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明
(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山西陽泉 045000)
現如今,處理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的一個基礎步驟就是垃圾分類,同樣這也是重要的步驟,但是自從開始實施垃圾分類時,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多方協(xié)調不充足,導致垃圾分類問題頻繁出現,于是我國頒布了《固廢法》,新固廢法的頒布實施體現了我國對于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新固廢法明確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提倡固廢的無害化、減量化與資源化[1]。并且,新固廢法強調要嚴格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產品。針對當前城市垃圾分類實施中居民參與度較低、垃圾分類制度不健全以及垃圾分類體系資金缺乏等問題,我們應健全垃圾分類體系,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落實新固廢法。
新固廢法明確規(guī)定,縣級以上的人民政府要負責建立生活垃圾管理系統(tǒng)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相協(xié)調的機制,建立起一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與分類處理的有效系統(tǒng),從而達到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有效覆蓋的目的。例如,上海市推行新固廢法后,生活垃圾得到了更加高效的回收利用,回收率高達35%[1]。為督促市民減少資源浪費,嚴格執(zhí)行新固廢法標準下的生活垃圾分類,上海市通過媒體、宣傳欄、辦講座等多種途徑對市民進行引導和教育,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資源利用的效率,催生了一大批環(huán)保業(yè)務,有效地推動了循環(huán)經濟的發(fā)展。
貫徹落實新固廢法的關鍵點在于從源頭上減少生活垃圾的產生。無論個人還是單位都應提高生活用品的利用率,減少浪費,努力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堅持廢物減量化這一原則。在廢物減量化的基礎上,固體廢物的污染防治還應當堅持無害化和資源化的原則,應進一步加強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將固體廢物產生的危害降到最低[2]??傊?,未來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與資源化會得到更大的發(fā)展,垃圾資源化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循環(huán)經濟的發(fā)展。
近年來,由于出行受限,外賣行業(yè)蒸蒸日上,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用量也急劇增加。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泛濫不僅對自然環(huán)境造成威脅,還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了較大的傷害。新固廢法針對以上問題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國家引導和鼓勵減少對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大力推廣可循環(huán)降解的材料來代替塑料制品。旅游住宿等相關行業(yè)也被要求禁止主動提供一次性塑料制品。依據新固廢法的規(guī)定和建議,一次性塑料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頻率會逐漸減少,可循環(huán)利用的材料有取代一次性塑料制品的趨勢[3]。
垃圾分類首先要從居民的生活中做起,主要是通過在生活區(qū)域以及小區(qū)街道旁設置不同種類的垃圾桶來實現的,但是很多的垃圾桶在分類時過于簡單和粗糙,我們在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不可回收類以及可回收類,有一些城市還增加了有害物質類,大部分城市現今的垃圾桶還是這三種,但是生活垃圾的種類不僅僅只有這三種,這三種無法覆蓋所有的生活垃圾,并且很多生活垃圾無法明確其屬于哪一類物質,所以容易使垃圾分類的第一步就會失敗。
垃圾分類落實過程中出現問題并不是因為城市居民缺少垃圾分類的意識,大部分原因歸于人們缺少垃圾分類的知識。
隨著垃圾分類問題的普及,民眾能意識到生活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也愿意遵守相關規(guī)定。但“分類投放分類收集”、“混合投放混合清運”、“分類投放混合清運”[4]的垃圾分類處理系統(tǒng)對于部分城市居民而言較為復雜,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居民的參與。居民對于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等概念的認識較為模糊,大部分居民僅通過“是否能賣錢”這一標準對垃圾進行區(qū)分。甚至有些垃圾桶已被環(huán)衛(wèi)工人和拾荒者光顧多次,可用于回收利用的垃圾已被拾走,最終垃圾被環(huán)衛(wèi)工人一齊倒入垃圾車。在某些居民看來,在源頭進行垃圾分類這一行為意義不大,逐漸失去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的動力。另外,“鄰避”現象在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過程中也存在[5]。大部分城市在進行生活垃圾處理的過程中會產生臭氣,還可能引發(fā)垃圾滲漏污染土壤和水源等問題。民眾雖然支持政府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但抵觸在自身居住地附近進行垃圾處理,這使得政府和企業(yè)在擴建垃圾處理項目時所受阻力較大。
部分城市的垃圾分類制度僅流于形式,政策制定因過于粗略而導致實踐性不強。各城市普遍認為生活垃圾處理的收繳費用缺乏合理性,但并未及時出臺有效可行的新收費標準。由于缺乏科學意見的指導,某些城市一味追求完成政府下放的垃圾分類硬性指標,缺乏前期調研和垃圾分類的實施細則,使得垃圾分類的流程成為一個“空架子”。在新固廢法實施過程中,某些城市還出現了職能部門缺少監(jiān)管,垃圾分類工作落實不到位的問題。新固廢法的許多條款在實踐過程中難以操作。例如,居民個人垃圾分類違法行為的認定問題、罰款方面裁量權的規(guī)則細化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就難以使新固廢法起到教育引導的目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也無法執(zhí)行。最重要的是,我國垃圾分類在立法這一層面上缺乏必要的約束性,同時也缺乏鼓勵機制。不遵守垃圾分類制度所受的懲罰力度較小,居民對垃圾分類問題缺乏足夠的重視。鼓勵機制的缺乏也難以激發(fā)居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傮w而言,垃圾分類制度所存在的漏洞是新固廢法落實的一大障礙。
新固廢法背景下生活垃圾分類系統(tǒng)的運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足夠的投入。就目前新固廢法的實施狀況來看,經濟發(fā)展較快的城市具備建設垃圾分類基礎設施的條件,能獲得足夠的資源。
例如,我國一線城市對于垃圾分類工作的財政投入較多,這類城市在部分地區(qū)設置了智能垃圾回收箱,可以對箱內的垃圾進行自動操作,使得垃圾箱內沒有異味,有效減輕了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負擔。反之,我國西北等城市經濟發(fā)展較慢,缺少必要的資金投入,新固廢法所規(guī)定的生活垃圾分類政策難以落地。由于資金條件的限制,我國有些城市只能使用單一的垃圾車,而要做到真正的垃圾分類,則需要在生活垃圾投放之后調派不同類型的車輛進行垃圾運輸。另外,德國所研制的先進設備能將廢舊電器直接分解為可利用的現成資源,但這種設備的造價高達1000 多萬元,對中國大部分城市而言資金負擔較高[6]。
我國應學習國外生活垃圾分類成功的經驗,不斷完善生活垃圾分類的基礎設施,建立有中央政府部門統(tǒng)一領導下的生活垃圾分類的管理部門,監(jiān)督管理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完成,將垃圾分類管理工作的完成作為自己的職責之一,主要工作范疇就是宣傳垃圾分類的常識及優(yōu)點,并可以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獎懲垃圾分類中出現的行為,不斷創(chuàng)新垃圾分類的管理監(jiān)督手段,形成城市范圍內的完整垃圾分類回收體系。此外,要不斷完善生活垃圾分類的運送、清理、分類等設備,在各個街道等地方配備垃圾桶等,在每個區(qū)域也要安排相關的工作人員經監(jiān)督,這樣才會使垃圾分類工作完成的更有效率。
我國很多城市嘗試將垃圾分類列入本校的課程,培養(yǎng)社會新一代的垃圾分類習慣。還有學者認為政府在垃圾分類政策落實的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應發(fā)動各級政府,使各級政府承擔起自身的責任,最大化地發(fā)揮居民區(qū)黨組織的黨建引領作用。只有將社區(qū)這一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利用好,才能充分發(fā)揮社區(qū)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的效力,使城市居民逐漸提高垃圾分類的意識。社區(qū)可以定期開展垃圾分類的知識講座,組織社區(qū)志愿者對社區(qū)居民進行宣傳教育,對生活垃圾的分類投放進行科學的指導。
要想提高城市垃圾分類的效率與實施面積,必然要發(fā)布相對應的強制性與激勵性措施,以維護城市垃圾分類的施行進程。政府相關部門可以提案相應立法措施,強化施行垃圾分類過程中的“強制性”,設計科學可實行、符合國情民情的分類標準,從而使末端處理的環(huán)節(jié)與分類垃圾環(huán)節(jié)得以配套,最終達到優(yōu)化垃圾處理的目的。
在明確主體法律責任的前提下,再進行制定違法處罰的裁量標準的細化工作,從而使司法實踐變得更加清晰可靠,該過程需要權威機關的政策解讀、行為認定等進行輔助配合[7]。最后為了使垃圾分類的相關立法具備強大的生命力,后續(xù)的監(jiān)督機制也要對應而生,政府相關部門要對垃圾分類措施的執(zhí)行有著明確的評判標準,從而對其進行有效督促和監(jiān)管,建立完善監(jiān)督機制的同時,發(fā)動群眾對垃圾分類的實施進行公眾監(jiān)督,并且建立反饋渠道,讓自覺進行垃圾分類、監(jiān)督垃圾分類成為每個公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支持垃圾分類在我國的實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之一即是相關部門投入的資源不足、沒有具備活力的政策支持,這就使得一個城市對垃圾分類的熱情大打折扣。相關部門應當對單位、個人、團體等建立正向鼓勵機制,投入資源、引進垃圾分類的相關基礎設施,出臺對垃圾分類等環(huán)??萍夹推髽I(yè)的扶持政策,使這個行業(yè)從源頭便具備強大的生命力。另外合理制定垃圾處理的收費標準對于政府增收有著正面積極的促進作用,收費標準存在多方面的考量,呈現形式也靈活多變,最終目的是使垃圾分類在各個方面融入到每個公民的社會生活方式中去,而只有對垃圾分類投入資源支持,才能得到相應的回報。
新固廢法背景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已成為熱點問題,這一問題的探究與解決也是保護生態(tài)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垃圾分類管理首先從居民層面減少了分類的工作量,減少了垃圾分類的成本,將垃圾轉變?yōu)橛行зY源再次利用。我國城市人口居多,導致生活垃圾產生量大,所以進行垃圾分類是一個長久過程,需要城市中每一位成員協(xié)調合作,建造合理的垃圾分類體系,提高分類的質量和效率,政府、企業(yè)、城市居民進行合作,不斷完善法律法規(guī),提高人們環(huán)保意識。垃圾分類問題在全國很多城市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只有透過問題的表象深入本質,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對策,對癥下藥,減少新固廢法在實施過程中的阻礙,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