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華,張宏建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當代大學生是實現中國夢實踐中的開拓者和踐行者,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中國夢實現的重要基礎,隨著社會的轉型和經濟持續(xù)化的發(fā)展,西方自由主義等思潮的涌入,不斷沖擊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尤其是他們的責任意識。那么,當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現狀如何?基于此,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等形式,對泰州相關高校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問題開展調查研究,探尋影響大學生責任意識行為的要素,以期為高校責任教育機制研究提供相關的依據。
本文以大學生責任意識的現狀為研究對象。
根據研究的課題,通過咨詢相關專家,設計“大學生責任意識的調查問卷”,主要內容包括(1)自我責任意識:包括身心健康意識、安全意識、成才意識、戀愛觀意識。(2)家庭責任意識:感恩意識、家庭責任感。(3)社會責任意識:關心時勢、公共責任意識、集體意識。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泰州市4所高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fā)放調查問卷600份,回收568份,回收率達到94.67%,經過篩選,剔除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559份,調查數據的有效率為98.42%。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統計,統計方法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
在所調查的學生中,85.7%的學生非常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但在健康行為上為真正落到實處。18.6%的學生經常鍛煉(每周鍛煉2—3次),31.7%的學生偶爾鍛煉(每周一次),49.7%的學生很少鍛煉或從不鍛煉;從上述調查的結果來看,大學生健康認知意識較高,但健康技能行為有待提高[1]。
在生活、學習中面對困惑和挫折時,有86.9%的學生還是健康向上,能夠積極面對生活、學習中的考驗和壓力;11.3%的學生選擇逃避,消極對待;竟然有1.8%的學生有過輕生的念頭,這一現象不可忽視,消極的心態(tài)不能及時合理的引導,將誘發(fā)系列心理問題,需加強對生命責任意識的教育。對于大學生公共安全意識情況方面,76.2%的學生有過交通違紀行為(闖紅燈、跨欄桿等),對于其危險行為沒有認識到嚴重性,存在僥幸心理。
在大學生自我成才方面,62.3%的學生對未來沒有明確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45.4%的學生學習主動意識不夠,信奉“60分萬歲”,15.9%的學生為了考試通過有過作弊行為,32.5%的學生有過逃課、夜不歸宿等現象。結果表明,部分大學生在學習中對自己不負責任,缺乏明確的人生奮斗目標,自我約束力較差。
大學生戀愛觀方面,38.3%的學生將談戀愛作為在校期間的消遣方式,過程跟著感覺走,32.4%的學生在戀愛期間有過性行為。結果表明,當前部分大學生對愛情的認知還停留在片面的認知階段,對待感情比較隨意,重過程輕結果的錯誤戀愛觀還需進一步加強引導和教育。
在問及對“家庭”的理解時,有38.5%的學生認為家庭是責任和義務的統一體,53.2%的學生認為家庭僅是生活的場所,同樣是一種負擔,8.3%的學生持無所謂態(tài)度,說明當前大學生家庭觀認知不清,未能認識到家庭責任和義務的自覺性。在父母日常溝通方面,65.1%的學生經常與父母談心并表達關心,29.5%的學生偶爾與父母溝通,5.4%的學生基本不與父母開展交流。可見,當前大學生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與父母開展交流,表達自己的心意與愛。在問及對父母感恩方面的現實狀況時,有24.1%的學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有72.6%的學生從未給父母過生日,有26.3%的學生自己從來不干家務。從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缺乏對父母最起碼的感恩不在少數,需進一步加強感恩意識教育[2]。
在家庭責任感方面,在問及婚姻擇偶時,45.4%的學生認為對方的物質條件是結婚的重要前提,32.1%的學生注重對方的能力和性格。由此可見,當前大學生的價值觀受到多元文化的充斥,過分注重物質性,部分大學生家庭責任感淡化。
在所調查的學生中,53.9%的學生經常關心時勢,38.2%的學生偶爾關心時勢,7.9%的學生從不關心;由此可見,當前大學生還是比較關心時勢,關注國家的發(fā)展。在公共責任意識方面,21.3%的學生承認有過在宿舍通宵上網、打撲克等影響他人正常休息的行為;41.1%的男生有過在公共場所抽煙;26.7%的學生在課堂上接過電話、玩過手機;30.5%的對于校園里長明燈、長流水等現象視而不見;75.6%的學生承認有過不注重環(huán)境保護的行為;23.7%的學生未參加過義工志愿服務的活動。從調查的數據來看,部分大學生的公共責任意識缺失,導致大學生公德意識水平總體不高[3]。
在對集體利益重要性的認識上,81.3%的學生認為比較重要;在問及為集體利益付出時,45.4%的學生明確表示“毫不猶豫”,但還有38.1%的學生表示不確定;在學生參與集體活動時,37.5%的學生能夠積極參與,46.9%的學生需經過動員后方可參加,15.6%的學生表示不感興趣。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集體意識較強,部分學生集體責任意識薄弱。
通過研究結果顯示,當前大學生責任認知較高但責任意識行為表現一般的現象進行深入分析,當前大學生責任意識除與自身因素有關外,還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環(huán)境等外界因素密切相關[4]。
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價值觀等正處于走向成熟階段,在行為上易收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看待社會問題還比較片面,遇事容易情緒激動,不能對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在進入大學后,未很好的進入社會角色的轉變,只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而淡化個人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從而導致社會意識較弱。
由于當前社會的競爭日益加劇,“重智輕德”的教育觀念在當今家庭教育過程中較為盛行。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排名,而忽視了孩子的品行教育。這種落后的觀念教育淡化了家庭的育人功能,從而導致家庭責任教育的空白。其次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長采用嬌慣、粗暴、放任等方式對孩子進行管理和教育,這些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導致孩子責任意識缺失的催化劑。再次,家長素質影響著家庭教育。由于家長素質的參差不齊,一些不負責的言行和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家庭教育的偏差導致責任意識的缺失。
當前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只通過德育課學習理論知識,缺乏實踐,這使得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難度加大。再者大學的擴招、后勤的社會化等教育管理乏力的環(huán)境影響,加之重視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學習,忽視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致使高校責任教育的淡化。
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復雜社會關系中的各種不和諧因素日顯突出,這種變化將導致人們價值取向有著不同映襯,不良社會風氣已不同程度地嵌入到凈土般的大學校園環(huán)境中;多元文化價值因子的輻射,大學生群體行為也逐漸“社會化”,價值判斷易出現迷茫等;這些負面元素構成了作用于當前大學生責任感形成的重要影響源,從而導致部分部分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淡薄[5]。
大學生責任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個人的責任意識細化為日常生活習慣的點滴積累,是家庭、社會與學校教育的聯動機制。通過本次《大學生責任意識的調查問卷》的調研,為責任教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翔實的數據基礎,也進一步闡述了大學生責任認知度高但責任行為表現一般的現象背后的原因,為后續(xù)高校責任教育機制的研究提供相關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