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易
(西安電力中心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 陜西 西安 710032)
膽結石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屬于膽道感染疾病的一種,根據臨床疾病的發(fā)病位置,可以分為膽囊結石和膽管結石兩種。在臨床實際的情況下,對于膽囊炎患者,均會伴有不同程度的膽囊結石,這給患者的生活以及健康帶來一定的影響[1]。對于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的臨床治療方針而言,需要采用手術治療,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效果較為理想,但是為了確保手術的成功和安全性,在術前需要觀察膽囊動脈、膽囊管,如果在手術過程中導致膽囊動脈出現損傷,則會引發(fā)不良事件,嚴重的還需要進行開腹治療[2],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前采用多層螺旋CT檢查的有效性,故而回顧性分析6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時間為2020年11月6日至2022年5月1日,患者共計62例,其中男性患者為32例,女性患者為30例,年齡最小為29歲,最大為71歲,平均年齡為(51.33±2.72)歲。上述患者有明顯腹痛、惡心、厭食等臨床癥狀,但無黃疸等膽管梗阻的癥狀。
納入標準:①患者經手術證實存在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符合膽囊炎合并膽結石的臨床診斷標準[3];②患者在手術中未發(fā)現明確可見的膽總管結石;③存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指征;④患者既往沒有胸腹部手術病史。
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②臨床資料不完整者;③存在CT檢查禁忌癥者;④CT表現出現膽總管增寬者。
1.2方法
對本次研究的患者均采用多層螺旋CT進行掃描,儀器選擇為64排128層螺旋CT,血管對比劑選擇為碘海醇,監(jiān)測點確定建立在腹主動脈層基礎上,開始對患者進行掃描,而在掃描前需要將待檢測點的閾值升到150,實施延遲掃描為8秒,掃描區(qū)域為患者的膈頂至髂脊水平位置,在動脈期的30秒掃描過程中,需要啟動靜脈期掃描,在這個過程需要告知患者進行屏氣。對患者實施對比劑時,可利用雙筒自動注射器對患者的肘靜脈進行注射,而在注射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注射的速度,在正常情況下速度應控制在5.0ml/s。當對比劑注射完成后,需要采用氯化鈉溶液對患者的血管進行沖洗處理,其劑量為20ml。相關掃描的參數設定為管電壓120kV,管電流為300mA,層距為128×0.625mm,矩陣為515×512。
當掃描完成后,需要將動脈期以及靜脈期的相關圖像進輸入到后期工作站中,然后在其中進行后期處理,進行多平面重建以及最大密度投影、最小密度投影等處理,隨后記錄患者膽囊動脈和膽囊管的具體情況。
手術方式選擇最常見的三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式,為了避免不同手術術式對手術時間造成的影響,其它手術方式皆不予統計,主刀醫(yī)師的經驗與手法應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最終只選擇一位醫(yī)師主刀的手術病例。病例應有完善的手術記錄,記錄項目包括:患者信息、手術過程描述、手術術式、手術時間、手術標本結石情況、病理報告、手術操作人員的信息等內容,排除因各類原因進行二次手術的病例。
1.3觀察范圍
分析上述患者術前多層螺旋CT檢查結果。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統計。
2.1 患者的多層螺旋CT檢查結果
62例患者的膽囊標本可見不同形態(tài)的膽囊結石,CT檢查能發(fā)現的膽囊結石有45例,占總數的72.6%,其手術時間為(70.6±38.2)min。CT檢查未能發(fā)現膽囊結石有17例,手術時間為(77.6±34.2)min,這17例的膽囊結石形態(tài)分別為顆粒樣4例,砂礫樣3例,泥沙樣7例,混合類型3例,包含各種結石形態(tài)及類型。CT檢查發(fā)現膽囊結石的差異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時間的影響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患者的膽囊CT表現
62例患者的CT表現中,30例表現為膽囊壁增厚,32例未見膽囊增厚。36例表現為可見膽囊區(qū)及周圍滲出及粘連,26例表現為未見膽囊區(qū)及周圍滲出及粘連。
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屬于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類型,給患者的健康以及正常生活均帶來較為嚴重的危害。而對于該類疾病治療方法而言,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最有效的一種[4],相對于傳統的開腹手術而言,該手術的優(yōu)勢較多,但是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過程中,很容易對患者的膽囊動脈造成損傷,進而引發(fā)出血,直接影響臨床的治療效果[5]。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膽囊三角區(qū)域炎癥的粘連會使局部的解剖結構顯示不明顯,而腹腔鏡手術的視野相對于較為狹窄,因此針對于粘連的部分顯示并不清晰[6],故而為了降低膽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過程中對患者膽囊動脈以及膽管的損傷,需要在手術前利用相關的影像學進行檢查,評估患者膽囊動脈和膽囊管的解剖結構,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有效的手術方案[7]。
超聲是膽道系統疾病的最常見檢查方法,并且在其他疾病中的應用也較為廣泛,具有簡單有效的優(yōu)勢,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超聲診斷很容易受到腹腔以及腸道內氣體的影響[8],導致準確率降低,所以對于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而言。很容易出現漏診和誤診的情況。而多層螺旋CT可以有效彌補超聲的缺點,采用多層螺旋CT掃描過程中[9],可以利用連續(xù)容積掃描,其掃描范圍較大,同時掃描的時間分辨能力較強,另外多層螺旋CT較為強大的后期處理技術[10],針對于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的患者而言,可以有效觀察其膽囊管、膽囊動脈和周圍組織的三維關系,為術前診斷提供科學的手術依據。而筆者認為針對于大多數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的患者而言,一般情況下是利用CT平掃的方法,實施CT增強掃描,卻極少應用,但是由于在本次研究中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所以在手術前需要對患者的膽囊動脈膽囊管進行清晰顯示,進而利用增強掃描的方法,可以有效進觀察不同時期的情況[11]。而CT表象可以客觀的反映人體組織以及器官的解剖結構,同時可以觀察到一些細微的病理性改變,而實施外科手術前需要明確手術目標、組織、器官以及周圍的解剖情況,這樣才能有效減少術后不良反應以及風險事件的發(fā)生率[12]。
由于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的患者,其膽囊周圍會滲出以及粘連。因此膽囊三角區(qū)是膽囊切除的重要外科解剖標志,而膽囊三角區(qū)的滲出液體及粘連情況會直接影響手術的視野,同時也會增加組織的分離難度,由于膽總管和膽囊動脈顯示不清晰,也會增加手術的風險并延長手術時間[13]。而在本次研究中,我們針對于62例患者實施多層螺旋CT掃描后,進行增強掃描時利用多平面重建以及相關處理,發(fā)現,62例患者的膽囊標本可見不同形態(tài)的膽囊結石,CT檢查能發(fā)現的膽囊結石有45例,占總數的72.6%,其手術時間為(70.6±38.2)min。CT檢查未能發(fā)現膽囊結石有17例,手術時間為(77.6±34.2)min,CT檢查發(fā)現膽囊結石的差異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時間的影響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62例患者的CT表現中,30例表現為膽囊壁增厚,32例未見膽囊增厚。36例表現為可見膽囊區(qū)及周圍滲出及粘連,26例表現為未見膽囊區(qū)及周圍滲出及粘連,因此可以有效發(fā)現膽囊周圍的形態(tài)以及密度變化,分析是否存在滲出和粘連現象
綜上所述,針對于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的患者而言,在術前進行掃描后,可以得到最清晰的膽囊情況,并且這種方法對患者膽囊管的走向方面影響較低,因此為臨床手術治療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持,故而利用多層螺旋CT檢查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但是在本次研究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其研究時間較短,患者例數較小,同時并未進行分組比對,因此,還需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