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婧,宋青青
動脈導管未閉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先天性心臟病,該疾病的發(fā)病率較高,占先天性心臟病的16%~21%[1-2]。研究發(fā)現(xiàn),對動脈導管未閉患兒不及時的治療會導致患兒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影響患兒生命安全[3]。臨床治療動脈導管未閉患兒的主要手段是介入治療,介入術后患兒容易產(chǎn)生各種并發(fā)癥,加之動脈導管未閉患兒機體的耐受性較差,患兒容易出現(xiàn)呼吸困難等癥狀,對患兒的預后生存質(zhì)量極為不利[4-5]。隨著患兒年齡的增長,患兒會感知到自己與其他小兒之間的差異,會表現(xiàn)出不佳的身體意象,這會影響患兒身體的成長。動脈導管未閉患兒目前心內(nèi)科的治療方式以介入治療為主,患兒在圍術期需要長期的追蹤隨訪,了解患兒的身體狀況,進行實時干預[6-7]。個案隨訪是針對患兒的個性化生理特點,采用個性化隨訪護理指導患兒度過一個安全的時期,為患兒的術后治療提供有價值的條件。患兒個性化隨訪指導是指在患兒出院后對患兒進行追蹤隨訪,對患兒進行健康指導等[8]。研究發(fā)現(xiàn),個案隨訪指導在國內(nèi)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個性化隨訪對動脈導管未閉術后患兒生存質(zhì)量與身體意象的影響,為患兒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2020年3月—2021年2月收治的86例動脈導管未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43例。納入標準:經(jīng)臨床診斷為動脈導管未閉患兒;患兒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患兒有心腦血管疾??;中途退出的患兒及家屬;患兒有嚴重的肝腎疾病;患兒有器質(zhì)性心臟病。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一般護理措施:護士向患兒及家屬發(fā)放健康教育冊子,讓患兒及家屬詳細了解疾病知識,對動脈導管未閉患兒實施健康教育指導。護士應該詳細地向患兒及家屬解釋各種藥物的注意事項,做好藥物的指導與干預,還要密切觀察患兒的穿刺點狀況,觀察穿刺點有無出血,皮膚有無瘀青,穿刺處患肢有無腫大,足背動脈是否正常,穿刺處血管有無動靜脈瘺等情況,出現(xiàn)異常及時告知責任護士。護士應該將術后患兒安置在合適的位置,患兒術后體位擺放要合適。護士要采用心理干預策略,減輕患兒及家屬緊張的情緒,為患兒提供積極的心理護理干預。觀察組采用個性化隨訪干預,具體如下。
1.2.1 構建個性化隨訪干預小組 個性化隨訪干預小組有8名成員組成,包括1名個案管理師、3名護理人員、3名主任醫(yī)師、1名營養(yǎng)治療師,干預小組由臨床護士負責小組成員的培訓工作,所有的成員考核合格以后才可以進行個性化隨訪干預。小組責任護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兒及家屬講解疾病知識,向患兒及家屬講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構建全面的理論知識體系。
1.2.2 制訂個性化隨訪干預內(nèi)容 護士應該根據(jù)患兒的個性化疾病特點制訂相應的疾病隨訪內(nèi)容,在患兒出院后的第1個月、第3個月、第6個月進行隨訪。隨訪內(nèi)容主要包括:第1個月對患兒介入術后傷口情況進行評估,評估患兒的健康狀況以及患兒的用藥依從性狀況,小組成員隨訪患兒的治療、飲食及肢體運動鍛煉情況,護理人員指導患兒家屬與患兒溝通,增加親人之間的關愛,患兒家屬照料患兒,護士通過微信群向患兒家屬發(fā)送疾病健康知識。第3個月對患兒術后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對患兒用藥情況進行評估。第3個月重點隨訪患兒介入術后有無并發(fā)癥,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是心律失常、封堵器移位、穿刺點出血。評估患兒肢體的運動鍛煉情況,鼓勵患兒家屬與患兒進行溝通交流,同時開展知識講座。第6個月護士要對患兒的疾病康復狀況進行評估,還有評估患兒術后健康狀況及治療依從性,了解患兒術后不良反應的應對方式、疾病治療康復方案,同時護士應該指導患兒進行自我心理的調(diào)節(jié),讓患兒能夠以更加積極的方式來對待疾病。
1.2.3 構建信息交流平臺 護士通過微信群每天定時向群里發(fā)送疾病健康知識。對于患兒及家屬存在疑問的問題及時給予解答。
1.2.4 心理護理 護士應向患兒及家屬發(fā)放健康教育知識宣傳冊,讓患兒家屬詳細了解動脈導管未閉患兒的護理要點,同時護士應糾正患兒家屬對疾病的不良認知,減輕患兒家屬的不良情緒反應。護士還應評估患兒的心理狀態(tài),確認患兒對自己形象的認知狀況,護士應主動向患兒家屬講解疾病預后方面的知識,鼓勵患兒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指導患兒家屬多與患兒溝通,多陪伴患兒。護士將各個階段對患兒隨訪的內(nèi)容采用紙質(zhì)的形式發(fā)送給患兒家屬,讓患兒家屬了解疾病康復訓練的好處,指導患兒進行康復訓練。積極引導患兒與家屬進行溝通,鼓勵患兒以更加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干預前及干預6個月后患兒的生存質(zhì)量狀況、身體意象及心理狀態(tài)。①生存質(zhì)量:本研究采用PedsQLTM 4.0量表,該量表從國外引進,具有較好的信效度[9]。本研究使用2~6歲年齡段的量表對患兒生存質(zhì)量進行評價,該量表有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會功能及角色(學校)功能4個維度,每個維度評分0~10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兒生存質(zhì)量越好。②身體意象:采用身體意象量表對患兒基礎評價,該量表包含術前和術后身體意象2個維度,得分越高說明患兒對自身身體適應性越好,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 0.863,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10]。③心理狀態(tài):采用兒童焦慮量表、兒童抑郁量表進行評價,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11]。兒童焦慮量表由5個因子組成,共41個條目,每個條目按0~2分計分,得分≥25分表示有焦慮;兒童抑郁量表由5個因子組成,共18個條目,每個條目按0~2分評分,得分越高說明患兒抑郁狀況越嚴重。
表2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生存質(zhì)量得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身體意象得分比較 單位:分
表4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比較 單位:分
3.1 個性化隨訪能夠提高動脈導管未閉患兒的生存質(zhì)量 動脈導管未閉是臨床上常見的小兒先天性心臟病,該疾病發(fā)病率較高,嚴重影響患兒的預后生存質(zhì)量[12-13]。目前,對動脈導管未閉患兒臨床上主要是介入治療,患兒術后容易出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致使患兒術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逐漸升高,加上動脈導管未閉患兒機體的耐受性較差,患兒容易出現(xiàn)呼吸困難等癥狀,對患兒的預后極為不利[14-15]。動脈導管未閉的患兒在治療過程中由于家屬對疾病缺乏一定的認知,會導致患兒家屬出現(xiàn)消極情緒反應[16],而一般護理措施只注重對患兒住院期間的照護沒有考慮到患兒出院后的護理,導致患兒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較低。因此,本研究從動脈導管未閉患兒的個體出發(fā),對患兒開展個性化隨訪干預,能夠滿足患兒家屬對患兒出院后的延伸護理服務,滿足了患兒出院后的照護,同時對患兒進行個性化隨訪,能夠?qū)純哼M行健康監(jiān)測、康復訓練等措施,有利于提高患兒的預后治療效果。本研究發(fā)現(xiàn),實施個性化隨訪后,觀察組患兒生存質(zhì)量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個性化隨訪干預能夠提高動脈導管未閉患兒的生存質(zhì)量。本研究結果與國內(nèi)研究結果相一致[17],這可能是因為通過對患兒實施個性化隨訪干預,患兒生存質(zhì)量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患兒家屬的心理負擔減輕。個性化隨訪干預能夠幫助患兒更好地敞開心扉,患兒更容易接受術后的康復訓練計劃,提高患兒的預后生存質(zhì)量[18]。護士通過對患兒的疾病康復狀況進行評估,了解患兒的健康狀況,制訂患兒康復訓練計劃,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改善患兒的預后治療效果,同時護士應該指導患兒進行自我心理的調(diào)節(jié),讓患兒能夠以更加積極的方式來對待疾病,這也有利于提高患兒預后治療效果[19-20]。個性化隨訪干預能夠幫助出院后的患兒享受到完整的康復訓練,幫助患兒改善生存質(zhì)量,能夠為患兒提供更加積極的護理服務。
3.2 個性化隨訪能夠改善患兒的身體意象,降低患兒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兒的身體意象得分為(8.31±0.85)分,高于對照組的(5.69±0.73)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與國內(nèi)研究者的結果相一致[21],個性化隨訪干預,提高了患兒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同時也提高了動脈導管未閉患兒的身體意象,在個性化隨訪過程中護士通過借助微信平臺向患兒發(fā)送疾病健康知識,患兒家屬能夠及時了解疾病狀況,這樣間接調(diào)整了患兒對自我身體意象的了解,能夠更好地適應自身身體的變化[22-23]。實施個性化隨訪后,觀察組患兒焦慮得分為(23.81±1.19)分、抑郁得分為(24.68±1.74)分,低于對照組的(26.23±2.72)分、(32.57±2.82)分(P<0.01)。說明個性化隨訪干預,通過對患兒及家屬采用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減輕患兒的不良情緒反應。護士評估患兒的心理狀態(tài),確認患兒對自己形象的認知狀況,護士主動向患兒家屬講解疾病預后方面的知識,鼓勵患兒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指導患兒家屬多與患兒溝通交流,多陪伴患兒,有利于患兒疾病的康復。
對動脈導管未閉患兒實施個性化隨訪護理,能夠提高患兒預后生存質(zhì)量,改善患兒的身體意象,降低患兒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該項研究對臨床護理實踐具有指導意義。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少,今后應該進行大樣本的隨機對照研究,彌補本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