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現(xiàn)在醫(yī)學界已經證實連續(xù)感染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可以導致宮頸上皮的病變,甚至發(fā)展為惡性病變。陰道的特殊生理構造、內部包含的各種類型微生物、陰道的免疫功能和各種激素等共同組成了陰道微生態(tài)。而無規(guī)律的性生活、煙酒刺激、內分泌失調、生活習慣紊亂等都會顯著影響陰道微生態(tài),如果體內的免疫功能降低時,其陰道內乳酸桿菌調節(jié)能力也會下降,最終干擾陰道微生態(tài)。最近幾年臨床上有大量數(shù)據(jù)已經證實,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結構,宮頸緊鄰陰道,陰道微生態(tài)的紊亂會顯著干擾宮頸的內部環(huán)境,而感染HPV 的原因除了機體內免疫功能紊亂以外,陰道微生態(tài)的失衡也會增加感染HPV 的幾率[1]。而HPV和誘發(fā)宮頸癌的因素關系密切,病毒的特點、感染時間、數(shù)量和腫瘤生物特點等因素會顯著影響宮頸病變。所以,通過研究陰道微生態(tài)與HPV 感染及宮頸病變的關系,為臨床提供消除持續(xù)性HR-HPV 感染并防止宮頸病變的可靠依據(jù)?,F(xiàn)將詳細過程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7月~2021 年7月沈陽各醫(yī)院婦科及婦科??漆t(yī)院送檢的已確診HPV 感染患者7386 例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進行健康體檢的7820 例HPV 陰性婦女作為對照組。觀察組年齡18~50 歲,平均年齡(34.5±3.6)歲。對照組年齡19~49 歲,平均年齡(35.5±4.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72 h 內沒有性活動,沒有進行陰道和宮頸的清洗及外用藥物;②無宮頸的良性和惡性腫瘤史;③1 周內沒有使用抗生素;④患者及家屬均了解此次試驗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處于懷孕或者哺乳階段;②經手術切除所有子宮及附件組織;③患有精神類疾病或無法配合試驗;④患有免疫功能障礙;⑤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
1.4 方法 兩組均進行陰道微生態(tài)、HPV 及宮頸病原體檢測。①陰道微生態(tài)檢測:用滅菌的內擴器徹底擴張陰道,將一根滅菌棉簽擦拭陰道壁內側上1/3 的穹隆位置,將提取物送到實驗室。測量pH 值和線索細胞、乳酸桿菌、陰道毛滴蟲、假絲酵母菌孢子及菌絲的濃度。②HPV 檢測:用滅菌的內擴器徹底擴張宮頸,采用專業(yè)的HPV 拭刷沿順時針方向擦拭宮頸口,共操作5 次,將提取物置于專用的細胞保存液中,統(tǒng)一送入實驗室。測量18 種高危型(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82、83)和6 種低危型(6、11、42、43、81、83)HPV 病毒。③宮頸病原體檢測:用滅菌的內擴器徹底擴張宮頸,分別將三根滅菌棉簽放置在宮頸內1.0、1.5、2.0 cm 處,沿順時針方向擦拭1 圈,將提取物送到實驗室。檢測宮頸解UU、CT、NG。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研究對象、觀察組不同年齡段患者、不同類型HR-HPV 感染患者的陰道微生態(tài)相關指標及宮頸病原體感染情況。①非特異性陰道炎診斷標準:白帶異常增多,并出現(xiàn)外陰瘙癢、疼痛或者燒灼感;內窺鏡檢查發(fā)現(xiàn)陰道黏膜有充血、腫脹、潰瘍;鏡檢沒有檢出假絲酵母菌菌絲、滴蟲、線索細胞等特殊病源微生物。②BV 診斷標準:Nugent評分>4 分。③VVC 診斷標準:內窺鏡檢查發(fā)現(xiàn)陰道黏膜有充血、腫脹,其陰道分泌物呈現(xiàn)豆腐渣狀,鏡檢可以發(fā)現(xiàn)芽生孢子或者假菌絲。④TV 診斷標準:內窺鏡檢查發(fā)現(xiàn)陰道黏膜有充血、腫脹,其陰道分泌物呈現(xiàn)泡沫狀,鏡檢可以發(fā)現(xiàn)活躍的滴蟲,并有許多白細胞。⑤宮頸CT 感染診斷標準:CT 檢測呈陽性;宮頸UU 感染診斷標準:UU 檢測呈陽性;宮頸NG 感染診斷標準:NG 檢測呈陽性;因上述≥2 種的因素引發(fā)的病變可診斷為混合型感染。⑥乳酸桿菌分級:+~++++為正常,陰性為異常。⑦pH 值正常范圍為3.8~4.5。⑧感染HR-HPV 后持續(xù)隨訪1 年,仍沒有轉陰的患者可診斷為連續(xù)性HR-HPV 感染,已經轉陰的患者可診斷為一過性HR-HPV 感染。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陰道微生態(tài)相關指標及宮頸病原體感染情況比較 觀察組陰道pH 值>4.5、乳酸桿菌異常、非特異性陰道炎、BV、VVC、TV 及宮頸UU 感染、CT 感染、NG 感染、混合感染占比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陰道炎中占比由高到低依次為非特異性陰道炎、BV、VVC、TV;宮頸管病原體感染中占比由高到低依次為UU 感染、混合感染、CT 感染、NG 感染。見表1。
表1 兩組陰道微生態(tài)相關指標及宮頸病原體感染情況比較[n(%)]
2.2 觀察組不同年齡段患者陰道微生態(tài)相關指標及宮頸病原體感染情況比較 觀察組年齡≥30 歲患者的陰道BV 及宮頸UU 感染占比均高于年齡<30 歲患者,陰道TV 及宮頸CT 感染、NG 感染、混合感染均低于年齡<30 歲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年齡≥30 歲與<30 歲患者的陰道pH 值>4.5、乳酸桿菌異常、非特異性陰道炎、VVC 占比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不同年齡段患者陰道微生態(tài)相關指標及宮頸病原體感染情況比較[n(%)]
2.3 不同類型HR-HPV 感染患者陰道微生態(tài)相關指標及宮頸病原體感染情況比較 3230 例HR-HPV 感染患者經隨訪后,發(fā)現(xiàn)一過性HR-HPV 感染1920 例,持續(xù)性HR-HPV 感染1310 例。持續(xù)性HR-HPV 感染患者的陰道pH 值>4.5、乳酸桿菌異常、非特異性陰道炎、BV、VVC、TV 及宮頸UU 感染、CT 感染、NG感染、混合感染占比均高于一過性HR-HPV 感染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類型HR-HPV 感染患者陰道微生態(tài)相關指標及宮頸病原體感染情況比較[n(%)]
臨床上將因性接觸重要傳染途徑的呈雙鏈環(huán)形態(tài)的DNA 病毒稱為HPV,常侵襲患者的皮膚和各組織黏膜的鱗狀上皮細胞,導致生殖器官黏膜的疣狀病變,還能夠誘發(fā)宮頸的惡性病變[2,3]。在陰道中常生長的一種細菌是乳酸桿菌,占所有細菌的92%以上,乳酸桿菌可以生成過氧化氫,從而保持陰道環(huán)境處于弱酸性,進而阻止各種致病微生物的繁殖,保持陰道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4,5]。臨床試驗證實,HPV-16VLPs 病毒顆粒通過乳酸桿菌進行復制,所以通過抑制包含VLPs 病毒顆粒的乳酸桿菌,可以顯著減少患宮頸癌的風險[6,7]。同時還有學者證實,厭氧菌的大量繁殖也會增加感染HPV的幾率,所以陰道內菌群的失調會增加感染HPV 的風險,進而誘發(fā)惡性宮頸病變[8-11]。所以陰道中的乳酸桿菌是保持生殖道內環(huán)境平衡的重要條件,如果顯著改善生殖道內環(huán)境,就可以明顯減少感染HPV 的幾率[12-14]。有許多研究人員已經發(fā)現(xiàn),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感染HPV 的幾率也顯著不同,其中20~27 歲的女性感染HPV 的幾率最高,28~47 歲的女性感染幾率較低,但是>47 歲以后感染幾率又增加[15,16]??赡苁桥c這兩個年齡段其機體免疫功能較差有關[17]。
綜上所述,陰道微生態(tài)失衡和陰道中乳酸桿菌下降的女性更容易感染HPV,所以對于已感染HPV 的女性來說,及早改善陰道微生態(tài)可以更顯著地減少持續(xù)感染HPV 的風險,從根本上防止出現(xiàn)宮頸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