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姣
作為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發(fā)生機制雖然尚未明確,但是普遍認為與多方面因素有關,并且具有病程長、反復發(fā)作等特點,影響患者身心健康、社交及正常工作[1]。隨著當前眾多學者對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生理病理特點的分析及相關研究的不斷增多,發(fā)現在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手術治療基礎上輔以藥物療法,可進一步強化治療,降低復發(fā)風險。為此,本研究以本院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為例,通過分析、總結臨床效果,進一步明確臨床用藥對接受鼻內鏡手術治療的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本院2018 年5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150 例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74 例)及研究組(76 例)。對照組,男41 例,女33 例;年齡25~71 歲,平均年齡(46.5±7.8)歲。研究組,男44 例,女32 例;年齡29~71 歲,平均年齡(46.7±8.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倫理委員會的基本原則。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神志清楚,積極配合;②病程≥3 個月;③與《中國慢性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2]提到的部分標準相符合;④對研究的內容、目的已知曉,自愿加入。
1.2.2 排除標準 ①理解、溝通等障礙;②合并心理疾病、變應性鼻竇炎、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等疾病;③研究過程中因自身原因而主動退出。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取鼻內鏡手術治療,具體如下。
1.3.1.1 術前準備 常規(guī)檢查,包括生化檢驗、凝血功能、鼻內鏡常規(guī)檢查、鼻竇CT 檢查、心電圖等;及時排除其他疾病。
1.3.1.2 手術步驟 ①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進行麻醉(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待麻醉起效,在鼻內鏡下觀察病變組織及周圍情況;②用息肉鉗、圈套器去除嚴重堵塞鼻腔的鼻息肉,再切除鉤突,開放額竇、篩泡、上頜竇、蝶竇、篩竇;③繼續(xù)完全切除不可逆病變部位,以保護可逆性鼻黏膜,保留中鼻甲膜;④術后,用適量生理鹽水沖洗鼻腔,再填塞膨脹海綿;⑤術后常規(guī)進行抗感染治療、沖洗鼻腔、鼻內鏡檢查等。
1.3.2 研究組 采用曲安奈德鼻噴霧劑與克拉霉素聯合鼻內鏡手術,具體如下。①鼻內鏡手術操作與對照組相同;②于術前1 周,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即曲安奈德鼻噴霧劑(江西珍視明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780,規(guī)格:6 ml×120 撳),用法為鼻腔吸入,2 撳/(次·鼻孔),結合病情酌情調整用量,最大劑量8 撳/d;術后靜脈滴注0.3 g 克拉霉素(辰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6006,規(guī)格:0.3 g/支)+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2 次/d,連用7 d,之后改為口服0.15 g 鹽酸克拉霉素片(重慶賽維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303,規(guī)格:0.15 g/片),3 次/d,連服3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癥狀體征(鼻塞、頭痛、流涕等)均消失,鼻腔通氣順暢,無鼻息肉;有效:上述癥狀體征均減輕,且鼻腔通氣良好,鼻息肉部分殘留;無效:病情無改變,或加重??傆行?顯效率+有效率[3]。
1.4.2 病情恢復指標 以術后鼻腔通氣時間、術后鼻黏膜恢復時間及鼻竇CT 評分為評價指標評估患者術后病情恢復狀況,其中鼻竇CT 評分主要用于評估鼻竇情況,以CT 為工具,經鼻部CT 檢查,觀察竇口鼻道復合體、上頜竇、額竇、后篩竇、前篩竇等,根據病情程度,每部分記0~2分,單側最高12分,雙側最高24分,分值越高,病情越重。
1.4.3 復發(fā)情況 對患者進行為期6 個月的隨訪觀察,統(tǒng)計復發(fā)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病情恢復指標比較 研究組術后鼻腔通氣時間、術后鼻黏膜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兩組術前鼻竇CT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3 個月的鼻竇CT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病情恢復指標比較()
表2 兩組病情恢復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復發(fā)率比較 進行為期6 個月的隨訪觀察,研究組復發(fā)率為1.32%(1/76),低于對照組的8.11%(6/7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復發(fā)率比較(n,%)
隨著當前醫(yī)療水平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微創(chuàng)技術的進一步完善、改進,鼻內鏡手術在耳鼻喉科受到廣泛運用,借助鼻內鏡直視,在盡可能保留鼻腔、鼻竇結構及功能基礎上清除病變組織,改善及重建鼻腔、鼻竇通氣引流功能,從而達到治愈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目的[4,5]。調查顯示,鼻內鏡手術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治愈率可達90%~95%[6]。所以,鼻內鏡手術已成為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首選技術。趙寧等[7]指出,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經過鼻內鏡手術治療后仍會出現復發(fā)病例,考慮與術后炎癥細胞及因子表達有關,即病變黏膜上沉積大量免疫復合物、炎癥細胞浸潤這一情況說明變態(tài)反應參與了慢性鼻竇炎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加上術后病灶處黏膜修復較慢,從而引發(fā)免疫反應、炎癥反應,增加復發(fā)風險。所以,進一步完善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治療方案尤為重要。
本文就本院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開展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6.05%高于對照組的79.7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表示聯合治療方案較單一手術治療效果高,可確保更多患者從中獲益。研究組術后鼻腔通氣時間(4.07±1.03)d、術后鼻黏膜恢復時間(3.55±0.87)d 短于對照組的(4.95±0.97)、(4.11±0.93)d,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兩組術前鼻竇CT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3 個月的鼻竇CT 評分(1.51±0.17)分低于對照組的(2.25±0.27)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表示曲安奈德鼻噴霧劑、克拉霉素的聯合使用能進一步強化治療效果,通過發(fā)揮相應的藥理作用,積極控制鼻腔病變組織的免疫反應、炎癥反應,從而緩解癥狀,改善鼻竇功能,原因在于曲安奈德鼻噴霧劑為高效糖皮質激素,可通過提高平滑肌細胞、內皮細胞穩(wěn)定性,控制免疫反應,減少炎癥介質的釋放,達到局部抗炎目的[8-10];克拉霉素作為紅霉素的衍生物,利用自身抗菌譜廣、對肝腎功能及胃腸道無明顯影響這一特點[11,12],可發(fā)揮理想的抗炎效果,容易獲得患者的接受、認可。另外,進行為期6 個月的隨訪觀察,研究組復發(fā)率為1.32%(1/76),低于對照組的8.11%(6/7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梢?曲安奈德鼻噴霧劑與克拉霉素聯合鼻內鏡手術的遠期效果高,可促使患者盡早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
綜上所述,曲安奈德鼻噴霧劑與克拉霉素聯合鼻內鏡手術在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中的近遠期效果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