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雪 邵 瑋
(河北省體育科學研究所門診部,河北 石家莊 050001)
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彎(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種脊柱的三維畸形,包括冠狀位、矢狀位和軸位上的序列異常,好發(fā)于青少年女性,影像學表現(xiàn)為椎體旋轉Cobb角>10°。統(tǒng)計顯示,全球AIS的患病率為0.47%~5.20%[1],中國人群脊柱側彎的患病率為0.6%~2.0%,其中90%為AIS[2]。AIS可限制肺通氣功能,導致肺活量下降、通氣時間縮短和呼吸困難,尤其是Cobb角>45°的患者,即便無呼吸困難癥狀也可檢出肺功能受損[3]。青春期是人體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脊柱側彎進展的風險與骨骼、性發(fā)育呈負相關,骨骼、性發(fā)育成熟度越低,脊柱側彎進展風險越高,所以為了預防AIS進展造成的各種不利影響,需要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目前,國內多倡導采用運動療法、支具療法及推拿手法等非手術療法治療AIS。其中中醫(yī)正骨通過傳統(tǒng)手法讓錯位的脊柱關節(jié)歸位,可減輕因神經卡壓或組織結構異常導致的肺部擴張障礙。有氧運動訓練對改善肺功能有積極意義[4]??棺栌柧殞μ岣叩? s用力呼氣容積(FEV1)、減輕呼吸困難癥狀也有積極的作用[5]。以上每種治療AIS的方法都有各自的優(yōu)點和缺點,目前研究的重點在于脊柱角度的改善,對AIS患者主觀體驗,特別是對肺功能、運動耐力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較少。鑒于此,本研究采用中醫(yī)正骨聯(lián)合有氧運動、抗阻訓練治療AIS 71例,并與中醫(yī)正骨治療71例對照,觀察對患者肺功能、運動耐力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2月至2021年3月河北省體育科學研究所門診部收治的142例AIS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即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71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病例選擇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國際脊柱側凸研究學會(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制定的AIS診斷標準[6],并經X線或CT檢查確診;②年齡10~18周歲;③Cobb角20°~45°;④患者家長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⑤本研究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2 排除標準 ①非特發(fā)性脊柱側彎;②先天發(fā)育畸形;③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肺部疾病、神經肌肉疾??;④有骨折、外傷史,或曾接受手術治療;⑤有精神認知障礙無法配合治療;⑥曾經接受其他脊柱側彎相關治療。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中醫(yī)正骨手法整復。包括提胸過伸法,胸腰椎、腰椎旋轉法,腰骶側扳法,過伸壓盆法。①提胸過伸法:患者采取坐姿,雙手抱于頸后,十指交叉。治療師站在患者身后,雙手穿過患者腋下,向上握住患者小臂前端,身體向前傾抵住患者后背,用力將患者向后提拉。②胸腰椎旋轉法:患者采取坐姿,雙手抱于頸后,十指交叉。治療師治療棘突左偏患者時,站在患者左側后方,左手從患者腋下穿過放到右側肩部,右手手掌抵住棘突部位左側,令患者上身前屈至棘突頂點處,緩慢搖動患者上身和腰部,放松患者身體,雙手同時用力,左手向內壓、右手向右推,聽到響聲即可。治療棘突右偏患者時,操作與左偏相反。③腰椎旋轉法:患者上身前屈至棘突末端處,其他操作手法與胸腰椎旋轉法一致。④腰骶側扳法:患者采取左側臥,治療師站在患者面前,右臂壓在患者右腋前,左臂壓在患者右側臀部,待患者放松后,雙手相對,同時瞬間用力,力的交叉點在腰骶樞紐關節(jié)處。右側臥位與此相反。⑤過伸壓盆法:患者取俯臥位,治療師立于患側,用一肘托起患側大腿使其后伸,另一手與托腿手相握,肘部按壓患側骶髂關節(jié)處后,慢慢使患側下肢后伸至極限,按壓的手肘部稍用力向下按壓,聽到響聲,復位成功。每周2次,共治療12周。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有氧運動、抗阻訓練。先做10 min跳繩運動,再予脊柱牽伸、平衡訓練、核心肌群穩(wěn)定訓練、懸吊訓練、旋轉呼吸訓練、抗阻訓練。脊柱牽伸訓練為雙膝跪地,兩肘伸直,手掌撐地,低頭到極限,背部上拱到極限,然后抬頭后伸,腰部下沉到極限,交替重復10次。平衡訓練包括:站立位平衡訓練,平衡球上拋接傳球,往返50次;側臥位平衡訓練,側臥頂髖骨盆周肌肉靜力練習至力竭。核心肌群穩(wěn)定訓練包括平板支撐3次極量、俯臥兩點支撐(左臂右腿同時抬起、右臂左腿同時抬起,交替進行,20個/組,3組)。懸吊訓練包括靜態(tài)訓練(俯臥牽引帶固定腳踝,肘支撐)和動態(tài)訓練(牽引帶置于雙肘下,發(fā)力控制軀干左右旋)。旋轉呼吸訓練為在訓練過程中指導患者按照要求深呼吸和縮唇呼吸,呼氣末使脊椎凹側用力吸氣,凸側用力呼氣。抗阻訓練包括弓箭步(一腿向前方邁出約腳長的4~5倍,同時膝關節(jié)彎曲,兩下肢之間放置彈力帶,鍛煉股四頭肌),站立姿髖外展(一側腳踝部縛彈力帶負重,另一側手扶固定物側向受力點方向站立,支撐腿用力抓緊地面維持身體穩(wěn)定,鍛煉股內外側肌),直臂硬拉(站立姿勢雙腳分開,腳底放置彈力帶,雙手與肩同寬,上半身向前傾同時保持背部挺直,雙手抓住彈力帶的另一端,用力向上拉,鍛煉背闊肌)。每周2次,共治療12周。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①脊柱角度。比較2組治療前后Cobb角、軀干旋轉角度、椎體旋轉角度。②肺功能。治療前后采用FGC -A肺功能測試儀(安徽電子科學研究所)檢測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比值、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pred)。③運動耐力。治療前后采用6 min步行試驗(6MWT)距離和Borg勞累度評估量表[7]評估患者運動耐力。6MWT結束后進行Borg勞累度評估,Borg勞累度評估量表采用10分制,得分越高勞累程度越重,運動耐力越低。④生活質量。治療前后采用SRS-22項問卷(SRS-22)[8]評估患者生活質量,該問卷包括疼痛、焦慮、活動能力、服用止痛藥物、人際關系、日常生活能力等22項條目,每項采用1~5分5級評分法,總分22~11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差。
2.1 2組治療前后脊柱角度變化比較 治療后,2組Cobb角、軀干旋轉角度、椎體旋轉角度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2組治療前后肺功能變化比較 治療后,2組FEV1、FEV1/FVC、FEV1%pred均較本組治療前增加,且治療組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肺功能變化比較
2.3 2組治療前后運動耐力和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后,2組6MWT距離均較本組治療前增加(P<0.05),Borg勞累度評估量表評分、SRS-22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6MWT距離大于對照組(P<0.05),Borg勞累度評估量表評分、SRS-22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治療前后運動耐力和生活質量比較
AIS是一種常見的、早發(fā)性、復雜性三維脊柱側彎,影響約2%~4%的青少年[9]。目前研究認為,AIS的發(fā)生與遺傳、間充質干細胞異常、脊柱生物力學、神經學、激素、生物化學、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改變等有關[10]。AIS可導致呼吸功能下降和膈肌功能受損,AIS患者中可檢出胸廓形態(tài)改變、膈肌功能受損、肺受壓或擴張以及肺泡大小、數(shù)量和形態(tài)變化[11]?,F(xiàn)有報道顯示,肋膈角距離、第1胸椎~膈肌距離、第1胸椎~第12胸椎距離與FVC、FEV1、肺活量呈正相關,頂椎偏距與FVC、FEV1、肺活量呈負相關,提示AIS所致胸廓形態(tài)改變越大,肺功能損傷程度越重[12]。側彎改變脊柱力線,從而激發(fā)小腦平衡感受器指揮機體非側彎節(jié)段代償性的保持身體平衡,進而會導致頭面或頸部歪斜、骨盆傾斜、胸腹腔變形等。有研究報道,AIS患者脊柱兩側表面肌電信號平均肌電值(AEMG)是不同的,凹側更強,凸側較弱。肌肉在進行不同負荷強度的運動時,AEMG的大小與中樞控制有關[13],耐力性訓練越多,AEMG越大,中樞控制此部位肌肉的能力越強,說明脊柱凹側肌肉負荷更大,凸側較小,兩側不均衡,脊柱肌肉耐力以及中樞控制能力就差。若AIS不能及時干預,其椎體、椎間盤、小關節(jié)及肌肉韌帶就會發(fā)生退行性改變,兩側肌肉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纖維化,形成扳機點,持續(xù)收縮的凹側肌肉致炎癥細胞因子增多[14],進而產生疼痛等一系列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這一系列問題對骨骼尚未發(fā)育成熟、機體快速發(fā)育生長的青少年影響更為明顯。
中醫(yī)學認為,AIS屬于“駝背”“腰斜”“龜背”等范疇,多為筋骨病變,可能是由于先天不足、腎氣虧虛、筋骨勞累、外邪侵襲等,導致氣血經脈循行受阻,筋骨不榮,動靜不調所致,其癥狀與《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龜背論》中“小兒有龜背者,由兒在嬰小時骨未成,強令獨坐,則背隆阜……致背高隆起,若龜殼之狀”的描述相似。中醫(yī)學“整體觀”認為,人作為一個整體,筋與骨動靜結合,相互協(xié)調,若外邪導致筋傷,時日一久,便會出現(xiàn)筋痿、筋痹,引發(fā)骨骼力線改變,出現(xiàn)脊柱側彎,不及時糾正則會發(fā)展為關節(jié)紊亂,即“骨錯縫”,筋與骨相互影響,一旦脊椎兩側筋骨失衡,經脈氣血失調,則會產生多種功能異常,繼而引起百病雜癥,若不能及時治療,伴隨著青春期骨骼的快速發(fā)育,患者的側彎角度很可能會進一步加大,出現(xiàn)高低肩、長短腿、一側胸廓大一側胸廓小等體態(tài)異常,甚至壓迫心肺,引起功能障礙[15]。外觀的畸形還會導致AIS患者產生自卑心理,難以融入社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正如《正體類要》中云“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wèi)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這也從中醫(yī)學角度解釋了AIS會影響肺功能,引發(fā)疼痛,降低運動耐力,產生心理壓力,影響生活質量。
臨床治療AIS的手段較多,分為手術治療與保守治療。手術治療雖然能夠快速精準的矯正側彎節(jié)段,但難度高,術后并發(fā)癥多,神經損傷風險大,存在矯正節(jié)段上下椎體代償性力線改變的問題,且由于創(chuàng)傷大、術后并發(fā)癥多,神經損傷風險高,容易影響遠期治療效果[16]。目前,AIS治療的時機已達成共識,認為在骨骼發(fā)育成熟之前進行保守治療效果更好,骨骼成熟則是停止非手術治療的指征[17]。朱安琪等[18]研究顯示,在患者年齡較小且Cobb角<45°時,運用保守治療的方式可以控制AIS患者病程進展。保守治療包括外部矯形支具治療以及中醫(yī)正骨、運動療法等物理治療。但矯形支具需要長期佩戴,對好動的青少年來說難以配合,適應度和依從性差。中醫(yī)正骨具有操作方便、損傷小、無副作用、能夠隨時調整、易被接受等優(yōu)勢[19],能夠根據(jù)脊柱側彎的節(jié)段與角度個性化調整治療位置和手法力度,快速糾正解剖位置錯位,糾正脊柱力線,其不足之處在于不能維持脊柱的穩(wěn)定性[20]。因此,脊柱側彎正骨治療后,脊柱穩(wěn)定性訓練必不可少。在臨床治療中應以“筋骨并治、動靜結合”為基本治則,在中醫(yī)正骨后結合矯正性、治療性運動鍛煉,對減輕癥狀,改善脊椎功能,糾正脊柱側彎角度和機體不對稱有積極作用[21]。
中醫(yī)正骨又稱“整骨”,是中醫(yī)傳統(tǒng)手法中治療AIS的首選方法之一,通過整復骨骼、關節(jié),改變椎體移位,恢復關節(jié)正常解剖結構,有效糾正脊柱側彎畸形。督脈為諸陽之海,分布于脊柱正中,督脈兩側又有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而統(tǒng)帥諸陽,中醫(yī)正骨調理脊柱即可起到疏通督脈、行利氣血之效,促進脊柱功能恢復,穩(wěn)固AIS矯正的效果。正骨手法還可把錯位或微錯位的筋骨復位,從而降低對神經根的刺激,進而達到緩解疼痛、恢復功能的效果。羅義玲等[22]對40例正脊術治療與40例單純牽引治療的對比研究顯示,正脊術治療AIS在矯正Cobb角方面的效果更佳。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進行中醫(yī)正骨治療后FEV1、FEV1/FVC、FEV1%pred均有所改善(P<0.05),6MWT距離較治療前增加(P<0.05),Cobb角、軀干旋轉角度、椎體旋轉角度及Borg勞累度評估量表、SRS-22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表明中醫(yī)正骨手法能一定程度改善AIS骨骼或關節(jié)移位,調節(jié)脊柱骨關節(jié)力學失衡,從而降低對神經根的刺激,改善脊柱側彎對胸廓形態(tài)、呼吸肌功能的影響,繼而改善肺功能,提高患者運動耐力和生活質量。
治療組在中醫(yī)正骨治療的基礎上增加有氧運動、抗阻訓練,包括:跳繩、牽伸、平衡訓練、核心肌群穩(wěn)定訓練、懸吊訓練、旋轉呼吸訓練和抗阻訓練。運用這些訓練項目,主要是依據(jù)中醫(yī)導引術的理念,通過導氣調整呼吸、意念和形體,使全身氣息順暢流轉。通過引體,利用四肢軀干的動作,糾正關節(jié)結構,改善筋膜彈性,使人體骨正筋柔,氣血流暢。通過跳繩激活軀干四肢的肌肉,提高心率,增加機體攝氧量能力。通過牽伸訓練提高脊柱的柔韌性,改善血液循環(huán),緩解脊柱兩側肌肉疲勞。通過平衡訓練,穩(wěn)固足底肌肉扒地能力,提高平衡能力來降低足底壓力不均衡對脊柱角度的影響。因為有研究指出,反映機體平衡能力的閉睜眼重心擺動面積比、閉睜眼重心擺動長度比、平均軌跡誤差、前后軸穩(wěn)定性指數(shù)等指標與Cobb角度相關[23],足底壓力的分布能夠反映足、腿、脊柱等部位的健康情況[24],而AIS患者左右足底壓力對稱性較差[25],需要通過平衡訓練糾正。通過核心肌群穩(wěn)定訓練和靜態(tài)懸吊訓練增加多裂肌、腹橫肌等核心穩(wěn)定肌群的力量,更好地穩(wěn)固脊椎。Rahmani N等[26]、Stevens S等[27]研究表明,腹橫肌和多裂肌的厚度與腰椎退變呈正相關。Woodham M等[28]研究也顯示,多裂肌是提高腰部控制能力、維持脊柱穩(wěn)定性的關鍵部位。通過動態(tài)懸吊訓練配合旋轉呼吸,在不穩(wěn)定狀態(tài)下,刺激軀干肌肉與各肌群之間神經肌肉的協(xié)調和收縮,增強軀干肌肉和非優(yōu)勢肢體的運動能力,并配合旋轉呼吸,糾正呼吸模式,氣體吸入凹側,將肋間隙撐開輔助糾正脊柱側彎。通過抗阻訓練增加大腿、骨盆、肩及肌背闊肌的力量,從而輔助機體姿態(tài)保持在正確位置。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FEV1、FEV1/FVC、FEV1%pred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0.05),6MWT距離較治療前增加(P<0.05),Cobb角、軀干旋轉角度、椎體旋轉角度以及Borg勞累度評估量表、SRS-22評分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以上指標的改善較對照組更明顯(P<0.05)。說明治療組對AIS患者肺功能、運動耐力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效果更好。分析原因為:中醫(yī)正骨僅通過調節(jié)脊柱骨關節(jié)力學失衡而糾正外部形態(tài),減輕胸廓對心肺的壓迫,加大肺通氣量和氧的攝入,以提高心肺功能和運動耐力,改善生活質量,但其缺乏核心穩(wěn)定肌的訓練,肌肉間協(xié)調程度不佳;僅能降低對呼吸功能的影響,不能改善主動呼吸功能。而將中醫(yī)正骨快速糾正脊柱力線這一優(yōu)勢與有氧運動、抗阻訓練提高肌肉耐力、增強脊柱穩(wěn)定性、鍛煉心肺功能的特點結合起來,可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因為有氧運動可使心率和呼吸加快以滿足肌肉的氧氣需求,增強骨骼肌肉功能,提高心肺功能。動物研究顯示,有氧運動可降低急性肺損傷小鼠模型肺組織中一氧化氮、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增加白細胞介素10、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抑制中性粒細胞浸潤,提高抗炎和抗氧化能力,進而改善肺組織彈性,保護肺功能[29]??棺栌柧毮茉鰪娂∪饬α?,增強脊柱穩(wěn)定性,改善胸廓和膈肌痙攣,減少心肺壓迫。同時,抗阻訓練也可積極改善肺功能,有報道顯示抗阻力運動訓練可提高氣管黏膜纖毛對異物清除率[30],增強呼吸肌肌力和耐受性,提高肺功能,降低呼吸困難程度[31]。
綜上所述,與單純中醫(yī)正骨治療相比,中醫(yī)正骨聯(lián)合有氧運動、抗阻訓練可更有效地提高AIS患者肺功能、運動耐力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