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兵 楊索非 于常暢
教師應關注每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特別是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研究學困生有著深遠的意義。教師需要在不增加學困生學業(yè)負擔的前提下,全面分析他們學業(yè)困難的成因,從而實現“把脈切診,對癥下藥”。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強調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為他們學會學習奠定基礎,并提出教師應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預習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并進一步落實核心素養(yǎng)有重要作用。首先,預習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自己的困惑,學生在聽課時會更有針對性,提高聽課效率。其次,預習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效率,促進思考,有效提升分析、判斷等思維品質。最后,有效的預習可以幫助學生緩解面對新授課時的焦躁感,調節(jié)學生的焦慮度,使其維持在適中的程度。具有適度焦慮的學生在學習時不僅情緒相對穩(wěn)定,而且注意力更持久,學習效率更高。長期堅持預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本研究選取某校三年級的15 名英語學困生作為研究對象。選取學困生的標準為:2021 年春季學期期末英語筆試測試成績在60 分以下(滿分100 分);學年總評為待合格;學生智力正常。研究對象普遍存在對英語學科不感興趣、缺乏學習動力、基礎知識相對薄弱與學習方法不恰當等問題。
筆者通過設計和優(yōu)化預習單,試圖幫助學困生提高英語學習能力。預習單旨在幫助學困生形成簡單的猜測生詞的能力,對于文本信息與多模態(tài)語篇中的信息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梳理與歸納,初步具備自主學習能力。
2021 年9 月—11 月為本研究的第一階段。筆者在初步設計與運用預習單時注重形式,嚴格遵守認知規(guī)律,按照“學習理解—運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的層級進行設計。這一階段的具體做法主要包括教師幫助學生了解預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對預習的興趣,初步設計與運用預習單。
(1)寫一寫,寫出單元主題內容
北京版小學《英語》教材的每個單元都以對話教學的形式呈現,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單元為整體,圍繞單元主題,激活背景知識。例如,三年級上冊Unit 7 When is Thanksgiving?涉及較多中外重要節(jié)日,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學習,筆者在教授這個單元前,先讓學生自主搜集中外節(jié)日的相關表達。在提供相關圖片(圖略)和語言支架后,筆者設計了預習單(見圖1)。
圖1.第一階段預習單1
學困生對于此類活動表現得較為積極。課前,學生能參照教材,結合自己搜集的信息完成預習單。對單元主題背景知識與相關表達有一定了解后,學生就更容易理解文本了。
(2)聽一聽,填出對話基本內容
對于一些主題突出、細節(jié)信息較多的對話,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師可以在課前設計表格預習單,以便學困生更為直觀地看到對話情節(jié)的發(fā)展脈絡,從而理解主題、把握細節(jié)信息。預習單可以將多項內容進行對比,方便學生處理信息。例如,在教授三年級上冊Unit 7 When is Thanksgiving?時,筆者根據聽力內容展示了圖片(圖略),并設計了匹配預習單(見圖2),方便學生了解與加工信息。
聽力內容:
Yangyang: I like the Christmas tree!
Lingling: I like the colourful balls.
Mike: They are gold, silver, and red. I like my gift.It’s a brown bear.
Lingling: I like my gift, too. It’s a pink skirt.
圖2.第一階段預習單2
在新授課前,學生反復收聽錄音并完成預習單。同時,學生可以基于預習單的內容談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受,例如I like Lingling’s gift. It’s a nice skirt. It’s pink. Pink is my favourite colour.等。預習單不但明確了學習主題,而且具有層次性和邏輯性,能夠幫助學困生直觀地學習對話內容。此外,預習單的語言框架也為學生的語言輸出提供了支撐。
在第一階段訓練期間,15 名學困生都能夠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對預習產生一定興趣,他們中的大多數學對英語學習的態(tài)度有了明顯改善。學困生的學習自主性也有所提高,在課上有疑問時能自覺舉手提問。不過,當新授內容有一定難度時,學困生仍然有強烈的抵觸情緒,他們對于英語學業(yè)成績提高不明顯也感到失落。
2021 年11 月—2022 年1 月為本研究的第二階段。筆者在本階段認識到課堂教學的內容遠比形式更重要,而預習單的使用策略并無固定的形式。一堂高質量的課應該將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放在學生身上。教師若遵循這一點,便能做到“以學定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使學困生能夠在課堂上學有所得。因勢利導、關注生成的課堂才充滿靈氣。
(1)調查型預習單
本階段筆者并沒有局限于某種特定的預習單形式,而是針對教材設計了調查型預習單(見圖3),變“以教定學”為“以學定教”,將教學回歸到學生本身。
需要明確的是,設計調查型預習單是為了使教師了解學生的情況,為設計有效的英語教學活動奠定基礎,并非是讓學生去調查新授課內容。
圖3.第二階段調查型預習單
(2)在預習單中增加閱讀
對于學困生而言,有效的學習方法之一就是擴大閱讀面。學困生的閱讀范圍往往局限于教材,學習方法也只有死記硬背,長此以往不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難以克服的障礙就越多,因而他便需要閱讀更多內容。閱讀能教會人思考,而思考則會激發(fā)智力(蘇霍姆林斯基,2021)。教學中,筆者也為學困生準備了豐富的閱讀資源。例如,在教授天氣主題時, 筆者為學生準備了相同主題的課外讀物,如《典范英語》中的Kipper’s Diary。閱讀相同主題的不同語篇有利于學困生更好地掌握該主題內容。
在第二階段訓練期間,雖然多數學困生都很認真地參與,但由于英語基礎較為薄弱,他們在閱讀過程中依然感到比較吃力,需要借助外界幫助才能勉強讀懂文章大意。不過,學困生對英語閱讀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他們開始主動嘗試閱讀英文讀物。部分學困生開始留意生活中的英語表達,如Welcome、Push、Pull、No smoking 等公共場合的標識語。他們獲取英語知識的途徑逐漸由課堂延伸到了生活,由此逐漸認識到學習英語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絕不只限于書本或課內。
2022 年3 月—7 月為本研究的第三階段。筆者在本階段認識到課堂要交給學生,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學習,按照感知與積累、習得與構建、交流與表達這三個步驟引導學困生逐步實現自主學習。
(1)感知與積累,處理生詞,掃清障礙
生詞會影響學困生順利閱讀,是名副其實的“攔路虎”。教師要給予學困生特殊的關心與個性化的指導,通過預習單引導他們觀察圖表信息或結合上下文猜測等消除生詞障礙。
例如,在教授區(qū)域自編練習冊閱讀材料Everyone Works 前,筆者讓學生預習該文章,并完成相關預習單(見圖4)。
圖4. 第三階段預習單1
學生通讀文章后初步感知語言,結合上下文猜測文中的四位主人公Helen、Jack、Mary、Gina 的職業(yè)分別是hairdresser、pianist、 florist、nurse。該活動使學困生通過閱讀感知語言并能成功地預測出生詞的含義,從而產生一定的成就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新授課學習掃清了生詞障礙。學困生在此過程中掌握了一定學習策略,面對生詞由原先的“束手無策”轉變?yōu)槟軌颉扒擅钔茢唷薄?/p>
(2)習得與構建,梳理文本,構建框架
學困生解決生詞問題后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學到的知識不成體系,經過一段時間就容易遺忘。因此,筆者引導學困生在預習中通過閱讀梳理文本,反復推敲并構建語篇框架,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深度加工,從而加深記憶。
例如,在教授該文本前,筆者讓學生完成預習單,在閱讀文章后補充信息(見圖5)。
圖5. 第三階段預習單2
該預習單不僅能幫助學困生梳理語篇框架,還簡單地歸納并概括了主人公的職業(yè)。筆者認為習得與構建環(huán)節(jié)不能急于求成,教師要充分考慮學困生的能力與知識水平,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啟發(fā)并引導他們更好地梳理與概括文本,不可一味地追求提升能力。
(3)交流與表達,形成觀點,條理清晰
語言服務于學生的各種生活交際。學困生存在語言應用能力不強、不常用英語進行交流與表達的問題。當學困生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后就要進行廣泛應用,從而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及時鼓勵他們,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引導他們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例如,在教授該文本前,筆者讓學生閱讀文章并完成預習單任務(見圖6),對文中人物進行簡單描述并談論自己將來想從事的職業(yè)。
圖6. 第三階段預習單3
學生在口頭講述小故事時要結合圖片與文字信息,并要運用本課的核心詞匯hairdresser、pianist、florist、nurse,核心句型 “He / She is a…”“He / She can…”。同時,學生還需結合本課內容,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未來想要從事的職業(yè)。教師基于真實情境設計問題單能會引發(fā)學生真正的思考。
在為期近一年的訓練中,學困生有不同程度的收獲。首先,他們的學習變得比較主動了。當學生掌握了一套好的學習方法后,他們才會主動學習和思考。本案例中,教師不斷引導學困生通過預習解決生詞問題、梳理語篇框架、歸納要點信息等,使學困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提高了學習能力。其次,學困生能較為積極地參與課堂了。本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預習找到自己喜歡的表達或故事中的人物,學困生能積極分享他們的觀點并闡述理由。最后,大部分學困生在考試中取得了明顯進步。由此可見,當學困生長期堅持預習并能及時得到教師的鼓勵與指導,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學習能力和效果也會自然提升。
教師合理使用預習單能夠促進學困生的有效預習,進而促進有效學習。教師在設計預習單時不僅要分析教材,還要分析學情,特別是掌握學困生的情況,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新授課時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后,再選擇有效的應對策略。備課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預習單反饋結果,改變原有的 “以教定學”的模式,努力使學生做到 “我要學”而非“讓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