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艷玲
在初中語文讀寫教學中引入群文閱讀,簡單地說,就是讓學生以一個議題為中心,并根據(jù)這個議題選擇多篇有關聯(lián)性的文章進行建構,使得教材中的文章能夠形成有機的聯(lián)系和補充。群文閱讀更注重對學生思維方式的改變以及學習能力的提升,能夠讓初中的學生在根本上提升語文學習素養(yǎng)。
單文本閱讀更注重單篇文章的內容以及文章的結構、字詞、句式等,與群文閱讀相比,單文本閱讀是微觀,群文閱讀是宏觀。雖然單文本閱讀能夠讓學生深入仔細地了解和學習文章的知識結構,但學生在遇到不同文章時,很難將他們之間的共同點相結合,容易導致教學的雜亂無序。
而群文閱讀能夠宏觀地、整體地對教材進行整合與分析,在相同議題下尋找不同文章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感覺到不同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和思辨能力。群文閱讀能夠打破不同文本之間的界限,系統(tǒng)全面地對教材課文進行整理。
語文是一門需要日積月累的課程,語文的知識儲備對學生尤為重要,文字詞匯的運用和組合對學生的閱讀量有非常大的要求。群文閱讀能夠讓學生從對文章的閱讀模式從單篇轉變?yōu)槎嗥?,它要求學生閱讀多組文章,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拓寬自身的閱讀數(shù)量,閱讀到更多優(yōu)秀文章。
同時,群文閱讀需要學生在多組文章中找到其中的關聯(lián),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得到鍛煉,閱讀的質量也有所提升。群文閱讀能夠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更能讓學生在培養(yǎng)和增強這種思維模式的過程中,更加輕松地理解和消化其他科目的知識。因此,群文閱讀是對學生閱讀數(shù)量和質量的雙重提升。
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大量采用的閱讀教學方式都是單文本的閱讀,教師對一篇課文進行精細的剖析和講解,往往在一篇文章的結構等等方面下很多功夫,而固定的教學方式會導致語文學習的過程變得枯燥乏味,學生對于課文的興趣越來越低。
而群文閱讀能夠將擁有相似點的不同題材和體裁文章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在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文章同時也接觸到自身興趣不高的文章,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效率。群文閱讀對于學生對文章的體悟、主旨和深意的理解有更高的要求,弱化了文章閱讀中有關字詞和結構等較為枯燥的內容,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感悟文章的能力,為高中的語文閱讀理解做出更良好的鋪墊。
在群文閱讀中選擇開放性的、有討論性的議題,可以有效地擴展學生的思維;同樣,如果針對寫作手法來提出議題,也能夠讓學生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總結一些優(yōu)秀的寫作技巧和敘事手法,將“讀”和“寫”相互結合,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
其一,以作者作為議題,將同一個作者筆下的作品相結合,分析這名作者的風格。例如以“魯迅”為議題,選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jīng)〉》《藤野先生》《社戲》《孔乙己》作為一組文章。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這些不同主題的文章中分析魯迅的文風特色,將作品按照發(fā)表年代進行一個排序,結合魯迅的人生經(jīng)歷和作品的寫作背景,總結出作品風格的變化、作者人生經(jīng)歷對作品造成的影響等。
其二,以同類體裁作為議題,將多個作者的同類題材作品相結合進行分析,總結出這一體裁的特點。這一種選文方式對學生的閱讀技巧培訓相當重要,高中階段的語文閱讀題目以說明文、散文和小說為主,散文的閱讀理解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更是一個難點,而在初中語文教學階段加強學生對這些體裁文章的訓練,能夠讓學生提前感悟和了解它們的風格,強化學生對這類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感悟同類文章作品的魅力,為高中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在同類體裁的文章中找到風格迥異、不同特色的寫作手法,在不同作品的環(huán)境描寫、動作描寫、外貌描寫中體驗到文字的魅力,促進學生吸收并學習優(yōu)秀的寫作手法。
其三,以主題作為議題,將主題相同的作品作為一組文章來剖析。許多同主題的作品往往會通過相異的方式和角度來詮釋,這種同主題的議題在詩歌當中表現(xiàn)最為顯著,如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李賀的《雁門太守行》、王維的《使至塞上》,都是十分經(jīng)典的塞外詩。而這三首塞外詩中蘊含的感情色彩又有所不同,除了描寫了大漠景色或邊塞戰(zhàn)場的悲涼壯闊之外,《漁家傲·秋思》表達的是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和征夫的思鄉(xiāng)之情,《雁門太守行》表達的是戰(zhàn)爭的緊張殘酷和將士報效國家的決心,《使至塞上》寫的是被排擠后的失意茫然以及到慷慨豁達情懷的轉變。同樣的主題和不同的思想感情相結合,能夠豐富學生對于同主題作品的想象力和認識。
只有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對文章進行對比、探究和解析,讓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從閱讀的過程中總結出經(jīng)驗,并將這些經(jīng)驗運用到讀寫過程中,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不斷的產(chǎn)生經(jīng)驗和運用經(jīng)驗的過程中嫻熟地運用自身的讀寫技巧。
首先,在群文閱讀的中心議題的選擇上,教師可以采用分組的形式,讓不同組的學生自主地尋找并提出一些開放性的議題,并根據(jù)這些議題歸納總結相關的文章。例如學生選擇了“景物”作為議題,并挑選了《春》《觀滄海》《秋詞》《愛蓮說》《紫藤蘿瀑布》等課文作為一組關聯(lián)文章,老師可以讓這一組學生分析出每篇課文入選的原因,并在其中找出一些關鍵性的段落;然后再分析他們之間的不同,例如體裁上的差異、寫作技巧上的特點等。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的時候由淺入深,從一篇文章最基礎的體裁、結構、寫作手法,轉移到對文章主題的解構。而在引導學生感悟文章主旨的時候,議題的選擇要有一定的跨度,能夠囊括直觀感受不同的文章,同時在學生對文章相同主題進行解析的時候,鼓勵學生找出一篇文章中蘊含的多個主旨。例如在議題“愛國”中選中了《驛路梨花》這一文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到《驛路梨花》的其他主題思想:如為人民服務的雷鋒精神,親和美好的社會主義道德。
在師生進行群文閱讀的選題時,可以選擇一些與時代精神或時事熱點相關的主題,結合現(xiàn)實生活,提高學生的興趣,創(chuàng)新對文章的認識和解讀,通過與現(xiàn)實結合的方式升華文章的內核。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可以對群文閱讀的議題進行拓展延伸,例如與“節(jié)日”相關的議題,可以延伸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關于節(jié)日的課文中找到關于民風民俗、本地特色的描寫,總結歸納并鼓勵學生討論和列舉出一些自己家鄉(xiāng)的節(jié)日文化民俗活動。根據(jù)這個議題,教師還可以設置課后的寫作訓練活動,讓學生圍繞“節(jié)日文化”寫出一篇與自己家鄉(xiāng)節(jié)日活動有關的作文,這樣,利用群文閱讀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探究能力,還能夠加強學生的寫作訓練。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閱讀教學方法,非常適合在初中語文的讀寫教學中使用,它自身鼓勵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夠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學習能力,優(yōu)化學生的邏輯思維模式,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讀寫素養(yǎng)。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合理地運用群文閱讀教學進行不同議題的歸納和總結,有利于初中階段學生的語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