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悅羚
十四五規(guī)劃和2035遠景目標也明確提出了2035年建成體育強國的目標。促進全民體育運動對實現(xiàn)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生是青少年的重要群體,是現(xiàn)代化建設的接班人,更是建設體育強國的中堅力量。學校體育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基礎性工程,是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的重要工作。然而,我國高校大學生仍存在體質(zhì)健康不良的狀況,每年都有高校在體測或體育課中岀現(xiàn)意外發(fā)生[1],在推動大學生體育運動的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問題。本文對國內(nèi)多所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現(xiàn)狀進行調(diào)查,結果報告如下。
問卷星APP問卷調(diào)查
北京、上海、蘇州、南京、貴陽等地多所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926人。
1.3.1 學生認為學校對學生體育運動的重視程度
75.27%的學生認為學校比較重視或非常重視學生的體育運動。24.73%的學生認為學校對體育運動重視程度一般、不重視、非常不重視,雖然占比不大,但是數(shù)量不容忽視。
1.3.2 大學生本人是否有具體的體育運動計劃及計劃的執(zhí)行情況
調(diào)查對象中,67.06%的學生有具體的體育運動計劃,32.94%的學生大多是臨時決定。但是僅27%的學生能夠堅持執(zhí)行。由此得出,學生普遍有長期體育運動意識,但往往不能堅持執(zhí)行。
圖1 學生認為學校對體育運動的重視程度
圖2 大學生是否有具體的體育運動計劃及計劃執(zhí)行度
1.3.3 大學生每次體育運動的時長
國家體育總局發(fā)布的健身指南中建議,每天運動30分鐘以上。而圖中顯示48.27%的學生每日運動不足30分鐘,尚未達到運動時長建議標準。
國家體育總局發(fā)布的健身指南中建議,最為合理的運動是每周3~7次。71.28%的學生能頻繁進行體育運動(幾乎每天或一周2~4次),運動頻率已經(jīng)達標。但仍有28.73%的學生運動頻率較低(一個月2-4次或很少運動)。雖然占比不大,但是情況不容忽視。
圖3 大學生每次體育運動的時長
圖4 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頻率
圖5 阻礙大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的主要原因
1.3.4 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頻率
1.3.5 阻礙大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的主要原因
大學生主要受學業(yè)壓力及學業(yè)以外的其他事務影響而減少體育運動。18.14%的大學生因為沒有同伴容易放棄參與體育活動,23.97%的大學生表示指導和監(jiān)督有助于他們堅持體育鍛煉。
1.3.6 大學生希望學校采取的促進措施
被調(diào)查者認為,學校可進一步完善校內(nèi)體育運動設施,為體育運動提供更好的硬件條件支撐,同時多組織運動會或比賽,增加體育運動的競技性和趣味性,并設立獎勵機制,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另外,增加更加豐富的體育選修課程(籃球、足球、羽毛球、棒球等球類運動,以及游泳、健身、瑜伽、體操等),給學生提供更多個性化的選擇。在日常自主運動中,球類、慢跑是學生樂于選擇的方式。
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動機主要是強身健體,其次是減輕體重,其余為提高體考成績、舒緩壓力、個人愛好以及其他。
圖6 大學生希望學校采取的促進措施
圖8 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主要動機
1.3.7 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主要動機
校內(nèi)良好的運動條件及運動環(huán)境,是推進大學生體育運動的基礎。然而,部分高校在此方面做得尚有欠缺。由圖1,調(diào)查中有24.73%學生反映自己所在高校對體育運動的重視程度“一般”、“不太重視”和“不重視”。
體育設施方面。70.09%的學生希望學校能完善校內(nèi)體育運動設施(圖6),這反映了部分高校的體育設施條件有待提升。目前我國有很多高校還存在體育設施老化不齊全、缺乏體育資金、場地條件等問題,缺乏良好的運動條件,學生運動體驗感較差,只能開展形式不多、枯燥乏味的體育項目,減少了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課程師資方面。52.27%的學生希望學校能開設更豐富多樣的體育課程類型(圖6),表明部分院校開設體育課程類型的多樣性不足。部分學校甚至存在體育教師不足的問題。由此可知,部分學校對體育教育師資的引進及課程的開發(fā)均有待加強。
時間分配方面。由圖2顯示,40.09%的學生表示自己的運動計劃總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堅持,這部分學生往往有體育運動意識卻在執(zhí)行運動計劃的過程中受到阻礙。而由圖3、4、5所示,又有部分學生表示因課業(yè)任務重不得不將大部分時間分配至學業(yè),較重的學習壓力,減少了部分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次數(shù),且達48.27%的學生每日運動不足30分鐘,達不到國家體育總結建議時長。
部分學生運動意識不強,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有待培養(yǎng)。我國學校和家庭非常重視文化課程的學習,高考是許多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目標,文化課程的質(zhì)量決定了學生是否受到優(yōu)質(zhì)教育的一個考核標準,學校教育中過于強調(diào)文化課的學習,而忽視體育課的教育[1]。因此學生從中小學時期開始就更注重文化課成績,從而造成部分大學生對體育運動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視不足。
調(diào)查顯示(圖5),35.64%的學生常常因為主觀意愿不去運動,且部分學生表示自己沒有一項愿意進行的運動。
部分學生缺乏系統(tǒng)的運動計劃。調(diào)查中有32.94%的學生表示體育運動大多為臨時起意,缺乏具體的運動計劃不利于學生體育運動的長期進行。
部分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內(nèi)生動力不足,需要輔助力量推動,如同伴的激勵。42.11%的學生表示因缺少一起運動的同伴或缺少監(jiān)督與指導,不能維持體育運動。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體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0年10月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高等學校應該高度重視大學生體育工作,著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基于本次調(diào)查分析,對學校體育教學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完善校內(nèi)體育運動設施,對體育器材的定期維修檢查,不僅提高了運動的安全性,而且提升了學生的運動體驗,為學生提供體育運動的良好的硬件條件。第二,多組織體育活動。可結合學生興趣,以院系、班級為單位,開展運動會、各種球類比賽等體育活動,增加運動的競技性和趣味性,營造良好的運動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適當減輕課業(yè)壓力或調(diào)整課程安排,為學生騰出更多的體育運動時間。部分學生在調(diào)查中表示,自己的時間被碎片化,無法進行持續(xù)有效的體育運動,需要整段體育運動時間。第四,設置獎勵機制。若學生體育成績優(yōu)秀、體育比賽獲勝等在體育方面有優(yōu)秀表現(xiàn),應予以獎勵(綜合評價加分、學分、獎學金、獎狀等等),這樣可以樹立榜樣作用,激發(fā)學生提高自身體育水平。第五,重視體育常規(guī)考核,規(guī)范考核流程,重視日常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性評價,適當嚴格考核要求。第六,重視體育教育教學改革。高校體育課程只有依托多元化的體育課程才能滿足大學生多元化的需求[2],增加更加豐富的體育選修課程,給學生提供更多個性化、多元化的選擇。學校體育教學應以給學生帶來更深層次的良好影響為目的,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提高學校對體育運動和體育文化的認可度。學校可以通過開展體育課堂和講座,組織體育競賽等,在為學生傳授體育知識、體育技巧的同時,傳達更深層次的體育文化及其精神內(nèi)核。如中國“女排精神”,體現(xiàn)出堅忍不拔、不畏困難、不畏失敗的韌性。學生能夠通過比賽認識到團隊的重要性和價值。這些體育精神不僅能增強學生們面對困難的毅力和蓬勃的精神力量,而且提升了學生對體育的興趣,使其更充分認識體育運動的深層次精神內(nèi)涵,更加認同體育運動的價值,熱愛體育。這樣,學生更能長期自發(fā)地參與各項體育運動。
作為大學生,也應當提高對體育運動意義的認識,體育運動的目的不僅在于強身健體,還能陶冶情操,磨煉意志,增強自信心和價值觀,應端正態(tài)度,認真積極地參與學校組織的相關體育活動及體育課堂,并主動地開展日常體育運動。在了解參與各項體育運動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并進一步發(fā)展。進行科學的方式、恰當?shù)倪\動時長的有效運動。合作是體育運動的一個重要特性,“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已經(jīng)被證明為一種有效的體育教學手段[3],大學生可以通過組織運動小組,找到有相同體育興趣的運動伙伴,在活動的過程中,相互督促鼓勵,促進共同發(fā)展。學生之間的交流、配合與合作能力十分重要,這樣的團體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們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對他們的未來發(fā)展至關重要。
高校應立足時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學改革,使學校體育同教育事業(yè)的改革發(fā)展要求相適應,同廣大學生對優(yōu)質(zhì)豐富體育資源的期盼相契合。建設“體育強國”的征途中,需要學校與學生的共同努力,學校重視體育,優(yōu)化體育器材、引入豐富資源、營造濃厚氛圍,學生端正運動態(tài)度、積極參與運動、提升個人水平,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健康體魄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