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晶 趙 雪
注重革命文化教育是我國重要的教育理念。小學語文革命文化教育有著重要的定位和價值,革命文化題材課文的教學是落實語文要素和發(fā)揮學科育人的重要路徑。要有效實施和推進小學語文革命文化教育,需要對教學內容和策略等進行積極的探索。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領導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以先進的革命理論和制度、崇高的革命倫理道德和革命作風、不朽的革命精神以及鮮活的人物形象為內容的一種新的文化形態(tài)?!盵1]在倡導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當下,革命文化教育則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革命文化教育在一篇篇課文里、一個個英雄人物形象中間、一件件歷史事件中,幫助學生銘記歷史,輸入歷史印記,賡續(xù)紅色基因,培育學生高尚的情懷。同時,小學語文革命文化教育,不僅有德育的價值,更有智育價值,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品質,培養(yǎng)思維能力,在美育和勞動教育等方面,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22 年版)》指出: “課程內容中革命文化主題的主要載體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們生平事跡的傳記、故事等作品,反映黨領導人民革命的偉大歷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有關革命傳統(tǒng)人物、事件、節(jié)日、紀念日活動等方面的作品,闡發(fā)革命精神的作品,革命圣地、革命舊址和革命文物等?!盵2]據統(tǒng)計,整套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目錄中的課文有320 篇左右(包括識字課),革命文化篇目就有35 篇,約占比11%,比重相對較大。
陳先云先生將革命文化題材劃分為四個領域,即國家、政黨、榜樣和民族精神。革命文化題材在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體現出內容的豐富性、呈現方式的多樣性特點。[3]
表1:統(tǒng)編本小學語文教材革命文化篇目分類
續(xù)表
教材在具體編排上具有很強的計劃性,將單篇與主題單元相結合。一年級至三年級的教材以單篇課文為主,比如,二年級上冊的《八角樓上》。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增加了革命文化類課文在單元教學中的分量,從四年級開始,專門編排了革命文化主題單元,比如,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家國情懷”,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重溫革命歲月”。這樣的編排,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
除了課文以外,革命文化主題內容還滲透在“閱讀鏈接”“語文園地”“快樂讀書吧”等處,增設了革命文化主題實踐活動,從深度、廣度上進行了拓展,與課文形成互補。
當前,小學語文革命文化教育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教育的媒介主要是教材,教師、學生、教材是革命文化教育的三大要素,因此,從這三方面歸納出相關的實施原則。
教師是小學語文實施革命文化教育的主力軍,學生能夠有效接受革命文化教育的前提是廣大的一線教師對革命文化課文的深入解讀與認識和對革命文化的價值認同?,F在的大量一線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對很多革命歷史、革命人物、革命事件并不是很了解,這樣就很難獲得價值認同,教學也難以感同身受,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師要持續(xù)深入理解革命文化,對革命歷史進行學習和梳理,從心底傳承紅色血脈,認同革命文化教育的價值。
小學語文革命文化教育的主體是小學生,但在現實教學中,革命文化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困境,那就是小學生無論是從人生閱歷或者認知特點上面來說,都與革命文化存在著很大的時代距離、認知距離和情感距離。筆者曾對長春東師中信實驗學校五年級的417 名學生進行了革命文化方面的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66.3%的學生不知道中國共產黨是在1921 年成立的;80.5%的學生不了解建黨百年的重要人物,其認知還只停留在毛澤東、周恩來等重要革命領袖身上;83.2%的學生不知道建黨歷史,不知道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是誰。但同時調查也顯示,學生喜歡生動的革命文化故事,易于被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所打動。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遵循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什么是“兒童視角”? “兒童視角就是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用兒童的大腦去思考,用兒童的興趣去探尋,用兒童的情感去熱愛……”[4]將革命文化教育落到實處。
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編寫的一大亮點就是采取了“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雙線的編排方式,人文價值承載于語言文字中,二者相輔相成。落實革命文化教育的關鍵就是堅持 “文道統(tǒng)一”,具體來說,“文”就是承載著革命文化的語文學習文本,“道”就是革命文化意蘊。教學中必須立足語文學科本位,體現語文學科價值的同時,以“語文的方式”來落實立德樹人的宗旨,發(fā)揮育人作用。語文課上的革命文化教育,不能當成政治課、道德與法治課,堅持學科品性,是基本的原則。
如何讓革命文化題材的教學落到實處呢? 如何用語文的方式來傳承革命文化呢? 我們一線教師要多角度探尋,建構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優(yōu)化革命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路徑,讓革命文化教育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相得益彰。在潤物無聲中,不斷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價值認同感,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教師在教學之前,要大量查閱相關的資料,了解革命歷史,對課堂上涉及的歷史事件、人物情況、時代背景等爛熟于心,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要能逐一解答。比如《黃繼光》一文與“抗美援朝”的歷史有關,他那舍生取義的精神令人敬仰,倘若老師都不了解相關的歷史,就不能被學生所信服,教育就很難落到實處。同時,教師要厚植愛國情懷,認同我國的革命價值觀念,這樣才能發(fā)自內心地熱愛,在教學中傳遞出真情實感,而這也是實施教學的前提。
文本是師生學習的載體,教師要立足教材,在教學前要對文本進行深入的解讀,在這個過程中,要慎重地進行多元解讀。革命文化題材的課文,其背后都貫穿著愛國主義精神這一主要脈絡,教師要把握這一中心,不要偏離主流的價值觀,避免錯誤解讀革命文化的內涵,既不要淺化也不要過度深化。
教科書是教師和學生的首要學習資源,要把握學科品性,帶領學生深入學習課文,抓住“讀”“講”“議”三點,讓學生通過“讀”來感受文本的情感;通過“講”革命人物故事,提高語文能力;通過“議”關鍵問題和核心問題,落實價值觀念。
在充分挖掘課文的基礎上,還要遵循教材編寫特點,整合課程資源,關注單元導語、閱讀鏈接、課后習題、語文園地等內容,同時,適當延伸和拓展課外的教學資源,在體現語文學科價值的同時傳承革命文化。比如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可以帶領學生閱讀1982 年出版的《大地的兒子——總理的故事》一書,里面有很多周恩來總理的小故事,讓學生能夠透過文字、穿越歷史,更了解周總理的志向與情懷。
1.加大實踐,拉近認知距離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親歷知識的產生過程,并與其原有的知識結構相同化時,掌握效果往往是非常好的?!盵5]當前紅色資源遍布,身邊有很多革命文化素材,學生要充分利用這些地方的革命文化資源,比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等,以積極的態(tài)度進行革命文化實踐活動,通過親身實踐,了解革命前輩的奮斗歷程,傳承紅色基因。
還可以開展適合不同學段學生的尋訪活動,尋找身邊熟悉課文中事跡的人物,組織學生自主列出訪談提綱,制訂訪談計劃,實地訪談革命人物。在訪談之后,在班級進行集體交流,學生間相互補充和完善,在親身參與和主動探索中,打破認知的局限,感受革命人物的偉大精神。比如,教師在教學《黃繼光》一文時,組織學生參觀抗美援朝紀念館,聽革命老兵進行宣講,感受當時戰(zhàn)爭的殘酷,這樣更能體會黃繼光英勇就義、舍己為人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2.聯(lián)系實際,拉近時空距離
革命年代距離學生時間久遠,對于當年的人、事、物等,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補充背景資料,讓學生對當時的歷史情況有所了解,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同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從學生的經驗出發(fā),使其參與其中。比如,在《朱德的扁擔》一文中,學生并不知道何為扁擔,也很難理解朱德下山挑糧的不易與艱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生活中爬山的經歷,理解爬山的不易。通過圖片和視頻等,讓學生知道扁擔的用法,進而體會在山中用扁擔挑糧更加辛苦,深刻感受到朱德的優(yōu)秀品質。比如《手術臺就是陣地》一課,展示了白求恩大夫堅守崗位、無懼生死的形象。教師可以聯(lián)系現實生活中為抗擊疫情而無私奉獻的白衣天使,幫助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助力學生感受革命精神,將歷史與現實進行有效對接。
3.創(chuàng)設情境,拉近情感距離
在教學中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能夠強化學生的革命文化體驗,進而增強革命情感認同。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
可以借助相關的課程資源,比如視頻、音樂、文本資料等,營造氛圍,同時指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代入課文中的情境,產生共情。其間,如果教師能夠利用自身教學語言和肢體動作去渲染情緒,感化學生,那么會取得更佳的效果。比如,在學習《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文時,就可以分步驟創(chuàng)設情境。第一步通過播放革命影片《邱少云》中硝煙彌漫的片段,使學生感受其中的激烈與緊張,為體會邱少云的舍生忘死精神奠定基礎。第二步,引導學生回歸到課文中,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入情入境的朗讀,也可以誦讀或者配樂表演性地讀,幫助學生聚焦邱少云的形象特點,體會其背后的革命精神。第三步,可以制作學習卡片,創(chuàng)設一個任務情境,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為邱少云寫一段介紹語,用文字為他“畫”像。在這樣的情境中,深化感知,拉近情感距離。
要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也可以進行課本劇的表演,讓學生進行角色演繹。這樣的活動比較符合學生的天性和年齡特點,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在代入先烈角色的過程中,走入文本,與人物進行對話,在表演的情境與體驗中,感受人物的革命精神。以《黃繼光》為例,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從黃繼光憤怒地注視著敵人的火力點,堅定地對指導員說:“指導員,請把任務交給我!”到黃繼光身負重傷依舊艱難前進,用手雷轟塌敵人火力點,再到身負七處重傷,沒有一件武器時,頑強地站起來用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在這些生動的畫面中,學生身臨其境,了解了戰(zhàn)爭的慘烈和黃繼光的英雄事跡,體會“抗美援朝”的上甘嶺精神。
統(tǒng)編本小學語文課程一直非常重視革命文化,足見其重要地位。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我們要不斷探索和研究小學語文革命文化教育的有效實施路徑,創(chuàng)造真正有語文味的革命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