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圓夢,謝念湘
(黑龍江大學 教育科學研究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
新冠疫情的爆發(fā)使學生的學習模式和生活方式都發(fā)生了改變,對其身心也產生了巨大影響。初中生處于幼稚期向成熟期發(fā)展的過渡階段,在疫情背景下更容易出現(xiàn)各種消極情緒以及一些不良行為問題。且目前疫情還沒有結束,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或將長時間存在,在后疫情時代,教育者們應格外關注初中生的情緒狀態(tài),引導其提高情緒管理能力。
情緒是個體受到外界刺激后產生的主觀感受。情緒一般可以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但不能簡單地將積極情緒定義為好情緒,消極情緒定義為壞情緒。情緒的好壞取決于其所導致的行為后果。積極情緒偶爾也會使人陷入困境,而正確對待消極情緒有時也能使人動力滿滿。
情緒管理是個體或群體對情緒進行調節(jié)和控制,以保持良好情緒狀態(tài)的過程。合理的情緒管理能促進個體積極發(fā)展。對學生而言,對情緒進行有效管理有助于其學業(yè)發(fā)展。良好的情緒能保證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如果學生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必然會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如若態(tài)度消極,則會感到煩惱苦悶,無法保證學習效果。其次,對情緒進行適當管理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人際交往。在與他人交流時,個體會不自覺地將自身情緒傳達給他人,同時也能接收他人傳遞過來的情緒。如果無法控制自身情緒,會讓雙方產生不適感,導致人際關系出現(xiàn)危機。另外,合理的情緒管理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對情緒的合理管理能使學生在面對挫折與挑戰(zhàn)時更有力量,有助于其價值觀的形成。若無法管理負面情緒容易導致健康問題,若長時間有負面情緒并得不到有效調整,不僅會使個體身心受到損害,還會使其喪失對學習和生活的激情與動力。對學生來說,情緒會伴隨其成長,為保證學生健康發(fā)展,教會其進行情緒管理是十分必要的。[1]
積極心理學提倡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的幸福與健康,主張通過積極取向的心理學幫助個體適應威脅與挑戰(zhàn),從而獲得積極成長。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特質以及積極組織系統(tǒng)。積極心理學關注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強調高興、感激、愛等積極情緒的作用。積極情緒具有適應意義,對人的健康極其重要,不僅能促進人智力與體力的發(fā)展、增強人的免疫功能,還能促使人產生自我發(fā)展的行為傾向,使人對未來保持樂觀和希望。對學生而言,積極情緒在其成長過程中發(fā)揮著重大作用,是其身心健康的體現(xiàn)。一些初中生由于缺乏積極情緒管理教育指導,在學習、生活、情感以及道德方面出現(xiàn)問題。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對初中生開展情緒管理教育有助于其健康成長。
初中生處于青春期,是人生理和心理發(fā)展較快的時期,但初中生心智發(fā)展尚未成熟,在情緒的體驗與表現(xiàn)上面臨著波動較大的問題。一方面,初中生學業(yè)壓力較之小學增大,面對的競爭更激烈,承擔的心理壓力也更大。一些初中生無法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與生活、不習慣教師新的教學方式,也無法調整自身情緒,導致出現(xiàn)心理問題。另一方面,隨著生理與心理的發(fā)展,初中生開始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網絡發(fā)展讓初中生接收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對外部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同時需要處理的問題也越來越復雜。初中生身心發(fā)展還不夠完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在面對未知情況時,容易出現(xiàn)情緒不穩(wěn)定現(xiàn)象。[2]隨著新冠疫情的爆發(fā),初中生每天都能從各種渠道獲取疫情的相關信息,如新增病例、疫情擴散以及社區(qū)封控情況等。一些學生過于擔心自己和家人被感染,一旦覺得不舒服就懷疑自己得病了,導致出現(xiàn)恐慌、焦慮、不安等情緒。另外,疫情居家隔離期間,學生只能線上學習,缺少老師的監(jiān)管與同學的陪伴,也容易陷入無助,導致白天學習效果不佳,晚上因自責而睡不著,最后陷入情緒焦慮,引發(fā)一系列行為問題。
2.容易出現(xiàn)負面情緒且自制力較差
疫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環(huán)境,使學生心理狀態(tài)受到一定影響。長時間居家學習容易讓學生出現(xiàn)負面情緒,例如,線上教學期間,學生只能依賴電子產品和網絡進行學習,不少初中生由于缺乏自控力而網絡上癮,沉迷于電子產品,加之缺乏健康活動,導致上網課時精神無法集中且情緒暴躁易怒,甚至出現(xiàn)厭學問題。另外,長時間居家隔離使學生的活動空間急劇減少,缺少與老師、同學以及朋友的正常人際交往,無法釋放自身壓力,導致負面情緒不斷積累。同時,居家隔離期間,學生只能長時間與父母呆在一起,若出現(xiàn)家庭矛盾無法得到及時溝通與解決時,極有可能產生負面情緒甚至攻擊性行為。而疫情好轉,學校即將恢復線下教學時,初中生也極容易出現(xiàn)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一方面由于生活狀態(tài)的改變以及部分學生無法適應線上線下教學的轉換,另一方面是來自復學的壓力。雖然線上教學解決了停課不停學的問題,但無法避免部分學生學習效果不佳的狀況。因此,一些初中生在即將復課時會由于過度擔憂考試與自身學習狀態(tài)而產生焦慮情緒。雖然恢復線下教學,但按照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政策,學校會取消一些團體性的活動項目,許多場地也會限流開放,這些都讓學生產生一定的不適感。如果處理不好,容易讓學生產生負面情緒,進而導致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
3.缺乏培養(yǎng)積極情緒的能力
由于缺乏一定的情緒管理策略,很多初中生控制情緒的能力較弱,面對負面情緒時很難建立積極心態(tài)。初中階段是學生發(fā)展的關鍵期,積極參與自身情緒管理不僅能提高情緒管理能力,還能促進個體健康成長。積極情緒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認知,對擴展思維,提升學習效率有一定的幫助。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積極情緒還能改變個體不良的情緒體驗,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應對壓力。雖然初中生不是完全沒有管理自我情緒的能力,但面對疫情反復與教學模式的不斷切換,難免會產生消極情緒。另外,很多學生無法擁有積極樂觀的情緒并不是因為沒有這種情緒,而是被周圍的情緒感染了。疫情對人們的內心以及生活造成了不小的沖擊,也導致了很多負面情緒的蔓延。初中生心理防御機制有限,容易受疫情大環(huán)境的影響,導致難以維持積極情緒。
1.營造良好的情緒管理氛圍
環(huán)境是影響學生情緒管理的重要因素,從積極心理學角度來看,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有助于個體抵抗消極情緒。當家人、老師以及社會都能為孩子提供和諧的環(huán)境氛圍時,孩子是最有可能健康成長的。[3]因此為了提高初中生的情緒管理能力,首先應給其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然后引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并管理自身情緒。
就學校而言,可以開設一些關于認識情緒與合理管理情緒的講座,針對疫情期間出現(xiàn)的各種情緒問題一一作出解釋說明,在緩解學生負面情緒的基礎上,提出合理進行情緒管理的建議,使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待疫情與情緒問題。其次,在日常教學管理中融入情緒管理因素也是不錯的選擇。教師可以通過閱讀分析疫情期間的情緒小故事,讓學生走進故事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在深入理解他人情緒的同時反思自身情緒管理問題。與此同時,教師還能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結合自身經歷來進行互動分享。最后再由教師對所有學生的發(fā)言進行評價總結,對合理的情緒行為表示肯定,對不恰當的情緒行為進行指正。這樣既豐富了線上教學模式,也能使學生樂于參與其中。另外,教師也應合理管控自身情緒,避免將負面情緒傳遞給學生。教師的行為能對學生的思想以及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應從自身做起,以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管控情緒,建立積極心態(tài)。最后,和諧的家庭氛圍能給學生一種情緒安全感,而這種情緒安全有助于學生管理自己的情緒。疫情期間,學生居家學習,與家長接觸的時間是最多的,如果父母無法管理自身情緒,總是表露消極情緒,學生的情緒自然也會受到影響。家長是學生的榜樣,其行為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家長也應提高情緒管理意識,為學生創(chuàng)設管理情緒的良好氛圍,從日常生活中去引導學生管理情緒,促進其積極發(fā)展。
2.增強積極情緒體驗,引導學生合理宣泄
通過的大小來衡量直線與樣本點(x1, y1),(x2, y2),…,的擬合程度,越小說明擬合得越好,因此問題就變成了求如下的最小值問題:
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管理情緒并不是為了壓抑情緒或消滅情緒,而是在識別自己的情緒以后,能恰當地表達并管理情緒。情緒管理能增強個體積極情緒體驗,而積極情緒體驗的增加也有助于個體進行情緒管理。
首先,增強積極情緒體驗能幫助學生正視負面情緒。有時候,情緒帶給學生的困擾并不完全是源于情緒本身,而是由其認知不合理導致的。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改變消極心理認知,避免錯誤認知給其帶來的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在學生被負面情緒影響,無法調整自身情緒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合理管理情緒并走出困境。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改變不合理的認知,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習慣,使其及時化解消極情緒、穩(wěn)固情緒狀態(tài)。同時,教師可以將積極的情感因素融入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快樂的學習氛圍以減少其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一般而言,積極情緒與積極結果會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在體會到管理情緒能讓自己獲取更多愉快體驗以后,學生也會意識到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另外,合理的情緒宣泄也能增加積極情緒體驗。疫情期間,學生容易產生各種各樣反常情緒,長時間地保持積極情緒狀態(tài)對他們而言可能很難做到。因此,教師和家長應時常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在發(fā)現(xiàn)學生無法調整負面情緒時,應及時對其進行情緒疏導,鼓勵學生適當地宣泄情緒,通過聽音樂、閱讀、做運動等方式恢復情緒。這樣做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其體會到生活美好的一面,也讓學生在宣泄不良情緒的過程中獲取了更多的積極情緒與幸福感。
3.關注積極品格,激發(fā)情緒管理能力
積極的人格特質能為學生情緒管理提供更多的正能量,使其面對挑戰(zhàn)與困難時能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的人格中都包含積極特質與消極特質,個體給哪種特質注入能量哪種特質就能占據上風,主導個體的心理環(huán)境。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積極人格特質的培養(yǎng),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激發(fā)學生管理情緒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對學生的積極關注并不意味著只關注他們做的好的地方,而是要兼顧學生優(yōu)缺點。教師應對學生的優(yōu)點給予贊揚,對不足之處及時給予鼓勵,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其積極心理品質。讓學生內心深處得到滿足,從而實現(xiàn)由教師對學生的積極關注轉變?yōu)閷W生對自身的積極關注,使學生的情緒管理由他制轉變成自制。[4]
有研究表明,積極的人格特質往往能給個體提供巨大的能量。個體的行為表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能被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所預測,當個體在經受一些負面事件時,總是會用習慣性的情緒管理策略來處理自身的情緒。積極人格特質的養(yǎng)成依賴于積極的情緒體驗,但值得注意的是,積極情緒的擴建功能會受到范圍的限制,并不是給予學生的積極情緒刺激越多,學生就能發(fā)展的越好。另外,教師在處理學生的情緒問題時應注意延遲疏導,給學生留下一定的空間。當學生經歷負面事件出現(xiàn)情緒波動時,教育者可以讓學生自己先冷靜一會再給予幫助。同時,在幫助學生平復情緒以后,要及時的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反思,不斷增強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提高情緒管理能力。[5]
4.給予積極支持,個性化情緒管理
來自家庭和學校的積極支持不僅能給予學生愛與關懷,還能使其在面對種種負面情緒時更有底氣和力量。首先,教師和家長應盡量保持與學生的平等地位,學生感受到尊重才會愿意敞開心扉交流問題。其次,教師要信任并接納學生,重視學生的自我意識。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發(fā)展的個體,存在發(fā)展的差異,教育者們不應以自身的價值觀去評價學生,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管理好自身情緒的能力。同時,教師和家長應合理地表揚學生,增強其情緒管理動力。另外,針對后疫情時代學生出現(xiàn)的情緒問題,學??梢蚤_設一些與學生生活情境相關的主題活動,幫助學生尋找解決情緒問題的合理策略,讓學生在體驗真實情境的過程中提高情緒管理能力。最后,理解情緒是進行情緒管理的第一步,教師和家長不僅要了解學生的情緒,還要教會學生理解他人情緒,提高學生的共情能力。讓學生在體驗他人情緒的過程中意識到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能讓學生形成與社會的良性互動關系,有助于其成長成才。后疫情時代,學生可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情緒問題,有些是共性問題,而有些則極具個性化。針對學生個性化的情緒問題,學校應予以充分重視,可以開展心理健康活動,創(chuàng)設積極的校園心理氛圍,讓積極情緒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的生活當中。[6]與此同時,與家長溝通交流有助于教師深層次地了解學生情緒問題,讓教師在關注學生情緒動態(tài)發(fā)展的基礎上,積極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走出情緒困擾,逐漸掌握管理情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