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蛟
在高中體育教學中,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勢在必行,任務較為漫長和艱巨。教師需要以思想引導和技巧點撥為基礎,組織學生參與體育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體育意識,確保學生既能夠學習體育知識,也能夠掌握基本體育技能。單向體育意識的灌輸嚴重打消了學生的參與能動性,導致學生對體育運動比較抵觸,學習自信心不足。教師需要重新審視教學行為,采取多種解決對策,分步驟、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關注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逐步營造良好的體育氛圍,在積極安排教學任務、合理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中一一落實教學活動。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教師的耳濡目染下逐步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真正實現終身鍛煉以及終身學習。
高中體育對學生的成長發(fā)育有重要影響,科學系統(tǒng)的體育鍛煉有助于學生擁有強健的體魄,進而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保持充足的精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高中體育教師需要意識到自身的教育責任,關注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綜合表現,想方設法的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主動拉長戰(zhàn)線,有效規(guī)避短視行為和功利思想,根據學生的主體差異性以及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綜合了解影響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諸多因素。一方面需要轉變教學思路,另一方面需要堅持生本理念,分析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看法以及個人的體育參與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體育意識,借助趣味十足且具有一定對抗性的體育運動來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能夠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主動的釋放個人的個性,真正意識到體育鍛煉的樂趣以及奧秘,進而全程參與、全身心的感受,逐步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提升個人的體育核心素養(yǎng)水平。
1 終身體育意識
終身體育主要是指個人在0歲到生命終結的體育過程,是個人所接受的體育教育以及體育參與的總和。良好的終身體育意識有助于個人在體育精神的指導下主動參與各種體育活動,有目的的鍛煉個人的身體素質,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鍛煉意識。高中階段的體育教育需要以終身體育觀的有效貫徹及落實為基礎,確保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和行為習慣。體育教師需要從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內容和教學觀念著手,穩(wěn)步提升自身的綜合教育能力及體育素質,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2 高中體育教學中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意義
良好的身體素質有助于學生實現健康成長及發(fā)展,高中體育教師則需要以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為目標,為學生的未來成長發(fā)展做好鋪墊,打下扎實基礎。具有遠見卓識的教師以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終身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逐步提升學生的多元化鍛煉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幫助學生重拾自主鍛煉的自信心,保持持久的學習動力和興趣,逐步提升個人的體育素養(yǎng)。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對高中生的成長成才有重要影響,教師會從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體育習慣著手,逐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身體協調感,強化學生對體育知識的理解及認知,更好的塑造學生完善的人格,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動手能力、身體素質、溝通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自控能力都得到了鍛煉,人格更加健全,思維比較活躍,個人的運動潛能也得到了激發(fā)。這些符合新課改的教育初衷,能夠更好的踐行生本理念,打造品質課堂。
3 高中體育教學中終身體育意識的影響因素
3.1 教師因素
教師的教學責任比較重,要想順利組織開展教學實踐活動,首先需要積累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具備良好的教育背景,以極強的服務意識以及生本理念為學生提供指導。高中體育教師個人的綜合素養(yǎng)和運動態(tài)度會直接影響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術水平,如果教師的運動技術水平較高,體育教學態(tài)度較為積極,就能夠更好的吸引學生的眼球,提升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確保學生在自主參與體育鍛煉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喜悅感和成就感,保持良好的運動積極性。如果教師的教學經驗較少,運動技術不正確,就會嚴重影響學生的體育興趣,導致學生的體育鍛煉流于形式,嚴重甚至會影響個人的身體健康,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持續(xù)下降,對體育存在抵觸情緒和心理,難以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和行為習慣。對此,高中體育教師需要站在宏觀的視角,著眼于新課改后高中體育教學的具體變動,進一步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深入理解國家提出的體育教育方針。始終堅持素質教育的理念,積極整合多種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管理對策,全面踐行終身教育觀念,更好的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
3.2 學生因素
高中生面臨較重的學習壓力,參與體育鍛煉的頻率比較低,機會不足。有的學生對體育鍛煉的目的、意義和價值了解比較片面,對體育鍛煉不夠重視,沒有意識到體育鍛煉對個人發(fā)展以及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只有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學生才會主動自覺地參與體育鍛煉。一部分學生的體育鍛煉積極性不足,鍛煉頻率相對偏低,無法持之以恒的完成體育學習任務,外界主客觀因素對學生的影響非常直接,導致學生的興趣直接轉移,難以形成終身體育鍛煉意識。對此,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正面引導,提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確保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不再淺嘗輒止、半途而廢。
4 高中體育教學中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要求
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比較復雜,無法一蹴而就,教師需要拉長戰(zhàn)線,一步一個腳印的引導學生,順利實現這一教育目標。首先,教師需要從學生的鍛煉興趣著手,關注青春期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綜合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借助趣味十足的小游戲來放松學生的身心,讓學生能夠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參與能動性。競技性質比較強的體育活動能夠更好的發(fā)展高中生的情感,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因此教師則可以適當的安排籃球、足球、排球等對抗活動,磨礪學生的意志,逐步提升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教師需要積極優(yōu)化教育氛圍,融入更多的新鮮血液以及趣味化元素。綜合分析高中生的年齡特征,將體育選修課與健康體育課相結合,合理劃分體育課時。根據學生的主體需要組織課間體育活動以及課外體育活動,全面落實好體育鍛煉宣傳工作。借助早會、廣播以及黑板報宣揚體育運動的重要作用和價值,積極組織班級間體育競賽以及教職工體育競賽活動,給予學生物質鼓勵和精神鼓勵,讓學生能夠產生由內而外的體育鍛煉熱情和興趣。
再次,科學設計教學計劃,精心安排教學活動,將體育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根據學生的運動規(guī)律以及身心特征,選擇科學高效的身體鍛煉方法,著重考察學生的體育鍛煉能動性,逐步提升理論教育所占用的比重。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直觀的了解終身體育對個人生命活動的重要指導作用,更加認可體育鍛煉的意義,主動自覺地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體育學習任務。其中鍛煉原則、鍛煉方法、運動損傷預防以及處理技巧的講解最為關鍵,直接關乎學生的體育理論基礎以及后一階段的體育鍛煉行為。教師則需要以教材為指導和參照,理順教學思路,開拓學生的視野,逐步擴大體育教學容量,確保學生終身受益。
最后,教師需要科學選擇體育教材和體育器材,圍繞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生理特點進行宏觀規(guī)劃以及科學考量。綜合分析男生與女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具體變動,結合不同性別學生的主體訴求,科學使用體育器材和教材。以此來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更好的打造品質課堂。
5 高中體育教學中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
高中生的身心發(fā)展速度相對偏快,性器官發(fā)育基本成熟,自覺性和自主性比較強。教師則需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征靈活滲透終身體育意識,積極尋求新的教學路徑,整合多樣化的人才培養(yǎng)策略,確保學生能夠在終身體育意識的指導下主動抓住鍛煉契機,逐步提升身體素質,擁有一個強勁的體魄。理論教育是基礎,在此前提上教師還需要注重教學實踐和應用創(chuàng)新,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導學生,避免學生一知半解、閉門造車。
5.1 打造開放性課堂
開放性課堂要求教師站在學生的視角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將選擇權交給學生,教會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認知結構和框架,讓學生能夠主動完成體育學習任務,逐步提升個人的體育鍛煉技能。學生的全程參與最為關鍵,在制定目標、組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評價和反思時,教師都需要確保學生發(fā)揮一定的作用,盡量避免照本宣科和全權包辦。比如在指導學生練習排球雙手下手墊球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個人的身體情況主動匯報目標個數,讓學生制定個人的學習目標并朝著目標不懈努力。不再直接安排統(tǒng)一的教學任務,盡量避免過多的關注步調一致和整齊劃一,而是給予學生更多發(fā)揮個人特長及個性的機會及空間,始終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看待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夠打造開放型課堂。傳統(tǒng)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導致課堂教學過于僵化和生硬,存在許多的教學局限,教學限制比較多,嚴重打消了學生的體育參與能動性。對此,教師需要打破教學常規(guī),確保教學工作有所側重、有所突出,在嚴寬相濟以及教學相長的過程中夯實學生的體育運動基礎。另外,在組織開展熱身準備活動時,教師需要盡量避免機械性的要求學生進行整隊慢跑,而是播放動聽的音樂,讓學生分散跑。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學生重拾體育的學習興趣,逐步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將體育作為生活和學習中的一部分,不再過多的依賴于外界,始終保持較強的體育學習自主性和自覺性。
5.2 借助體育競賽激發(fā)學習興趣
高中生的求知欲及求勝欲比較強,體育能力有所提升,具有一定競技性和趣味性的體育競賽和體育游戲,能夠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則可以主動運用主客觀教學資源以及教學條件,組織開展競賽性以及趣味性游戲活動,全面調動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確保學生產生更多積極的體育情感體驗,進而提升個人的身體素質,實現強身健體。體育競賽中的參與意識與學生的參與能動性存在聯系,較強的參與意識有助于學生全身心投入進體育競賽活動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鍛煉意識和鍛煉習慣。教師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獲得成功的機會,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自覺參與各種活動項目競賽,在競爭心理因素的指導下保持良好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激勵教育和啟發(fā)教育的教學效果比較可觀,教師需要始終堅持以正面積極的語言來刺激學生,讓學生產生一定的情緒波動,進而自覺完成體育學習任務。比如學??梢越M織開展各種趣味體育運動會以及障礙跑、乒乓球賽、拔河比賽和跳繩比賽等,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征以及性別差異讓學生自由選擇。采取比賽的形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鍛煉意識,規(guī)范學生的體育參與行為,讓學生能夠主動遵守游戲規(guī)則以及競賽規(guī)則,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特長,進而獲得最終的勝利。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排球、籃球、足球等對抗性比賽對學生的吸引力較足,學生也能夠在教師的耳濡目染下逐步形成終身體育意識。
5.3 選擇適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項目
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需要堅持生本理念,深入鉆研教材,結合基本學情組織開展體育項目活動,充分考量學生的個性差異及個性特征,確保學生能夠意識到體育運動的價值,讓學生深入了解體育鍛煉的基本原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預防運動損傷相關的知識和比賽規(guī)則。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差異比較明顯,這一點與學生的性別存在關系。教師則需要從學生的性別著手,綜合了解學生的體育鍛煉積極性以及身體素質,針對性的選擇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項目。比如對于女生來說,柔韌性以及協調性比較強的運動項目更易于吸引學生的眼球,教師則可以組織學生成立拉拉操小組,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特長,展示個人肢體的柔韌性,大部分學生的鍛煉積極性較足。相比之下,男生則更加青睞于對抗性較強的運動,好勝心比較強,教師則可以借助對抗性比賽磨礪學生的意志品質,提升學生的抗壓能力,比如籃球比賽、足球比賽。通過這種形式來踐行生本理念,凸顯體育教學的針對性和人性化,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夠主動自覺的參與體育項目,樹立終身體育意識,不再疲于應付,而是將體育作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利用課外碎片化時間自主鍛煉。
5.4 注重及時反饋及評價
在組織開展高中體育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密切跟蹤基本學情,深入了解學生的鍛煉情況,正確評價學生的鍛煉態(tài)度以及鍛煉成績,讓學生能夠重新樹立個人的鍛煉目標,朝著目標不懈奮斗。在及時評價以及反饋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個人的優(yōu)點以及不足,進而主動彌補短板,接受教師的鍛煉指導。比如在上籃球課時,教師需要提出具體的教學要求,然后組織開展開放性練習活動,引導學生自由分組,在小組內部自行練習。在完成這一基本教學任務后,教師則需要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以及課堂表現進行點評,及時反饋基本學情,強化學生對籃球技能以及基本規(guī)則的理解。確保學生能夠對個人的鍛煉情況有一個客觀真實的認知,主動接受教師系統(tǒng)專業(yè)的指導。這種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能夠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幫助學生從事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6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體育教學中,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勢在必行。教師需要注重教學觀念的有效調整,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選擇相應的體育鍛煉項目,全面提升信息反饋質量及速度,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鍛煉熱情和積極性。讓學生在開放民主的體育氛圍中自覺參與體育競賽,逐步激發(fā)個人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抓住鍛煉的機會,在終身體育意識的指導下自覺完成體育學習任務。
(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