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暉專欄作家于故紙堆中發(fā)現(xiàn)時尚之美?
到目前為止,我在“香圈”里的朋友大多都還沒有“陽”,以致我想,古人一直堅信“焚香祛疫”,也許真有幾分道理。
“香圈”,就是致力于復興中國古典香文化的一群同道。和這些朋友一起活動的好處就是天天都能聞到好香、喝到好茶。上個月去莆田參加香文化產業(yè)大會,會后與四位朋友赴臨海拜訪另外一位同仁燕女史,順便在臨海玩了三天,無論是臨海的古城,還是當?shù)氐暮鈲褂?,都讓我們驚喜連連。只是那幾天降溫,冷到我們一群北方人裹上羽絨服還嗷嗷叫,最后一天下午我終于受寒感冒了,心理上非常緊張。朋友們讓我吃了一點對癥的藥,晚上回到酒店后,照例聚到顧老師的房間里,焚上沉香,丁香老師親手選了兩樣她精心調制的香茶,大家一起品茗焚香。第二天早上,我居然完全沒有了受寒的感覺,一身輕松!
回想起來,到臨海以后,大家曾經在燕女史的桐蔭爐影齋坐了一個下午,品鑒丁老師的幾款香茶,又一起用香泥做香牌,玩得不亦樂乎。每天早飯前和晚上回到酒店后,還會習慣性地到顧老師房間里鑒香賞茶。我是覺得,這些雅致的活動無形中增強了我的免疫力,所以能一夜就擺脫受寒的困擾。
今天,在對抗疫情當中,“消殺”,即對各種場所進行消毒殺菌,是備受重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其實,中國古代同樣重視“消殺”,只是傳統(tǒng)不同,采用的具體方式不同,一直是采用焚香的方式給環(huán)境殺毒,中醫(yī)還發(fā)展出了特制的香藥,明清時稱為“避瘟丹”。按照記載,很可能在漢代就已經形成了此般的環(huán)境消毒方式。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醫(yī)典、東晉葛洪的《肘后方》中,則明確記載了“太乙流金方” 和“虎頭殺鬼方”,醫(yī)書還指導道,人們應該隨身攜帶按照那兩個方子制出的成品,遇到不干凈的環(huán)境,馬上取出適量焚燒,同時,家中也要常備那兩樣藥品,或一月一次,或半月一次,定期在庭院中焚燒,用以凈化環(huán)境。如果遇上疫情,那當然更是要拿出來擇處焚燒,來保護平安。
這些雅致的活動無形中增強了我的免疫力,所以能一夜就擺脫受寒的困擾。
神奇的是,古老的太乙流金方一直流傳下來,清代有一款避瘟丹即是將太乙流金方加以簡化,把雄黃、鬼箭羽、丹參、赤小豆四樣都碾成粉,用蜂蜜合成梧桐子大小的圓丸,使用時,一如焚香一樣,在香爐內慢爇。實際上,傳統(tǒng)的避瘟丹有多種配方,不管哪一種配方,成分大多并不昂貴,并且,中醫(yī)還能依據(jù)使用者的財力,調配出“高配版”與“低配版”。例如有一款避瘟丹,其高配版的成分為乳香、蒼術、細辛、甘松、川芎、降真香,成品無疑是講究的合香丸,入爐爇炷,流香旖旎??墒牵饩w年間,大疫流行,朝廷特意讓太醫(yī)院調和了一款低配版,是拿甘草、蒼術、細辛、乳香各一兩碾成粉,與熬爛的紅棗肉揉在一起,然后捏成小圓餅晾干。兩宮皇太后以光緒皇帝的名義,把這個成本相對低廉的方子降諭給民間,再呼吁民間的仁人君子出錢出力照方做藥,義務提供給鄉(xiāng)里街坊,讓大家在各處熏燒,由此阻斷疫情。
香業(yè)同仁對往昔中國的避瘟傳統(tǒng)很重視,目前紛紛在復制各種方子的避瘟丹。吳老師并且踐行古風,主動在所住小區(qū)內四處焚熏他親制的避瘟丹,據(jù)他講,效果相當理想,他們小區(qū)的情況比其他地方好得多。在當代,人們普遍的態(tài)度是不相信古代熏香祛疫的功效,將之視為迷信行為。然而須知,到19世紀,中國人口一度達到人類的三分之一,那就足以說明,傳統(tǒng)經驗有效地保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因此,我們今天應該重視傳統(tǒng)積累,響應香圈的努力,讓復興香文化與現(xiàn)實需要形成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