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魯 喆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tài)度的特有方式?!崩L畫是幼兒最直接、最自由的情緒表達方式,可以自如地表達內心的情感和對外部世界的感知。我以幼兒繪畫為載體,開展幼兒心理研究,取得了預期成效。
幼兒的心靈就像水晶一樣晶瑩剔透,但也像水晶一般易碎,需要用心呵護。我剛走上幼兒教師工作崗位時,由于缺乏與幼兒有效交流的經驗,加之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真正“走進”幼兒的生活。
我輔修心理學課程時了解到,心理學課程里有一門幼兒繪畫心理學。成人能通過幼兒繪畫,了解幼兒的心理狀態(tài)和特征。
與此同時,我發(fā)現班級中的幼兒雖然性格各異、愛好不同,但都特別喜歡畫畫。繪畫是一種自我心理調節(jié)的過程,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重要形式。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基于此,我利用小班幼兒繪畫活動,探究幼兒的心理變化,以此進一步拉近師幼距離,加強家園溝通。
很多幼兒的生活環(huán)境單一,在進入幼兒園之前,他們往往只習慣家庭生活。來到幼兒園后,他們不習慣于表達自己的需求和喜好。
為此,我在每周上一節(jié)繪畫課,不指定主題,不規(guī)定樣式,由幼兒憑借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能力,創(chuàng)作形態(tài)各異的繪畫作品。同時,我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支持幼兒進行有效創(chuàng)作,鼓勵幼兒用自己的作品布置環(huán)境。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發(fā)現幼兒年齡雖小,但都有獨特的個性。有的幼兒活潑、好動,有的幼兒內向、文靜。不同的個性心理造成他們對繪畫的感受和表達能力也各不相同。有的幼兒用色大膽、無拘無束;有的幼兒小心翼翼、中規(guī)中矩。這與幼兒的生活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在組織幼兒繪畫時,我針對幼兒普遍出現的配色、布局等問題,運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和豐富的圖片示例,向幼兒普及繪畫知識,提高他們的繪畫水平。在幼兒自主表達的過程中,我不過多干預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幼兒,而是在幼兒需要時提供相應的幫助。同時,我了解并傾聽幼兒藝術表現的想法或感受,領會并尊重幼兒的創(chuàng)作意圖,不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標準來評價幼兒的作品。
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幼兒都積極參加繪畫活動。通過他們的現場繪畫作品,我能收獲一些難以用語言傳遞的信息,掌握幼兒的心理狀態(tài)。幼兒繪畫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師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充分理解和尊重。例如,幼兒畫的兔子都有明顯的長耳朵,幼兒畫的山占據了作品的大部分畫面。
一般來說,幼兒傾向于使用暖色,暖色代表著沖動的本能。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會增加冷色調。但是,如果幼兒頻繁選用黑色,就需要教師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狀態(tài)。
從心理學上分析,黑色往往被認為是攻擊的意思。在一次繪畫活動中,我發(fā)現一向表現乖巧、性格溫柔的小美使用大面積的黑色,而且整個繪畫作品毫無邏輯,就像是一個黑色的毛線團一樣。為此,我敏銳地認識到小美當天的心理問題。經過與小美媽媽的溝通,我得知在來園的路上小美和媽媽產生了矛盾。因此,我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對小美多加關注,及時化解她的不良情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藝術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應充分發(fā)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要避免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tài)度的傾向?!睂τ變簛碚f,繪畫是一種很有吸引力的“信息溝通”活動。他們會在無形中把畫畫當作有趣的交流手段,愿意把個人信息、愿望通過畫畫傳達出來。這時,教師要能夠有效捕捉幼兒繪畫作品中傳遞的有效信息,解讀幼兒的心理變化,及時引導、提供幫助。今后,我將繼續(xù)開展幼兒繪畫心理研究,從中讀出每名幼兒的心事,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