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長征時期中國共產黨擴紅動員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2023-01-01 00:00:00鄭天驕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 2023年3期

        摘要:擴紅本質上是一項群眾動員工作。在長征中紅軍面臨著兵員補充的需求,但是群眾重文輕武等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國民黨的強制征兵制度更使得群眾對當兵深惡痛絕。中國共產黨從認知、情感、態(tài)度三個層面逐步實現(xiàn)群眾從“好男不當兵”的消極態(tài)度向“當兵就要當紅軍”的積極態(tài)度轉變,吸引了近5萬人參加紅軍。在長征中的擴紅動員過程中,黨和紅軍運用認知之建構、情感之喚起、利益之滿足的動員技術,應用組織引領、話語引導、靈活應變的動員策略,充分發(fā)揮了組織的力量、話語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

        關鍵詞:長征;擴紅;群眾動員;社會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D2615;K264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7-2210(2023)03-0058-11

        擴紅即擴大紅軍,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為紅軍部隊征募新兵、補充戰(zhàn)斗人員、擴大紅軍力量方面所開展的各項工作?!皵U紅工作,從本質上講就是群眾工作?!保?]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是紅軍的重要來源,也是擴紅的主要對象。毛澤東在《論聯(lián)合政府》中提出“農民——這是中國軍隊的來源。士兵就是穿起軍服的農民”。[2]農民作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最為保守的力量,信奉重文輕武、“好男不當兵”等傳統(tǒng)觀念,在既無穩(wěn)定的后方根據地,又缺少后勤供給保障的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將這股傳統(tǒng)力量動員起來、組織起來,如何實現(xiàn)他們由“好男不當兵”到“當兵就要當紅軍”的態(tài)度轉變的?本文將運用社會心理學理論探索中國共產黨長征中擴紅的動員機制。

        “擴紅”“長征”作為中共黨史上的兩個熱點問題,已有研究頗豐。但是,長征中擴紅問題的研究成果卻不多,且主要是微觀性研究,聚焦于一軍、一時、一地的擴紅工作,整體性和宏觀性研究缺乏。長征歷時時間長、跨越地域廣、涉及部隊多,再加上在長途行軍和作戰(zhàn)的過程中,兵員變動頻繁,軍隊多次改編、整編,這些都加大了研究難度。因此,長征中擴紅研究的一些關鍵性問題尚未明晰,對于長征中的擴紅人數、成效評估等問題仍未形成定論,對于長征中擴紅的組織體系、方式方法、成果鞏固等問題缺少深入研究。本文將擴紅視為一種群眾動員技術,將農民對紅軍和參加紅軍的看法作為一種社會態(tài)度,試圖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長征中的擴紅進行細致考察,探究中國共產黨在長征中擴紅動員的運作機制。

        一、長征時期中國共產黨擴紅動員的主客觀條件

        從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歷時兩年,行程兩萬五千里,跨越贛、閩、粵、湘、黔、桂、滇、川、青、豫、鄂、甘、寧、陜共十四個省完成了偉大遠征。擴紅始終是長征中黨和紅軍的最重要任務,一方面連續(xù)作戰(zhàn)和長時間的遠途行軍,帶來了兵員補充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長征經過的大部分地區(qū)深受封建主義和國民黨封建軍閥的影響,群眾受革命影響較小,不了解黨和紅軍,客觀上增加了擴紅難度。

        (一)主觀條件

        第一,兵員補充是紅軍在長征中面臨的緊要問題。長征不是在和平環(huán)境中進行的,而是在數倍于己的敵軍圍追堵截下的戰(zhàn)斗行軍。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缺少后方保障等困難條件下,許多紅軍戰(zhàn)士或犧牲在和敵軍作戰(zhàn)的戰(zhàn)場上,或因饑餓、嚴寒、疾病而犧牲在長途行軍中。爬雪山與過草地是紅軍長征最困難的時期,數以千計的紅軍戰(zhàn)士長眠于此?!皳y(tǒng)計,紅二、六軍團有近千名干部戰(zhàn)士在雪山上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保?]戰(zhàn)斗減員最為嚴重的紅軍部隊當屬長征前期深受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影響的紅一方面軍和深受張國燾分裂主義影響的紅四方面軍。紅一方面軍出發(fā)時全軍共86859人,湘江一戰(zhàn)即損失過半,銳減至3萬余人。[4]據毛澤東在全軍干部會議上總結,到長征結束時中央紅軍“只剩下一萬人了”[5],不算擴紅人數保守估計減員約七萬人。紅四方面軍開始長征時全軍共約十萬人,而到會師時,只剩下三萬余人,減員約七萬人?!敖涍^長征,這三十萬人縮小到兩萬多人,到陜北以后補充了一點,還是不到三萬人,就是說,不到三十萬人的十分之一?!保?]這還不算擴紅人數,由此可見紅軍減員之嚴重,兵員補充之迫切。

        第二,“兵民是勝利之本”。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發(fā)動和組織群眾、鞏固和擴大紅軍的問題。在長征出發(fā)前半年,中共中央就開始為長征做擴充紅軍、增加人手的準備工作。1934年,中共中央將七、八、九三個月作為擴大紅軍一倍的沖鋒季猛烈擴大紅軍,并于9月7日通過《關于擴大紅軍的決議》,總結了三個月擴大紅軍工作的情況,動員各級組織為更好地完成擴紅的工作任務而努力。長征開始后,中央對擴紅的認識更是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35年2月,中共中央提出擴大紅軍“是我們目前最中心的任務”。11月,毛澤東在《直羅戰(zhàn)役同目前的形勢與任務》中反復強調,擴紅“是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的任務”。并為一方面軍制定了“猛烈擴大自己,爭取四個月擴大一倍”的任務。12月瓦窯堡會議進一步制定了“一九三六年全國主力紅軍應有廿萬人,第一方面軍應有五萬”的目標任務,并發(fā)出了“為擴大百萬紅軍而斗爭的口號”。[7]在長征中,為了完成擴紅的目標任務,整個部隊從上到下建立了一套擴紅組織和制度,并總結擴紅方法,制定具體的擴紅計劃,例如紅四方面軍各軍制定了“五一”計劃、“紅五月擴大紅軍沖鋒競賽計劃”[8]。

        (二)客觀條件

        紅軍長征所經過的地區(qū)大多貧窮落后,群眾受封建主義的影響和國民黨地方軍閥壓迫,重文輕武、尚和合等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對軍隊及服兵役抵觸情緒強烈。

        第一,強制征兵歷來是封建政權壓迫廣大人民群眾的方式,群眾苦兵役久矣。從秦朝開始實行強制征兵,到“隋唐時期,封建政權實行了府兵制、募兵制,但兵役仍與力役并舉,廣大人民群眾的兵役之苦并未完全免除”[9]。中華民國建立后,強制征兵的狀況未改善,義務兵役制不過一紙?zhí)撐?。到蔣介石統(tǒng)治時期,國民黨的兵役制實際上已經淪為抓兵制,無丁不抽,強拉上陣,甚至于鬧市拉丁充兵。國民黨的軍官平時虐待士兵,克扣糧餉;戰(zhàn)時則穩(wěn)坐后方,讓士兵以血肉之軀去擋槍眼。因此,群眾視當兵為充當“炮灰”,對當兵更加深惡痛絕。許多人為避免被強征到處躲藏,甚至故意制造殘疾。

        第二,傳統(tǒng)社會重文輕武、尚和合的文化心理造成了“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社會認知。自古以來,軍人的社會地位不高。古代士兵大多來源于罪犯,“發(fā)遣罪人充軍”是秦漢已有、宋元創(chuàng)設、明正式入律的一項重型苦役制度。把罪犯充軍入伍,發(fā)往戍邊,雖滿足了充實士兵和戍邊的需要,但也降低了士兵的社會地位,使民眾產生了“罪人為兵”的看法。北宋重文輕武,降低武將地位,令文官治軍,“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俗語便是從此開始流傳。之后,隨著科舉制的日臻完善,尚文、“學而優(yōu)則仕”逐漸成為社會共識。和合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中華民族歷來存在反戰(zhàn)心理。底層群眾是戰(zhàn)爭的最大受害者,在戰(zhàn)亂中軍人往往和燒殺搶掠聯(lián)系在一起,這更加劇了軍民沖突,惡化了群眾對當兵的看法。

        第三,在國民黨的反動統(tǒng)治下,廣大群眾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了解不多,再加上反動謠言的蠱惑,對紅軍產生恐懼和隔閡。黨和紅軍經過的大多是未受到革命影響或革命影響較小的地區(qū),這些地區(qū)多年來在國民黨及地方反動政府的統(tǒng)治下,國民黨動用一切手段污蔑、抹黑、妖魔化中國共產黨和紅軍,離間黨和紅軍同群眾的關系。如廣西軍閥為了制造“共匪殺人放火”罪證,收買并訓練專門人員有計劃地放火燒村。因誤信了國民黨的反動宣傳,許多對黨和紅軍知之甚少的群眾,對黨和紅軍避之不及。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做好群眾工作,獲得群眾的理解與支持,是紅軍在長征中擴紅必須克服的一大阻礙。

        在少數民族地區(qū),擴紅工作難度更大。由于千百年來民族間的恩怨隔閡和國民黨反動派的造謠煽動,少數民族地區(qū)存在著較大的民族沖突,對漢族的不信任,使少數民族群眾對紅軍的懷疑和顧慮更深。而各民族在宗教信仰、語言文字、風俗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更增加了做少數民族群眾工作的困難。

        二、長征時期中國共產黨擴紅動員的具體過程

        態(tài)度是個體對特定客體、議題或人物的一貫的、穩(wěn)定的心理準備狀態(tài),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等基本要素。態(tài)度具有兩極性,個體“態(tài)度在從贊成到反對或從積極到消極這兩種極端狀態(tài)之間”。[10]若將群眾對于當兵的看法視為一種社會態(tài)度,擴紅動員的過程便是引導群眾從“好男不當兵”的消極態(tài)度到“當兵就要當紅軍”的態(tài)度轉變過程。在擴紅動員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實際上從認知、情感、態(tài)度三個層面逐步改變了群眾對于當兵的看法,使參加紅軍成為群眾的實際行動。

        (一)宣傳引導:轉變農民對紅軍的認知偏差

        中國共產黨一直將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民群眾視為最具革命性的力量之一?!班l(xiāng)村中一向苦戰(zhàn)奮斗的主要力量是貧農?!薄叭粺o業(yè),即既無土地,又無資金,完全失去生活依據,不得不出外當兵”。[11]一無所有的貧民不得不把當兵作為謀生選擇。但事實上,長期處于封建主義影響下的中國農民也是較為保守的力量,再加上國民黨強制征兵和造謠抹黑,導致群眾厭惡征兵、對黨和紅軍產生認知偏差。

        要扭轉上述認知,必須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在所有的部隊中,北上抗日先遣隊率先出發(fā),擔負著前期宣傳引導的任務,為后續(xù)部隊奠定群眾基礎。先遣隊出發(fā)時共攜帶五百多擔行李,其中宣傳品200萬份計三百余擔,先遣隊戰(zhàn)士們四處張貼“‘紅軍是人民的子弟兵’‘團結抗日’‘把日本帝國主義趕出中國去’等標語,散發(fā)中央公開發(fā)表的《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告民眾書》等,并召開各種群眾會議”。[12]在各部隊內部,擴紅突擊隊和擁護紅軍委員會等工作組專門負責擴紅,在行軍時一般走在部隊前頭,和群眾談話,做宣傳鼓動工作。

        宣傳引導實際上是人際溝通的過程,“在人際溝通中,信息要被他人接受,就必須首先將信息轉化為各種不同的可被別人覺察的符號?!保?3]適應當時中國社會狀況,中國共產黨采用標語口號、歌謠話劇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革命思想,每到一村,除了口頭宣傳革命思想外,還要在村莊房屋內外寫很多標語,如“紅軍是工農自己的軍隊”“工人農民加入紅軍去,實行土地革命”等。紅二、六軍團為更生動形象地宣傳革命思想,創(chuàng)作了簡單的漫畫來吸引農民群眾的關注?!笆窕ㄩ_心里紅,紅軍愛咱老百姓。百姓紅軍一家人,打倒土豪享太平”“要吃辣子不怕辣,要當紅軍不怕殺……決心跟著共產黨,踩不斷的鐵板橋”[14]等朗朗上口的歌謠以群眾為第一人稱,在不斷傳唱中對群眾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增強群眾對黨和紅軍的認可和支持。

        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鄉(xiāng)村,文化產品供給有限,一年幾場的戲劇演出常常吸引十里八村的農民前來觀看。據此,中國共產黨在紅軍中普遍設立戰(zhàn)士劇團,對內教育戰(zhàn)士,對外教育群眾,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達到宣傳教育的目的。紅軍劇社排演的劇目一般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在潛移默化中收到宣傳成效。童小鵬記述的《喜與愁》《武裝保護秋收》等經典劇目[15],將農民的貧苦生活和地主的奢侈生活進行對比,啟發(fā)農民認識到地主階級剝削壓迫之根源,認識到跟隨黨和紅軍起來斗爭的必要性。紅軍還創(chuàng)作了許多具有抗日反蔣內容的劇目,將民族主義的宣傳內容與戲劇演出相結合,迅速點燃群眾的革命熱情。

        此外,紅軍注意收集戰(zhàn)士參紅的現(xiàn)實經歷作為擴紅宣傳的素材。1935年1月在遵義召開的群眾大會上,一個因貧苦無靠、生活無著跑去江西參加紅軍的遵義籍紅軍小同志“講了他參軍兩年來,怎樣由一個孤苦零丁的孤兒,成長為一個能看書寫字的有文化的革命戰(zhàn)士”[16]。他以生動的內容加深了群眾對黨和紅軍的認識。戰(zhàn)士“除講紅軍是共產黨領導,為窮人翻身解放,為抗日救國的隊伍外,還用自己未參加紅軍前的苦難生活,自己為啥當紅軍的體會認識作為宣傳內容。當地的老百姓都很愛聽。在滎經僅二營就動員了40多人報名參加紅軍”[17]。戰(zhàn)士們參紅親身經歷的故事性闡述,相較于其他純粹道理宣講來說,更容易吸引群眾,因為戰(zhàn)士們入伍前和農民群眾相似的處境使得他們的講話更易被群眾認同,起到更好的擴紅效果。

        (二)軍紀嚴明:建立農民對紅軍的情感認同

        中國共產黨一貫重視軍隊紀律建設?!懊珴蓶|朱德部紅軍中之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確使紅軍兵士遵守?!保?8]1935年2月,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發(fā)布的《告全體紅色指戰(zhàn)員書》提出,“嚴肅我們部隊的紀律,加強我們在地方居民中的工作,是爭取廣大工農群眾的重要條件?!痹谶M入遵義之前,紅一軍團簽發(fā)了《關于進入城市執(zhí)行政策的規(guī)定》,制定了包括入城要求、住宿等十一條具體規(guī)定,總政治部特別制定了“進遵義城的八項注意”,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對紅軍作出了具體的行為規(guī)定。[19]在少數民族地區(qū),紅軍執(zhí)行更為嚴格的紀律要求和民族政策,并對部隊進行深入的民族政策教育和紀律教育。為了確保紀律被嚴格執(zhí)行,總指揮部經常對各級政治機關紀律執(zhí)行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在部隊轉移后留下專人檢查群眾紀律的執(zhí)行情況,對于敗壞軍紀者,嚴懲不貸。紅軍政治部曾發(fā)出《關于我軍沿途注意與苗民關系加強紀律檢查的指示》,要求各部隊將《指示》內容向紅軍戰(zhàn)士作詳細解釋并嚴格督促執(zhí)行,加強紀律檢查,同侵犯群眾、脫離群眾的行為作斗爭。[20]正是這樣嚴明的紀律要求,使得紅軍贏得了勞苦大眾的稱頌。

        “連續(xù)性是極其重要的因素。如果個人就某個政治對象獲得了一組前后連貫的信息,特別是當這些信息又涉及他們自己的活動時,他們就可能對該政治對象形成一套堅定不移的信念。”[21]在農民已經對紅軍形成初步認知的基礎上,農民與紅軍的進一步接觸印證了前面宣傳所獲取的信息,這種通過親身互動得到的信息會使農民形成堅定不移的信念,使農民對紅軍產生強烈的情感認同。不少紅軍戰(zhàn)士就是被這樣吸引來的,“聽了宣傳,又眼見紅軍對窮人象親兄弟一樣,村里成立蘇維埃,動員青年人參加紅軍時,我(王瑞森)就找到紅四方面軍三十五團政治部,要求報名參軍。”[22]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每一名紅軍戰(zhàn)士也是一面旗幟,是擴紅宣傳的“活招牌”,群眾可以通過紅軍的精神風貌、外在形象最直接地認識紅軍。紅軍戰(zhàn)士堅決執(zhí)行群眾紀律,在和群眾的日常相處中潛移默化地感染群眾?!拔臆娺M入遵義城后,軍容嚴整,紀律嚴明,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廣大群眾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他們對紅軍表示由衷的崇敬,熱烈的歡迎。”[23]這段記述直接說明了紅軍恪守紀律要求,軍紀嚴明、軍容嚴整的形象給群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長征中,紅軍堅持在野外宿營、不進入群眾家中,進村宿營時先和群眾聯(lián)系,征詢群眾的意見。中央紅軍在扎西活動時,幫助群眾大搞衛(wèi)生,而且堅持不擾民,搭起帳篷就地宿營,即使在帳篷被積雪壓倒、被狂風吹倒的情況下,紅軍戰(zhàn)士仍自覺遵守紀律,婉言謝絕了群眾的邀請,重新搭起帳篷宿營。紅軍戰(zhàn)士這種行為讓扎西群眾認識到紅軍是愛護群眾的好軍隊。面臨嚴峻的糧食問題,紅軍戰(zhàn)士嚴格貫徹落實總政治部的指示,執(zhí)行“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紀律,即使在群眾因受反動派的欺騙脅迫而遍尋不見的情況下,也堅持由部隊按照與當地革命政府或群眾共同商妥的價格以錢購糧。這充分體現(xiàn)了紅軍即使在困難條件下仍然恪守群眾紀律的寶貴精神。

        紅軍嚴格遵守紀律,模范執(zhí)行民族政策,“紅軍是人民的隊伍,與鄉(xiāng)親是魚水之情”得到了群眾的普遍認可,形成了紅軍所到之處群眾夾道歡迎、送糧送水的盛況。

        (三)利益滿足:形成群眾對參紅的積極態(tài)度

        利益之滿足是中國共產黨最有效的群眾動員技術,只有給群眾帶來實質性的物質利益,才能真正得到群眾的認可與支持,徹底轉變農民對參軍入伍的厭惡態(tài)度,形成對紅軍的積極態(tài)度?!懊癖姼杏X紅軍對他們有實際利益,所以趨之若狂?!保?4]

        紅軍在長征中經過的云貴川等地受封建軍閥的壓迫和苛捐雜稅之盤剝深重,農民衣無所衣,食無所食?!败婈爠t抽丁、苛捐雜稅、勒種煙苗,使農民之生活,終年辛勤而不得一飽。”[25]與漢族相比,少數民族所受壓迫更甚,國民黨政府設有專門剝削壓迫少數民族的組織和制度,例如在彝漢雜居的越西地區(qū),國民黨縣政府特設“彝務科”以專門管理和壓迫彝族人民,紅軍廢除反動當局殘害彝民的“換班坐質”制度和“以夷治夷”的政策,釋放被無辜關押的五百多個彝漢群眾,為他們療傷、送飯、發(fā)放布匹和回家路費,幫助他們獲得自由和解放,讓群眾認識到了“紅軍救彝人”、紅軍是各族人民自己的軍隊。[26]對比效應是影響社會認知的重要情境效應,群眾對紅軍的態(tài)度認知會在反動軍隊的反襯下越發(fā)趨向積極。與“不能衛(wèi)民而反是害民”的封建軍隊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給農民帶來了物質條件上的改善,滿足農民最迫切的物質需求,因而也獲得群眾的認可與支持。

        解決饑寒交迫的生存危機是農民面臨的最大問題,滿足農民的物質需求是農民態(tài)度轉變的關鍵。黨和紅軍主要通過兩方面來滿足群眾的物質利益:第一,取消苛捐雜稅,廢除國民黨對農民的經濟盤剝和政治壓迫制度;第二,“打土豪,分浮財”,沒收軍閥官僚地主豪紳的財產發(fā)給群眾。1935年1月,總政治部發(fā)出的《關于地方工作的指示信》將上述兩項工作作為取得“民心”、發(fā)動群眾加入紅軍的關鍵。[27]除了將從土豪地主那里沒收來的糧食衣物無償分給貧苦群眾之外,紅軍從國民黨那里截獲或繳獲的棉布、官鹽等物資,也廉價或免費供應當地群眾。貴州群眾編寫并口口相傳的“打開倉庫分谷米,為的打富來濟貧”[28]“進城三天開大會,大洋銀毫分窮人”[29]等歌謠,都表達了群眾因紅軍滿足其物質利益而產生的強烈認同感。

        紅軍因滿足群眾的物質需求,不僅得到了群眾的認可,更使群眾將自身利益與紅軍聯(lián)系在一起,希望武裝起來保衛(wèi)自身的革命成果,激發(fā)參紅的積極性。

        (四)政策保障:增強群眾對參紅的行為動力

        態(tài)度是行為的準備狀態(tài),“一般情況下,態(tài)度決定行為,行為是態(tài)度的外部表現(xiàn)。”[30]群眾對紅軍的感激心理、情感認同和積極態(tài)度極大地提高了紅軍的吸引力,要讓參紅成為群眾的行為傾向,還需要從政策保障上增強群眾參紅的行為動力。

        實行官兵平等、軍隊民主政策,形成尊重紅軍的社會風尚。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官兵平等,取消了“官兵”稱謂,一律稱為“指戰(zhàn)員”。“當兵就要當紅軍,紅白兩軍大不同。白軍士兵當牛馬,紅軍官兵如弟兄。”[31]“當兵就要當紅軍,處處工農來歡迎,指揮作戰(zhàn)都一樣,沒有哪個壓迫人?!保?2]這兩首填詞略有不同的《當兵就要當紅軍》的歌謠異曲同工,揭示的都是紅軍內部官兵平等的現(xiàn)象?!凹t軍軍官之日常生活,真是與兵士同甘苦。上至總司令下至兵士,飯食一律平等。紅軍軍官所穿之衣服與兵士相同,故朱德有‘火伕頭’之稱。不知者不識誰為軍長,誰為師長。而且紅軍領袖與兵士特別接近,軍長師長常雜在兵士中打籃球、排球,軍官與士兵相親相愛。這種紅軍軍官與兵士同甘苦之日常生活,確為國內其他軍隊之軍官所無。”[33]這種充分尊重每一名戰(zhàn)士的政策安排,不僅有利于吸引新戰(zhàn)士加入,而且有利于鞏固擴紅成果,避免新加入的戰(zhàn)士“開小差”。

        實行優(yōu)紅優(yōu)屬政策,營造參紅光榮的社會氛圍。一是實行優(yōu)待紅軍的政策,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吸引群眾參紅。成立擁紅會、慰勞隊、洗衣隊等群眾組織,發(fā)動沿途群眾舉行歡迎、歡送活動,開展擁護紅軍、慰勞紅軍的活動,提升紅軍戰(zhàn)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使尚未參軍的青年心向往之,吸引更多青年參軍。雖然紅軍作為人民軍隊,要以崇高的使命任務號召人民,但是也要保障物質待遇,使朝不保夕的貧苦群眾認識到參紅入伍是很好的出路。即使在物資緊缺的長征過程中,紅軍給養(yǎng)一般能得到保障,按月發(fā)放伙食費及鞋襪、毛巾、煙等日用品,經費有結余也作為“伙食尾子”發(fā)放。對于傷病員采取優(yōu)待和妥善安置的方針,避免群眾因擔心傷病而有思想顧慮。紅軍建有后方流動醫(yī)院,并隨軍設有休養(yǎng)連,配備看護員、特務員、招護員等。二是實行優(yōu)待紅屬的政策,免除紅軍的后顧之憂。在根據地時,黨中央和地方黨組織就出臺了《關于優(yōu)待紅軍家屬的決定》《優(yōu)待紅軍家屬耕田隊條例》等優(yōu)紅優(yōu)屬的條例。長征中雖然不具備根據地的穩(wěn)定條件,但是優(yōu)紅優(yōu)屬政策仍得到貫徹落實,在資源分配上充分照顧紅軍家屬的利益?!吨袊まr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司令部、政治部布告》提出,“窮人當紅軍當給安家費并優(yōu)待其家屬”[34]。在土地資源分配上,優(yōu)先給紅軍家庭分好地;在土地耕種上,實行代耕制,組織群眾代耕、助耕,或實行公田制,劃出一定面積的好地作“紅軍田”,由政府組織群眾代耕,其收獲產品直接交給紅軍指戰(zhàn)員或救濟紅軍家屬。

        三、長征時期中國共產黨擴紅動員的成效與經驗

        (一)長征時期中國共產黨擴紅動員的成效分析

        關于長征中紅軍的擴紅人數,毛澤東在總結長征勝利的全軍干部會議上曾說,紅軍“擴紅數千人,建立了數百個縣、區(qū)的蘇維埃政府”[35]。僅就中央紅軍來說,毛澤東同志也是大大低估了紅軍長征中的擴紅人數。那么,三大主力紅軍在長征中到底擴紅多少呢?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有限,尚未形成權威說法。劉慧娟通過詳細考察《紅星報》和親歷者回憶等相關資料,整體計算傷亡、擴紅人數——“紅一方面軍長征中擴紅約138萬,紅二方面軍擴紅16萬,紅四方面軍擴紅162萬余,紅二十五軍擴紅02萬。四者相加達48萬”[36]。

        在長征過程中,紅軍長時間的行軍和作戰(zhàn)兵員傷亡很大,軍隊整編變動比較頻繁,因此,根據總人數和傷亡人數統(tǒng)計確切的擴紅人數難度較大,本文根據《紅軍長征檔案史料選編》《長征史》《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記》《紅二方面軍從湘鄂邊到陜北長征紀實》等關于擴紅的記載大致估算三大主力紅軍擴紅人數:紅一方面軍由紅一、三、五、八、九軍團組成,可統(tǒng)計的擴紅人數為一萬三千二百余人;紅二方面軍由紅二、六軍團和一方面軍紅九軍團改編成的三十二軍組成,共擴紅一萬八百余人,紅九軍團的擴紅人數因已算在紅一方面軍擴紅人數中,在此不再重復統(tǒng)計;紅四方面軍下轄紅四軍和紅二十五軍,紅四軍因深受張國燾分裂主義影響,損失慘重,兵力銳減,關于其擴紅人數的記錄不多,相對而言,紅二十五軍擴紅成效顯著,共擴紅兩千多人,是唯一一支經過長征總兵員(由2980人到3400人)不降反升的部隊。

        總體來說,三大主力紅軍在長征中共擴紅約494萬人,擴紅成效顯著,除了紅四方面軍外,紅一和紅二方面軍擴紅人數均占到了長征結束時總人數的100%。這意味著,如果不通過擴紅進行兵員補充,三大主力紅軍的兵力可能無法支持長期的行軍作戰(zhàn)消耗。

        (二)長征時期中國共產黨擴紅動員的經驗啟示

        西方學者將中國共產主義革命成功的原因聚焦于中國共產黨的群眾動員能力,而擴紅動員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群眾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的集中體現(xiàn)。它既是動員群眾的過程,又是以革命軍隊的形式將群眾組織起來的過程。在這一擴紅動員過程中,體現(xiàn)了認知之建構、情感之喚起、利益之滿足等動員技術,更可見組織引領、話語引導、靈活應變等動員策略,充分發(fā)揮組織的力量、話語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實現(xiàn)擴紅目標。

        1.組織引領

        組織嚴密是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獨特優(yōu)勢,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發(fā)揮組織引領作用。在擴紅動員中,組織起來是群眾動員的目標,組織引領是群眾動員的手段。

        在內部,各級部隊成立專門組織領導擴紅工作??傉尾渴羌t軍的最高政治工作領導機關,在擴紅工作中起總的作用,在師以上的政治部設有宣傳部(科),團設宣傳處,營設宣傳員,各方面軍還有從事文藝宣傳工作的劇社(團),專門開展擴紅宣傳工作。為保證擴紅工作成效,在各單位成立了專門的地方工作組,如擴紅突擊隊、擁紅會等。擁紅會是土地革命時期在蘇區(qū)普遍成立的以擴紅為目標的組織,一般在政治部的領導下開展工作,“主要的工作是擴大紅軍,同時擔任慰勞紅軍,代紅軍服務(發(fā)動挑夫替紅軍運輸……),幫助政府執(zhí)行紅軍優(yōu)待條例,幫助紅軍家屬等工作?!保?7]長征中成立的擁紅會較蘇區(qū)有著更大的職責,如紅二、六軍團在大定縣成立的擁紅會,“一方面作為各階層的代表機構,向紅軍反映工農群眾的要求,開展擁護共產黨、擁護紅軍的組織、宣傳工作;一方面發(fā)揮政權機構的職能,領導群眾打土豪、分浮財,開展擴紅運動,組織地方革命武裝?!保?8]

        在外部,依托群眾組織開展擴紅工作。紅軍的人民軍隊性質決定了紅軍初心為人民,力量在人民,要做好群眾工作也不能離開群眾的幫助。在長征中,黨和紅軍始終重視組織群眾,建立赤色工會、紅軍之友社、婦女會、少年先鋒隊、兒童團等各種群眾組織,組織游擊隊、義勇軍等群眾武裝。這些群眾組織在幫助紅軍籌糧籌款、趕制被服等擁護紅軍活動以及印刷布告、文件和傳單等工作中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并且,群眾武裝可以轉化為正式武裝,為紅軍提供大量經過初步訓練的兵員補充,在緊張的行軍作戰(zhàn)中可以發(fā)揮更大作用。

        2.話語引導

        話語是由一系列語言符號、表述方式組成的,是傳播主體面向受眾進行觀念傳播的載體。話語表達的目的,是使話語背后的政治觀點和價值取向被受眾接受。中國共產黨主要運用革命話語、民族話語、階級話語和大眾話語進行擴紅宣傳。

        第一,革命話語。革命話語是近代中國政黨行動的合法性基礎,政黨掌握了革命話語便能吸引和號召群眾。中國共產黨在擴紅宣傳中注重宣傳革命思想,使農民認識到革命、戰(zhàn)爭的必要性:只有進行革命才能解放自身,而要革命必須武裝自身,以革命的手段反對反革命、以戰(zhàn)爭的方式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戰(zhàn)爭。黨在宣傳中大量使用“反抗”“武裝”“暴動”“打倒”“推翻”等革命話語,揭露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罪行。例如以黨和紅軍最高領導人名義發(fā)表的“出路在哪里”的傳單指出工農群眾的出路是團結起來,推翻帝國主義、國民黨、豪紳地主、資本家的剝削與壓迫,建立我們工農自己的軍隊、自己的政府?!斑@種工農的軍隊,就是紅軍,這種工農兵的政府,就是蘇維埃政府?!薄肮伯a黨所主張的蘇維埃與紅軍,就是你們的出路?!保?9]

        第二,民族話語。黨在長征中主要使用的民族話語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抗日救亡,將抗日救國作為擴紅宣傳的重要內容。紅軍長征的先頭部隊——“北上抗日先遣隊”,正是擔負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收回華北失地的目標任務開始長征的。中國共產黨在長征中初步闡釋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主張?!按虻谷毡镜蹏髁x”“反對華北自治”等宣傳口號都包含著反對帝國主義、抗日等民族主義的內容,組織抗日救國會、抗日大同盟以及抗日義勇軍、抗日救國軍和抗日游擊隊等抗日群眾武裝。

        第三,階級話語。黨在宣傳中立足于最廣大的工農群眾的根本立場,揭露國民黨軍閥與帝國主義勾結的賣國行徑,使群眾認識到國民黨封建軍閥、資本家與地主的剝削和壓迫是他們一切苦難的根源??傉尾坑“l(fā)的《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貫穿著這一點,前四條破除舊秩序的綱領均是從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立場發(fā)出的民族和階級話語,后六條是對群眾作出的“立新”的政治承諾。

        第四,大眾話語。在擴紅宣傳中,中國共產黨堅持話語的通俗化,力求宣傳內容能為貧苦群眾所聽懂;做到話語宣傳的大眾化,從最廣大群眾的利益出發(fā),力求宣傳內容為群眾所接受。為向彝族同胞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朱德發(fā)布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就是話語通俗化、大眾化的代表,這一重要文件以簡單而順口的語句,簡明扼要地闡明了國民黨軍閥對彝族的壓迫及賦稅剝削,與之相對比突出了中國工農紅軍的性質和宗旨,宣傳了黨尊重團結、平等自由、彝族自治的民族政策,對于我軍團結彝族同胞、順利通過彝族區(qū)起到了重要作用。

        3.靈活應變

        長征中的擴紅動員與根據地的不同,邊行軍邊擴紅,面臨的擴紅情境、動員對象是變化的?!靶蝿菰谧?、任務在變、工作要求也在變,必須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40]。同理,黨的擴紅工作必須把握時與勢,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應變、寬嚴相濟。

        嚴,指紀律嚴明。紀律嚴明是紅軍印象管理的關鍵,只有軍紀嚴明才能避免群眾對紅軍的認知出現(xiàn)偏差。在長征中,黨和紅軍跨越了十余個省份,經過了彝、苗、藏等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各地民情、風俗不同,黨和紅軍有針對性地制定了不同的紀律要求?!霸谶M入苗、瑤族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時候,總政治部以‘紅星政治部’的名義發(fā)布了《關于瑤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則指示及對苗瑤民的口號》”[41];在進入回民地區(qū)前開展專門教育并制定《回民地區(qū)守則》,提出不得擅自進入清真寺,不準任意借用回民器皿等特殊要求,充分尊重回族群眾的習慣;紅二方面軍專門制定通過藏族聚居區(qū)的五條守則,同時在部隊進行了深入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紀律教育。

        寬,指擴紅標準適當放寬,切忌一刀切。紅軍是軍紀嚴明、作風優(yōu)良的人民軍隊,但不能不考慮實際情況就輕易拒絕一些群眾參紅,打擊群眾的革命積極性。例如貴州是一個“大煙王國”,從白軍到群眾普遍都抽食鴉片,因此在貴州對于不許吸食鴉片的紀律,黨和紅軍采取了靈活策略——對于白軍俘虜,“在原則上盡可能的爭取俘虜兵當紅軍,吸鴉片只要癮不深的能限期戒去的應爭取經過相當時期的補充營或新兵營的訓練,在這些時期把煙戒去,然后補入部隊”;對于普通群眾,“歡迎他們加入紅軍,加入紅軍以后在新兵營連中再領導他們戒煙”。[42]這就充分考慮到了貴州的特殊性,這些吸食鴉片的白軍士兵和群眾也是軍閥壓迫下的受害者。當時的封建軍閥為了個人私利,勒種煙苗,強令農民將鴉片作為經濟作物來種植,導致大量土地被占用,糧食生產不足,甚至用鴉片作為公務人員的薪水和軍隊的軍餉,這才導致了貴州大量“雙槍兵”(一支步槍,一桿煙槍)、群眾吸食鴉片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由于黨的擴紅政策靈活得當,對瓦解貴州白軍士兵起到了重要作用,吸引了大批群眾報名參加紅軍。

        【參考文獻】

        [1]廖漢生回憶錄[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2:112.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8.

        [3][28][38]賀彪.紅二方面軍從湘鄂邊到陜北長征紀實[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252,217,190.

        [4]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1921—1949:第1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384.

        [5]聶榮臻回憶錄[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295.

        [6]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9.

        [7][8][34]中央檔案館.紅軍長征檔案史料選編[M].北京:學習出版社,1996:6,424,166.

        [9]楊濤.中國封建賦役制度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8:131.

        [10]張承芬,馬廣海.社會心理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114.

        [1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0-21.

        [12]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紅軍長征紀實叢書: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160.

        [13][30]雷開春.社會心理學新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171,147.

        [14]中共南陽市委黨史研究室.紅軍征戰(zhàn)南陽[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523-526.

        [15]童小鵬.軍中日記:我的長征親歷記[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7:14,28.

        [16][26]李安葆.長征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114,174-175.

        [17][22]劉統(tǒng)整理注釋.紅軍長征記[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9:79,78.

        [18][24][25][33]陳云.隨軍西行見聞錄[M].北京:紅旗出版社,1985:8,56,18,57-58.

        [19][23][27][41][42]鄭廣瑾,方十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記[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129-244,135,39,2,111-149.

        [20][32]貴州省革命文物、歷史文物調查征集辦公室.黔山紅跡:紅軍在貴州的革命活動[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1:220-221,131.

        [21]加布里埃爾·阿爾蒙德,小G.賓厄姆·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曹沛林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84.

        [29]李安葆.長征詩歌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44.

        [31]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室.紅皖歌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7:81.

        [35]楊成武.憶長征[M].北京: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2005:217.

        [36]劉慧娟.紅軍長征擴紅人數考[J].蘇區(qū)研究,2018(02).

        [37]中央檔案館.閩粵贛革命歷史文件匯集1932-1933[M].1985:3.

        [39]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檔案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203-204.

        [40]鞏固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成果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N].人民日報,2019-07-06.

        (責任編輯:白林)

        WWW拍拍拍| 亚洲妇女自偷自偷图片|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欧美乱| 日韩爱爱网站| 51看片免费视频在观看| 国产色综合天天综合网| 中字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av第一区第二区| 黄片视频免费在线观看国产| 精品日产卡一卡二卡国色天香 | 乱中年女人伦|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99 |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国产女同一区二区| 五月激情综合婷婷六月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99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激情久久av一区av二区av三区|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播放网站| 日韩一本之道一区中文字幕| 免费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aaaaa级少妇高潮大片免费看| 久久久久久AV无码成人| 精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激情丁香婷婷| 99国产精品欲av麻豆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瑜伽|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成人漫画| 国产无码十八禁| 国产自拍av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 伊人久久成人成综合网222| 天堂av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毛片视频一区二区| 中文字字幕在线精品乱码| 五月婷婷影视| 国产夫妻精品自拍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电影| 国产久热精品无码激情 | av天堂在线免费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