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 毅
2022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閱讀目標指出:“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他人交流。”童話類文本,教師該采用怎樣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為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基礎呢?帶著這個問題,筆者從多個維度進行了思考與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筆者以二年級上冊《紙船和風箏》一文的教學為例,具體從以下幾方面談一些看法。
學習的良好情感體驗源自興趣的召喚,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處于興奮狀態(tài)下的學習,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讓學生對語文這門基礎學科產(chǎn)生興趣,童話是最佳的選擇。因為童話本身就是有趣的,這種“趣”不僅僅體現(xiàn)在文本本身,還在于童話中人物或事件的情感上。
《紙船和風箏》這篇課文,是一篇有趣、有料,且充滿正能量的童話。基于這種背景,筆者在示范閱讀時,用詩一樣的語言,動情地為學生演繹了這一段感人至深的友誼故事。
學生從教師抑揚頓挫的言語中,對紙船和風箏載著松鼠和小熊的祝福飄向彼此,充滿了興趣,聽得尤為認真。但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有限的。為此,筆者在范讀后,針對第3自然段與學生進行了以下對話。
師:你們能從哪些方面感受到“小熊樂壞了”?
生:眼睛笑成了一條縫。
生:手舞足蹈。
生:他笑得嘴巴張得大大的。
師:非常好!這是分別從哪些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
生:從小熊的眼睛、動作、嘴巴等方面來看的。
隨著師生的交流,學生也了“樂壞了”,此時的課堂氛圍尤為和諧、舒適。每個學生都被小熊風趣、幽默的神態(tài)、動作所吸引。無須教師過多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已經(jīng)充滿了期待。
教師富有感染力的范讀,不僅快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還成功地開啟了學生的情感之門,尤其是對“小熊樂壞了”的觀察,讓學生很快就融入到故事情節(jié)中,對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奠定了情感基調(diào)。
當然,激趣也要講究技巧。在教學中,有些教師雖知道激趣的重要性,卻將重心偏向于借助外力,如角色扮演、動物模型、多媒體展示等,而忽略了文本本身所蘊含的趣味。其實,童話的“趣”首先體現(xiàn)在文本上,其他的輔助與補充都是為“文本之趣”所服務。因此,丟棄文本的趣,大力開發(fā)外力的趣,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
實踐證明,回歸自然、本真的教育方式,更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需求?;影俪龅募とし?,或許能博得學生的一樂,但極有可能偏離童話的核心,難以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合理的情感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也就是說,人在一種特殊的激動情緒下會產(chǎn)生一種全新的情感體驗。情感屬于心理學范疇中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存在的一種東西,它具有不穩(wěn)定性的特征。教師可抓住這種特征,利用一定的手段,在教學中創(chuàng)造機會進行煽情,這樣不僅能引發(fā)學生產(chǎn)生高潮的情緒,還能引發(fā)學生心靈上的共鳴,讓學生在激情迸發(fā)的狀態(tài)下,對學習產(chǎn)生新的體驗。
本文最能打動人心的是小熊和松鼠吵架后內(nèi)心的失落、痛苦與折磨,以及化解矛盾的獨特方式,真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為此,筆者選擇在此處煽情,以期打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
“紙船和風箏給小熊和松鼠帶來了太多歡樂,因此紙船和風箏是他們快樂的源泉,是他們友誼的起點。但是,在他們享受幸福和快樂時,突如其來的矛盾讓這些都化為了泡影。”這是一段令人黯然神傷的導語,教師用遺憾、惋惜的語言表達時,伴著濃濃的傷感。為了烘托出哀傷的氛圍,筆者還配上了一段充滿憂傷的音樂。學生被這種氣氛所感染,為小熊和松鼠友誼的破裂而難過,有幾位女生的眼里已經(jīng)噙滿了淚水。
在教學中,教師成功地扣住了學生的心弦,學生的情感在這一瞬間噴發(fā)。此時,這篇課文不再是單純的一篇童話那么簡單,而變得有思想、有內(nèi)涵、有感情。學生的情緒達到了高潮,對故事中的小熊和松鼠產(chǎn)生了同理心,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角色替換。
對于小學生而言,語言的理解與情感的體驗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設法帶領學生在文本中體悟作者的用意,感知文本的情感,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當松鼠和小熊產(chǎn)生矛盾后,兩個好朋友就失去了聯(lián)系。過了幾天,松鼠的內(nèi)心再也受不了這種折磨,便寫了一句“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風箏吧”。從字面上來看,這只是平淡無奇的一句話,但深入去分析,會發(fā)現(xiàn)這句話蘊含著松鼠豐富的情感。
為了讓學生能自主地體悟到這種特殊的情感,筆者在設計本段的教學時,首先鼓勵學生大聲地朗讀這段文字,并提出:“在朗讀過程中,你們有什么感受嗎?”學生的答案比預期還要豐富、完整。有學生提出:“當友誼產(chǎn)生裂縫時,冷暴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會讓裂縫不斷擴大,矛盾變得更大,而及時諒解、寬容、放低姿態(tài)才是修復友誼的最佳方法,勇于率先傳遞和好信息的伙伴,是令人動容與敬佩的。”
低年級的學生能獲得如此深刻的感悟,這是筆者意料之外的,也是令人欣慰的。無須刻意地引導,學生通過大聲朗讀就能獲得如此全面的感悟,這是童話的魅力所在,亦是教學的成功之處。因此,回歸文本的教育,能讓學生領悟到作者的深意,從而產(chǎn)生自己獨特的見解。
隨著課堂的深入,學生逐漸與作者、文本產(chǎn)生了情感上的共振,內(nèi)心深處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情感的波瀾,這種情感的波動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抒情的方式,得以釋放與升華。抒情最好的方式是有感情地朗讀,當學生的情感聚集到一定的程度時,自然會迸發(fā)出新的力量。
當學生被小熊和松鼠的友誼所感動時,筆者將“山頂上再也看不到飄蕩的風箏,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紙船了”這句話投屏在電子白板上,并將“飄蕩的風箏”與“漂流的紙船”兩個短語用特殊顏色標出,要求學生先讀這兩個短語,再讀這句話。
隨著學生讀得越來越流暢,且富有感情,筆者說道:“聽你們這么有感情地朗讀,我的眼前仿佛有飄蕩的風箏與漂流的紙船,可是隨著矛盾的產(chǎn)生,這么美好的景象,卻再也沒有了。”說完這句話,筆者順手取下原本粘貼于黑板上的風箏與紙船。課堂瞬間進入一種沉默、傷感的狀態(tài)。
此時,課堂的情感基調(diào)已然達到了高潮,為了釋放學生的情緒,筆者讓學生用低沉的聲音,去朗讀、體驗這對好朋友的孤獨、悲傷之感,并用輕快、愉悅的語調(diào)朗讀文本中小熊和松鼠和好的情節(jié),體會兩個好朋友和好如初的興奮之情。在欲揚先抑的情感轉化中,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此時課堂已然成為學生的情感抒發(fā)地,友誼的種子已悄然根植于學生的心田。
本節(jié)課,教師并沒有應用太多花哨的教學手段,而是回歸文本的自然,讓學生在多次朗讀、吟誦與品味中體會友誼的情感變化,學生從切身感受中體悟到友誼的維護方法,從而為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低年級學生與生俱來就有豐富的想象,值得教師去用心呵護。在教學時,教師應充分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用精彩的童話故事演繹豐富的現(xiàn)實生活,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