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探微與學理闡釋

        2023-01-04 21:20:49朱碧波
        關鍵詞:建構

        朱碧波

        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在長期歷史流變中交往交流交融而成的族類共同體。她不僅是中華現(xiàn)代國家建構的基礎性資源,而且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支撐性力量。在當前“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不管是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建設,還是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都迫切需要我們激活并強化各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家宏大敘事催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命題的出場。學界亦興起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熱潮。(1)于春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政策話語的發(fā)展脈絡與構建邏輯》,《探索》2022年第1期,第88-101頁。毋庸諱言的是,學界相關研究總體上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的內涵發(fā)掘,即懸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蘊探微,而凌空探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方略。這不僅使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相混沌莫名,而且更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方略的效度。這客觀上決定了當前相關研究理應回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元命題”和“元知識”,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的探幽發(fā)微。有鑒于此,本文將立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語詞架構,通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等語詞的解析與組合,探討“中華民族”轉向“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語意變遷,進而解析“中華民族共同體”與“意識”組合的語意躍進,最后闡釋“鑄牢”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搭配的概念真意。

        一、中華民族:權利政治的爭論

        中華民族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為核心的詞匯。追溯“中華民族”的內涵是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爸腥A民族”一詞是近代以來我國對中華各民族統(tǒng)稱的一種“自覺”。它是晚清“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關頭,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知識精英理性創(chuàng)制的產物。中華民族一詞在出場之初,雖然短暫地代指過“漢族”,但旋即成為中華各民族交融而成的大民族的統(tǒng)稱,即“數千年混合萬種之中華民族”(2)劉晴波:《楊度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69頁。。晚清以來,在帝國主義持續(xù)的侵略和壓迫之下,中華民族一詞經由五四運動的洗禮,在中華大地得以落地生根并迅速傳播。彼時,“中華民族解放萬歲”“中華民族獨立萬歲”“中華民族自由平等萬歲”成為時人最為常見的政治口號。(3)黃興濤:《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34頁。這就是說,中華民族是各民族長期交往涵化的產物,中華民族概念在出場之初就擔負著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這客觀上使得中華民族一詞與生俱來地帶有雙重內涵:民族內涵和政治內涵。

        中華民族的民族內涵指涉的是中華民族的結構性特征。按照費孝通先生的經典闡釋,中華民族是“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lián)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tǒng)一體”(4)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第1-19頁。。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意味著中華民族存在典型的多要素、多層次的結構性特征,即中華民族乃是中華民族宏觀架構、中華各民族多元架構、中華各民族支系架構復合而成的民族實體。中華民族的政治內涵指涉的則是中華民族的政治特征和國家屬性。中華民族并不是一個普通的民族實體,中華民族概念在出場和傳播之初,就帶有中華各民族共創(chuàng)中華現(xiàn)代國家的政治意圖。中華現(xiàn)代國家的創(chuàng)建實質上就是中華民族實體與政治國家形式相互嵌入的結果。(5)周平:《政治學中的民族議題》,《政治學研究》2020年第1期,第32-44頁。中華民族為中華現(xiàn)代國家提供支撐性的力量,中國現(xiàn)代國家為中華民族提供防護性的港灣。中華民族與政治國家的互構,賦予中華民族以國家民族的屬性,并使得中華各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成為一種現(xiàn)實的政治訴求。

        不過,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雖然是浩浩蕩蕩不可阻逆的歷史潮流,但中華民族如何從“多元”走向“一體”,整個學界卻莫衷一是,并出現(xiàn)了自由主義與多元文化主義長久的“權利政治”之爭。在自由主義看來,現(xiàn)代政制設計和政治實踐都是以公民為原點的建構。不管是公意機構的設置,還是憲法律令的規(guī)定,都是為了確保公民權利享有和義務擔當。公民身份在現(xiàn)代國家治理中居于獨一無二的核心地位,是個體身份體系中最為重要的身份。自由主義認為,公民身份是政治共同體內普遍和平等的歸屬,是多元社會共享的身份。公民身份的普適性認同推動不同類屬的文化群體超越自我的文化身份認同,約束甚至馴化各種認同相互撕裂、分化與離散的沖動。公民身份的普適性使得公民雖然擁有各自不同的善觀念,但卻共享因為公民身份資格而衍生的各種權益與收益。這客觀上保證公民個體既可以追求各自認同的美好生活,又使得民族身份殊異的群體可以和諧地生活在一個動態(tài)有序的政治共同體之中。在自由主義看來,民族身份的殊異是多民族國家的常態(tài)。這種殊異的民族身份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身份”,是少數民族對“本民族文化表征”原生的情感歸依。它并不構成多民族國家差異化授權的基本理據。那種將“文化身份”與“特殊權益”進行捆綁,并將其作為各種稀缺性資源差異化分配的資格,不可避免地導致民族意識的強化、民族邊界的清晰化、民族博弈的激化。因此,自由主義主張,中華民族建構必須凸顯各民族的公民身份,激活各民族的公民意識,并借助“公民身份平等化”和“公民權利均等化”,確保各民族“身份認同序列”中公民身份認同的優(yōu)先性。(6)馬戎:《理解民族關系的新思路——少數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第122-133頁。唯有如此,中國才能實現(xiàn)民族平等,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中華民族一體化的基礎。

        自由主義圍繞“公民權利均等化”展開了充分的學理自證,但并沒有贏得學界普遍的認同。尤其是自由主義著眼“個體公民權利”而拒絕“民族集體權利”,更是招致多元文化主義尖銳的批判。在多元文化主義看來,各民族成員在出生之時就陷入“嬰兒民族陷阱”。他們經過民族文化的浸潤與熏陶,都產生了原生的民族認同、民族情感和文化歸屬。各民族原生的情感生成使得他們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他們當然是所在國家的公民,但他們屬于特定的族裔群體,與其他公民是有差異的,因而是一種差異公民。(7)呂普生:《多元文化主義對族裔少數群體權利的理論建構》,《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第12-23頁。然而,自由主義無視族裔公民之間的差異,簡單地將各民族視為均質的“無性狀的人”,進而主張所謂的無差別公民權。在多元文化主義看來,這種無差別公民權,只不過是自由主義無視各民族語言、文化、地位、身份和社會的差異而編造出來的一種虛構的觀念。(8)加藤節(jié):《政治與人》,唐士齊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62頁。

        更為重要的是,多元文化主義認為,多民族國家的多元民族在發(fā)展起點上并不具有完全的均等性。在各種原生型因素和后致型因素的影響之下,少數民族并不具備足夠的實力與主體民族在同一起點上展開公平的競爭。多元民族發(fā)展起點的非公平性,決定了無差別競技規(guī)則之下的公平競爭,并不能自主地導向族際發(fā)展結果的正義。因此,自由主義設想的“權利均等保障”,不僅在理論上背反權利正義的道德法則,而且在實踐上還將邊緣群體陷于弱勢永久化的困境。不單如此,多元文化主義還擔心,現(xiàn)代多民族國家大都按照民主原則展開政治設計。民主原則本身又受多數決定法則的宰制。少數民族由于自身的人口基數缺陷,如果不對其做出特殊的政治設計,他們將無法充分地介入政治生活和展開有效的意見表達,更遑論影響政治議題的設置和政治結果的走向。因此,多民族國家理應立足各民族非均衡發(fā)展的客觀現(xiàn)實,根據族裔群體的文化特點進行區(qū)別對待,賦予少數民族差異的公民身份、特殊的文化權利和特別的群體代表權。這就是說,多民族國家理應超越自由主義“個人權利”的考量,凸顯“集體權利”的價值,制定和貫徹向少數民族傾斜的經濟和社會政策,消除少數民族由于非選擇性境況而導致的族際結構性差異,并以此促進族際權利分配正義和各民族的團結。(9)王建娥:《族際政治:20世紀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292頁。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公益政治的轉向

        自由主義“個體權利”訴求與多元文化主義“集體權利”主張之間的論戰(zhàn),是21世紀之初中國民族理論界最為矚目的一樁學術公案。這樁學術公案的眾說紛紜,彰顯著建構中華民族理論共識的缺失。與這樁公案相生相隨的是,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轉型的日益深入,中國多元社會的異質性大為增加,整個社會的權利意識和利益意識日漸走高。再加上全球化時代中西文化的會沖,中華民族實體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都面臨諸多解構性壓力。正是在這種特殊的時空場域之中,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創(chuàng)造性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標識性概念。這客觀上昭示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在出場伊始就肩負著建構中華民族理論共識和社會共識、強化中華民族內部凝聚的歷史重任。

        中華民族概念升格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并不是簡單的語詞追加和修辭變化,而是中華民族話語訴求的深刻轉向。傳統(tǒng)中華民族話語,不管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演化(多元化一),還是中華民族的結構探討(多元一體),聚焦的都是中華民族的本體。但中華民族與共同體的搭配,卻使得中華民族的話語表述彰顯出濃厚的倫理意味?!肮餐w”(community)一詞,溯其詞源,乃是拉丁語“com”和古代意大利西部的埃特魯斯坎語的“munis”的結合。這兩個詞結合而成的原初意義就是“共同負責”(10)龔群:《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65頁。。中華民族與共同體的搭配由此折射出中華民族深切的倫理訴求:中華個體和各民族群體“共同負責”增進中華民族的公共利益(公益)。中華民族共同體倫理指涉的外顯,昭示中華民族話語由中華民族“本體”(實體)向中華民族“倫理”(共同體主義)的轉向,由中華民族“權利政治”向“公益政治”的轉向。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倫理轉向是中華民族理論建構深切反思并超越自由主義與多元文化主義“權利政治”之爭的結果。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的視域之中,自由主義將人類個體預設為“原子化的存在”,這無疑是對人的“類生活”本質的忽略。人類個體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性生物。人類個體自出生伊始就嵌入社會共同體的群體生活之中,無法脫離社會共同體而獨存于世。社會共同體影響和決定人類個體的心理經驗、生活習性和審美傾向,并使得人類個體成為一種社會性存在。這就是說,在社會共同體之中,每個人都不是“孤島”和“無性狀的個體”,而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頁。。然而,自由主義的理論演繹,卻傾向于剝離公民個體與社會群體的關聯(lián),將公民預設為“先驗的自我”和“主宰性的自我”,這顯然是對人類社會性存在的背反。同樣重要的是,自由主義關于公民權利的理論訴求也存在諸多并不完備之處。自由主義聚焦公民權利展開的理論自證,強調“自我優(yōu)先于任何目的和價值”;這種“自我優(yōu)先于任何目的和價值”又引申出另外一個道德判斷:權利(個體權利)優(yōu)先于善(公共利益)。然而,在任何一個政治共同體之中,成員資格都是分享“善”的前置性條件,一切的公民權利都不過是政治共同體基于成員資格(公民身份)而對公共善的分配和共享。公共善決定了權利能達到的高度和實現(xiàn)的程度。這就使得“善”乃是一種優(yōu)先于“權利”的存在?!吧苾?yōu)先于權利”又決定了共同體成員必須激活自我的公民美德和公民責任,共同致力于共同體“至善”的實現(xiàn)。

        至于多元文化主義,它雖然注意到人類集群生活的本質,并抱有弱勢關懷的良善愿望,但基于特定身份的差異賦權,始終存在社會撕裂的風險。就其理論演繹來看,多元文化主義以文化差距和發(fā)展差距為基本的邏輯起點,強調“民族差異的價值”和“族際差異化賦權”,追求一種群體性的“差異政治”。雖然多元文化主義“尊重差異和包容多元”的訴求蘊涵著崇高的動機和重要的價值,但是多元文化主義過于聚焦族際“純粹的差異”,甚至不恰當地將“維護族際差異”視為終極性目的。這卻是對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大勢的背反和中華民族共同體自然涵化的逆動。放眼世界,多元文化主義的實踐不是深陷泥潭無法自拔,就是明日黃花風光不再。尤其是在一些西方移民國家,在多元文化主義的鼓勵之下,一些極端民族主義者頻頻利用民族差異進行政治動員,挑動民族對立,煽動“不能容忍、仇恨和滅絕其他人群”的敵視情緒。(12)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編:《世界文化報告:文化的多樣性、沖突與多元共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2頁。

        自由主義與多元文化主義的理論困境和實踐難題,決定中華民族的理論建構必須超越自由主義“個體權利的確證”和多元文化主義“我群權利的追求”,展現(xiàn)國家民族建構的中國智慧。事實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正是反思并超越自由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的產物。它具有自由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并不具備的闊大格局和豐厚意蘊。進而言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表相層面表達的是中華各民族成員的“共生共在”,即各民族成員并不是相互隔絕的存在,而是出生即置身中華民族獨特的生活場域,彼此之間發(fā)生著各種能量的置換、情感的交流和信息的交互,乃是聲氣相通的生活共同體和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這種生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意味著中華民族共同體并不是中華個體的簡單聚合,或者中華各民族的機械組合,而是中華個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相互涵化的有機共生。至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的深層層面,它表達的是極具中華風范的“共同體倫理”。這種共同體倫理的核心就是“公益追求”優(yōu)先于“權利考量”,即中華各民族成員理應超越“我身”和“我群”狹隘的權利訴求,轉而將自己的視界投向更為閎闊的中華民族的“公益”(公共利益)和“至善”(民族復興)。中華民族共同體指涉的“公益追求”優(yōu)先于“權利考量”,并不意味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懸置中華個體權利和各民族集體權利,相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強調保障中華個體權利和各民族集體權利,并視之為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合法性基石。中華民族共同體指涉的“公益追求”優(yōu)先于“權利考量”,其真實意蘊乃是無論中華個體的權利保障還是各民族群體的福祉提升,都必須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性發(fā)展為基本前提。單純強調“我身”與“我群”的權利,將無可避免地把人的生活變成一系列投入與產出的冷酷算計,導致生機靈動的共同體退化為單調冰冷的功利世界。(13)袁洪英:《當代社群主義自我理論及其價值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第67頁。因此,為了祛除這種潛在隱憂,中華民族的話語借助共同體的表述提出了自我的道德律令:中華個體和群體理應超越“我身”和“我群”的視野局囿和權利撕扯,秉持公共理性,立足國之大者,著眼道德義務和責任擔當,共同致力中華民族公共領域的繁榮和共生利益的放大。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理政治的彰顯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是中華民族話語由中華民族“本體”向“倫理”的轉向,是“權利政治”向“公益政治”的轉向。不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在出場伊始并不是單獨使用的,而是與“意識”搭配之后聯(lián)袂出場的?!爸腥A民族共同體”與“意識”的組合,昭示中華民族話語的表意并不局囿于中華民族“公益政治”的想象,而是追求中華個體和群體對“中華民族共同體(主義)”的內化于心。換而言之,中華民族共同體與意識的搭配,使得中華民族話語又由中華民族“公益政治的倡導”邁向了“心理政治的探微”。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個體和群體對中華民族共同體(主義)的情感認同。(14)朱碧波:《論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結構體系》,《探索》2022年第3期,第73-83頁。它的生成乃是中華場域多元信息經由中華主體“感覺皮層之表象體驗、聯(lián)絡皮層之概象匹配和前額葉新皮層之意象創(chuàng)構”,“同時涵化與轉化了大腦的生物學能量與信息、個性的經驗與知識、情感意向與思維素質”而成的復雜結果(15)丁峻:《意識建構原理與坐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17頁。,是混和了中華主體歷時空之感性認知、共時空之知性認知和超時空之理性認知而成的心理體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果借用心理學范式進行簡約性闡釋,大致可以劃分為感性符號層次、知性身份層次和理性省思層次。

        首先,感性符號層次。感性符號層次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表層層次。中華民族在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創(chuàng)造了獨具中華風格的表意符號體系。這種表意符號體系囊括了中華民族的遠祖想象、節(jié)氣風俗、神話傳說、建筑文化、服飾文明乃至文字符號等。它是中華民族在歷史流變中不斷代際傳承與加工創(chuàng)新的產物,是中華民族集體記憶和社會儀式的物化載體和外在顯現(xiàn)。它通過濃縮性符號表現(xiàn)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情感、文化底蘊和審美意象,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社會生活方式、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本質性規(guī)定和中華民族成員的外化性標識。正是由于中華民族文化符號的共享與接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社會模式才得以沉淀、共同的命運預設和群體的社會歸屬才得以可能。(16)詹小美:《中華精神標識的要義凝練與國際傳播》,《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年第17期,第56-61頁。換而言之,中華表意文化符號構成了中華民眾普遍共享的社會文化氛圍。中華各民族成員自呱呱墜地伊始就置身于這種表意文化符號體系之中。在父輩和社群的耳提面命和潛移默化之下,他們自幼兒開始就不自覺地展開了中華表意文化符號體系的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獲取了諸多難以言說的緘默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并將自我的原生情感投射于中華表意文化符號體系之上。這種幼兒社會化過程中對中華表意符號產生的懵懂認同和情感依戀,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初始萌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社會心理基礎。

        其次,知性身份層次。知性身份層次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中間層次。它更多地體現(xiàn)為中華民眾在國家一體化教育體系之下通過外顯學習而實現(xiàn)自我中華身份的覺醒和確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知性身份層次,涉及中華民眾在古今中外的時空演化中對自我身份的定位與覺知。它主要解答一種身份之問,即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又將到哪里去。從古今時空演化歷程來看,該層面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涉的是中華民眾的歷史(身份)認同,意味著中華民眾將自我的情感投射到中華遠祖,并與中華遠祖產生了跨時空的心靈對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華民族共同體體現(xiàn)為跨越古今的超時空血緣共同體和意義共同體。誠所謂“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此也體現(xiàn)為對這種血緣共同體和意義共同體的心理歸屬和情感共鳴。從中外時空場域來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知性身份層次體現(xiàn)為中華民眾“對他而自覺為我”的身份意識,它是中華民眾在對外交流之中借助他者鏡像而反觀自我的結果。在中華民族演進的歷史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在文化符號、審美傾向和倫理底蘊上都存在大相徑庭的旨趣。這就使得中華民眾在信息的全球傳播、人員的跨境流動和文化的國際會沖之中,參鑒他者的文化體系而生成自我的文化身份意識。不過,文化身份意識雖然是中華民族共同體身份意識的一個重點,但卻并不涵攝中華民族共同體身份意識的全部。鑒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本身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即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乃是中華現(xiàn)代國家的一體兩面,這就使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身份意識更體現(xiàn)為政治身份(國民身份)的自覺。

        最后,理性省思層次。理性省思層次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層次。它反映的是中華民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深層倫理的理性忠誠,即對“公益追求”優(yōu)先于“權利考量”的信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性省思層次,是中華民族倫理法則內化于心的結果,是外部倫理法則向主體內部世界的遷徙。從認知學習的過程來看,這種遷徙并不是中華民眾內隱學習之后的感性皈依,而是在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的雙重互動之下,認知主體經由多重反思之后“理性的認同”。它是認知主體價值理性持續(xù)走高之后清醒的道德判斷和堅定的自我抉擇,是主體精神境界升華之后的人格淬煉和道德重鑄。這種精神的鳳凰涅槃和境界的浴火重生,意味著中華民眾超越人類與生俱來的幽暗意識和狹隘意識,將自己的政治忠誠指向代表“大我利益”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在這種政治忠誠的指向之下,中華民眾樹立了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意識,并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福祉為尺度來衡量自我的人生規(guī)劃和行動邏輯,視中華民族共同體福祉的提升為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終極目標。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深層倫理的認同最終召喚出“呵護中華民族共同體”道德律令:愛國主義。這種愛國主義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道德神髓,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高的表達和最深的意蘊。

        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行動政治的回歸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個體將中華民族“歷時空、共時空和超時空的各種經驗”“形而下、形而中和形而上的價值理念”和“感性特征、知性能力和理性精神”(17)丁峻:《意識建構原理與坐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37頁。進行內在轉化之后的心理產物。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昭示中華民族話語由“公益政治”向“心理政治”的轉向,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終極指向決定中華民族話語并不能止步心靈哲學的沉思或認知神經的求索,而必然走向民族復興的“行動政治”,即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促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這種“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出場序列和文本表述的維度窺其堂奧。從其出場序列來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出現(xiàn)于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會議,當時伴生的話語表述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隨后,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再次提及這個概念,當時伴生的話語表述為“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7年黨的十九大又一次確認了這個概念,當時采用的提法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9年十九屆四中全會沿用了“鑄牢”的提法?!拌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此成為中國民族工作的主線和方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伴生詞匯的幾多變化,反映了我國對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程度、力度與方式的認知變化,體現(xiàn)了國家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程度的深化、力度的強化和方式的進化。

        進而言之,“樹立”之“樹”,其本意乃是草本植物之通稱;“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隱喻“種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于中華民眾之心靈。“培育”之“培”,《說文解字》釋之為“培敦土田山川也”,《說文解字注》稱其引申義乃是“裨補之稱”?!芭嘤腥A民族共同體意識”據此則可以釋之為“裨補和呵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成長”。至于“鑄牢”之“鑄”,《說文解字》釋之為“鑄,銷金也”;“鑄牢”之“牢”,《說文解字》將其字形釋之為“從牛,冬省”,《說文解字注》稱之為“冬取完固之意。亦取四周象形。引伸之為牢不可破”?!拌T牢”二字則暗喻“銷熔多樣材質固有的邊界而化成牢不可破之共同體”?!拌T牢”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搭配則意指“民族既有邊界的相互浸潤與自然涵化,中華多元群體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牢固信仰得以鍛造形成”。這就是說,“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話語表述經由“種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樹立),到“養(yǎng)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幼苗”(培育),最終“長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參天大樹”(鑄牢)。

        當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樹立”“培育”到“鑄牢”的演化,并不僅僅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程度的深化,而且還隱喻“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力度和手法的變遷?!拌T牢”以其極具沖擊力的語辭表現(xiàn)力,昭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構面臨強大的時間壓力。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必須全力熔毀一切妨害中華各民族內部凝聚的負面因素,全力增加中華各民族的共同性,鞏固中華民族的一體性,型構各民族成員對中華身份和中華文明的深層認同。不單如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搭配詞匯由“樹立”進化為“鑄牢”,還意味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構”,不但要有潤物無聲的春風化雨,而且要有金剛怒目的霹靂手段。這種春風化雨,按照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的精神,就是綿綿用力和久久為功,多做滴水式的宣傳教育,“多做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工作”(18)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117頁。。至于霹靂手段則是“對于極少數蓄意挑撥民族關系、破壞民族團結的犯罪分子、對于搞民族分裂和暴力恐怖活動的犯罪分子,不論什么民族出身、信仰那種宗教,都要堅決依法打擊”(19)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125頁。。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搭配詞匯的變遷,為宏觀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一把鑰匙。不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為本真的認知,尚需進一步借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出場的文本加以解讀。只有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置身其出場的文本語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行動策略?!拌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初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出場并進行闡釋的,其上下文語境乃是:“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20)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1版。在這個語境之中,最為重要的有三個關鍵詞:“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這三個關鍵詞既有其各自獨立的內涵,又彼此關聯(lián)和相互支撐。其中,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手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創(chuàng)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則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途徑。這三個關鍵詞的相互關聯(lián)和內在邏輯事實上已然使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行動策略呼之欲出,即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手法。它強調的是借助國家一體化教育體系和宣傳機構,推動多元民族的中華民族身份認同、中華一家親的親緣認同、共同體主義的倫理認同。在全球化浪潮沖擊共同體意識和全媒體搶奪主體注意力的宏大背景下,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蘊并指向民族團結進步宣傳“理、形、術”的融通。所謂“理”,即深耕“中華民族共同體”和“民族團結進步”的基本原理,使其取得相對自由主義“個人本位”和多元文化主義“我群本位”的優(yōu)勝性。中華民族共同體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理論深耕”和“學理自證”的徹底,乃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前提。這就是馬克思所言的“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2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頁。。至于“形”,乃是強調“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式的多元性,即我國民族宣傳工作要打通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融通網絡教育與實踐教育,實現(xiàn)“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策略的靈活多樣、形式的生動活潑和載體的豐富多元。至于“術”,乃是強調“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技術導向”。當前全媒體構建的信息世界中,我國民族宣傳工作要充分考慮不同區(qū)域、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層次、不同偏好的民族群體的差異性,借助大數據時代算法推薦技術,實現(xiàn)傳統(tǒng)“無差別”“漫灌式”的宣傳教育向“差異化”“定制式”宣傳教育的轉化,最終在潛移默化中促成各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化。

        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途徑。它強調的是順應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大勢,消解各民族自然涵化的制度障礙,有序引導中華民族的一體化。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中,民族交往指的是社會層面的交往。它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基礎性前提。民族交往的廣度與深度是縮小民族心理距離,消解跨文化敏感的一個關鍵因素。“持續(xù)而緊密的社會交往本身既是一個共同體存在核心標志,同時也是共同體意識形成與維持的核心要素?!?22)郝亞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第9-13頁。至于民族交流則主要是指文化層面的交流。它涉及民族文化層面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和相互浸潤。各民族在文化層面的交流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形成的基礎,它使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支撐。至于民族交融,它指涉的是心理層面的交融,即各民族在深度交往交流后,拆除自我心理邊界,將“我者”(我群)和“他者”(他群)都歸為血脈相連、心靈相通的中華民族“大我”之構成部分。它意味著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這就是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稱之為的“水和乳仍保持特性,但乳和水卻融匯成一個整體”(23)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111頁。。這種水乳交融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想狀態(tài)。唯有在水乳交融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會成為牢不可破的精神紐帶,才會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動力。

        猜你喜歡
        建構
        《神圣敘事與日常生活的建構》
        論相對獨立的刑事涉案財物處置程序之建構
        建構幾何模型高效解題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如何建構序列化閱讀教學
        甘肅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36
        談高中語文閱讀理解課程的建構
        甘肅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40
        建構基于校本的聽評課新文化
        建構游戲玩不夠
        亚洲精品国产av成人精品| 国产真实乱对白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久久99| 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 v| 少妇被爽到自拍高潮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高清中文| 亚洲av迷人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级毛片18禁网站app| 国产熟女露脸大叫高潮| 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图| 国产一区二区av男人| 情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肉欲高潮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网站 | 水蜜桃在线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少妇又色又紧又爽又刺激| 麻豆国产精品久久人妻| 国产免费av片无码永久免费|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图片 | 欧美伦费免费全部午夜最新 |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网站| 国产精品98福利小视频|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精品| 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 国产精品成人国产乱| 精品在免费线中文字幕久久|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av| 超碰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 丰满岳妇乱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青草|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片百度 | 久久久精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男人吃奶摸下挵进去啪啪软件| 欧美丰满熟妇aaaaa片| 少妇熟女淫荡丰满| 国内偷拍国内精品多白86| 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全免费观看| 最新国产乱人伦偷精品免费网站 | 人妻无码人妻有码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