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青,張健,呂丹丹,宋淳
空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消化內科,西安 710038
結直腸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病死率較高,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人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1]。早期結直腸癌多無明顯癥狀,容易被忽視,隨著病情進展會出現(xiàn)大便次數(shù)及性質改變,若沒有及時救治進展至晚期,會明顯影響患者的預后[2]。目前,臨床一般采用手術切除治療結直腸癌,患者生存率較高,預后良好。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內鏡治療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既可保留結直腸壁的完整,又可以整塊切除病灶,達到治愈性切除的目的[3]。有研究顯示,ESD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結直腸癌的療效相當,但ESD具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術后恢復快的優(yōu)點[4]。本研究探討ESD治療早期結直腸癌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空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收治的結直腸癌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結直腸癌的治療與康復》[5]中結直腸癌的診斷標準;②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結直腸癌;③未發(fā)生遠處轉移。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②合并肝腎功能不全;③存在手術禁忌證。依據(jù)納入和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80例結直腸癌患者,依據(jù)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觀察組患者給予ESD術。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42~71歲,平均(55.24±5.27)歲;TNM分期:Ⅰ期21例,Ⅱa期11例,Ⅱb期8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41~72歲,平均(55.26±5.25)歲;TNM分期:Ⅰ期20例,Ⅱa期11例,Ⅱb期9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TNM分期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給予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取截石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使用傳統(tǒng)5孔法,臍下做一約10 mm切口,建立氣腹,臍左右水平及左右下腹部分別做一切口為操作孔,超聲刀游離腸系膜,分離系膜下血管及結締組織,切除病灶,行淋巴結清掃術,清掃過程注意保護盆腔神經及輸尿管,置入吻合器,行腸管吻合,放置引流管,關閉切口。
觀察組患者給予ESD術,術前4~6 h進行腸道準備,口服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溶液,直至患者排出水樣清便。使用靛胭脂染色確定病變位置,于病灶外側0.5 cm處進行標記,于病變黏膜下多點注射直至病灶明顯隆起,沿標記外側切開,分離黏膜下層并逐層剝離。細小血管采用切開刀預凝,粗大血管用熱活檢鉗進行處理,如剝離中出血則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明確出血部位并進行止血,手術完成后觀察創(chuàng)面,電凝裸露血管,止血鉗夾閉穿孔。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②術前和術后3天,抽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40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半徑8 cm,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包括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超敏C反應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③術前、術后3個月,采用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生命質量測定量表(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core-30,EORTC QLQ-C30)[6]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軀體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角色功能維度,每個維度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④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出血、穿孔、吻合口瘺、感染。⑤采用電話隨訪的方式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3年的隨訪,隨訪時間截至2022年5月,比較兩組患者術后3年生存和復發(fā)情況。
采用SPSS 21.0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1)
術前,兩組患者 TNF-α、hs-CRP、IL-6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天,兩組患者血清TNF-α、hs-CRP、IL-6水平均高于本組術前,但觀察組患者TNF-α、hs-CRP、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的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EORTC QLQ-C30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EORTC QLQ-C30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本組術前,且觀察組患者EORTC QLQ-C30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EORTC QLQ-C30量表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12.50%(5/40),與對照組患者的15.00%(6/4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n(%)]
隨訪3年,觀察組患者的復發(fā)率、生存率分別為2.50%(1/40)、90.00%(36/40),與對照組患者的5.00%(2/40)、87.50%(35/40)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直腸癌的發(fā)生與飲食、直腸慢性炎癥及遺傳等因素有關,臨床一般采用外科手術治療[7]。傳統(tǒng)開腹手術較為成熟,但具有創(chuàng)傷大、術后住院時間長、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等不足。早期結直腸癌是指腫瘤未浸入肌層,且早期患者遠處轉移率較低,更適合內鏡下切除手術[8-9]。
內鏡黏膜下切除手術由于技術難度低、手術時間短,目前成為國內早期結直腸癌的一線治療手段[10]。內鏡黏膜下切除術能夠切除局部病變部分黏膜組織,還能對切除的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明確具體的病變性質和TNM分期等,從而早診早治以延緩腫瘤進展[11]。ESD是基于內鏡黏膜下切除術的一種新型內鏡技術,能夠一次性切除并剝離病灶組織,完整切除病灶,具有更高腫瘤整塊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通常不會殘留病灶組織[12-14]。ESD的適應證通常為消化系統(tǒng)癌前病變和早期癌,具體的適應證由醫(yī)師掌握,但以下人群不適合接受ESD術:①不適合進行內鏡檢查的患者,包括嚴重的心肺疾病、心力衰竭、肺功能衰竭等;②已發(fā)生遠處轉移;③黏膜不能充分抬舉的患者。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提示ESD可有效減輕手術對早期結直腸癌患者的損傷,促進患者術后康復,縮短住院時間。這可能是因為ESD能夠一次性切除較大的病灶,可逐步切至黏膜下層,不會導致病灶殘留,還可減輕對周圍組織的損傷[15-17]。
手術屬于強烈的應激源,術后患者一般會產生較強烈的應激反應及炎癥反應。IL-6、TNF-α、hs-CRP是重要的炎癥因子,機體受到損傷時,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會急速上升,加重機體損傷[18]。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天,兩組患者血清TNF-α、hs-CRP、IL-6水平均高于本組術前,但觀察組患者TNF-α、hs-CRP、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ESD能夠降低早期結直腸癌患者的炎癥反應,減少對患者機體的損傷。這可能是因為ESD的視野相對更為開闊,手術操作更快速有效,有效減少了術中出血量,減輕了機體損傷[19-20]。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患者EORTC QLQ-C30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本組術前,且觀察組患者EORTC QLQ-C30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術后3年生存率及復發(fā)率均無明顯差異。表明ESD治療早期結直腸癌的安全性較好,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由于結直腸的解剖位置較為特殊,手術操作難度較大,且ESD操作較為復發(fā),切除范圍更深,更易導致術中穿孔[21]。預防術中穿孔,術前需要進行超聲內鏡檢查,準確判斷病灶位置、深度等,并給予黏膜下充分注射,使病灶隆起;若出現(xiàn)術中穿孔可使用止血鉗處理,手術結束時需要吸凈胃內空氣給予胃腸減壓,術后通過抑酸、禁食等促進穿孔愈合[22]。預防術后出血,術中手術操作需要小心、輕柔,且術中盡量減少止血鉗的使用,并立即處理可見的微小血管出血等,盡量避免視野受到干擾導致的出血[23]。
綜上所述,ESD治療早期結直腸癌效果較好,可減輕炎癥反應及機體損傷,提高生活質量,且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