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蘭
當前,語文教學改革可真是熱火朝天,有些本不成問題的基本常識,習慣做法,現(xiàn)在也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了。比如,教師上課要不要預設教學目標就是其中之一。其實:主張教師不要預設教學目標的,并不是不要教學目標,而是說不要把教學目標當作一種限定,一種“框框”。一篇文本的教學目標、內容、程序、方法、結果在課堂中流動,在與課文、學生的對話中生成,并不是一成不變,每一節(jié)課都意味著無限可能。
在新課程標準中也可以找到一致的理論:“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應注意作品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構建文本意義”,“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清華附中特級教師王君老師在實踐其青春語文教學理念中對閱讀教學目標的設定定位為一種自我體驗,是打破禁錮構建意義的過程,呈現(xiàn)了教學目標在進程中的突圍。
教學的終極目標是精神成長和精神成人,即培養(yǎng)學生自由的思想、獨立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塑造學生的崇高人格。課堂教學又有次目標,但更要時時記住終極目標,次目標始終為終極目標服務。不但要目中有文,更要目中有人。因此,無論是教師預先設定的課堂教學目標,還是他的學生在課堂上所關注的問題都是屬于次目標——具體目標,都是達到“精神成長、精神成人”這個終極目標的過程。
王君老師在上《秋天的懷念》設置了一個課堂活動——“1 分鐘演講”,演講話題是:“我如何看待《秋天的懷念》中母親對兒子的愛?!鼻懊嫖鍌€孩子無外乎是圍繞“偉大無私”來回答。可這并不是王君老師想要的,直到第六個孩子點到“母親‘眼邊兒紅紅的’”,王君老師才以此為突破反反復復引導學生不僅僅看到的是偉大無私的母親角色,也要從人性的角度來觀察體會。王君老師追問:從兒子的角度來感悟為什么“母親‘眼邊兒紅紅的’”;母親自己此時也身患絕癥,“眼邊兒紅紅的”為患病的兒子,有沒有為自己;假如你是其兒子,你希不希望母親告訴你實情;又調轉對象,在座的女孩子們(未來的媽媽們)你們會不會把自己身患絕癥的情況告訴患病的孩子?一系列問題下來,課堂儼然成為了人性大拷問,王君老師通過這個課堂活動想讓學生明白:要好好愛自己,才有能量愛別人。
應該說,這堂課對課文的探究閱讀是很成功的。這堂課在閱讀教學具體目標的達成中,沒有將某些知識項目和能力要素來限定學生掌握和達成,沒有讓學生帶著功利的有色眼睛去閱讀,沒有使學生失去了自由與純真的心態(tài),有的是課堂上的精神對話,具體教學目標是動態(tài)變化的。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的設定,僅僅只是一個大致方向。教材是“大一統(tǒng)”的,而運用教材實施教學時,一切都變成“具體”的了,教師個人是具體的(他對文章的感悟不一定和教參相同,不一定與其他教師相同),他的學生是具體的(來自城或鄉(xiāng),水平高或低),他的班級是具體的(快或慢)。教師進行教學時,正是針對這一系列的“具體”來隨時靈活調整,包括在教學中根據(jù)課堂上發(fā)生的具體情況隨時靈活調整。
那么具體的教學目標要不要定?當然要,沒有具體教學目標,課堂教學便無法進行,上課成了無軌電車,成了放羊。其實連放羊也有一個引導,應該引導到水草豐茂處,而不是到貧瘠的黃土地,更不是把它們圍在水泥場里,具體教學目標的設定要根據(jù)此時此地,斯文斯人的具體情況調動、激發(fā)、點燃、開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興趣乃至智慧。
王君老師將《駱駝祥子》整本書閱讀教學目標聚焦在“財商”與“情商”,生成兩節(jié)課《祥子財商辨》《負面暗示成癮型人格綜合癥,我們有沒有》,目標靈活而統(tǒng)一,既完成了探究祥子人物性格的教學目標,又帶給學生閱讀思維的進階享受,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突圍。為達到這一目標,在設計問題時王老師杜絕了零碎、支離、無關緊要的問題,而是系統(tǒng)地考慮和設計。圍繞祥子這一人物形象,設計了精煉而又指向性很強的提問,同時問題的設計能夠讓學生在每一次或多或少的思考中,感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
在教授《土地的誓言》時,王君老師將其設計為寫作型文本,以學習意象鋪排的寫作手法為教學目標,在感受文中深沉的愛國情懷的同時,通過體驗與訓練詞語、短語、句段的鋪排中,引導學生在掌握使用意象鋪排的寫作手法抒寫情感的過程中上升對家鄉(xiāng)、對國家的熱愛的感悟。王君老師從文本入手,找出一系列鋪排的詞語,介紹鋪排這種寫作手法,然后開展了三個創(chuàng)寫的課堂活動“若愛,深深愛;若寫,密密寫”、“若愛,深深愛;若寫,生動寫”、“若愛,深深愛;若寫,靈動寫”,呈梯度式的進行寫作訓練與思維進階。這節(jié)課恣意汪洋,大氣淋漓。
這樣的課堂以具體的教學目標轉化成問題的形式,問題的設計既把握了文章的核心,又抓住了教學的重心,在這個方向下,既達成了具體目標,又離“精神成長”的終極目標越來越近,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突圍。
語文學科的很多問題,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一成不變的,對立和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大量地存在于語文的廣闊領域之中,因而,運用批判思維對語文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如前所述,語文課堂教學中目標的設置,僅僅只是一個大致方向,這個“大致方向”也沒有強大的必須遵守的“命令性、強制性”。為此,老師要善于根據(jù)學生的實際,使具體目標能讓學生充分思考、把課上得生動活潑、更具有探究和爭論樂趣。
王君老師這節(jié)《這么爽的人生,你敢不敢要?》的思辨課,以劉禹錫的《陋室銘》為切入點,圍繞一個“爽”字,實現(xiàn)教材內外的勾連與跨界,將劉禹錫的“超爽人生”的十四個人生驛站的高光時刻一一呈現(xiàn),以達成探究式的教學目標:深度剖析劉禹錫的人生歷程,喚醒學生人文關懷,落點于培養(yǎng)學生現(xiàn)實反思與自我反省,直擊學生文化價值觀的內核。王君老師的這節(jié)課聚焦在文化情感價值觀的探究,以一篇教材、一個文人達到一種文化現(xiàn)象,一種世界觀的上升,這樣的教學處理,跳出了“學生學習是特殊認識活動論”的框框,促使學生從不肯定的角度去探究去思索、去突圍,在對問題的多重思考中,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了解,得到批判性思維活動的鍛煉,呈現(xiàn)了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應有的探究和爭論樂趣,學生深深感受到自我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將王君老師青春語文的特征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p>
文言教學“目標梯級”的清晰,使這節(jié)課上得靈動飛揚而又真實扎實,在“文字、文學、文化”的三個層面的呼應和融合做到了極致。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很難像數(shù)理學科那樣理出一個嚴密的序列??傮w上,它呈上升趨勢,但它有迂回,有反復,有跳躍。因此,衡量語文教學效率的標準就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作為教學主陣地的課堂很重要,但不能粘連于一課一文的得失;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很重要,但不能粘連于某項知識能力的得失。語文閱讀教學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就應該跳出預設目標的“框框”,解放思想,放開手腳,動態(tài)處理,實現(xiàn)語文閱讀教學目標在進程中的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