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黎明 _ 北京市朝陽區(qū)實驗小學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課程結構上的重大突破,有效聯(lián)動校內外教育資源,開發(fā)和實施學校特色實踐課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
第一,結合學?,F(xiàn)有主題,挖掘社會教育資源。結合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現(xiàn)有主題,挖掘具有針對性、高質量的社會資源。如與故宮博物院合作開展“制作故宮研學地圖”實踐課程,與農(nóng)業(yè)博物館合作開展“種植達人”實踐課程等。在外出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進行體驗、體悟、體認。
第二,利用學校周邊資源進行新主題開發(fā)。學校合理利用周邊的教育資源,補充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內容。如圍繞學校周邊的辦事處以及社區(qū),開發(fā)了“走進老年中心”“學校周邊秩序調查”等主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
第三,引入家長參與機制,為課程實踐活動服務。教師在指導選題時,應引導學生選擇一些與自身年齡特點吻合、同時與家長職業(yè)相關的主題,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好家長資源,為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提供支持和幫助。
第四,逐步完善課程資源,構建綜合實踐課程體系。在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整體目標、各年段目標進行了研究細化之后,我們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個領域出發(fā),設計了7個類別40個主題活動。深入挖掘每個主題的實踐性學習活動契合點,為學生提供多元發(fā)展空間。
結合實踐活動需求,精心篩選社會資源單位。在篩選社會資源單位過程中,一要考察社會資源與主題活動的適切度,二要考察社會資源單位的正規(guī)性,三要考察社會資源單位教師的專業(yè)性。
加強實踐活動評價。在評價中,學校采取了過程和結果相結合、態(tài)度與能力相結合等多維度評價方式?;顒又杏猩u價、師生評價、過程性評價和檔案袋評價。活動后有總結并進行組內互評、組間評價、教師評價以及反思提升。
一是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升。通過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學生參與到更多校內外聯(lián)動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學思結合、學用結合,感受到了學習和研究的樂趣,提高了自身的綜合實踐能力。
二是教師的“教練意識”增強。在實踐活動中,教師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促使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啟發(fā)、指導、激勵、評價,促使每個學生明理樂學,最終成為一個具備自主學習、獨立學習能力的個體。
三是家長對課程的支持度提升。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會給每班的學生建立一個微信群。教師、學生和家長三方互動,家長對課程有更多了解,從而會更加支持和配合教師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