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高峰
2021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與往年相比,能源方面著墨更多,且體現出一個鮮明的特點:政策在及時糾偏。
去年能源行業(yè)出現了許多變化,在疫情影響和全球貨幣寬松背景之下,包括油氣、煤炭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大幅上漲,這也直接影響了國內的能源供給:石油天然氣價格出現階段性新高;煤炭供給不足,多年未遇的“一煤難求”情形再現;受此影響,電力供應出現短缺,拉閘限電在多地此起彼伏。能源供應問題一度成為后疫情時代經濟復蘇的重要制約因素。
能源行業(yè)的上述變化,很快引起了中央的重視,并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迅速糾偏。會議強調,要堅定不移推進碳中和,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傳統(tǒng)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并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在能耗控制方面也做了大幅調整,強調要科學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創(chuàng)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防止簡單層層分解。
從會議表述中,大致可以看到政策調整的初衷與未來能源政策的走向。毫無疑問,這一調整會對能源產業(yè)未來發(fā)展,甚至對整個經濟領域產生重大影響。
碳中和是國家戰(zhàn)略,未來幾十年推進碳中和的決心毫無疑問會堅定不移,但從過去一年多的實踐來看,各地對雙碳政策的理解和執(zhí)行存在明顯偏差。如一些地方的運動式減碳,受能耗雙控的人為限電,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經濟生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能源政策的調整和糾偏非常及時,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中國能源領域的碳減排絕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個緩慢和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可再生能源還未能承擔大任的情況下,立足化石能源,加快化石能源的清潔化利用,可以從很大程度上緩解能源短缺帶來的社會焦慮。
過去幾個月,我國出現了多年未見的拉閘限電,而且呈現出多地、密集、持續(xù)時間長等特征。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煤電廠的原料動力煤的供給短缺,造成短期內價格大幅上漲,煤電廠“多發(fā)多虧”,發(fā)電意愿大幅下降;二是在新能源裝機增長的同時,煤電機組快速縮減,表面上看電源裝機每年仍大幅增加,甚至大幅高于用電量的增速,但實際上,由于風電光伏等發(fā)電小時較少,有效發(fā)電裝機并未增長,極端氣候條件下,風光裝機無電可發(fā),導致部分區(qū)域出現電力供應的嚴重不足。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傳統(tǒng)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無疑指出了問題的核心。在新能源還不能完全擔負起電力供應的當下,應當將化石能源與新能源協調發(fā)展,并加快推進儲能業(yè)務,以確保電力的穩(wěn)定供應。實際上,新能源與傳統(tǒng)能源并非勢不兩立,而是互為補充、互為協調。
在能耗考核上,本次會議出現了兩個重大轉變:一是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二是盡快把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這兩個變化將對未來新能源行業(yè),甚至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傳統(tǒng)考核方式上,只要是高耗能產業(yè)就會受到用能的限制,而新能源產業(yè)的上游,如硅料的生產是典型的高耗能產業(yè),自然也在限制之列,這就導致一個兩難困境:一方面,硅料生產限制產能,就不能生產出更多的光伏產品,這又導致新能源產業(yè)的規(guī)模發(fā)展受到限制,進而走向限產-高價-供應短缺的惡性循環(huán)。例如,目前由于受到能耗的限制,云南等地的部分硅料廠產能只有20%,這不僅導致光伏產品的價格高企,而且嚴重影響了光伏產業(yè)下游的健康發(fā)展,進而使全社會的碳減排陷入困局。
而把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簡單理解就是一個區(qū)域或一個企業(yè),在生產環(huán)節(jié)不再限制用能量和用能類型,只要尾端的碳排放不超標就可以通過考核。這樣的考核標準無疑更加科學,至少可以帶來兩個方面的好處:一是企業(yè)不會再因能源消耗多而受到停產的困擾,可以自主決策進行生產;二是碳排放考核無形中會鼓勵企業(yè)最大化利用清潔能源和低碳能源,因為清潔能源排放更少,這對全社會而言,低碳的效益進一步被放大。
我國能源結構相對復雜,決定了碳中和之路道阻且險,不可能一蹴而就。好在中央及時做出政策調整,以確保能源和經濟發(fā)展能夠更加健康和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