指標表示.考慮到個人感知,本文使用車廂內無座乘客密度表征.被調查者選擇某個出行選項的效用可表示為式(5).其中:U為效用;βi(i=1,2,3)為待估計參數(shù);ε為誤差項.
U=β1·費用+β2·旅行時間+
β3·車廂內擁擠度+ε
(5)
潛在類別分析模型中,潛在類別數(shù)量需要預先指定.假定潛在類別數(shù)量為1—4類.各潛在類別數(shù)量下,統(tǒng)計特征見表 1.
AIC、BIC值越小,模型越好.根據(jù)表 1數(shù)據(jù),當潛在數(shù)量為2時,模型最優(yōu),確定樣本可以分為2類.具體分類依據(jù)見表 2.潛在類別1、2分別占84.6%、16.4%,潛在類別1的被調查者在意出行的舒適性,潛在類別2的被調查者不在意出行的舒適性.
表1 潛在類別模型統(tǒng)計特征
表2 潛在類別劃分依據(jù) 單位:%
社會人口學特征對潛在類別劃分的影響見表 3.由表3可知:僅結婚狀況會對出行者潛在類別劃分產(chǎn)生影響.已婚者明顯比未婚者更在意出行舒適性.教育程度在10%置信水平下顯著,隨著教育程度的提升,出行者對出行舒適性的重視程度提高.
表3 出行者類別劃分影響因素
根據(jù)潛在類別進行分類,基于式(4),分別對潛在類別1子集、潛在類別1子集及樣本整體進行條件logit模型分析,得到各部分的回歸系數(shù)對比見表4.
表4 回歸系數(shù)對比
由表4可知:潛在類別1子集、潛在類別2子集、整體的各參數(shù)均顯著.根據(jù)系數(shù),計算時間價值,得到潛在類別1、潛在類別2、整體的旅行時間價值.得到潛在類別1、潛在類別2、整體的旅行時間價值分別是0.39,0.27,0.37元/min.潛在類別1的時間價值為潛在類別2的1.4倍,差異較大.
以旅行時間為基準,將車廂內擁擠度系數(shù)除以旅行時間系數(shù),可以得到車廂內擁擠度相對系數(shù),見表5.潛在類別1、潛在類別2、整體的車廂內擁擠度相對系數(shù)分別為4.51、2.92、4.24.即地鐵車廂內站立乘客密度每增加1人/m2,對于潛在類別1、潛在類別2和整體的出行者,相當于分別增加了車內時間4.51,2.92,4.24 min.其中潛在類別1的結果與文獻[16]的結果類似(4.65),潛在類別2的結果與文獻[17]的結果類似.對比潛在類別1和潛在類別2對車廂內擁擠度的評價,潛在類別1為潛在類別2的1.55倍,潛在類別1的擁擠度價值遠高于潛在類別2的擁擠度價值.
表5 車內擁擠度價值比較
假定出行者有2個選項:1和2;出行行為影響因素為xi;參數(shù)為β;則幾率比可表示為式(6).由式(6)可知:幾率比反映了影響因素xi的變化對選擇某一選項的概率相對于其他選項的概率的變化程度.
(6)
分別分析潛在1、潛在2的出行者的幾率比,得到幾率見表6.
表6 不同群體的幾率比
由表6可知:潛在類別1中車廂內擁擠度的幾率比為0.697,這意味著在給定其他變量的情況下,一個方案的車內擁擠度增加1人/m2,則選擇此方案的概率將乘以0.697,即下降30.3%.潛在類別2中車廂內擁擠度的幾率比為0.813,在給定其他變量的情況下,一個方案的車內擁擠度增加1人/m2,則選擇此方案下降18.7%.這也說明車內擁擠度的增加對潛在類別1的出行者的影響程度遠大于對潛在類別2的出行者.
1) 出行者可以劃分為兩類群體:潛在類別1和潛在類別2.潛在類別1、潛在類別2分別占84.6%、16.4%.潛在類別1的出行者在意出行舒適性,潛在類別2的出行者不在意出行舒適性.
2) 地鐵車廂內站立乘客密度每增加1人/m2,對于潛在類別1、潛在類別2的出行者,相當于分別增加了車內時間4.51,2.92 min.
3) 在給定其他變量的情況下,車內擁擠度增加1人/m2,潛在類別1、潛在類別2的出行者選擇這一出行途徑的比例分別下降30.3%、18.7%.
研究表明,在考慮出行者異質性時,不同群體的出行者對地鐵車廂內擁擠度的主觀評價存在較大差異.在相關研究中,如果將出行者當作同一整體考慮,所得結論往往會掩蓋問題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