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時人號“海岳外史”“襄陽漫仕”,自號“鹿門居士”。北宋著名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襄陽(今屬湖北)人,后遷居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曾任校書郎、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故人稱“米南宮”。米芾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世號“米顛”。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且精于鑒別,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書畫自成一家。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并稱“宋四家”。
《逃暑帖》表述了他在南山中避暑的滿足,卻未提及他對因糧食歉收而拒絕征稅的事。在這個帖中,米芾用較有棱角的筆法來表達些許快感。縱30.9厘米,橫40.6厘米。今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
釋文:
芾頓首再啟芾逃暑 山幸茲安適人生幻法中□ 為虐而熱為惱諺以貴□ 所同者熱耳訝摯在清□ 之中南山之陰經暑衾□ 一熱惱中而獲逃此非幸□ 秋可去此遂吐 車茵芾頓首再啟
臨習要領:
芾:字形稍寬,伸展中橫,具有較大弧度的變化,細而有力量,下部縱向筆畫上合下開,上密下疏。
頓:左右均占,左部上寬下窄,右部則反之,相互避讓,中間留白。左部省減以求疏朗,左部則較密,上齊下參差。
首:兩點相連,間距較大,長橫上斜,收筆與撇和堅連筆成一弧狀。下部收緊,取縱勢。字形上疏下密,上部傾左,下部側右,動中求穩(wěn)。
再:字形上緊下松,上小下大,與上一字正好反之。首橫短,收筆接下豎,橫折鉤呈孤勢,出鉤平拖,后兩橫漸長取橫勢。
啟:字形上合下開,左撇、右鉤向左右縱伸,呈相背勢態(tài),左右靠緊,相互穿插,留出空位讓“口”部上插緊密,上開下合,形態(tài)較小。
芾:比上一個稍大,橫畫更長更細,中豎略粗,橫畫伸左縮右,三豎首尾相接,形成“密點”,字形上密下疏,上收下放。
逃:取扁狀,末捺形長筆厚,捺腳長而上挑,向右伸展。“兆”取長形,四點左右相對,筆斷意連。
暑:上一字取橫勢,捺向右下伸,“暑”字則取縱勢,撇向左下伸?!霸弧鄙祥_下合,形小畫輕,“者”形大勢放,下部“日”缺兩橫,倒也顯得空疏通達。
山:筆畫少的字,形態(tài)不宜大,筆畫宜粗重。中豎雖短,用筆圓潤厚實,左右兩豎上合下開。
幸:“山”取橫勢,“幸”則取縱勢。上部“土”取橫勢,兩橫上短下長,兩點與上橫拉開間距。下三橫緊密,豎粗壯厚實。
茲:“茲”篆書是左右結構。行書常用古文字原來的形態(tài),左右部件相同而并立的字,一般左收右放,左部末筆與右部首筆呼應,左收右放。
安:上字重心偏右,橫向左長伸,使上下錯位,產生動態(tài)美。字形取橫勢,上收下放。
適:首點居行中,橫較長,上部略疏而放,中間兩點緊縮,下部筆畫較多。“古”的豎雖短而弧形,仍上插至兩點與橫之間,使中間“密不透風”。走之底左邊畫細而靈巧,捺則粗重向右伸。
人:筆畫少的字也可以字形大,特別是由伸展性線條構成的。撇帶弧形,捺的上段較直,收筆平行,整體取橫勢。
生:“人”字放則“生”字收。撇橫連寫,豎稍長略粗,末兩橫連寫。三橫依次變短,使字的外形呈上開下合之勢。
幻:“生”字小而緊湊,“幻”字則寫得空疏,左右之間大片留白。字形取橫勢,左高右低。
法:左右之間靠緊,筆畫相互穿插。三點呈弧形,末點上挑較長,右部中橫左伸,與提末相交。
中:字形短小,左豎呈弧狀,上橫短平,折筆短粗,下橫略長而粗,中豎上長下短,上重下輕,重心上移。
為:字形較大,點小撇長,用筆厚重,兩個橫折一長一短,橫折鉤弧度較大、橫細而長,折鉤粗短向左下斜,四點聚合上靠,字形中間緊密,四周伸展。
虐:筆畫多的字形態(tài)要大,病字頭取縱勢,撇畫弧度不大,收筆回鋒。右下部取收勢,橫鉤略短,撇則縮而避左。
而:與上部勢反,寫得特別扁,首橫與左豎均短,橫折鉤則橫向伸展,內兩豎短且居中靠近,使中間密而左右疏。
惱:該帖中為異體字寫法,右部三豎是三個撇點。左部兩點粗重相連,長豎弧形插入其中,右部筆畫間斷開以求疏朗。
諺:與上一字間距較大,重心略偏左。左窄右寬,左收右放。首點粗重,橫畫上斜與點末相接,下部用連帶省減法,似“三點水”,位置靠左以讓右。右部點、橫與左部錯位,橫和撇則穿至左部,右下三撇短而收。
以:與上一字的間距也較大,一筆相連而成。左橫右縱,豎提連點,形似兩點狀,右部撇短而與捺相連寫,捺取反勢寫成點狀。
為:因“熱”的外形較大,該“為”字則不能大。用筆輕細,點小撇短,橫折鉤伸展,四點偏左,與上部相接甚密。
貴:用省減筆法連寫,從筆意上看,中豎的起筆自下而上,疑似最后一筆。左短豎似點狀,橫折較寬,折的收筆平拖代橫,中橫細而左伸,收筆連寫“貝”,帖中缺右下一點。
所:字左放右收,上橫細而弧行,左撇似豎,縱而長伸,右撇連橫,最后一豎略短,與左邊形成一放一收。兩縱向筆畫之間留出大片空白,形成上密下疏的空間對比。
同:左收右放,重心偏右下,與上字形成對角平衡。左豎細長,收筆相疊上挑,橫的起筆與豎的起筆粘疊,橫上斜較多,折畫向右下長伸,出鉤向左上與內橫起筆相呼應,“口”緊靠上橫,內部留空相對勻稱,不可太擠。
者:字形要比上兩字都大一些,中橫長而上斜,收筆迂回后上挑連寫撇畫,撇中間宜直,形態(tài)長而左下伸展?!叭铡辈孔筘Q對正上豎,橫折圓轉。
熱:上部左收右放,橫短豎長,橫、提連筆相疊成塊狀,細絲與右部相連。右部撇直鉤弧,兩橫短小下斜,四點似一長橫,起筆偏左,收筆與彎處對正。
耳:上字重心偏左,“耳”字則將末豎長伸向右下,中間有一定弧度,收筆上挑后寫三連橫。
訝:該字略收以避上,左長右寬。左部用筆略粗,右部略輕巧些。言字旁下部省減為點、提,右部橫短折長,豎鉤偏右,撇直而收。
摯:“摯”與“熱”上部寫法相似,字底不同,左上部不用草法,筆畫多而密排,右上部則撇收鉤放,左右之間留空,使下部上插,中間緊密。
在:橫略長而細,撇從橫的中間相交而過,向左下伸展,左豎起筆與上橫起筆處相對,向右下斜,右下橫短下斜,豎畫粗短向左下斜,與左豎形成上開下合之勢。
清:該字部分筆畫殘缺,依稀可見左收右放。首點小而下帶,中點取縱勢,右部上橫下縱,豎鉤伸展,左右之間留白。
之:字形寬扁,前輕后重,先快后慢。點小而側,橫畫起重行輕,中間若斷若連,撇直略粗,捺畫起重,先平再向右下斜行,收筆再平拖向右,含蓄收筆。
中:特別窄長,與“之”形成明顯對比。兩短豎上開下合,中豎特別長,起筆重,收筆輕,中間略有弧度。
南:形態(tài)寬綽,上橫短而上斜,豎似短撇,下部左豎長而弧形,橫折鉤的橫上斜且有弧度,轉折處先圓轉再方折,豎鉤斜下,出鉤較短,內部形長,左右留空較多。
山:形態(tài)寬扁,筆畫較粗。中豎略直,左右呈上合下開之勢,斜度較大,橫畫斜長,位置偏左。
之:形態(tài)較扁,左收右放。點側而小,收筆向左帶出,橫畫起重收輕,撇略有弧度,捺畫直中帶曲,向右伸展,位置偏右。
陰:左窄右寬,左低右高。左豎弧度較大,收筆向右上牽絲帶出,與右撇相連,右部上縱下橫,上輕下重,左疏右密。
經:左右基本齊平,左部一筆連寫,斜向線條之間角度略有變化,右部稍寬,分兩筆寫成,豎最后寫,略偏左,有一點弧度,與左部呈相背之勢。
暑:節(jié)奏明快,轉折圓潤,連筆較多。上部末橫收筆與下部首橫連寫,中橫斜長,長撇伸左,上下兩個“日”錯位,重心偏左下。
衾:字形較大,用筆略粗。撇畫斜而長,捺畫短而含蓄,點短而取橫勢,橫撇偏左上靠,收筆與下橫連寫,中間省減一點。下部橫與撇連寫,豎提與首撇起筆處對正,最后兩筆偏右。上部重心偏左,下部則側右,整體字的重心向右下斜。
一:由于右部“之”的上部較輕,“一”字粗重且長,位置略偏上,起筆基本與右點對齊,行筆上斜,整體位置則比“之”略高。
熱:筆畫多則字形宜大,左上筆畫較粗,連筆并疊后形成塊面感,右上撇畫斜直,收筆帶鉤。橫折彎鉤取縱勢,兩短橫相連,四點底連筆,左低右高,位置偏左。
惱:三個部件之間筆斷意連,盡顯疏朗,與上一字的茂密形成對比。右下部的筆順與前一個“惱”字不同,先寫左豎,連筆寫最下面一橫,收筆向上寫中豎,最后寫橫,先左后右的順序。
中:字形較長,用筆略細,左豎短斜,橫折是橫細折粗,橫長折短,下橫左輕右重,托住上部,懸針豎逆起直行,收筆稍偏右下。
而:字形寬扁,上橫短直,收筆與撇連寫。左豎向右下斜,橫長折短,出鉤平拖,中間兩短豎靠近,中間密左右疏。
獲:原來是上下結構的字,將“草字頭”縮小后即為左右結構的字了。左部上寬,撇長弧連彎鉤,由橫向豎轉向,中間直下,另一撇則短而收。右部先寫橫再寫兩豎,短似點狀、并與下撇連成一筆,第四橫又借用為下部首筆,捺放而向右下伸。對角收放,右上較密。
逃:因“獲”字較大,“逃”字略小。撇有弧度,與右豎彎鉤呈相背之勢,之間留白較多,以細絲相連,離中帶合。
此:上一個字輕靈,“此”字則粗重,四個縱向筆畫長短不一,角度略有變化,橫畫長斜粗重。
非:左右部件完全相同的字,左讓右,左小右大,左收右放?!胺恰弊謨韶Q之間留白太多顯得字形松散,留少了又顯擁擠,把左下一橫改成提,用筆略重,與右豎實連,既破除了空間的機械感,又使左右連貫一體。
幸:左部只有兩筆,而右部筆畫多,且取縱勢。故可以左部取橫勢,撇長豎短,右部橫短豎長,上下兩豎錯位,五個橫畫長短參差。
秋:左窄右寬,左收右放,左低右高。左部橫短豎長,右部撇長捺短,兩點左右相連,撇的上部較直挺,有上昂之勢。
可:筆畫雖少,縱橫皆可伸展,橫長斜,豎鉤挺拔,“口”則靈動小巧,似藏于一角,收放對比明顯。
去:上面兩個字都較大,“去”字則要小。首橫稍長,收筆接寫豎,向左下斜,連筆寫第二橫,勢往右下,撇提短小,末點下帶,整個字一筆而成。
此:與前一個“此”字不同的是豎與橫之間銜接,左豎略向右下斜,向左收筆后,翻轉上行后寫橫,橫的收筆則是“迂回”后寫第二豎,再寫點,最后一筆豎彎鉤出鉤向下帶。
遂:兩點分開,上開下合,橫短撇弧,彎鉤弧度較大、兩撇短而上合下開,撇捺連寫成兩連點。收筆向左,折收捺放,捺腳含蓄。中間收緊,四周散射。
吐:“口”省減成兩點,一縱一斜,上橫細短豎畫弧行,似有懷抱左部之意,下橫左伸托住上“口”,末點偏右。
車:上收下放,首橫短平,中間上開下合,下橫左伸較多,長而上斜,收筆不過橫折處,以求參差變化,長豎居上部中間,上重下輕,整字重心偏左,似斜反正。
茵:上橫下縱,草字頭先寫豎再寫橫,斜而上挑,第二豎短而粗,橫短而平,收筆牽絲下帶寫左豎,與上部左豎對正,橫折有弧度,位置偏右,上下錯位,重心偏右,與上字相反。
芾:上部草字頭用筆稍粗重,間距緊密,中橫細而有較大弧度,與上部相接,三個縱向筆畫均斜,上合下開,上粗下細,上密下疏。
頓:左右均占,橫短豎提斜,提末帶鉤向左上挑,中間豎折和豎用一弧提代替,與右部呼應。右部首橫上仰。位置比左橫略低,下部四短橫緊密,兩豎左斜右直,兩點宜小。
首:兩點夸張相離,牽絲相連,橫比兩點略短,上斜呈仰勢,橫、撇、豎連寫,呈弧狀,“目”取縱勢,短橫似點。
再:用筆偏側,線條較粗,首橫短斜,收筆連豎,橫折鉤較短,中橫上仰,下橫粗重且長,向左伸較多,整字重心向左下斜。
啟:戶字頭用草法,寫成橫撇,橫短撇長,用筆粗重,弧度較大,“口”寫成兩點,“戈”部伸展,向右下伸展,中間留出較多空間,下部“口”則上插,整個字形中間緊密。
(參考形式)
胡 奕(江蘇無錫)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特等獎
王陽君(浙江衢州)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一等獎
丁國東(江西九江)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一等獎
何亞龍(甘肅蘭州)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占亞雄(湖北黃石)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馬宏明(甘肅天水)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張 維(北京)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周靖濱(重慶)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陳川生(四川都江堰)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蒲秀泉(廣西南寧)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梁朝淳(廣西柳州)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陳義軍(上海)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黃學武(安徽淮南)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張治富(江蘇昆山)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馮才權(廣東湛江)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夏 勝(江蘇昆山)
袁尤慶(江西南昌)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李永剛(遼寧海城)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劉保?。ê幽仙糖穑┰@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張思勇(貴州黃平)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胡文鐘(湖南常德)
劉海明(江西吉安)
曾文軒(湖南婁底)
彭林濤(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