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精神錯亂,通常是指患者的意識出現(xiàn)混亂,頭腦中的內容發(fā)生改變,以及精神上出現(xiàn)異常。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患者自制力、意志力喪失或減弱,無法正確判斷自己的行為;二是患者主觀意識與行為發(fā)生背離,包括記憶力衰退、語言能力受到阻礙、行為能力變差等。對于精神錯亂患者,需密切關注其行為變化前后所遭遇的狀況,針對術后精神出現(xiàn)錯亂的情況,綜合性考慮,結合科學系統(tǒng)的檢查進行判斷,采取針對性治療來改善患者的情況。
ICU出來精神錯亂的原因
ICU主要是對危重癥患者進行救治、康復的科室。如這類患者病情好轉后出現(xiàn)精神錯亂,可能與病情的恢復有關。一般來說,ICU患者身體較為虛弱,意識、神經可能受到損傷,但隨著治療的進行,病情有所好轉,精神錯亂的情況也會隨之消失。精神錯亂也可以與某些疾病有關聯(lián),根據(jù)情況考慮是否會出現(xiàn)譫妄,這種情況的患者在ICU病房的占比較大。此外,精神錯亂還和患者的治療經歷有關,由于心理負擔嚴重,內心高度緊張、恐慌;且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容易變得敏感,易受驚嚇。
在治療后受到藥物影響出現(xiàn)短暫的精神錯亂
ICU內的患者病情一般都較為嚴重,且治療后存在的危險因素較多,需要一定時間進行恢復。醫(yī)生對于從ICU出來的患者進行診斷時,首先要了解之前治療的情況,用藥方式是否準確,再根據(jù)其精神狀況、可能影響的原因等進行判斷,采取相應的救治。這個過程中,由于個體差異的不同,在用藥上會有所不同,特別是在使用鎮(zhèn)靜劑、抗膽堿能藥物時,對醫(yī)療人員的經驗、專業(yè)知識是一種考驗。當然,患者在這個過程中出現(xiàn)短暫的精神錯亂屬于正?,F(xiàn)象,不用過多擔心,待治療后慢慢會恢復。
心理壓力導致的精神錯亂
治療后,部分患者會對在ICU時的插管、切開氣管、開腹等心有余悸,且麻醉藥效完全消退要有一個過程。期間,患者會因擔憂、焦慮而出現(xiàn)心慌、頭痛、頭暈等,造成一定的精神困擾,出現(xiàn)幻覺、記憶力混亂等情況。對于心理壓力、外部驚嚇所致的精神錯亂,可以采用苯二氮?類抗焦慮藥來緩解,也可以選擇喹硫平等精神類藥物來穩(wěn)定情緒。
受到外部嚴重沖擊對精神造成的影響
患者頭部受到嚴重撞擊,造成精神恍惚,甚至引起腦部神經阻礙,影響行動、語言等。經治療后,患者身體仍然處于恢復階段,需要時間愈合,此時精神錯亂也屬于正?,F(xiàn)象。
治療措施
患者從ICU出來后出現(xiàn)精神錯亂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考慮,從患者自身及環(huán)境等角度出發(fā),緩解其癥狀,減少對身體傷害的同時,盡可能的恢復其正常的生活秩序。
調整術后的環(huán)境因素
患者出現(xiàn)精神錯亂后,醫(yī)生排除相關疾病因素。如患者身體狀況允許,可適當調整其所處的環(huán)境,以緩解焦躁的情緒。比如患者的病房可以布置得溫馨、舒適一些,環(huán)境幽靜,確保患者能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睡眠質量,以利于病情的恢復,從而病情得到改善。
個體因素
從患者個體情況進行分析,確定精神錯亂的原因是由于病情、情緒,或是其他因素影響所致,以便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當然,術后還要對患者飲食結構、日常生活習慣等進行了解,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做到營養(yǎng)均衡;同時鼓勵患者適當運動,加強自身免疫能力,從而更好地調整身體狀態(tài),改善精神錯亂的狀態(tài)。
軀體因素
ICU科室的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功能性殘廢、腦部神經受到沖擊等。比如一旦神經受到傷害,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語言性障礙、行動障礙、意識障礙。此時,家屬及護理人員應當具備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好長遠打算,多鼓勵、陪伴患者,讓其遵醫(yī)囑積極配合治療與康復。
精神因素
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術后的恢復情況可能沒有預期那么理想,導致患者對術后治療的配合性降低,產生抵抗情緒,精神高度緊張。對此,醫(yī)生及家屬應當給予患者安慰和鼓勵,通過交談等方式觀察患者的變化,特別是行為舉止、言談等是否存在異樣。遵循患者的意愿,盡可能讓其接受現(xiàn)實,積極配合醫(yī)生進行術后恢復訓練,按照醫(yī)生制定的方案按時吃藥。通過綜合性治療,使得患者病情逐漸恢復,意識、行動等趨于正常。
維護患者的情緒及自尊
ICU內的患者大多病情嚴重,難以自理,在術后應當注意保護隱私,讓患者的自尊得到呵護。在日常護理時,根據(jù)患者的情況進行清洗,確保其個人衛(wèi)生的同時,減少感染的概率。護理人員還需要與患者進行溝通,正確看待自己的病情,減少負面情緒,防止過度焦慮影響術后的恢復。此外,ICU患者可能在經歷手術后會缺乏安全感,在這個過程中要采取相應的措施,緩解這種不良心態(tài),改善心理狀況。
總結
影響術后精神錯亂的因素較多,可能來源于病情、家屬、自身、環(huán)境等。但不論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在專業(yè)醫(yī)護人員的治療、護理中大多能夠逐漸恢復正常。對于患者來說,需要堅定康復的信念,主動配合治療,積極進行康復訓練,多學習相關知識,消除對疾病認知不足所引發(fā)的恐懼,身體機能就會慢慢恢復,過上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