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艷蓉
統(tǒng)編本教材選編了不少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小學生,對于課文描寫的難忘的革命歷史了解得并不多,很難體會到現(xiàn)在生活的來之不易。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教師借此來根植學生的紅色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意識就顯得尤為必要。另外,教師還要注重對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中語言價值、文學價值與思想價值等方面的挖掘,將革命文化教育滲透在語言文字訓練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實現(xiàn)兩者的統(tǒng)一,落實言意兼得。
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中有不少是關于偉人的作品,有些是別人寫偉人的作品,有些是偉人自己的作品。這些作品因為敘述視角的不同,在情感表達和教學方法之間自然存在著極大差異。教學這些作品的時候,教師可以挖掘文中能引起學生思辨性閱讀的詞句,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文本蘊含的革命精神。
如教學六年級上冊《七律·長征》一課,許多學生在讀完課文以后對紅軍長征并沒有太多了解。教學時,教師可以緊扣詩中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讓學生說說紅軍長征到底艱難不艱難。教師抓住“不怕遠征難”與“只等閑”展開教學,然后引導學生結合“走泥丸”“鐵索寒”“千里雪”等詞語想象紅軍長征過程中經(jīng)歷的困難,并結合視頻資料中紅軍長征中爬雪山、過草地的畫面讓學生感受紅軍長征經(jīng)歷的千辛萬苦。這時候有些學生產(chǎn)生了新的疑問:“既然紅軍長征那么艱難,為什么詩中卻寫‘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呢?這是怎么回事?該如何理解呢?”教師相機向?qū)W生補充大渡河時的相關資料,使學生明白飛奪瀘定橋不僅要有智慧,更要有勇氣。通過品讀,學生感受到了紅軍不怕任何艱難險阻、所向無敵的革命英雄氣概和樂觀主義精神。
思辨性閱讀可以使學生對革命精神的感悟更加深刻?!镀呗伞らL征》是毛澤東同志所作,整首詩給人一種豪邁、樂觀的情懷,字里行間洋溢著革命大無畏精神。教師抓住詩中具有情感基調(diào)的詞句引導學生感受體會,讓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可以使學生獲得對毛澤東同志所作詩歌的深刻認知,激發(fā)學生對毛澤東同志的愛戴與崇敬之情,更好地傳承革命精神。
教材選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的目的是通過閱讀讓學生對革命志士或者廣大人民為解放事業(yè)英勇奮斗、百折不撓等革命精神與品格有更多的了解,促進革命精神的傳承。教學這類課文時,教師可以依據(jù)文本內(nèi)容的特點,聚焦有特殊含義的詞語句子,相機為學生補充適當?shù)臍v史資料,使學生對革命精神與革命品格感受得更加深刻。
如四年級上冊《延安,我把你追尋》一文的主旨是讓學生領會延安精神,懂得發(fā)揚延安精神的重要性。但對如今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對詩中的“南泥灣開荒”“楊家?guī)X講話”等缺乏了解,自然很難感受文本中作者傳遞的精神。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知道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guī)X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明白南泥灣以前是個人煙稀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特別適合耕種的好地方。然后通過有感情朗讀詩歌使學生感受到作者對延安精神的追尋,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等。詩中反復提到對延安精神的追尋實際上是對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精神的追尋等。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教師依據(jù)學生認知特點補充相應的資料,可以填補學生的認知空白,促進學生對課文蘊含革命精神的理解與感悟。
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傳承革命精神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教師依據(jù)課文內(nèi)容,相機補充相關資料,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可以使革命精神得到傳承。
教材選編的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內(nèi)容除了關于革命人物或者偉人領袖等以外,還選編了一些和平年代扎根平凡崗位具有奉獻精神的人物的事跡。教學這類課文時,教師可以聚焦文本中具有語言雙關的詞語,引導學生揣摩、品析、感悟,幫助學生感悟社會生活中革命文化的深刻性與豐富性。
如二年級下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是一篇兒童詩,作者以優(yōu)美的語言和流暢的音韻,在心里真誠地呼喚雷鋒叔叔。通過閱讀,要讓學生明白作者對雷鋒叔叔的呼喚就是對雷鋒精神的尋找,呼喚人們向雷鋒叔叔學習,傳承雷鋒精神。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對雷鋒精神有深刻的感悟,在有感情朗讀童詩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聚焦“冒著蒙蒙的細雨”“泥濘路上的腳窩”“背著年邁的大娘”“踏著路上的荊棘”等語句,引導學生品讀感悟,并說說自己從這些詞句中感受到了什么。通過閱讀,學生不僅感悟到了雷鋒為了幫助別人付出的艱辛與勞苦,明白了哪里需要雷鋒哪里就有雷鋒的身影,還明白了隱藏在文本字里行間的深層含義,希望人間處處都有像雷鋒這樣的人存在,把愛灑向那些需要的人。這篇兒童詩中既有作者想要表達的表層含義,又有作者想要借此表達的深層含義,引導學生咀嚼、品味,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文本中蘊含意義的深刻性與豐富性。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教師關注文本中有獨特意蘊的詞句引導學生品味,可以讓學生真正讀出文本的言外之意。
教材中選編的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選文豐富,包含著詩歌、散文、小說、說理文等多種體裁。不同文體的文章蘊含的主題與表達方式不同,教學方法也應不同。教師應依據(jù)文本特點,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品味賞析,使學生感受到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蘊含的教學價值。
革命年代英雄人物的精神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前進。在和平年代,引導學生閱讀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是傳承和理解革命精神,與時俱進,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新時代服務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時,教師可以抓住課文中具有比喻或者引申義的詞語,引導學生體會、感悟、遷移運用,使學生感受到革命精神的時代性。
如教學三年級上冊《手術臺就是陣地》一課時,教師會抓住在危險來臨時,白求恩在陣地上是如何堅持為傷員做手術的內(nèi)容進行教學,以使學生從中感受到白求恩的國際共產(chǎn)主義精神。學完課文以后,學生很容易會為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動,但是缺少現(xiàn)實的觀照。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緊扣課文中的題目讓學生思考:“陣地一般指的是什么地方?手術臺一般指的又是什么地方?手術臺與陣地有什么關系呢?課文為什么以《手術臺就是陣地》為題目?”經(jīng)過閱讀思考學生明白了白求恩把搶救傷員、給傷員做手術看成與打仗一樣重要,戰(zhàn)士們堅守的是陣地,白求恩也像戰(zhàn)士們堅守陣地一樣堅守在手術臺上,所以課文以《手術臺就是陣地》作為題目。當學生明白“陣地”在題目中表示的含義以后,教師鼓勵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說說還有哪些地方也可以稱為“陣地”,有哪些人也像白求恩一樣在堅守自己的“陣地”。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想到了保衛(wèi)邊疆的解放軍戰(zhàn)士、人民警察、醫(yī)護人員、教師等各行各業(yè)的工作者,他們都在堅守自己的“陣地”,為我們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樣,在教學中,教師從詞語的本義入手進行延伸,拓寬了學生對詞語理解的范疇,使學生與現(xiàn)實生活觀照中折射出了新一代的白求恩精神。
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教師以理解和傳承革命精神為教學重任,讓學生抓住文本中能感受革命精神、傳承革命精神的詞語探究思考,遷移運用,使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課文在教材中的教學定位,把握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的教學指向,關注課文中有特別意義的詞句,引領學生閱讀、探究、思考、感悟等,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感悟文本中蘊含的革命文化精神等。這樣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革命文化,傳承革命精神,為培養(yǎng)新時代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