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袁金玲
目前,游戲材料在投放和使用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品種少。投放的材料單一,缺乏層次性。例如,美工區(qū)只提供超輕黏土,幼兒反復操作同一種材料后會失去興趣。
二是范圍小。教師在投放低結構材料前,沒有合理規(guī)劃投放區(qū)域,往往集中在建構區(qū),不利于滿足幼兒的需求。
三是干預多。在低結構材料的投放和運用中,教師干預過多,甚至強行加入游戲,導致幼兒難以體驗游戲帶來的價值。
為此,教師在投放低結構材料時,要把握好三個關鍵:一是減少形象玩具數量。與小班幼兒相比,中班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在玩具投放上,教師注重減少形象玩具的投放頻率,以便激發(fā)幼兒的更多潛能,鼓助幼兒用低結構材料構建玩具或選用替代玩具,逐步使幼兒從“玩玩具”順利過渡到“玩游戲”。
二是豐富游戲材料種類。為了進一步提升中班幼兒的想象能力和合作能力并豐富游戲情節(jié),教師需要投放大量的游戲材料支持他們的表征行為。教師在教室一角創(chuàng)設“百寶箱”,不斷添加、更新游戲材料,滿足幼兒的游戲需求。
三是鼓勵自主搭建空間。幼兒進入中班后,對自主游戲的需求越來越大。教師要結合近期主題活動,為幼兒提供自主搭建空間的材料,鼓勵和支持幼兒改變游戲區(qū)格局或者自己創(chuàng)造新的游戲。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班幼兒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進一步豐富游戲情節(jié)。教師應多增加低結構材料,鼓勵幼兒在游戲中以物代物,根據自己的想象創(chuàng)造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些低結構材料包括以下種類:操作類材料,如毛線、紙盤、黏土、紐扣、冰棍棒、包裝紙等;廢舊材料類,如瓶罐、報紙、光盤、地墊、繩子、布類、吸管等;建構類材料,如紙杯、紙盒、紙筒、木板、易拉罐、塑料杯、紙箱等。
在低結構材料使用上,教師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便于取用。為了有效利用空間,教師可以將低結構材料投放到活動室中較顯眼的、幼兒經常路過的地方,如進門角落處、區(qū)域交匯地帶等。
二是及時調整。教師要根據幼兒的游戲興趣,及時調整材料的種類和數量。同時,教師引導幼兒在使用低結構材料時要養(yǎng)成良好習慣,如按類拿取、放回原處。
三是及時鼓勵。中班幼兒能夠根據自己的想法,有目的地尋找材料。教師應當及時鼓勵,給予幼兒適當的幫助。
一是一物多玩,提升幼兒創(chuàng)造力。例如,在一次活動中,幼兒被超輕黏土吸引??煽蓛墒肿プ〕p黏土的兩端,拉出了長長的一條線,好奇地問道:“老師,為什么這個橡皮泥越拉越長?”在得知超輕黏土有別于普通橡皮泥后,可可又對旁邊的樂樂說道:“我們比賽,看誰拉得長。”
說著,兩人反復揉捏這些黏土,享受拉長黏土的喜悅。另外,在“冬天來了”主題活動中,幼兒用黏土捏出小圓片、拼出花瓣,黏在樹枝上,成為一抹冬天里的暖色。
在新年分享活動中,幼兒用黏土制作了一塊塊美味的“巧克力”。黏土作為一種低結構材料,在幼兒手里成為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一種材料的多種玩法帶給幼兒多種審美體驗,提升其創(chuàng)造力。
二是巧妙整合,激發(fā)幼兒的探究欲。與高結構材料相比,低結構材料更具開放性、可塑性,更能激發(fā)幼兒的探究欲。幼兒可以通過撕、剪等,自由選擇不同的形式,鞏固和積累經驗。
例如,當“雞蛋托”被投放到美工區(qū)后,有的幼兒拿來雙蛋托,制作化裝舞會的“面具”;有的幼兒在單枚蛋托上安裝蟹腳,做成了“大螃蟹”。此外,我還和幼兒創(chuàng)造了其他玩法。
例如,我將雞蛋托貼到建構區(qū)墻上,幼兒可以自由選擇不同顏色的毛球進行墻面建構,在雞蛋托墻上留下觀察、發(fā)現、操作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