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鈞珂
(河南財政金融學院 體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高校思政教育的開展應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在高校教育事業(yè)全過程、全階段、全方位中進行思政教育的貫穿與滲透。高校專業(yè)課教師通過進行課程改革,在教學中根據(jù)所授專業(yè)課程特點,積極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資源,并將其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通過對專業(yè)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教育,可彰顯專業(yè)教育中蘊含的思政功能,并引導學生從多維度進行思政的感悟與內化[1]。
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人才后備軍。大學階段是人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是“三觀”確立和道德意識形成、發(fā)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觀念對人的一生影響尤為重要。當前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還面臨很多新問題和新挑戰(zhàn),學生思想狀況難如人意,學校思政教育還存在不少薄弱環(huán)節(jié),如高校專職思政人員配備不足,思政課程學時有限等問題。要想真正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的局面,必須將各門課程與思政教育實現(xiàn)有機融合,充分發(fā)掘各門課程中思政教育元素,構建高校大思政工作體系,才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才能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奠定思想和人才基礎。
運動生理學是體育專業(yè)學生必修的基礎理論課之一,較其他課程而言,所占學時和學分較多,掌握牢固的運動生理學知識對其日后從事體育相關工作有較大裨益,并且本課程也是考研的重要科目之一,因此學生對此課程重視程度較高,和任課教師交流也較多。運動生理學教師應以此為契機,在“授業(yè)”“解惑”的同時,牢記“傳道”的責任和使命,想方設法在運動生理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為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貢獻一份力量。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苯處熓墙逃闹鲗д?,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會影響到所教育的學生,因此課程思政要從教育者先受教育開始,只有教師相信,才真正能做到一棵樹推動另一棵樹,一片云影響另一片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作為教師要有道德情操,能明辨大是大非,心中要有國家和民族,能意識到所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因此,教師應注重自身修養(yǎng)和思想政治學習,堅定理想信念。只有教師具有過硬的思政能力,才能給學生以正確的思想引導,使學生的三觀和思維方法建立在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礎上,從而為國家和社會建設輸出人才[2]。因此,學校要加強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把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yè)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保證教師做到言傳身教,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學生樹立典范。
在實際教學中,多數(shù)運動生理學教師能圓滿完成理論知識的教學,但對于課程思政卻做得不夠。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不足。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內容多且難學,課時緊張,不少教師覺得在有限的課時內講透徹課程知識點都很緊張,根本沒時間考慮課程思政的問題,況且思政教育是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的責任,沒必要花時間在自己的課堂上,從而忽略課堂教學的思政作用。另一方面是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能力不足。由于運動生理學教師都是理科專業(yè)出身,多數(shù)教師在社會人文科學方面基礎較為薄弱,政治理論水平也一般,缺乏在課程中合理植入思政的能力。因此,學校應針對這些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手段和措施,除在平時強調課程思政的重要性、端正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之外,更應多組織教師參加課程思政方面的培訓及研討,切實幫助教師提升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
實施課程思政教育,必須尊重生理學自身特點,找到契合點,這就需要根據(jù)教學目標與德育目標,重新設計教學內容,制訂合適的、系統(tǒng)性的教學方案和計劃[3]。教學大綱是專門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在課程中的具體體現(xiàn),包括教學目的和目標。傳統(tǒng)的教學大綱中教學目標側重的是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課程思政方面未有體現(xiàn),而教師制訂教學目標是以大綱為依據(jù),因此完善和優(yōu)化教學大綱,明確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就勢在必行。在修訂教學大綱的過程中,教師應依據(jù)運動生理學課程特點,設置本課程的思政教學目標。因思政元素在運動生理學課程中的不同章節(jié)有不同的體現(xiàn),所以應對課程章節(jié)內容認真梳理和分析,合理設立思政教學目標,日后在執(zhí)行中才能真正地將課程思政落實到課堂中去。
課程思政理念淡化了學科、專業(yè)界限,超越、打破課程單一的知識觀,立足于課程的理論知識、價值引領、教育樹人功能,將課程資源進行整合、轉化、提取、映射和滲透,以課程為載體,實現(xiàn)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協(xié)調統(tǒng)一,以培養(yǎng)價值、能力、知識協(xié)調統(tǒng)一的人為核心內涵[4]。運動生理學隸屬于自然科學,是生命科學的一個分支,起源于解剖學和生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運動生理學主要研究體育運動對人體的影響,科學地指導體育鍛煉和訓練。根據(jù)課程的這些特點,思政教學目標可設置為:注重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注重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職業(yè)教育、社會責任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鉆研、探索、熱愛科學的精神等。通過以上目標的設置,實現(xiàn)課程與思政的有機融合,為培養(yǎng)具有正確政治方向、較強社會責任感的復合型人才奠定基礎。
運動生理學中蘊含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具有很強的挖掘、映射、引領思政教育功效。任課教師要對運動生理學課程內容、思政元素等方面進行研究、挖掘,找出課程思政的融合點,將理論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育的效果最終體現(xiàn)在學生接受和認同程度,因此尋找使學生認同和感動的素材,是課程思政是否成功的關鍵一步。有效的素材可以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在選取素材時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素材支撐的觀點必須與本課程教學內容緊密相關,在運用時才不顯得突兀;觀點不能離開材料(即課程內容和素材),材料也不能成為觀點的附屬品,而是要從材料中總結概括觀點,從而實現(xiàn)思政教育的教學目的[5]。二是素材要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熱點,與時俱進,更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和興趣。例如在免疫與運動這一章中,通過講解病毒的傳播途徑、疫苗的接種及人體的免疫過程,向學生介紹國家預防為主的大健康理念,倡導積極、健康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的發(fā)生和傳播。三是素材要具有情感,能感染和打動學生,使學生受到觸動和震撼。例如,講解運動傳出的最后公路——脊髓運動神經元時,介紹感動中國人物——糖丸爺爺顧方舟的事跡,他在研制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癥)疫苗時,不顧危險讓自己的剛滿月的孩子參加臨床實驗,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使學生深受感動。通過這些好的素材,增加課程的人文性、引領性、時代性,達到育人目的。
好的課程思政教育要做到“潤物細無聲”,如果授課時生硬地將思政素材引入,不免說教意味濃厚,不僅起不到教育學生的目的,還容易引起學生反感。因此,如何將素材不顯山不露水地融入課堂就顯得非常重要,需要教師認真分析教學內容和思政素材,找好切入點,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在適當?shù)臅r間合理地呈現(xiàn)素材,啟發(fā)和教育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引領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肌肉類型時可引入蘇炳添東京奧運會上9′33″創(chuàng)亞洲記錄事例,從遺傳角度講解黃種人體內快肌纖維少,短跑項目先天不具備優(yōu)勢,因此蘇炳添的成績取得不易,雖未獲得金牌但依然是一名偉大的運動員。講解在半決賽時蘇炳添擺出“一厘米”的手勢的含義——進步一點點就好,這一點點的進步是突破極限的挑戰(zhàn),是建立在嚴格的自律之上,是經過鍥而不舍的努力和始終如一的堅持才獲得的,教育學生要立長志,在學習和工作中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再如,在講解氧離曲線時(氧飽和度的大小和氧分壓有密切關系——海拔高時氧分壓低,血紅蛋白和氧結合就少,機體處于缺氧狀態(tài))引入1960年的中國登山隊員克服缺氧、極寒等惡劣因素,甚至以付出生命為代價攀登珠穆朗瑪峰的事例。這次榮耀而悲壯的珠峰登頂是“為國登頂”,北坡登頂成功為中國與尼泊爾兩國政府的邊界談判,爭得了一個非常硬核的砝碼——1961年《中尼邊界條約》正式簽署,條約規(guī)定珠穆朗瑪峰北坡是中國領土,南坡為尼泊爾領土。電影《攀登者》也是以此為背景改編的。通過引入此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操。
高校承擔著為國家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的重擔,立德樹人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和使命,北京師范大學肖川教授在《教育的使命與責任》中說:“沒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沒有責任擔當?shù)慕逃禽p薄的?!币虼?,每一位教師都要有使命感和擔當意識,將專業(yè)教育與思政教育融為一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等思政內容有機融入專業(yè)課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