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欣蓓
編者按:
在35歲成為就業(yè)“生死線”的當下,職場就像一輛四處漏風的老式小轎車,不僅難以駛向理想的彼岸,而且一路開得磕磕絆絆,甚至還會不打招呼,突然半路拋錨。
但這并非職場的全景??傆腥说穆殬I(yè)生涯無論高峰低谷,始終充滿了源源不絕的生命力,年齡不是累贅,而是隨著閱歷增長的寶貴財富。
職場危機背后的本質是什么?在充斥焦慮感的就業(yè)市場中,怎樣才能成為“理想派的少數(shù)”?本刊訪談了多位前寶潔校友,探尋當35歲成為就業(yè)“生死線”,當代職場人該如何跳出桎梏,自我賦能。
在20世紀90年代的寶潔,銷售的工作可謂一場“拓荒”。
根據(jù)規(guī)定,每名入職寶潔銷售部的大學生,在培訓結束后會被隨機分配到不同的城市,從最基礎的地推做起,一家家跑遍當?shù)厮须s貨店和超市。一名寶潔人對此感慨道:“我們從鄉(xiāng)下考到大城市,進入頂尖大學,畢業(yè)后去了最好的外企,結果寶潔培訓3個月后,又把我們扔回鄉(xiāng)下了。”
97屆寶潔校友、麥淘親子創(chuàng)始人謝震被分到了湖北襄陽。得益于充足的預算,謝震入住的是當?shù)刈詈玫木频?,但在無人知曉的地方,從南京大學畢業(yè)沒多久的謝震在倉庫里,一圈圈地練習騎三輪車。
“公司給每個人發(fā)了一輛三輪車,方便運貨,”他回憶道,“但三輪車真的不好騎,特別是裝滿貨的時候,方向很難控制,只能反復練習?!?/p>
騎三輪也成了謝震在襄陽的日常。
每天早上,當酒店門童拉開門,恭敬地問道:“先生,請問需要幫您叫車嗎?”謝震總是淡定擺手:“‘不用,我有車’。然后,我就騎著一輛裝滿貨的三輪車,風塵仆仆地從當?shù)刈罟怩r的酒店出來,街頭巷尾地推銷?!?/p>
這份天之驕子的“上山下鄉(xiāng)”,造就了一群不以曾經的學歷成績自滿,無論順境逆境皆能前行,彎得下腰、吃得了苦的職場精英,也鑄就了職場“基本功”。
謝震表示道:“回頭想想還是很有趣的,怎樣和不同的人溝通,怎樣鍥而不舍,怎樣更好地推銷產品……這過程非??简烅g性,有助于培養(yǎng)能吃苦、性格堅韌且樂觀的人,無論未來做什么都會有幫助?!?/p>
可時移世易,“躬身入小局,俯身跑一線”的基本功在更多企業(yè)中,逐漸被人們忘卻了。
時代的紅利讓組織和個體都變得浮躁。大廠人成了職業(yè)精英的代表,每當有人在社交網站曬大廠Offer,總有大量跟帖“蹭歐氣”“我也想進”?;ヂ?lián)網大廠“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食堂堪比美食城,還設有寬敞的健身房,“咖啡+鍵盤”是大廠人的標配,與灰頭土臉跑基層的形象毫不相關。
但當互聯(lián)網黃金時代接近尾聲、當?shù)刂骷乙矝]了余糧、當互聯(lián)網行業(yè)從此前的加速擴張回歸理性,提出“降本增效”“開源節(jié)流”時,“35歲危機”也愈演愈烈。
那些體力開始衰退、能力見頂,卻因為工作年限而拿著高薪的互聯(lián)網人變得焦慮。人到中年,他們漸漸有了腰腿頸椎的職業(yè)病,上有老下有小,不再像年輕時能長期高強度加班。
并且,從Web1.0到Web 3.0,大量編程技術和運營玩法不斷涌現(xiàn),所有人都忙著卷新技術,唯恐一旦不能快速跟進,就會迅速面臨淘汰。但越是強調更新迭代,過時的速度越是快。
而中年人的學習能力往往不如年輕人。曾有一名管理者在網絡表示:“我面試過一個清華碩士,技術基本功一流,但只會C++語言。綜合評估后,我還是放棄了,因為他已經38歲了,再學習新的編程語言對他來說非常有挑戰(zhàn)?!?/p>
這段話殘酷而現(xiàn)實。即使那名清華碩士其實能夠學習新語言,但管理者何必要為此冒險?為什么不能找一名27歲的年輕人?為什么不能等這名27歲的年輕人到了35歲,重新再找一名27歲的年輕人來接替?
35歲紅線問題的背后,在于互聯(lián)網企業(yè)對技術與系統(tǒng)的過度依賴。所有人都在卷技術更新,可所有人都逃不過年齡上漲的“劫”。
但真正的“基本功”卻被人們忽略了——優(yōu)秀的職場人始終能放低姿態(tài),保持韌性,在面對不同人時,都能展現(xiàn)優(yōu)秀的人際交往和銷售能力,能忍受境遇高低起伏,愿意躬身下一線,能夠接受吃苦。
技術會過時,技能會迭代,而基本功是永遠的財富?;竟Σ⒎且怀幌α暤?,而是日積月累的長期經驗,是對個人心性的磨練,也是所有管理者必備的基本修養(yǎng)。
技術可以成為進入某家企業(yè)的敲門磚,或是短期業(yè)績提升的助力器,但職場的現(xiàn)實在于:想要在職業(yè)金字塔中爬得越高,并不取決于是否會寫某行高質量代碼,而是取決于每個人的基本功。這份可遷移、可積累的能力,才是職業(yè)生涯大廈里最堅實的基石。
在組織過度依賴技術,在個體過度關注技術,還在新代碼學習中卷生卷死時,要做那個看得更遠的人,做那個能沉下心、彎下腰、苦練職場基本功的人。
本刊梳理了接受訪談的寶潔校友們的職業(yè)生涯軌跡,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職場人往往愿意嘗試和擁抱不同的公司與文化,而非始終待在同一個舒適圈內。
這是個很多人都在追尋舒適圈的年代,也是很多人在尋找退路的年代。
也正是因此,考研考公的浪潮席卷而至,甚至催生出了金句“宇宙的盡頭是考公”,只有考公上岸,才能站在相親鄙視鏈的最頂端。年輕人將找工作的退路視作考研,考研的退路則成了“延畢”——如果不想加入今年的就業(yè)大軍,那就設法掛幾門課,讓自己晚畢業(yè)一年。
互聯(lián)網人也有自己的舒適圈——“圈內擇業(yè)”早已是行業(yè)常態(tài),從騰訊到阿里,從字節(jié)到京東,轉來轉去互聯(lián)網就是一個“圈”。脈脈研究院的調查顯示:2021 年,百度依然同往年一樣,是其他公司員工的主要來源,字節(jié)跳動也加入了百度的行列,成為新的員工跳槽大戶。
而這背后,是簡單環(huán)境與復雜環(huán)境的區(qū)別。
在簡單環(huán)境里,文化是相似且趨同的,這意味著跳槽不需要太多文化方面的適應,反正兜兜轉轉,歸來依舊是“大廠人”。但在復雜環(huán)境里,不同賽道的企業(yè)文化是相異的,這意味著可以與不同行業(yè)的精英交流,了解更多行業(yè)的內在邏輯,發(fā)掘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適應力。
當處于企業(yè)高速奔跑的紅利期,始終停留于簡單環(huán)境“舒適圈”的求職者,與復雜環(huán)境中的求職者并不會顯現(xiàn)太多差異。但當“去肥增瘦”成了互聯(lián)網公司的主旋律,面對市場供需面的變化,往年能夠在互聯(lián)網圈內來回跳槽,手握多家大廠Offer的員工,突然發(fā)現(xiàn)市場變冷了,下家找不到了。
與此同時,公司內部又開始了“降本增效”,老員工就面臨著巨大困境:在公司做了十年,拿著高額的薪酬,但新來的大學生年輕有活力,而且薪酬只要三分之一,在崗學習實踐幾個月,照樣可以接手老員工的工作。
當紅利衰退,泡沫消失,老員工在冷風中打了個寒顫——擇業(yè)之路突然變得很窄,不僅對外跳槽時沒了選擇權,就連能否留在公司里,還要看大環(huán)境和老板的臉色,對內也沒了選擇權。
實際上,并不是越老越缺乏選擇權,而是年輕時只想待在舒適圈,排斥了身邊的選擇權。只是當年尚且年輕,體力好能加班、可塑性強、學習能力強,薪資又相對較低,所以姑且能在同類企業(yè)中輾轉挪騰。
但當時代紅利的電梯停了,隨著年紀增長,卻發(fā)現(xiàn)已畫地為牢,熟悉的互聯(lián)網行業(yè)正在裁員,自己卻沒有其他行業(yè)的經驗。
“舒適圈”是個充滿欺騙性的詞。留在熟悉的環(huán)境里最容易麻痹神經,結果卻發(fā)現(xiàn)越走越艱難。
如果離開當前的公司,很難找到相同薪酬的工作。也正是因此,為了維持在公司最后的價值,才有了職場藏私、上級打壓下級,才有了各類人情世故、搶占功勞、不愿與同事分享任何資源。
人生最該追求的不是現(xiàn)時有多舒適安穩(wěn),而是始終保持對生活的選擇權。只有見過經歷過不同企業(yè),才能知道自己適合什么,才能積累更多的經驗,才能擁有更大的選擇余地,從其中挑選與自己更為匹配的職位。
要做那個盡管年輕時辛苦,但給未來的自己留出更多選擇空間的人。
VUCA時代,選擇權被賦予了更多的價值與意義。
面對“猙獰”的35歲紅線,當員工資歷越老,越覺得危險,這意味著組織缺乏合理的人才梯隊建設,反正員工如韭菜,割了招、招了割,個體難以從組織中學習提升,只是單純的“易耗品”。
好的企業(yè)與員工雙向賦能,彼此成就;壞的企業(yè)與員工雙向消耗,到了35歲就一拍兩散。對職場人而言,選擇一家擁有完善培訓制度的企業(yè),為今后的職業(yè)生涯積累財富,這背后的意義遠高于在新代碼學習中卷生卷死。
寶潔92屆校友張琳描述了她所經歷的“教練式”實戰(zhàn)培訓。
在初入職銷售部時,直屬主管會帶著新人跑客戶。新人全程只能旁觀,不能說話。等拜訪結束,主管就把新人拉到路邊復盤,讓新人復述整個過程,隨后由主管進行補充。
在多次觀摩后,主管會陪著新人跑客戶,此時,換作主管全程不說話,放手讓新人溝通。等拜訪結束后,再次到路邊復盤。
“可以理解成一場‘拷貝不走樣’,新人先旁觀,后復制。但關鍵在于,當新人剛見客戶時,在溝通上難免有不足之處。主管在旁邊只聽,絕不會打斷,更不會當著客戶的面反駁:‘你說得不對,應該是這樣。’雖然主管加入后,能獲得更好的溝通效果,但主管依然不會發(fā)聲,而是給下屬鍛煉和提升的空間。等復盤時,主管會說‘你剛才這幾點很好,但還有幾點做到了會更好’,給的都是積極與建設性的正反饋,整個過程就是非常正向的?!?/p>
美國教練培訓學院董事會主席兼CEO希爾扎德·查米恩指出,世界迫切需要我們所有人平息內心的黑暗力量。他在研究中提出了正向力指數(shù)(Positive Intelligence Quotient),這是一種能夠削弱內心負向力、幫助人們建立自信并發(fā)揮潛力的能量。
正面反饋會被不斷傳遞,在離開寶潔后,張琳繼續(xù)沿用了寶潔的做法,以循循善誘的培訓方式,讓整個組織充滿正向力。當轉型成為高管教練后,她依然沿用這套思維體系,輔導和幫助領導者建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教練式企業(yè)文化”。
但好的企業(yè)總是少數(shù)。在更多的組織里,充滿同理心與正向力的“傳幫帶”教學陌生而遙遠,職場演變成了“自生自滅”,即使上司偶爾愿意指點,也充滿了負向力。
曾有人在網上匿名寫道:“我的老板傲慢張狂,對人總愛用反問句:‘難道不是XX嗎?你想不到嗎?’既顯示了自己的優(yōu)越感,又充分表達了對別人的嫌棄?!?在帖子下方,其他打工人紛紛激情留言:“我們公司也是這樣!”“沒錯,現(xiàn)在大家都不敢跟老板說話 ?!?/p>
然而,這份深入基層一線的正向培訓模式,卻發(fā)生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寶潔。從1992年到2022年,這背后30年的時間差就足夠耐人尋味。縱然大企業(yè)有時會被詬病,不如小企業(yè)靈活敏捷,但遙遙領先的管理理念早就被落實到了組織DNA之中。
做找到正確擇業(yè)方向的人,選擇一家愿意在培訓上花錢、內部充滿正向力的公司,選擇愿意讓員工下基層,參與系統(tǒng)建設的公司,而不是讓自己成為大系統(tǒng)的一分子。或者,如果認為自己足夠強大,那就做改變文化、營造出正向培訓環(huán)境的人。
※※※※※
以20世紀90年代寶潔人為例,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職業(yè)發(fā)展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在于他們具有足夠韌性,俯得下身、吃得了苦,愿意積極擁抱不同的環(huán)境和復雜文化,還選擇了一家重視員工,擁有完善培訓系統(tǒng)的企業(yè),成為建設系統(tǒng)的一員。
但更多時候,組織和個體都忙著瓜分紅利期的蜜糖。企業(yè)意識不到員工培訓的重要性,拿著高薪的員工也逐漸忘記:自己不是無可替代的金手指,昨日的榮耀離不開公司光環(huán)的加持。
可好運不常在,紅利總有期限,互聯(lián)網收縮期的來臨加速了35歲危機。拿著高薪的互聯(lián)網中年人們從“互聯(lián)網精英”,一舉成了“互聯(lián)網畢業(yè)生”,曾經風頭無兩,如今無限唏噓。
坦率而言,企業(yè)要的是一個流暢運作的職位,不是某個不可或缺的人,這個職位上可以是張三、李四,或王五。但正如那些在90年代“上山下鄉(xiāng)”,參與了基礎銷售體系搭建的寶潔人,要盡量找到一份讓自己付出更有價值的工作,讓自己成為擁有姓名的人,而不是職位背后的“某某”。
畢竟,當一個人參與系統(tǒng)建設少了,被系統(tǒng)驅使就多了。當作出用青春換高薪的選擇,被“工具化”的概率也就高了,只是根據(jù)學歷高低和職位復雜程度,分別成為高配版“工具人”或低配版“工具人”,這也成了35歲危機的來源。
可時代并沒有放棄任何人,機會總是存在,只是存在的形式變了,需要彎下腰,更努力去尋找。35歲的年齡線不是絕路,而是重新開了一局游戲,即使 “進大廠,拿高薪,走上人生巔峰”的經驗主義套路崩塌了,總有新的陽關大道等在前方。
要擺正心態(tài),從頭開始苦練基本功,擁抱更復雜的環(huán)境,參與建造新的系統(tǒng),選擇更正確的長期之路。
不要做只會仰望星空的人,要做那個愿意吃苦,愿意彎腰尋找機會的人。
不要讓年齡成為累贅,要從今天開始改變,讓年齡成為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