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貴清
(清華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4)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發(fā)表的重要講話中,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大歷史視野出發(fā),站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高度,對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政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和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該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提高教書育人和科研創(chuàng)新水平,為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課,繁榮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貢獻自己的力量,努力成為無愧于新時代思政課的“大先生”。
“‘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盵1]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對“培養(yǎng)什么人”提出了新要求,強調中國青年的奮斗目標和前行方向歸結到一點,就是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努力成長為堪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把學生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思政課教師既精通專業(yè)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yǎng)德行、成為“人師”,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tǒng)一者。
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需要思政課教師做好“經師”。馬克思指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盵2]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教師學習的優(yōu)先地位,如“教師思想政治狀況具有很強的示范性,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等。教師對學生產生最大的影響莫過于學識,只有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和思政課專業(yè)素養(yǎng),才能支撐起高水平的教學。思政課教師作為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和教育的專業(yè)群體,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熟練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發(fā)展實際相結合,同世界發(fā)展的大勢相結合;還要廣泛涉獵哲學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的知識、掌握職業(yè)規(guī)劃等基本技能,對學生常見的思想和行為予以精準指導。思政課教師要有寬廣的國際視野,知曉國際國內形勢,樹立國際意識,善于利用國內外的事實、案例、素材,教育引導學生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fā)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認識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認識自身所肩負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思政課教師還要有深邃的歷史視野,通過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的深入比較明辨是非,教育引導學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向英雄學習、向前輩學習、向榜樣學習,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洪流中踔厲奮發(fā)、勇毅前進。
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需要思政課教師做好“人師”。“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盵3]而要評價一個老師是否是好老師,評價一支教師隊伍是否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師德師風是第一標準。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教師應該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自覺,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以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好老師”“大先生”“人民教育家”。學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教師是立德樹人的主體,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思政課教師作為塑造學生靈魂的職業(yè),只有不斷錘煉品德修養(yǎng),提升人格品質,正確處理好公與私、義與利、是與非、正與邪、苦與樂的關系,才能以高尚的人格贏得學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舉止影響和感召學生,把真善美的種子不斷播撒到學生心中,把自己的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思政課教師要嚴于修身,嚴于律己,用“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精神嚴格要求自己,用表里如一、知行合一的嘉言懿行傳遞正能量。思政課教師要做到言行一致,不僅在課堂上教育引導學生,而且在生活當中能夠用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絕不能成為課上一套、課后一套的兩面人。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yōu)秀道德品質的弘揚者和傳播者,也要做積極的踐行者,不僅在課堂上講授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而且在工作生活當中自覺遵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這樣才能真正成為被社會尊重的楷模,成為世人效法的榜樣。
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tǒng)一者,是新時代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古人云:“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币粋€優(yōu)秀的老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tǒng)一者,自覺做到“傳道”有責、“授業(yè)”有術、“解惑”有力。“傳道”有責,就是要旗幟鮮明地講政治,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要清晰透徹地講學理,善于準確闡釋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笆跇I(yè)”有術,就是要學會運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理念、翔實的教學資料,嚴密的教學邏輯、通俗的教學語言、多樣的教學形式等打造精彩講堂,使教學對象受啟發(fā),有收獲。“解惑”有力,就是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識、分析問題,認清中國發(fā)展所處的階段及面臨的問題,深刻把握世界發(fā)展大勢,科學回答社會發(fā)展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及時回應解答時代課題。習近平總書記鼓勵教育工作者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并針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六項要求。作為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師,只有以此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夠把準政治方向、站穩(wěn)政治立場、嚴守政治紀律,才能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才能從政治高度看問題,講清大是大非,不負“靈魂的工程師”“文明傳承者”的天職,進而擔負起傳播知識、傳遞思想、追尋真理、塑造靈魂、培育新人的時代重任。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yè),對學生的教育應該是充滿愛心和信任的,在嚴愛相濟、潤己澤人的前提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思政課教師要通過真情、真心、真誠拉近同學生的距離,滋潤學生的心田,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使思政課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教學效果。思政課教師要堅持教學和育人相統(tǒng)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tǒng)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tǒng)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guī)范相統(tǒng)一,努力成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tǒng)一者,才能使學生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能培養(yǎng)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思政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擔負著維護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政課,首先需要思政課教師自身的高精尖,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不能做單純的“教書匠”,更不能簡單成為“傳聲筒”,而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啟迪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培養(yǎng)一代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和目標。
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課,需要思政課教師強化守正意識。強調守正,就是要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屬性、價值屬性和政治屬性,守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守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思政課教師要自覺遵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規(guī)律、教書育人規(guī)律、學生成長規(guī)律,立足教材講清講深講透思政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特別是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系列重大論斷、重大命題、重大關切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講清楚,使學生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的理論,把高校思政課打造成為具有高精尖水平的“理論課”。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政治課,必須把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守社會主義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作為基本原則,思政課教師要強化思政課的政治導向功能,發(fā)揮思政課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主陣地的作用,敢于在大是大非問題面前發(fā)聲,對錯誤思想言論要敢于亮劍,堅決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教育和幫助學生明辨善惡是非,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而且是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在系統(tǒng)教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對課程內容所蘊含的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進行闡釋,使思政課的基本知識轉化為大學生的內在價值理念,幫助學生掌握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實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課,需要思政課教師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強調創(chuàng)新,就是要思政課教師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提升自身的言傳身教能力上下功夫,開創(chuàng)言傳身教的新方式、新途徑和新形態(tài),以積極回應時代的變遷、積極呼應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積極面對和釋疑社會問題。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課,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實現專業(yè)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充分發(fā)揮協(xié)同效應,建立健全高校思政工作體系,建立健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體系,不斷提升學校人才培養(yǎng)水平和質量。同時,積極開展與中小學思政課共建,共同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構建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及時代新人的育人大格局。思政課教師要在理論上跟上時代,在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及時融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緊跟學科進展和理論研究前沿,以辯證思維分析和闡釋最新時政熱點,從而切實增強高校思政課的科學性和時代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有理論前沿,有宏大視野,有思想交鋒,有現實回應,方能促使思政課教學有虛有實、有棱有角、有情有義、有滋有味,增強學生獲得感。思政課教師還要在形式上跟上時代,一方面,在繼承傳統(tǒng)課堂講授的基礎上,深入拓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的內涵與外延,打造智慧課堂、共享課堂、互動課堂、線上課堂、實踐課堂、校外課堂等,使學生學習和生活無處不課堂、無時不課堂。另一方面,在堅持正確導向和強化內容建設的前提下,科學運用慕課、微電影、微視頻、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新技術手段,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和方法,努力調動學生學習主體性、積極性,提升學生參與度和增強師生互動性,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加鮮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4]。教學形式和手段創(chuàng)新始終為教學內容和目標服務,使學生多維度、全方位受到思想浸潤、人生啟迪、價值引導和道德涵育,以期達到情感共鳴、價值認同、思想認同。
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課,需要思政課教師講好“大思政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5]。思政課教師要心系“國之大者”,胸懷兩個大局,將思政課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中來看待,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緊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主題,推進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統(tǒng)籌“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提升教育實效。要講好新時代的“大思政課”,必須樹立宏大的歷史視野,善用百年黨史的豐富寶藏,向學生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寶貴經驗、實踐啟示,講清楚黨領導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意義,教育引導學生以史為鏡,以史明志,了解我們黨帶領人民成就的豐功偉績,認清當代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把個人發(fā)展和國家興亡、民族振興聯(lián)系起來,自覺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事業(yè)當中。要講好新時代的“大思政課”,既要做到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又要做到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思政課教師要將億萬中國人民已經書寫和正在書寫的時代篇章作為豐富而生動的教學素材和教學資源,扎根廣袤的中國大地,面向火熱的社會實踐,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深入城鄉(xiāng)、深入生活,調研鄉(xiāng)村廠礦、參觀紀念場館、參加支教服務等。使學生在社會實踐的大舞臺上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領略祖國的壯美河山、體驗道德實踐的崇高感,使學生在廣闊天地中施展才華、增長本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在了解國情社情中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在多彩實踐中直觀而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激勵引導學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勇當開路先鋒、爭當事業(yè)闖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強調要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這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該承擔起的重要任務。思政課教師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扎根中國大地做研究,解答好“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題,回答好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繁榮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作出積極貢獻。
思政課教師要強化資政意識,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學術導向。繁榮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中的高等學校,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同樣離不開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積極投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關系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學判斷,引領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發(fā)展,我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新情況、新問題和風險挑戰(zhàn),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把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成果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在不斷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不斷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觀點、新方法,從而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在中國人民大學的考察調研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義真、學問高、德行正,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思政課教師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要堅守為人民做學問的立場,把個人學術活動與黨和國家的需要高度統(tǒng)一起來,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努力成為忠誠服務于黨和人民事業(yè)、值得黨和人民信賴、對黨和人民有貢獻的學問家。思政課教師要密切結合世情和中國國情民情社情,深入研究黨和國家面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形成一批系統(tǒng)性、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提出具有現實性、建設性、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為提高黨和政府的科學民主依法決策能力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思政課教師要在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上下功夫。哲學社會科學表現為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和學科體系的建構,這些具體形態(tài)內在地提出了構建中國知識體系的歷史任務,指明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新使命和新?lián)?。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戰(zhàn)略任務,科學回答了事關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一系列根本性問題。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的學術化提煉、學理化闡釋和學科化把握正在深入推進。作為新時代思政課教師,要將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引領貫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知識體系,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努力構建適應國家需求支撐知識創(chuàng)新的學科體系,不斷提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原創(chuàng)性和競爭力;要持續(xù)筑牢學術根基,加強對經濟社會發(fā)展中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的研究,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理論闡釋,不斷提出有客觀依據、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原創(chuàng)性學術觀點,以開創(chuàng)性、引領性的學術成果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提供有力支撐;要著力提升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能力,豐富和創(chuàng)新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話語表達和傳播方式,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發(fā)揮思政課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宣傳好中國理論和表達好中國思想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思政課教師要不斷增強理論自覺,緊緊圍繞“三大體系”建設的目標任務,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項目和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真正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承者、中國精神的弘揚者、中國理念的傳播者、中國學術的創(chuàng)造者,推動中國學術與國際學術展開平等對話,進一步擴大中國學派在世界學術體系中的影響力。
思政課教師要吸收借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積極成果。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不是簡單延續(xù)中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述的模板,不是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知識體系的再版,也不是西方現代性知識體系的翻版,而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tǒng)、時代要求相結合,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知識體系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中國人民大學的考察調研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不斷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斷推進知識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為此,思政課教師既要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使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培養(yǎng)具有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時代新人,又要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賦予傳統(tǒng)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使中華文明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成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精神力量。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不僅要植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從中華文明璀璨成果和人類歷史長河的優(yōu)秀成果中汲取營養(yǎng),還要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廣泛吸收國外哲學社會科學取得的積極成果、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思政課教師要懷著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方針,借鑒吸收體現人類社會進步要求的有益成果,在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自主知識體系,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新時代是一個需要培育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時代,也是一個需要“大先生”的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要以清醒的政治頭腦投入教育教學工作,爭做“經師”與“人師”相統(tǒng)一的“大先生”,把思政課打造成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金課”,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接續(xù)奮斗,不斷書寫教育事業(yè)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