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虹
(紅河學院人文學院,云南蒙自 661199)
詩人張艷娥的詩文集《聽云》2020年于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選入作品體例有舊體詩、新詩和散文等,其中新詩約70首。綜觀張艷娥的詩文,有著一種疏淡的氣質。文學作品往往是作者人生閱歷的自況,從中可以見悉其人生閱歷以及審美訴求。寫作者文學氣質的形成,既有稟賦天然更有后天學養(yǎng)影響。張艷娥的創(chuàng)作既有其成長環(huán)境的影響,也有其師承詩人王亞平先生的影響。筆者在此對其新詩品評一二,以期同行專家賜教。
綜觀新詩,其新詩題材較為緊湊,約可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是讀書雜感,如《夜讀九章》《夜讀龍譜》《夜讀東坡和陶連雨獨飲》《盛唐之音——讀李澤厚先生〈美的歷程〉》《雪落無聲——讀洛夫先生長詩〈血的再版〉》等;二是游歷紀行,如《海南九歌》《西南聯(lián)大尋夢四首》《大風吹過西北勒埡口五首》《西北勒物語》《桃花深處》《早春三首》等;三是寫景抒懷,如《墨色》《夜色》《晨光》等;四是人際情思,多為親情、友情、師生情誼以及瞬間感受的記錄,如《如意娘》《生命之輕——為打工母親題照》《說劍樓品茗》《聽亞平師講心靈的休沐》《說劍樓小坐九章》《詩濤拍夢恍然有作》《謎題》《多年后》等。
其讀書雜感成為詩作的部分饒有特色。在其自序中看到,這緣于其師王亞平為其開列的閱讀書目,如《中國文學史》《詩論》《美的歷程》《中國通史綱要》,以及舒婷、洛夫等人的詩作。作者化思為詩,作品洋溢著詩、語言、思之間的交融與歡悅。如:
孔雀石鍛造的青銅器
尚未成形
花的密語破土而出
獸齒項鏈瑟瑟作響
圍著果樹舞蹈的人群
從彩陶上起身
五色鳥馱著落日
飛成漩渦紋
龍和鳳的族人
還在山海經里廝殺[1]
類似的思悅之風在其“讀書有感”系列詩歌中處處可拾。張艷娥新詩的主題和內容所涉獵的面并不開闊,所涉獵的地域有限:蒙自,西北勒,較遠的海南島。從文學地理學的角度來看,作者生活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對其氣質、心理、知識結構、文化底蘊、價值觀念、審美傾向、藝術感知、文學選擇等等都構成相當?shù)挠绊?,且通過作家作為中介,對作品的主題、題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觀、體裁、形式、語言、風格等等構成影響。
意象以及意象表達是詩歌最基本的元素,也是衡量詩歌水平和靈動程度的因素。意即主觀意象,在此專指呈現(xiàn)在詩歌中的形象。意象即意中之像,就是詩人的情感在主觀意識中的形象外現(xiàn),即客觀事物經過寫作者的激情賦予和思想提煉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獨特形象。寫詩和讀詩的人一眼看見的就是,是否有精彩的意象呈現(xiàn)。張艷娥的詩歌意象多為靜態(tài)的,表達動態(tài)的意象并不多。讀書有感系列詩歌中多為靜態(tài)意象,有一種安寧平和的氛圍,尤為適合閱讀雜感的表達。面對中國幾千年文明的深厚傳達以及幾位大詩人的經典詩作,作者的閱讀雜感其實是有千言萬語想要表達的,對于歷史深度和廣度的表達,卻只能凝聚于具有標志性的鮮明意象。如:
離騷里的嘆息
還在跌宕著
汨羅的濤聲
月下箜篌
與琴音和
孔雀展翅
往東南方飛去
它回眸時的一滴淚
可做藥引
治相思
古詩十九首里的
月光與溪聲
又滿竹林
……[2]
其中“月下箜篌與琴音和”“司馬相如班固在一篇賦的開頭閉目沉思”“語境的象群正在經過雪后的莽原”等詩句,都是以靜態(tài)的意象取勝。這種以靜態(tài)取勝的意象表達至少凸顯作者三個方面的特質:一是作者性格的因素;二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空間的因素;三是詩歌所要表達的內容因素,讀史讀詩都是在寧靜的夜晚里完成的,靜態(tài)的意象呈現(xiàn)了安靜夜晚的各種遐想,也讓讀者跟隨作者進入悠悠思緒之中。同時也構成了一種獨特的意境。意境是藝術作品呈現(xiàn)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是一種情調、氛圍及其所引發(fā)審美想象。張艷娥詩歌中較為突出的就是讀書感受的那幾組詩歌比較容易引發(fā)這種想象,構成意境。張艷娥的詩歌中,讀書雜感,游歷紀行,寫景抒懷,親情、友情、師生情的作品,都呈現(xiàn)了溫馨的意境,對于歷史,對于親人、老師、朋友……皆是溫情含蓄的表達。
張艷娥的詩歌在讀書雜感部分中有著自覺的厚重感追求,而在游歷紀行、寫景抒懷、人際情思這其余幾個部分詩歌表現(xiàn)出來的是輕巧的詩意。這種風格緣于她的閱歷以及女性作家的特質。例如下面這首《燈火》,其意象輕巧,意境明快,詩意單純:
那是人間的燈火
比肩而立 一盞
牽著一盞 光芒銜接著光芒
它們通往生活
人間的深處
燈光溫暖
多想為你 點亮一盞
橘黃小燈 讓它幫我
照亮 你的內心[3]
20世紀80年代中國新詩開啟了新的代紀,至2000年以后中國新詩就一直在發(fā)生各種變化,日漸多元的社會文化也帶來詩歌風格的多元化,詩歌流派眾多,審美日?;?、解構崇高、口語入詩等創(chuàng)作趨向蔚然成風。張艷娥的詩歌創(chuàng)作則沒有追循時流之痕跡,依然在比較傳統(tǒng)的詩歌表現(xiàn)方式里面游走?;蛟S因為作者一直在堅持舊體詩創(chuàng)作的緣故,其新詩語言難免受舊體詩風的影響,詩歌語言表達有著一種極簡意識的呈現(xiàn),詩句中多保留了實詞,詩句中多保留實詞,形容詞使用甚少,定語、狀語和補語亦不多,詩句力求其短。如:
音樂聲里
95% 的含棉量
那曾是你
對一雙襪子的要求
棉的觸感最好
吸汗 舒服
也吸收陽光
我在心里補充
就像此刻
醒酒器里
剛醒來的云南紅
這一片
微微晃蕩著的
舊時光[4]
“極簡”乃是詩歌語言風格的描述。簡言難寫,恣意灑脫的長句也同樣不易掌握。詩歌難易不在于字數(shù)和行數(shù)多少,而在于詩歌內容的深度、廣度與厚度;或詩歌新意才一直是詩人們的追求;詩人對于詩歌表達多樣化的執(zhí)著,也往往是推動其創(chuàng)作突破上升趨勢的基本動力。上述這一切最終須歸于文氣養(yǎng)成的自覺程度?!段男牡颀垺贰梆B(yǎng)氣”篇說“……是以吐納文藝,務在節(jié)宣,清和其心,調暢其氣,煩而即舍,勿使壅滯;意得則舒懷以命筆,理伏則投筆以卷懷,逍遙以針勞,談笑以藥倦。常弄閑于才鋒,賈余于文勇,使刃發(fā)如新,湊理無滯,雖非胎息之邁術,斯亦衛(wèi)氣之一方也。”[5]
古人所言之文氣,既指蘊含于文章中的“氣”勢,亦指作家人格之氣,兩相契合,方有氣韻生動之論。曹丕說“文以氣為主”。韓愈強調“氣盛言宜”。作文之人,“氣”有兩端,一是本氣,即先天的稟賦;二是養(yǎng)氣,即后天的學養(yǎng),二者是互為的關系。前者不足者,可以通過后天努力達到一定水準,但會少了一些靈氣;后天不足者,容易江郎才盡。兩氣皆足的人便運文自如、底氣十足。讀書、修身、觀色(色指自然之物、藝術品味等)可以養(yǎng)氣,單有這些還不夠,還需要融會貫通,吐納陳新,才是正確的養(yǎng)氣之道。作者的文氣越足,底氣越盛,對于文字的駕馭就越是游刃有余,長短相宜。張艷娥性本沉靜,好于詩書,其作意緒靈動,意趣饒然。作者對文學以及創(chuàng)作有著一種天然之自覺,始終不斷保持著超越自我之自決自樂。
詩句之間的語言是有跳躍性的,不一定要求有序和完整,詩歌的語言講究節(jié)奏,它要求音節(jié)的停頓自然和諧,音調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有一定的節(jié)奏,讀起來鏗鏘悅耳。吟誦起來有一種自然、流暢、和諧的美感。詩歌是分行排列的,其外形結構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如聞一多所說:具有一種語言上的“建筑的美”。
張艷娥的詩歌在句子排列上,也著意將句子截斷鋪排,形成獨特的視覺形式與音韻節(jié)奏交相呼應的閱讀美感。如:
碧落的花朵
盛開在
語言的邊境
形容詞窒息
美
恍兮惚兮
……[6]
這種情況還有很多,在此不做更多的呈現(xiàn)。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種刻意呈現(xiàn)的建筑的美或者詩句的節(jié)奏,最重要的衡量是自然而然的美,不可太明顯的刻意。就好比淑女妝容,最雅致的化妝恰恰是不要讓人看出化妝的痕跡。
詩無達詁,略談一二,與詩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