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丹丹,黃琴
(沈陽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沈陽 110142;沈陽化工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遼寧沈陽 110142)
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分別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全稱即“一帶一路”[1]。它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xiàn)經濟政策協(xié)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qū)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qū)域經濟合作架構,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潮流的結果?!耙粠б宦贰痹谖幕涣鞣矫娴闹匾晒褪腔ヅ闪魧W生,據統(tǒng)計,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華留學生數(shù)量已突破20 萬人,隨著“一帶一路”的發(fā)展,來華留學生越來越多。[2]留學生始終是中外交流史上一支重要的力量。然而,來華留學生進行中國求學后,他們會面臨一個“再社會化”的適應過程,他們可能會出現(xiàn)日常習慣、生活環(huán)境、人際交往以及文化價值觀等方面不適應問題。
“Hand in Hand”留學生項目是沈陽市S 大學最有特色的社工服務項目。該項目是由沈陽市LH 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和S 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社會工作專業(yè)師生在2018 年啟動的校內社會工作服務實踐項目。項目主要實施人員為該大學六名MSW 碩士研究生執(zhí)行,服務對象為S 大學的留學生群體。這些留學生主要來源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由于留學生們的語言系統(tǒng)、生活習慣等與中國學生不同,在校期間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Hand in Hand”項目組就此成立,充分發(fā)揮社會工作專業(yè)優(yōu)勢,通過小組工作系列活動,幫助留學生們融入S 大學這個和諧的大環(huán)境中,同時豐富留學生們的業(yè)余文化生活,緩解壓力,釋放情緒,飛揚青春,圓夢化大,促進留學生與其他學生的和諧共處。
(1)日常習慣適應需求
在經濟全球化、數(shù)字經濟化的背景之下,互聯(lián)網經濟已經深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學校食堂、超市消費,都是使用微信、支付寶軟件完成支付;出行的話為了方便也是選擇了像滴滴、高德等軟件線上打車;學校地理位置離街上有一定的距離,網上購物方便快捷。但是有的留學生剛來中國不久,漢字閱讀理解能力不強,不知道如何注冊登錄這些APP,對他們日常的衣食住行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留學生在參與數(shù)字化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一定障礙,不利于生活質量的改善與提高。
(2)生活環(huán)境適應需求
S 大學的地理位置在中國北方,四季分明,冬天持續(xù)時間較長,留學生大多來自于中亞、非洲等亞熱帶、熱帶地區(qū),據有的留學生表示他們國家冬季最低溫度也是10℃以上,而沈陽冬季會低至零下30℃,難以適應漫長寒冷的冬天;再加上對溫度、季節(jié)變化非靈活性調整,穿衣單薄,容易出現(xiàn)感冒發(fā)燒的情況。從項目組在冬季開展項目活動的表現(xiàn)也不難看出,留學生參與度不高,參與活動積極性比其他時間段低。
(3)人際交往適應需求
在校園中,我們發(fā)現(xiàn)留學生幾乎都有屬于自己的小圈子,很少與中國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在“Hand in Hand”項目實踐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大多數(shù)留學生非常愿意與中國學生溝通交流,他們表示渴望與其他學生交朋友,練習漢語水平,但是在很多時候如果利用英語這一媒介語言和身體行為語言都不順利的話,溝通就會陷入困境,然后以失敗告終,久而久之就不敢再主動與中國學生交往[3]。
(4)傳統(tǒng)文化適應需求
美國學者利茲格德(1955)提出的U 曲線理論,他認為文化適應是一種動態(tài)的符合U 型曲線的過程,以興奮開始,逐漸出現(xiàn)危機,最后在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逐漸適應[4]。根據這個理論劃分,可以得知剛來S 大學留學的學生處于蜜月期的興奮狀態(tài),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因此心情歡快愉悅;蜜月期過后,進入危機期,興趣慢慢消失,加上留學生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風俗習慣、交往方式不甚了解,因此感到文化不適應,覺得自己難以融入校園文化大圈子中,心情低落沮喪,再加上語言溝通障礙等因素,焦慮感越來越重,甚至會出現(xiàn)少數(shù)留學生放棄學業(yè)回國的情況[5]。因此,在這一階段需要社會工作的支持與介入,緩解心理壓力,滿足留學生文化適應需求,以使其更好地融入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中。
來華留學生之所以存在諸多社會文化適應問題,其主要原因有幾個方面:
首先,自身文化知識儲備不足。S 大學的很多留學生是根據“一帶一路”政策引入的,大多數(shù)留學生來華之前沒有經過系統(tǒng)的漢語學習,因此來華之后,他們面臨著語言學習壓力和溝通交流不順暢所帶來的適應性問題,有限的漢語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使他們不能夠快速地融入校園環(huán)境中,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日常生活,存在著社交困難。而且,由于留學生所接受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不同,留學生之間在社會關系、社會禮儀、時間觀念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也會帶來多多少少的沖突。[6]此外,有少數(shù)留學生接受新鮮事物包容程度較低,衣食住行處處感到不習慣,不能夠適應中國社會文化,甚至還會有一些抵觸心理。
其次,國家之間數(shù)字經濟發(fā)展程度存在差異。中國數(shù)字經濟發(fā)展迅速,特別是在互聯(lián)網方面的發(fā)展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眾多APP 軟件成為了人們的日常使用工具,給人們帶來了便利快捷的生活方式。來華留學生到中國留學生活,也應該享受到互聯(lián)網經濟給人們帶來的便利生活,但S 大學的留學生大部分來自于阿富汗、巴基斯坦、阿拉伯半島以及非洲的一些國家,由于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速度不同,有些國家互聯(lián)網經濟不夠發(fā)達,留學生接觸互聯(lián)網較少,因此在來到S 大學之后不能夠靈活、熟練的運用各種日常生活必備應用軟件。
第三,缺少非正式組織的幫助和干預。來華留學生在學業(yè)上得到當?shù)卣蛯W校等正式組織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但這些支持政策和措施難以覆蓋到他們日常生活、人際交往以及社會文化適應等方面;而且留學生在中國社會,屬于一個新的社會群體,在與周圍的社會支持網絡聯(lián)系方面存在困難,不利于他們在華的生活與學習,因此需要非正式組織的幫助和干預。社會工作作為一個為弱勢群體和困難群體提供服務的專業(yè),在專業(yè)價值觀和實踐方法的指導下,可以彌補正式組織服務的不足,幫助來華留學生解決社會文化適應問題,使其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懷,促進社會融入。
在“Hand in Hand”項目實踐過程中,社工主要采用小組工作方法為在校留學生提供服務,總目標旨在加強留學生對社會環(huán)境適應能力,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了滿足留學生在日常習慣、生活環(huán)境、人際交往以及文化認同方面的需求,本項目開展了以下介入活動:
第一階段:招募服務對象。在活動開展的前一周進行招募活動,為了讓更多的留學生了解本項目和吸引他們的加入,社工采用了多種多樣的招募形式,包括邀請函宣傳、海報宣傳等線上方式,以及在留學生宿舍和教學樓進行海報張貼和分發(fā)等線下方式。社工開展了“情暖初秋之剛好遇見你”、“秋相遇,春相續(xù),化大再相聚”為主題的破冰活動,設計相應環(huán)節(jié)和小游戲讓留學生之間以及社工和留學生之間打破冰層,相互了解,建立平等、相互信任與合作的專業(yè)服務關系,為接下來的服務打下了基礎。
第二階段:了解基礎設施,生活學習更便利。為了幫助留學生更加熟悉學校,社工開展了“化大是我家”為主題的一日游活動,介紹學校教學樓、圖書館、食堂、超市、體育館等基礎設施位置,并向留學生科普學校地理位置、環(huán)境以及氣候特點,加強留學生對學校的熟悉和歸屬感。還開展了“一機在手,出行無憂”為主題的活動,介紹“滴滴、嘀嗒出行”、“美團、餓了么”、“支付寶”等日常生活必備應用軟件的使用方法,增強留學生基本生活技能,減少日常生活中的不便。
第三階段:擴大朋友圈。為了幫助留學生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擴大自己的朋友圈,社工通過開展人際關系提升系列活動,如破冰互動、人際關系講座、趣味運動會等活動,幫助留學生學習交友方面的技巧與矛盾處理方式,為留學生人際交往搭建了平臺,有更多的機會與中國學生交流,鼓勵留學生在活動結束后與中國學生“搭訕”,跳出封閉的社交圈,有效建立社交關系,豐富校園生活。
第四階段:文化無國界,化大匯英才。社工通過設置文化類活動,如“濃情端午”、“紙短情長”、“品味京劇,說唱臉譜”、“沉墨書海”等傳統(tǒng)文化主題活動,利用多媒體科普知識和現(xiàn)場教學,親自動手剪紙、編手環(huán)以及練習毛筆字等多樣方式,幫助留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增強文化適應性。文化交流并不是單方面的,留學生也為我們介紹了他們國家的服飾、景點、美食、習俗等文化,促進了文化交流與傳播。
為期一年的項目活動結束后,社工為了對過程進行評估,與參加項目活動的留學生展開了深入的溝通與交流,有些留學生特地寫了感謝信,來表達他們對本項目的感謝與支持。根據留學生的反饋和行為變化,我們得知他們在生活環(huán)境、日常習慣、人際交往和文化認同方面的適應需求得到了極大滿足,基本生活技能得到增強,常用的生活應用軟件可以靈活使用,而且人際交往水平得到提高,擴大了自己的朋友圈,以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習俗、價值觀念也更加理解,增加了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首先是尊重的價值觀,社會工作專業(yè)要求尊重服務對象,以人為本。在中國本土學生占絕大部分的校園里,留學生成為了少數(shù)部分,存在國籍、膚色、宗教等差異,因此對留學生的介入服務特別要注重尊重,社工與留學生是平等的合作關系,只有尊重服務對象才能更好地提供服務。其次是包容的價值觀,社會工作專業(yè)要求面對服務對象的時候,要包容,不能因為服務對象的性別、膚色、宗教信仰、地域以及文化差異等歧視排斥服務對象。包容才能更好地做到尊重。在“Hand in Hand”項目實踐過程中,社工面向全體在校留學生展開招募,不歧視任何一位留學生,無論他是黃皮膚還是黑皮膚,而且在活動過程中不提及宗教信仰。最后是個別化的價值觀,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生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也有不同,他們在華生活適應的問題上,也不可避免地面對不一樣的問題。因此,幫助他們在華求學過程中做好社會文化適應的時候,也要注意個別化服務。社會工作正是因為有其專業(yè)的價值觀作為指導,在幫助來華留學生社會文化適應上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務,解決他們社會文化適應的問題。
個案、小組、社區(qū)三大工作手法是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技術,提供專業(yè)服務需要運用這三種手法,這是社會工作專業(yè)的實踐優(yōu)勢。在來華留學生社會文化適應的介入中,社會工作者可以運用三大專業(yè)方法,開展留學生文化融入實踐活動,促進來華留學生在華學習生活文化的融入。首先,面對留學生個別化的問題,比如學習壓力、飲食習慣等問題時,社會工作需要采取個案服務介入的手法,與服務對象建立專業(yè)關系,一對一地提供專業(yè)服務,幫助其釋放壓力,解決問題。其次,對來自同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留學生,或產生共同問題困擾的留學生開展小組工作的服務,比如人際關系溝通學習小組,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小組等等,提高來華留學生互助互幫的能力,提高他們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認知能力。最后,利用社區(qū)活動,促進在校師生對來華留學生的認識,為來華留學生在華學習文化適應營造良好的氛圍。比如在第十一屆國際社工節(jié)啟動儀式上,我們邀請了幾位留學生參與活動,并向在場師生介紹“Hand in Hand”項目和來華留學生,為促進在校師生對來華留學生的認識搭建了一個橋梁。
首先,社會工作者發(fā)揮資源鏈接者的角色,整合校內外的資源,包括物資、經費、場地、師資等資源,為來華留學生開展服務提供物質基礎。比如社工開展的“No sports,no life”為主題的運動小組活動鏈接到室內體育館,免費使用館內器材。其次,社會工作者扮演問題解決者的角色,幫助有問題的留學生解決問題,促進留學生文化融入。這種功能是直接為留學生提供服務的,直接幫助他們解決難題。最后,社會工作者發(fā)揮宣傳者的角色,對來華留學生進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比如社工開展的“濃情端午”、“品味京劇,說唱臉譜”等為主題的文化交流活動,促進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也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社會工作具有多重功能角色的優(yōu)勢作用,可以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發(fā)揮不同的角色功能。社會工作不同的角色功能都可以幫助來華留學生進行文化適應,并在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下,建立社會支持網絡,最終實現(xiàn)助人自助的終極目標。
由于個人生活背景、宗教信仰、國家文化、語言不同等個別化差異,社會工作介入留學生問題是一項極具挑戰(zhàn)的嘗試,這也要求社會工作者需要具備良好的社會工作素養(yǎng)和專業(yè)技術才能開展好的服務領域。社會工作介入留學生在華生活、學習適應問題,并向留學生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是發(fā)揮專業(yè)力量在外國人服務領域的一種實踐探索。作為一種專業(yè)化的服務活動,需要有質量地提供服務,滿足服務對象的合理需求,并且需要在實踐過程中進行專業(yè)反思。首先,需要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yè)技能運用水平和能力,加強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觀的認知和認可;其次,要求社會工作人員在服務實踐過程中嚴格遵守社會工作專業(yè)要求,根據社會工作的倫理原則和規(guī)范開展相應的服務活動;最后,社會工作者要有專業(yè)自信,對自己運用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自信,對解決服務對象問題的自信,要保持專業(yè)的敏感性,才能更好地為案主提供優(yōu)質有效的服務,促進校園的安定和社會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