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亞娜
教材中的“交流平臺”,重在讓學生梳理落實單元語文要素的方法和閱讀經(jīng)驗,通過分享互動,達成溫故知新之目的??v觀當下課堂,有些教師在教學“交流平臺”時,沒有發(fā)揮出其應有的價值,僅僅教學編者梳理、羅列的內(nèi)容,讓學生讀一遍就算完事。這種蜻蜓點水式的教學,能發(fā)揮“交流平臺”的應有價值嗎?
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這一單元的“交流平臺”該如何教學,才能將語文要素根植于學生內(nèi)心,提升學生的能力呢?筆者結(jié)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思考。
“交流平臺”梳理和羅列的方法、策略,都源自課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編者針對語文要素中的“觀察”指出:“只有進行細致的觀察,才能寫得準確。”如此結(jié)論,讓學生被動接受,很簡單,讀一讀了事,或者直接要求學生背誦。但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就不能脫離具體的語境,而要結(jié)合典型的課文語段,讓學生由衷發(fā)出這樣的感慨。
《蟋蟀的住宅》一文中有描寫蟋蟀修建住宅時的語段:“它用前足扒土,還用鉗子似的大顎搬掉較大的土塊。它用強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兩排鋸,用它們將泥土推到后面,傾斜地鋪開?!睂W生遷移從課堂中習得的方法發(fā)現(xiàn),這段文字不僅分別細化到身體各個部分的協(xié)同勞作,同時運用了不同的動詞“扒”“搬”“踏”“推”“鋪”。如果不是細致觀察,無法呈現(xiàn)如此翔實入微的描寫。
這一板塊的教學,教師并沒有直接將既有結(jié)論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參與其中,將結(jié)論重新置放到課文中,激活學生的課文學習經(jīng)驗,讓學生順其自然地理解編者意圖,讓編者之言,皆若出于學生之口。
對于落實語文要素而言,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編選的課文極具典型性,旨在幫助學生習得方法、積累經(jīng)驗。但能力的形成,不僅僅是學習教材中的課文就能實現(xiàn)的,教師應大量補充相關(guān)的類群文本,讓學生在品味和鑒賞中,感受觀察對寫好文章的作用。
基于此,教師可以出示比安基《森林報》中描寫灰鶴、蒼蠅、叩頭蟲的語段,讓學生賞析。
片段一:
灰鶴在沼澤地上開舞會,它們圍成一圈,起初用兩條長腿蹦高,后來越跳越上勁,索性大跳特跳起來了。那奇形怪狀的花步子,真能把人笑死!轉(zhuǎn)圈呀,躥跳呀,蹲矮步呀———活像踩著高蹺跳俄羅斯舞!
片段二:
街上出現(xiàn)了一些大蒼蠅,它們身上藍里透綠、閃著金光。它們跟秋天一樣,一副沒睡醒的樣子。它們還不會飛,只能勉勉強強用它們的細腿在墻壁上搖搖晃晃地爬。
片段三:
叩頭蟲在表演它那暈頭轉(zhuǎn)向的把戲——把它仰面朝天放著,它就把頭吧嗒一點,蹦個高兒,在空中翻個跟頭,一直落在地上,站得好好的。
在初步朗讀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作者觀察之后的語句,以欣賞的方式,感受其中所蘊藏的美感。比如“片段一”中,作者在觀察之后,將灰鶴活動的場景,想象成為“一場舞會”,將灰鶴的活動,想象成為“跳舞”,不僅有“蹦高”“大跳特跳”“轉(zhuǎn) 圈”“躥 跳”“蹲 步”等 細化的動作描寫,同時也賦予了作者的內(nèi)心感受……比如“真能把人笑死”“像踩著高蹺”等。
既有眼睛所看,又有耳朵所聽,更描寫了心中所感,這就構(gòu)成了多維度觀察。學生在賞析中認識到:這個片段中作者比安基正是調(diào)動多維感官,才能將灰鶴起舞的片段,寫得如此全面、生動。
在激活了經(jīng)驗之后,教師要積極轉(zhuǎn)換教材外的具體語境,為學生提供鞏固的資源和平臺。在三年級中,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觀察的方法,因此,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學習并非零起點,其重點是“連續(xù)觀察”,學會寫出事物的變化。這一點,在“交流平臺”中也被作為重點和盤托出:“作者不但觀察細致,還連續(xù)觀察了一段時間?!?/p>
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回顧課文,關(guān)注《爬山虎的腳》中典型的語段之外,還出示了一段“連續(xù)觀察”滴水觀音后的記錄文字:“早上6:30,葉子稍微長大了一點,變化不大;下午5:00,它的葉子長大了,顏色變深了,卷在一起的葉子張開了一些;晚上8:00,有的葉子像是又張開了一些,像孔雀開屏似的。我覺得滴水觀音的變化好快。”
學生在交流觀察方法時,首先從時間入手,分別介紹了在早上、下午和晚上三個不同的時間段里觀察了滴水觀音。其次,觀察者重點關(guān)注了滴水觀音的大小、顏色和形態(tài),可以從每個時間點觀察的內(nèi)容看出。再次,觀察時間點不同,重在凸顯變化,如葉片長大、顏色變深、張開的幅度也在變化。從語言描寫的過程中,還原作者“連續(xù)觀察”的狀態(tài),洞察記錄內(nèi)容與觀察之間的聯(lián)系。
從教材課文到拓展內(nèi)容,其價值在于,以全新的環(huán)境,讓學生內(nèi)化方法,并將經(jīng)驗轉(zhuǎn)化成為能力,起到遷移運用的效果。
“來而不往非禮也?!弊x而不寫非學也!2022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闭Z文學習要經(jīng)歷實實在在的參與和實踐,也正因為如此,編者在這個單元,相機設(shè)置了“觀察日記”的習作主題,凸顯讀寫一體化的編排。
單元中的所有資源,都應該承載寫“觀察日記”的要求;每一個欄目,都應該積極為落實“觀察日記”而奠基。因此,“交流平臺”的教學,不應該僅僅是方法的梳理、積累和內(nèi)化,真正用起來,方法才能融入到學生的認知體系之中,才會轉(zhuǎn)化成為能力。從這個單元“交流平臺”所羅列的方法要點來看:要細致觀察;要連續(xù)觀察;要多感官觀察,包括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手摸,用鼻子聞,用嘴嘗等。
每一種方法都是生活必需的能力,但如何為習作服務?很多學生并沒有嘗試過。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將自己觀察所得的感受和結(jié)果,轉(zhuǎn)化成為準確、生動的文字?這需要進行遷移訓練。
在教學這個單元開始,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確定一種觀察對象,因為學生從《爬山虎的腳》到《蟋蟀的住宅》,一路學來,跟隨著作者學習多種觀察方法,通過調(diào)整觀察時間、觀察角度、觀察方式,從更立體、更豐滿的方式,捕捉信息,形成了解,正是為此處的遷移運用服務。比如教師要求學生:“你平時仔細觀察過身邊的事物嗎?請仿照上面的句子選一個事物寫一寫?!庇捎趯W生有先前儲備的觀察信息,結(jié)合當下梳理和提煉的方法,教師就可以給予學生廣闊、自主的空間,鼓勵學生當堂練筆,并交流:含羞草枝葉繁茂,顏色翠綠,就好像充滿生機的孩童。它有一根細繩似的主莖,主莖上又伸展出許多的分莖,每根分莖上有許多的小葉子,葉片上的莖脈清晰、鮮明,好像在召喚著人的到來。如果你用手摸一下葉子,它就會害羞地捂住臉,活像一個靦腆的小姑娘。
這樣的文字,源于作者多維度細致、連續(xù)的觀察,對形態(tài)的精準描寫,對情感的生動想象,都源于教師在“交流平臺”中對所學方法的回顧、鞏固和升華。
縱觀整個過程,從回歸課文到片段賞析,從轉(zhuǎn)換環(huán)境到遷移運用,“交流平臺”圍繞著單元內(nèi)容和資源轉(zhuǎn),學生在不同程度的實踐中,提升了能力,形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