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夢
(張家港高級中學,江蘇蘇州 215699)
長期以來,我們的地理教學活動大多圍繞教材文本展開,而對現(xiàn)實生活和實地考察缺乏深入的探究。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能有效幫助學生拓寬學習渠道,以發(fā)現(xiàn)、思考和研究問題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地理知識應用能力,以模擬實驗等方式引領學生深入地理學習,進而做到知行合一。
地理學科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應重視開展地理的課堂實驗,通過實驗化抽象為具體,以直觀、生動的實驗操作和演示,增強地理教學的感染力和滲透力,能讓學生對地理抽象概念有更深刻的認知,并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客觀來說,在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一方面因為地理實驗教學器材、器具的不足;另一方面因為教師不重視,認為地理實驗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準備工作,在課堂上也非常占用時間,影響到教學進度,得不償失,因此,在傳統(tǒng)課堂上較少能看見地理實驗的身影。傳統(tǒng)的地理課堂以知識講解、重點分析、難點突破和問題解決為主,學生大多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若長期處于教師“一言堂”的模式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難以提升。事實上,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實驗教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實驗教學除了能增強教學印象,提高教學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從側面培養(yǎng)學生的求真品質,引導學生腳踏實地地投入地理學習中。
例如,在教學“水土流失”的相關知識時,學生通過教材中的文字說明,能歸納出水土流失這一地質災害發(fā)生的原因??墒?,理論說明和教師分析,始終未能讓學生“一睹為快”。因此,我們可以準備一些簡單的器具,如光滑木板、毛巾、鋸木面、噴霧器等,在課堂上演示“水土流失小實驗”,或者可以將學生分組進行小組實驗,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設置分組實驗得出水土流失的一些解決方法。通過教學實驗,水土流失的發(fā)生一目了然地呈現(xiàn)出來,學生的學習感受更為具體,這個體驗能讓學生對課堂教學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對于相關知識點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更好地掌握。這樣的教學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讓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應樹立大課堂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傳授學生觀察和分析事物的技巧。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將生活中的所聞所見融入地理教學中,與此同時,將課堂教學延伸至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以拉近課堂教學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同時能學以致用,讓我們的地理教學真正成為對學生生活有幫助的學科,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毋庸置疑,高中地理教學中涉及眾多的知識主題,均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而善于將課堂上的地理知識應用于生活,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地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拓展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讓學生學有所得、學以致用。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應從觀察角度切入。良好的觀察能力,可促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擁有更廣闊的地理學習視角,洞察地理問題。生活中熟悉的場景,司空見慣的事物,有利于學生走近地理。
例如,在教學“固體廢棄物及其危害”相關知識點時,我們可從書本走向生活,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家附近存在哪些固體廢棄物,這些廢棄物對學生的生活產生了哪些危害。這個問題一拋出很快就有學生說道:“我家附近有一個木料加工廠,每天天不亮就發(fā)出隆隆的噪聲,工廠加工木料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物直接堆放在附近土地上,一到夏天,廢棄木料被雨水浸泡后腐敗變質,發(fā)出惡心的臭味,我們住在附近的居民飽受惡臭的困擾。”該學生的話讓其他同學受到啟發(fā),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說出自己生活中的固體廢棄物。這個問題讓課堂的氣氛非常活躍,人人都有話說,人人能參與課堂,同時把地理知識延伸到了生活中。待學生討論結束后,筆者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yè):調查某小區(qū)固體廢棄物的產生、類型、數(shù)量,以及廢棄物對環(huán)境造成的破壞,思考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處理固體廢棄物。
在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中,戶外考察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組織學生參與戶外考察,身臨其境,在擁抱大自然的過程中,增強地理學習體驗,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進一步轉化為實踐探究。地理學習不應受教材、課堂的限制,而科學合理的戶外考察,不僅能為學生的地理學習帶來更多的新鮮元素,還能提高地理學科的實用性,以延續(xù)學生的學習熱情。從學生身心發(fā)展特征的角度考量,青春期的高中生熱情洋溢、精力充沛、活潑好動,相對于課堂上的學習,學生更喜歡戶外考察的學習模式。
一般來說,戶外考察要做好以下幾點:其一,主題設計。確定具體要考察的主題,考察主題應結合本地、校園、學生三者的實際情況,并與教學主題關聯(lián)起來。戶外考察跨省市,或者距離太遠,顯然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投入,對學生的學習將產生程度不一的影響。關聯(lián)教學主題,應側重于綜合性考察項目,讓學生的戶外考察一葉知秋,且確??疾熘黝}切實可行。
其二,知識儲備。戶外考察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只有對考察的主題內容有一定的了解,擁有相關的知識儲備,才能在戶外考察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收獲。在去戶外之前,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考察地區(qū)進行資料的收集,對于當?shù)厍闆r有大體的了解。帶隊教師提前準備相關問題,讓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考察。
其三,路線規(guī)劃。任何形式的戶外考察,都需要規(guī)劃好路線、時間,按部就班,并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制定應急方案。路線規(guī)劃一方面要盡可能規(guī)避風險隱患,另一方面需要提高效率,省卻一些不必要的環(huán)節(jié)。帶隊教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先提前踩點,把要走的路線先熟悉一遍,同時對需要實地考察的地區(qū)有充分的了解。
其四,小組合作,任務分配。戶外考察更加考驗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根據(jù)實際情況,合理設定考察的人數(shù),提前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進行任務分配。在活動過程中,每名學生都有事可做,人人都參與,人人都有收獲。學生不僅提高了地理實踐能力,還提高了合作能力。
其五,物資準備。戶外考察必須準備好相應的工具、設備及必備的物品等。如講到太湖的重要水利工程“太湖溇港”時,可帶領學生到太湖去實地考察。既可以邀請當?shù)貙<医o學生講解,也可以去當?shù)爻鞘胁┪镳^學習,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知道圩田、閘壩、塘浦、運河對當?shù)剞r業(yè)發(fā)展的重要作用,以及該水利工程運作的原理。通過這次戶外考察,學生對“太湖溇港”有了很深刻的認識,在以后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遺忘,甚至遇到相似的水利工程時,他們也能夠舉一反三,在課堂上主動講解出運作的原理。
總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秉承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地理教學中,應將實驗引入課堂,刺激學生的感官體驗,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應融入生活元素,延伸課堂至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讓學生關注生活,運用課堂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應結合教學主題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開展戶外考察學習活動,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有將地理教學融入生活,才能真正使地理學科成為對學生生活有益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