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紅專, 唐瓊一, 黃 芳
(杭州師范大學 繼續(xù)教育學院, 浙江 杭州 311121)
高質量發(fā)展是我國未來教育中長期發(fā)展的主旋律。就基礎教育而言,學校的高質量發(fā)展與校長的素質密切相關。陶行知先生說過,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國外學者也認為,“就維護和改進優(yōu)質學校而言,學校的任何其他職位都不具有比校長更大的潛力”[1]。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都十分重視名校長的培養(yǎng),推出了一系列相關工程,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眼下各級各類“名校長”可謂不少,但經驗型或事務型者校長居多,能稱得上“學術型校長”的人卻很少。而學術型校長的匱乏與學校的高質量發(fā)展相抵牾,應引起當今社會的高度關注。本文就學術型校長的提出理據、意涵特征以及培養(yǎng)策略作一探討。
近十年來,筆者(本文第一作者)曾兩次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項目主題均與民國時期名校和名校長有關。筆者在研究中發(fā)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即“教授校長”現象。所謂“教授校長”,“學術型校長”之謂也。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大學教授專門從事高深學問之研究,與中小學教育似乎是風馬牛而不相及。然而,筆者研究發(fā)現,近代中國教育學界至少12位享有盛譽的大學教授曾擔任過著名中學的校長,我們姑且稱之為“教授校長”[2]。教授校長們不僅道德與學問并重,辦學治校也成績卓著。例如,林礪儒擔任北師大附中校長期間,提出了全人格教育思想,培養(yǎng)出錢學森等杰出人才。廖世承主持的東南大學附中和光華大學附中兩所學校均為全國著名中學,其中光華大學附中1937年被教育部指定為全國優(yōu)良中學(共9所);廖世承曾任上海師范學院(即上海師范大學)首任院長,是我國著名的中等教育專家。1927年,汪懋祖出任蘇州中學首任校長,倡導并實踐“學術化”的辦學理念;在汪懋祖“學術化”辦學理念的引導下,蘇州中學名師云集,教學精進,著作迭出,被譽為江浙“四大名中”之一,等等。由此可見,教授校長們創(chuàng)造了近代中國中學教育的輝煌,是近代教育史上教育家辦學的典范。歷史事實再一次證明,“一個好校長,可以成就一所好學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響國家和民族的未來”[3]。
以往中學教師的最高職稱只相當于大學的副教授,也就是說到此封頂了。進入21世紀后,為了打破中學教師職稱的“天花板”現象,鼓勵優(yōu)秀中學高級教師向專家學者型教師發(fā)展,培養(yǎng)一批有影響力的教育教學專家,不少地方率先大膽嘗試,銳意推進中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例如,2003年,杭州市評出首批教授級中學教師9人,并規(guī)定教授級中學教師每4年評1次,每次名額不超過本市所有中學高級教師人數的5‰。隨后,江蘇也出臺《江蘇省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資格條件(試行)》,并于2007年評選出首批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138人。在地方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推動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建立統(tǒng)一的中小學教師職務(職稱)系列,在中小學設置正高級教師職務(職稱)”[4]。至此,在國家政策層面,已經把中小學教師職稱系列與大學及其他行業(yè)的職稱系列完全并軌,這也是國家對中小學教師學術地位的認可和肯定。隨著教育規(guī)劃綱要的貫徹實施,中小學正高級教師的評審在全國全面鋪開。而中小學校長通常是從優(yōu)秀教師中產生的,校長本身就具有教師身份。因此,在現有的學術型教師群體中,部分擔任校長職務,他們自然也就成為了學術型校長。
在大眾的傳統(tǒng)認知中,從事學術工作的往往是高等學校、研究院所的高級知識分子,換言之,學術是一個知識發(fā)現即“求知”的過程,而中小學教師從事“傳知”的工作,與學術是毫不相干的。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術”的內涵也在發(fā)生變化。針對20世紀80年代美國高等教育質量滑坡以及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美國學者紛紛對畸形和褊狹的學術觀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其中,最有價值的思想成果是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前任主席厄內斯特·博耶所提出的“教學學術”概念。他對“學術”內涵重新劃分、界定和擴充,認為“學術”包括“探究的學術”“整合的學術”“應用的學術”“教學的學術”。特別地,“教學是一門學術性的事業(yè)”,教師不是把知識簡單地像搬運工一樣從書本中原封不動地傳授給學生,而是充滿創(chuàng)造性;教學不僅傳授知識也改造和擴展知識;教師要善于把學生和自己都推向創(chuàng)造性的方向[5]。李·舒爾曼等學者認為,將教學視為一種學術,意味著不僅將教學作為一種活動,而且要作為一個探索的過程。教學像其他形式的學術一樣是一種成果,這種成果的顯露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積淀。當教師將工作公開,接受同行評價和批評,并與所在專業(yè)社團的其他成員進行交流時,反過來又加強了自己的工作。這時教學就變成了教學學術,而這些也是所有學術所具有的共同特點[6]。由此可見,雖然博耶等的“教學學術”觀點是從大學教育改革的角度提出的,對大學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但由于教學的本質內涵是一致的,“教學是一門學術性的事業(yè)”的觀點也對中小學學術型校長的培養(yǎng)提供了堅實的學理支撐。
迄今為止,雖然基礎教育界已有學術型校長的稱謂,但對其缺乏深入的探討,更無專門的界定。相較而言,對學術型教師倒有一些深入的研究。對于學術型教師,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即功能性定義、特征性定義和過程性定義[7]。也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提出,學者型教師的素養(yǎng)品質是一個由教育智慧、獨立思想、教育知能和專業(yè)精神共同建構的“四位一體”的整體,其中最為核心的品質是具有獨立思想和反思批評的精神[8]。需要說明的是,關于“學術型”教師和“學者型”教師,“學術型”側重于事,“學者型”側重于人,兩者本質上是一致的,也是可以互換的。同樣,在本文中,“學術型”校長和“學者型”校長也是如此。
根據義務教育學校校長的專業(yè)標準,校長是履行學校領導與管理工作職責的專業(yè)人員。由于校長的角色定位與教師不同,討論學術型校長的角度與學術型教師應該有所區(qū)別,當下尤其要關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育發(fā)展的宏觀背景。早在2015年,教育部工作要點在提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時,就提出“推動學校特色發(fā)展,提升學校品質”[9]。這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首次正式提出這一重要的時代命題。2018年頒發(fā)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提升校長辦學治校能力,打造高品質學?!薄_@是首次將創(chuàng)建高品質學校納入最高國策。何為高品質學校?高品質學校一定是具有學術氛圍、學術品位的學校,或者稱之為學術型學校。培養(yǎng)學術型教師、實現學生的學術性發(fā)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等)和打造學術型學校,是學術型校長的職責和使命所在。
第二,校長隊伍的現實狀況。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一支從國家到省市縣(區(qū))的龐大名校長隊伍,大部分名校長屬于經驗型或事務型。名校長所作的報告和分享的內容大多屬于經驗層次而未上升至學理層面。陶行知先生強調,學理與經驗是一套分不開的手續(xù)?!皩W理與經驗結合,必有進步;二者分離,學理就要變成空思幻想,經驗或也變成盲行盲動了?!盵10]古人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經·系辭》),而“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孟子·告子上》)。具體來說,越是往“大”、往“上”去思考的,就越接近“道”,越往“小”、往“下”的,則越接近“器”;而先確立主要的東西,其他次要部分就不會被引入迷途。經驗的形成具有條件性,不能簡單復制照搬。根據波蘭尼的知識理論,校長的辦學經驗一般處于“隱性知識”(默會知識、緘默知識)狀態(tài),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具有個體性特征。但事實上,“隱性知識是可以顯性化的,其價值也必須通過與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來實現,正是通過這種循環(huán)轉化才真正有了知識創(chuàng)新與理論的重構,而理論的意義是促進思想的形成和在更大范圍內發(fā)揮普適的作用”[11]。因此,名校長培養(yǎng)通常以辦學思想凝練為抓手,促使校長把感性知識理性化、隱性知識顯性化、零散知識系統(tǒng)化、個人知識公共化,從而實現自己專業(yè)能力的跨越式提升,這也是經驗型校長走向學術型校長的必由之路。
結合已有研究和上述思考,我們把學術型校長初步定義為:學術型校長能夠營造學術氛圍,提升學術品味,努力建設高品質學校;擁有系統(tǒng)的教育理論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進行積極的反思、探索、創(chuàng)新,凝練自成體系的辦學思想并取得顯著辦學成效;對教育充滿無限熱愛,關愛學生和教師,為人真誠謙遜,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等??梢哉f,蘇霍姆林斯基是學術型校長的典范。他強調,“教育勞動充滿了緊張的探索和思考”[12]。他在一所普通鄉(xiāng)村學校(帕夫雷什中學)任校長23年,一生研究過3 700多名學生,撰寫了41部專著和600多篇論文。結果他使這所偏僻的鄉(xiāng)村學校變成了享譽世界的教育實驗中心之一,變成了遠方來訪者求經取寶的場所。
我們認為,中小學學術型校長不僅自身要有一定的學術涵養(yǎng),更要有“學者的氣質”,即學者的風采和風范。學者以學術為己任,而學術的本質在于求真和求新。學者的精神氣質主要體現在:無畏的精神、獨立的意識、批評的思維、熱愛的情感等。同樣,學術型校長要有理性精神、不迷信權威、不盲從經驗、不人云亦云等。獨立的思想是個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獨立的思想也是學術型校長的核心品質。要言之,校長是否具有堅持教育主見的意識與實踐教育理想的態(tài)度,是一名經驗型校長與學術型校長的分水嶺。教育事業(yè)要上一個臺階,沒有學術型校長是很難達成的。學術型校長貴在教育自覺,能夠沉得下心來辦學,遵循教育規(guī)律治校,使學校走理性化的內涵發(fā)展道路。因此,深化教育改革、發(fā)展素質教育就需要有更多的學術型校長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
學術型校長與教育家型校長、專家型校長是有區(qū)別的。近年來,“教育家辦學”這一理念已在全社會形成普遍共識,高層次名校長培養(yǎng)目標都指向教育家型校長。教育家型校長這一稱謂本身無可非議,如果要說其與學術型校長的區(qū)別,教育家型校長更多關注校長外在的社會聲譽和社會影響,而學術型校長更多關注其內在的修養(yǎng)和品格。至于學術型校長與專家型校長,我們認為,與專家型校長相比,學術型校長是校長發(fā)展的更高階段。具體而言,專家型校長具有較強的領導管理能力,能夠自覺規(guī)劃學校發(fā)展、營造學校文化、領導課程教學、引領教學成長、優(yōu)化內部管理、調適外部關系。而學術型校長除了以上這些專業(yè)能力之外,還顯現出博學、反思、批判等學者氣質。
目前,從教育部到各省市縣(區(qū))都開展每五年為一個周期的名校長培訓培養(yǎng)工作,形成較為規(guī)范的模式。以教育部實施的“國培計劃”—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為例,它的目標任務是:幫助參訓校長進一步凝練教育思想、提升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著力培養(yǎng)造就一批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能夠引領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教育家型卓越校長;培養(yǎng)方式主要是深度學習、導師指導和示范提升。為培養(yǎng)學術型校長,則應對當前國家以及省市級名校長培養(yǎng)模式作必要的調整。首先,在培養(yǎng)目標中應適當關照校長的學術涵養(yǎng)。其次,在培養(yǎng)內容及培養(yǎng)方法中應體現相關精神。具體來說,在現有課程的理論研修模塊中應增設學術訓練內容。如果說一個完整學術研究的典型過程是:問題發(fā)現—問題求解—結論呈現,那么決定這三個環(huán)節(jié)順利運行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術敏感性、學術領悟力和學術表達力,它們應該成為校長學術訓練的三個關鍵點。學術訓練旨在培養(yǎng)校長的學術素養(yǎng),重點加強批判性思維的訓練、概念分析能力的訓練、現象描述與把握本質能力的訓練、邏輯思維能力等的訓練。例如,可以開設教育哲學、教育學原理等重要基礎理論課程,聘請大學高水平教授講授,夯實校長的理論素養(yǎng);還可開設教育研究方法高級講座課程,幫助校長提升研究素養(yǎng)。在培養(yǎng)方法上,可以采用學術沙龍、觀點報告等,圍繞某一熱點話題,重視文獻閱讀綜述,邀請大學教授、博士參加,營造濃郁的學術氛圍。再次,要強化參訓校長的成果意識,有硬核指標要求。為每一位校長配備學術導師,幫助其凝練辦學思想。參照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通過嚴格規(guī)范的開題論證、中期匯報和終期答辯,培養(yǎng)校長的學術思維和學術能力。同時,也應要求校長在培養(yǎng)期間必須完成一定質量(含字數要求)的學術文稿并在核心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
學術型校長的培養(yǎng)牽涉面很廣,需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措施,這一切均離不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學歷是衡量一個人知識多少、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即研究生學歷比例是培養(yǎng)學術型校長的基礎。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高學歷教師占比明顯偏低。要推進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應較大幅度提升中小學教師研究生學歷層次的占比,并納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考核指標。當然,教師研究生學歷比例不能搞一刀切,不同學段、不同地區(qū)甚至不同辦學水平的學校也應有所區(qū)別,要進一步完善正高級教師的評審及管理制度。在正高級教師評審中,應明確并適度強化學術標準,以免過于模糊和失之過寬;加強對正高級教師的常規(guī)管理,除師德師風、專業(yè)能力外,對正高級教師要有一定的學術要求并進行定期考核,同時也要保障他們的學術待遇。教育行政部門在選拔任命校長時應關注其專業(yè)能力和業(yè)務水平,重點培養(yǎng)政治素質好、管理能力和專業(yè)能力“雙強”的優(yōu)秀校長;應積極鼓勵40歲以下具有發(fā)展?jié)撡|的年輕學校干部攻讀教育博士,為學術型校長儲備后繼人才。目前,我國已開始實行縣(區(qū))域內教師、校長交流制度,中小學教師、校長的橫向流動已經打通,但大學、中小學間的垂直流動還困難重重。因此,我們應樹立“開放、共享”的發(fā)展新理念,著力體制機制的改革創(chuàng)新,打通大學與中小學之間的堵點,努力形成大學(重點是師范院校)與中小學的發(fā)展共同體,實現理論與實踐、職前與職后的深度融合,促進雙向強化和協(xié)同發(fā)展。這樣,大學教授、博士可以到中小學指導辦學甚至親自辦學,加強辦學的學術引領,提升中小學教育的品質,充實中小學的學術型校長隊伍;同時,高水平的中小學校長也可以進入大學開展訪學研修,總結提煉辦學思想,提升自身的學術涵養(yǎng)。
近年來,為推進學校的高質量發(fā)展,國內一些高水平學校已經先行先試,嘗試開展學術型學校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為高品質學校建設提供了優(yōu)秀范例。例如,2017年,東北師大附中傳承優(yōu)良辦學傳統(tǒng),踐行首任校長陳元暉先生“附中教師要做教育家,不要做教書匠”的理念,提出了“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的學術型中學”的辦學目標,致力于培養(yǎng)學術型教師,推出了“元暉工程”“元暉論壇”等,學術型教師隊伍正逐漸形成。蘇州市實驗小學創(chuàng)辦于1905年,是中國近代較早建立的省立小學之一。建校以來,學校貴在“實驗”,重在“示范”,辦學成果豐碩。2014年,學校與北師大合作,正式啟動“學術型教師”培養(yǎng)項目,現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了推進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打造高品質學校,建議教育部以及教育發(fā)達地區(qū)教育廳可考慮遴選一批辦學水平高的學校開展學術型學校建設的試點工作,給予試點校一定的政策支持并適時開展考核評估,進而培養(yǎng)一批學術型校長和教師,打造一批學術型學校。在此基礎上,以建成的學術型學校為標桿,引領更多的學校向高品質學校邁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