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孫貴頌
蘇東坡曾經(jīng)講過兩個人處理鞋子的故事,挺有意思。
一個人叫劉凝之。有一次,劉凝之正在路上走著,有個鄰居說:“你穿的這雙鞋子是我的啊!”劉凝之一聽,二話不說就把腳上的鞋子脫下來,遞給了那人。原來,鄰居的鞋子找不到了,他看到劉凝之腳上穿的那雙很像自己的鞋子,于是強要。然而過了幾天,鄰居找到了自己的鞋子,他將劉凝之的鞋子送了過來,不住地道歉??墒莿⒛畢s不接受,你不是說是你的么?那你就留著好了!可以想見,那個鄰居一定很尷尬。還有一個人叫沈麟士,他遇到同樣的事情。當過了幾天鄰居找到自己的鞋子后,鄰居同樣將沈麟士的鞋子送了過來,說上一堆道歉的話,沈麟士說:“噢,原來不是你的??!”微微一笑,接過了鞋子。
蘇東坡為此評價道:“此雖小事,然處世當如麟士,不當如凝之也?!?/p>
這兩件事情,無疑都是鄰居有錯在先,說是賴人中傷也不為過。你丟了鞋子,不在家翻箱倒柜好好找找,卻眼睛向外懷疑左鄰右舍。瞅見別人腳上穿的鞋子,橫瞧豎瞧和自己的一樣,都是“屐齒印蒼苔”,都是走起路來咯吱咯吱響,于是就斷定人家穿了你的鞋子。好在劉凝之與沈麟士都是痛快人——你說是你的,我也不跟你吵,我也不跟你鬧,鞋子一脫,給你就是。
然而,同樣的開頭,卻有不一樣的結尾。沈麟士痛痛快快地接受了鄰居送還的鞋子,他的心態(tài)可以想見是如此:當初你說是你的,那你拿走;現(xiàn)在你又說不是你的,那你就留下,咱們權當沒有這回事。而劉凝之則不干了:當初你說是你的,我明知不是你的,仍然給了你,我已經(jīng)很委屈了;現(xiàn)在你又說不是你的,那怎么行!我咽不下這口氣,這鞋我不要了!
如果揪住犯錯人的小辮子不放,時不時地拿出來抖摟抖抖摟、挖苦挖苦,既無必要,也沒意思。那些經(jīng)過大苦大難、血海深仇的人與事,尚能“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況且凡夫俗子中那些細枝末節(jié)的東西呢?
況且,普通人之間計較一下也許無傷大雅;如果是大人物之間也不寬容,就可能鑄成大錯。北宋時,真宗皇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德才兼?zhèn)涞暮美晒伲嬖V宰相要提拔此人做監(jiān)司。宰相將該名官員的事跡材料整理好,第二天上朝時正式上奏推薦給真宗。然而宋真宗卻變卦了。原來,這位郎官頭天晚上去了一次宰相府,被密探偵查到,上報給皇上。宋真宗“惡人奔競”,于是“終真宗朝,其人不復進用”。一方面,我們可以稱贊真宗皇帝律下嚴厲,無縫監(jiān)督;但從另一方面看,只憑密探的一個小報告,也不詢問一下宰相郎官去干什么、是否跑官要官、是否賄以重金,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永不重用,未免太過于輕率,這一做法有可能斷送了一位德才兼?zhèn)涞暮酶刹康恼吻巴尽?/p>
應當承認,人吃五谷雜糧,不是圣人菩薩羅漢佛,都有私心雜念,都有犯錯誤犯糊涂的時候。作為被錯誤對待、被糊涂坑害的一方,如何處理自己的損失與名譽,可以看出一個人修養(yǎng)的高低。如為大是大非,如是天大的冤枉,我們當然不能忍氣吞聲,而應拍案而起、據(jù)理力爭。而對于小小不言、雞毛蒜皮的小是小非,不妨寬容一些,大度一些,允許對方犯錯誤,更允許對方改正錯誤,正如古人所云:“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