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明蘊涵?

        2022-12-30 07:18:34程美東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2022年9期
        關鍵詞:現代化文明

        程美東

        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深刻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五方面特征: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1]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這是一個重大理論判斷和理論創(chuàng)新。[2]學界對這一問題已有一定討論,主要集中于對部分相關文本的總結等方面。筆者認為,需要結合人類文明史、近現代思想史、中國共產黨歷史和當代中國生動實踐,進一步深入探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豐富內涵、理論定位和獨特價值。

        一、現代化本義考

        作為一個外來詞匯,“現代”的英語表達為“modern”,16 世紀后才逐漸廣泛使用。“modern”在日語里一般被翻譯成“近代”,“近代化”也是日語受歐化影響而衍生的詞匯。[3](p.117)故在中國近現代語境中,“現代化”和“近代化”往往混用。

        馬克思曾經用過“現代國家政權”“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代資產階級”等提法,但沒有用“現代化”(modernize)這個詞。①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2、324頁;《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7、54、230、238、471、588、595頁;《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218、276、335頁;《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8頁。馬克思、恩格斯使用的“現代”概念,主要指工業(yè)革命之后的資產階級時代,與當今“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所指的“現代”有所不同。馬克思、恩格斯的很多著作在“五四”之后譯介至中國,對于當時中國思想界理解“現代”產生了較大影響。

        近代以來,已有較多報紙談論“現代化”“近代化”。一些近代早期便在中國經營發(fā)行的英文期刊,如“The North China”“The China Press”等出現了較多有關世界各國現代化(modernization)的報道。據學界考察,“現代化”這個詞主要從20 世紀20 年代開始才逐漸在中國思想界流行,最早應出現于1922 年。1922 年3月,嚴既澄在《民鐸》雜志上提到“近代化的孔家思想”。1922年和1923年,康白情和幼雄在《東方雜志》上分別談及中國國民性以及美國軍艦的“近代化”問題。同年4月,《東方雜志》發(fā)文稱頌阿富汗啟動的“現代化”改革模仿日本明治維新,是一個融政治、經濟、稅務、教育變革于一體的綜合計劃,文學家、翻譯家夏丏尊在譯介英國人口學家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時,也將“農業(yè)文明”向“商工文明”的時代轉化概括為“中國的現代化”。1922 年到1930年之間,“現代化”一詞出現的概率日益增大,以《申報》《大公報》《東方雜志》這三家近代中國主要刊物為例,1932年這三家報紙所刊文章中出現“現代化”和“近代化”的頻率分別是108 次、100 次、31 次,1933 年到1934 年間則攀升到322 次、170 次、38 次。1933 年,《申報》專門設立了一個討論現代化問題的專欄,面向全國征文,最終有26篇文章發(fā)表,內容涉及民主、法制、教育、人口素質、工業(yè)化等各方面現代化的內涵和實踐要求,這便是著名的關于現代化問題的大討論。此后,“現代化”一詞在中國社會普遍流行起來。[4]

        作為一個理論問題甚至學術流派,現代化最早興起于20 世紀60 年代的美國,主要集中于發(fā)展經濟學、發(fā)展社會學、發(fā)展政治學等領域,尤其是發(fā)展經濟學廣泛使用“現代化”概念,形成了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美國興起的學術流派一個最基本的觀點便是將人類社會分為傳統(tǒng)和現代——文藝復興之前是以農業(yè)文明和游牧文明為基礎的傳統(tǒng)社會,文藝復興之后則是以工業(yè)文明為基本特征的現代社會。

        然而,有關“現代化”的完整定義,理論界目前尚未形成統(tǒng)一認識。S.N.艾森斯塔德認為,“現代化”是一個朝著“歐美型”社會經濟政治系統(tǒng)演變的過程,這一過程在17 世紀到19 世紀就已于歐美各國完成,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將工業(yè)革命看成“現代化”的特征。②參見[以]艾森斯塔德:《社會的進化與發(fā)展》,牛津大學1996年版,第1頁。吉爾伯特·羅茲曼將“現代化”看成一個無所不包的社會變革的過程,認為“我們把現代化視作各社會在科學技術革命的沖擊下,業(yè)已經歷或正在進行的轉變過程”,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劇烈、最深遠并且顯然是無可避免的一場社會變革”。[5](p.4)塞繆爾·亨廷頓則認為,現代化是一個多層面的過程,涉及人類思想和行為所有領域的變革。[6](p.30)此外,西里爾·布萊克對“現代化”的定義則相對學理化:“所謂現代化……指這樣一個過程,即在科學和技術革命的影響下,社會已經發(fā)生了變化或者正在發(fā)生著變化……‘現代化’的定義是:就同時存在的社會形式而言,無生命動力源泉對有生命動力源泉的比例已經增長到了或者超過了不可回轉的程度。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如果無生命動力的比較少量的減少無法為有生命動力的增加所‘彌補’或者如果不對社會作不可避免的、廣泛的改革就無法彌補,那么這個社會或民族就現代化了?!盵7](pp.18-19)他認為現代社會中整個社會運行動力的資源是無生命的,即以機械力而非人力和畜力作為社會主要的勞動力基礎,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生產工具的出現,使得生物性勞動不斷減少,社會機械化或工業(yè)化水平日益提高,故布萊克的核心觀點是認為現代化就是工業(yè)化程度比較高的社會。

        上述“現代化”的定義多從外延功能而非本質特征出發(fā),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果單純將“現代化”解釋為一個過程或包含若干內容的事物,則無法與“封建化”等其他概念區(qū)分開來,缺乏充分的說服力。

        筆者認為,現代化是指在文藝復興運動之后,人類高舉科學主義大旗,最大限度利用科學,以征服自然力、獲取一切資源為人類服務所經歷的發(fā)展階段,本質是科學至上理性主義。這個定義能夠表明,現代化的最本質特征是科學至上的社會價值準則。在文藝復興以前,人類社會崇拜的是自然力權威,無論是原始的圖騰崇拜,還是后來的酋長崇拜、諸神崇拜、教主崇拜,本質上都是對神秘的自然力的崇拜,這是因為科學不發(fā)達,人們的現實生存能力有著強烈的不確定性,所以在西方,萬能的“上帝”主宰了人們的命運上千年。在中國,神秘的“上天”管制人們活動的時間也甚為久遠。處于這種崇拜價值觀下的人類活動,便形成了所謂的傳統(tǒng)社會。

        近代以來,人類自從掌握科學、利用科學、發(fā)展科學之后,逐漸消除了對自然界的恐懼,此后人類發(fā)展之所以如此迅速,主要是因為人類從自然力的長期束縛下得到了很大解放,尤其是生存能力大幅度提高,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高揚的人本主義高度實現,人類不再簡單匍匐于自然、神的意志之下。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就是通過科學的發(fā)展,提高了人類自身從自然界獲取資源的能力,進而使人類沖破了自然界的約束。世界總人口從20世紀初的16億猛增到現在的70 億,在不到100 年時間里增加了近4倍,這主要歸結于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

        科學至上社會價值準則的出現使人類跨入現代社會,但科學絕不是萬能的,終有一天,人類會采用一種更能造福普遍大眾的價值準則。到那時,我們才可以宣布現代化階段的終結,一種新的人類發(fā)展階段——不妨簡稱為“后現代化階段”,將會到來。在目前及人類近期發(fā)展階段中,現代化仍是世界發(fā)展的主流。

        二、現代化的基本內容

        一直以來,現代化都是中國學界關注的重要議題,直至今天,關于現代化還是有不同的看法。是否實現“現代化”不能僅從量化指標來看,一方面,指標的標準難以統(tǒng)一且可能不盡嚴謹,另一方面,量化指標僅關注相對直觀的階段性發(fā)展水平,卻忽視了諸如文化意義、文明形態(tài)等層面的現代化意涵。因此,研究現代化發(fā)展水平時,一定要明晰現代化的基本內容和實踐標準。

        考察現代化的基本內容,首先需要回應的是如何衡量現代化水平高低的指標或體系的問題。正如上文所述,現代化的根本特征是科學至上社會價值準則,在此基礎上包含了三方面基本內容。

        第一,科技和生產力的發(fā)達程度?,F代化一定意味著社會生產力達到相當發(fā)達的水準,值得注意的是,生產力發(fā)達的社會不一定充分實現了現代化,但是生產力落后肯定不能算是現代化國家。這是因為,只有生產力發(fā)達,科技才能發(fā)達,人類才能擺脫自然的束縛,實現相對于自然界的自由,“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8](p.565)據中國科技部發(fā)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全社會研發(fā)投入從2015年的1.42萬億元增長到2020 年2.4 萬億元左右,其中基礎研究經費比2015 年增長近一倍。2020 年我國全社會研發(fā)投入預計2.4 萬億元左右,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9]科技進步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現代化向縱深發(fā)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第二,社會平等自由、和諧穩(wěn)定程度。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更加看重自由的價值、追求自由的意愿也越來越強烈,人們得到社會關愛的程度也越來越高。這種自由是人類逐漸減少社會對自己的束縛、實現真正屬于人本身的自由。有學者基于190 個城市的經驗研究,證實了中國實行的以實現城鄉(xiāng)居民公平享有基本醫(yī)療保險權益、增進農村居民福祉為宗旨的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降低了農村居民犯罪的概率,從而降低了中國犯罪率。[10]中國長期以來是世界上犯罪率很低的國家之一,這與黨和國家一直致力于推動提振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各項舉措有密切關系。

        第三,人們精神文化豐富的程度。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文化素質總體上比較高,只有在這樣的社會里面,人們才可能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即“各盡所能,按需分配”。[8](p.436)本質上,現代化跟社會主義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契合性。2021 年8 月12 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表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權事業(yè)發(fā)展的光輝篇章》白皮書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培育了全社會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文化;推動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蓬勃發(fā)展;更好構筑了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11]當代中國文化教育事業(y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繁榮現實,更加佐證了黨和國家重視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全面踐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各項基本要求和實踐標準。

        三、中國共產黨人關于現代化的論述與“四個現代化”概念的確立

        深入考察“現代化”概念發(fā)展與理論定位,需要結合中國共產黨思想史的視野。不過在中國共產黨早期領袖的文章中較少有“現代化”這一說法,使用比較多的是“現代”一詞。在黨內領導群體中較早講述“現代化”的是瞿秋白,1931 年秋,瞿秋白在為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起草的《蘇維埃的文化革命》中提出,“要發(fā)動新的文字革命……直到實現中國現代化的羅馬化”。[12](p.233)1933 年11 月20 日,中共中央、共青團中央在《告青年書》中指出“英帝國主義使廣東的反動軍隊更‘現代化’”,實則從反諷的意義上,批判帝國主義和反革命勢力對革命力量的摧殘。[13](p.407)1934 年1 月,張聞天在《中國革命社會經濟的基礎》中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對中國農村社會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農民的肩上還和以前一樣,全般擔負著過去的封建式的或半封建式的剝削與束縛,雖然這些剝削與束縛,有些已‘現代化’了。但一些都沒有減輕。資本主義把殖民地的鄉(xiāng)村,包容在它的稅收的和商業(yè)的工具的傳統(tǒng)里,而且破壞了前資本主義的關系(例如農村公社的破壞),但是資本主義并沒有因此把農村從資本主義前期的剝削與束縛之下解放出來,不過給了農民一種貨幣的形式而已(如封建式徭役制和農產物交租代替以金錢納稅等等)。如此,更加重了農民的痛苦”,[14](p.475)深入揭示了尚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境地的中國農民的痛苦。概言之,當時所使用的“現代化”概念含義不盡一致,均要放入相應語境加以具體理解。

        毛澤東和周恩來是我們黨較早探討“現代化”問題并發(fā)展出符合中國社會需要的“現代化”意涵的重要代表人物。1938年1月7日,周恩來在《怎樣進行持久戰(zhàn)》一文中使用了“現代化的軍事工業(yè)”“裝備的現代化”“軍隊現代化”等說法。[15](pp.85-86)毛澤東在1938 年5 月撰寫的《論持久戰(zhàn)》中也用了“現代化”一詞,明確指出“革新軍制離不了現代化”。[16](p.511)1939 年,周恩來在《目前形勢和新四軍的任務》一文中還使用了“近代化”概念,認為:“整個的中國東部,代表了中國走向近代化的最有力的地區(qū)。中國的西部當然不如東部,盡管西北、西南可以成為我們的大后方,但是,假如中國東部完全被敵人統(tǒng)治,我們的西部就要一天一天地貧弱危困起來,困難就要無形地加深,而敵人就能夠利用中國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克服自己的困難。我們要認識這個環(huán)境,這就是新四軍的環(huán)境?!盵17](p.102)

        毛澤東在1945年黨的七大上使用了與“現代化”相近的術語,他指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yè)化和農業(yè)近代化而斗爭?!盵18](p.1081)1946 年2 月,周恩來與馬歇爾會談時對美國在技術上幫助中國共產黨軍隊的可能性表示感謝,表達出“使中國走上現代化和民主的道路”的強烈意愿。[19](p.645)1949 年2 月,毛澤東在同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會談時也指出,“要建設嶄新的、現代化的、強大的國民經濟”。[20](p.947)

        此后,毛澤東繼續(xù)圍繞“現代化”“集體化”“社會化”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在1949年3月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報告中,毛澤東強調:“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個體的農業(yè)經濟和手工業(yè)經濟,是可能和必須謹慎地、逐步地而又積極地引導它們向著現代化和集體化的方向發(fā)展的,任其自流的觀點是錯誤的?!盵21](p.1432)同年4月,周恩來在一次講話中也指出:“中國太落后,現代性工業(yè)在國民經濟中只占百分之十左右,需要用極大的努力才能使國家現代化。”[17](p.317)這體現出對于實現國家現代化的迫切愿望。[22]因此,中國共產黨人有關“現代化”的基本認識取向在1949年之前就已經形成,為之后進一步豐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周恩來等黨的領導人進一步就“現代化”問題形成了系列論述。僅《毛澤東文集》第八卷一冊提及“現代化”就多達12次,涉及軍隊正規(guī)化、現代化的訓練,“工業(yè)現代化”“農業(yè)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現代化的科學文化”“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等若干方面,體現出對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現代化的美好長遠構想。[23](pp.71、116、162、319、340、341)

        周恩來有關“現代化”的論述也非常多(見24頁表1),且在中國共產黨思想史中具有重要意義。1950 年11 月上中旬,周恩來曾三次召集劉伯承、陳士榘等陸軍大學籌委會成員開會,磋商陸軍大學籌建事宜并指出:“搞現代化的軍事建設和現代化的軍事學院,我們都沒有經驗。軍事學院的辦校方針,仍然是抗大的方針,要學習毛澤東軍事著作?!盵24](p.94)1954 年9月,周恩來在第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所做政府工作報告《把我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工業(yè)國家》中初步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思想,具有標志性意義,他指出“現代化”要包括建設“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yè)、現代化的農業(yè)、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yè)和現代化的國防”四方面,而“沒有現代化的技術,就沒有現代化的工業(yè)”。[25](pp.132、136)1964 年12 月,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正式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偉大任務:強調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yè)、現代工業(yè)、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26](p.696)1975年1月13日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重申了“四個現代化”戰(zhàn)略,即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可以按兩步來設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時間,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yè)、工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盵27](p.691)總體來看,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在正式文章或講話中提及“現代化”的頻次,應該至少在四五十次以上。

        綜合而言,中國共產黨人所言“現代化”與社會輿論界、新聞界有一種共頻的關系,符合中國民眾的根本利益。在近代人們爭相談論“現代”議題的思潮中,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積極參與,對“現代化”進行了一定思考,是中國共產黨思想史的豐富元素。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圍繞國家建設、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目標任務,進一步提出了更加系統(tǒng)深入的現代化思想。就本質而言,“四個現代化”是全面、系統(tǒng)的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這與現代化的本質特征根本一致,實際上是國家總體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宏偉藍圖,具有非常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既符合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的總體大勢,也與建設現代化強國任務相輔相成。

        四、兩種文明路徑、四種發(fā)展模式的全球現代化進程

        從文藝復興至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方法探索現代化進程,筆者認為,這些探索可以用兩種文明路徑、四種發(fā)展模式加以概括。前者指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文明路徑,后者則主要指從文藝復興以來走上現代化道路,或主動探索現代化的國家發(fā)展過程和發(fā)展特點,主要包括:自由資本主義、農業(yè)資本主義、以蘇聯(lián)為代表的傳統(tǒng)社會主義道路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四種模式。

        非洲、拉美以及亞洲很多國家主要走的是農業(yè)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這些國家的現代化并非重點依托“增加無生命動力資源”,而最多是通過吸收、引進工業(yè)技術等方式增加生命動力資源,主要還是通過為工業(yè)化國家提供原料和一般加工業(yè)而獲取改善性的生活資源。第三世界很多國家,如非洲的尼日爾、布基納法索、馬里、毛里塔尼亞、尼日利亞、貝寧、多哥、加納、科特迪瓦、利比里亞、塞拉利昂、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塞內加爾、岡比亞、佛得角、乍得、中非、喀麥隆、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共和國、加蓬、赤道幾內亞、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及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圭亞那、蘇里南、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等國家,多屬于此種發(fā)展類型,但總體上看,這些國家發(fā)展動力不足,依舊步履蹣跚。發(fā)展經濟學曾提出“拉美現象”這一重要概念,即指很多拉美、非洲國家雖然經歷了經濟快速增長期,但社會問題仍十分嚴重,是一種“有增長無發(fā)展的現代化”。[28](p.142)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多種,從現代化理論來看,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可持續(xù)發(fā)展所需的制度保證、領土保證?!败岳蚧ǜ锩焙螅侵拊净A相對較好的幾個國家發(fā)展狀況均不甚樂觀:如南非在1994年實現白人和黑人共治權利之后,就開始走下坡路,2012年后,南非經濟出現負增長并不斷下行,受國際經濟形勢衰退、出口萎縮等原因影響,南非通脹走低、經濟萎靡不振,現在的南非已經不屬于發(fā)達國家行列,[29](p.61)除南非外,非洲很多國家至今甚至未能解決溫飽問題。拉美發(fā)展資本主義比非洲更早,1492 年葡萄牙、西班牙發(fā)現新大陸之后便開始對美洲殖民,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陸續(xù)爆發(fā)。1791—1804年,海地發(fā)生了反抗法國殖民者的革命,是南美最早進行共和制改革的國家,但二百多年過去,海地的失業(yè)率和赤貧率至今仍居高不下,截至2020年,海地人均GDP 僅1253 美元(而中國截至2021年人均GDP已連續(xù)兩年超過1萬美元),②參見世界數據圖譜分析平臺,https://cn.knoema.com/atlas/海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F在還是世界上最貧困、最混亂、人民生活最痛苦的國家,拉美其他國家大多也稱不上現代化國家。此外,二戰(zhàn)后還有一大批亞非拉國家從殖民地半殖民地處境中獨立出來,但第三波現代化中的這些國家很少能夠實現現代化轉型,更多掙扎在傳統(tǒng)和現代的邊緣,長期走的是以農業(yè)、加工業(yè)為主的依附性發(fā)展道路。如印度在1947年從英國殖民統(tǒng)治中獨立出來,而至2020 年該國人均GDP 僅1965 美元,和當今世界發(fā)達國家的發(fā)展水平依然相去甚遠。③參見世界數據圖譜分析平臺,https://cn.knoema.com/atlas/海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這些案例均說明,現代化一定需要符合本國具體國情,堅持國家的獨立自主地位和完善的政治經濟體系制度。

        表1 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有關“現代化”的代表性論述①參見《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第94、467、520頁;《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189、412、439、479頁;《周恩來經濟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407頁。

        傳統(tǒng)社會主義道路的代表是蘇聯(lián)及其影響下的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斯諾伐克、阿爾巴尼亞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其基本社會經濟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公有制、按勞分配以及重工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但20 世紀八九十年代,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證明了這一道路存在嚴重弊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fā)展道路綜合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等特征,明顯不同于前面三種形式。短短70 余年間,新中國從“一窮二白”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從1952 年的679.1 億元躍升至2020 年的101.6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19元增加到7.2 萬元,實現了從低收入國家到中高收入國家的歷史性跨越;三次產業(yè)發(fā)展協(xié)調性顯著增強,增加值之比由1952 年的51.0:20.9:28.2發(fā)展為2020年的7.7:37.8:54.5,從落后的農業(yè)國發(fā)展成世界第一大工業(yè)國。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不斷取得新成效,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zhèn)化率達63.9%。[30]從各方面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fā)展道路無疑是成功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強調,要在“統(tǒng)籌推進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的基礎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31]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重要抓手,繼續(xù)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

        從工業(yè)革命以來世界各國所踐行的四種類型現代化道路來看,現代化并沒有什么一勞永逸、定于一尊的路徑。這幾種現代化道路的現實效果比較,更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為一條具有獨特優(yōu)勢的現代化發(fā)展道路,極大改善了中國現代化發(fā)展的條件,推動了中國現代化進步,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成型的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五、柳暗花明的中國現代化進程

        研究當今中國的現代化,必須將之放置于整個中國近代史中來考察。鴉片戰(zhàn)爭后,伴隨著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中國被迫打開國門,開啟了艱辛曲折的現代化歷程,這一歷程總體上可分成六個階段。

        一是王朝危機與亡國危機交織下步履蹣跚的被動現代化歷程。從1840年到1911年,晚清政府主持了被動走向現代化的部分改革,這一改革面臨雙重任務——一方面是不滿于列強高傲姿態(tài),維護國體尊嚴,另一方面是保持清政府自身統(tǒng)治。這一心態(tài)驅使下進行的現代化,不僅發(fā)展速度慢、舉措不徹底且弊端叢生,最高決策層缺乏高瞻遠矚、堅強指揮,中間執(zhí)行層推行不力、各有懷抱,改革實施拖泥帶水、處處被動,各利益群體矛盾叢生,最終實際舉措也未能改變民生凋敝現狀,造成民心盡失,留下的這些慘痛教訓,“其實也是清政府終究無法解決的難題”,[32](pp.444-448)說明晚清政府不可能完成現代化任務。清政府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啟動新政,本是為了挽救清政府垂危的命運,但最終被辛亥革命所推翻。

        相對于網絡經濟,實體經濟的面對面更能讓消費者感受到“顧客是上帝”的服務質量。因此,實體店的布局要清晰合理,便于消費者在短時間內找到需要的商品。同時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如隨著私家車的快速增長,停車位對于消費者購買有很大的的影響,所以可在停車場等消費者較密集的區(qū)域實行人性化設計,為消費者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體驗,使消費者在買賣活動中由被動的弱勢地位轉為主動的中心地位,大大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

        二是器物、制度、文化不斷遞進的現代化步驟。中國的現代化從總體內容上來說分成三個遞進層次:從學習器物、西方的軍事科技,到甲午戰(zhàn)爭之后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以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兩個主要事件為代表,前者曾意圖試行君主立憲,后者則學習模仿美國的共和制政治制度。但辛亥革命后不過一兩年,現狀就引起了各方人士非常強烈的失望情緒,各種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紛紛涌現,“人人都覺得他四周的環(huán)境呈現出一種不滿人意的現狀,這種不滿意的心理就是要求改造的原動力”。[33](p.160)[34](p.55)以陳獨秀等為代表的中國先進分子,強調實行文化現代化,在知識界與社會民眾合力推動下,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隨后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得以廣泛傳播。表面上看,當時中國社會提倡的是“以俄為師”,主要模仿學習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制度文明,但也需要關注先進的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員,基于中國現實需要選擇、學習并使用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文化形式的主體性和能動創(chuàng)造性。

        三是并駕齊驅的兩種現代化路徑的探索。與西方國家、其他亞非拉國家相比,中國現代化一個重要不同是先后有著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式的探索。1949年以前,中國總體上是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來探索現代化建設,國民黨也曾想通過地方政權改革、黨務革新運動、金融證券改革等措施促使中國走向現代化,但其根本上缺乏堅實的社會基礎、長期困擾于黨內派系斗爭、未能創(chuàng)造實際有效的政治經濟制度,最終走向經濟崩潰、政權垮臺,被實踐證明不能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現代化。①參見易勞逸:《毀滅的種子:戰(zhàn)爭與革命中的國民黨中國(1937—1949)》,王建朗、王賢之、賈維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社會正式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文明,70多年建設改革發(fā)展的歷史事實深刻證明了中國道路的獨特優(yōu)勢和成功經驗,“徹底改變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國積貧積弱、受人欺凌的悲慘命運”。[35]

        四是嚴重冷戰(zhàn)兩極對立格局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1949 年之后70 多年間,我國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但也經歷了非常復雜的歷程,發(fā)生過嚴重失誤,可見這一探索過程充滿艱辛。在黨的堅強領導和實事求是精神主導的改革開放等政策推動下,我國的現代化道路雖然艱難曲折,但最終“柳暗花明”。這一歷程也與國際環(huán)境大背景緊密相關,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便面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陣營嚴重對立的兩極格局,并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空前孤立、打擊和壓制,即使在冷戰(zhàn)結束之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共產主義文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仇視心理和持續(xù)打壓仍未停止,中國只能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獨立探索。因此,改革開放前后兩段歷史時期雖然一些具體政策不盡相同,但是從總的國際環(huán)境而言,都是在冷戰(zhàn)文化或東西方兩極對立格局下進行現代化建設。

        五是冷戰(zhàn)結束后寬廣坦蕩的中國道路。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后,1990 年代初期以來30多年間,冷戰(zhàn)局面得以消解,在這種國際環(huán)境中,中國果斷實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選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創(chuàng)辦經濟自由貿易區(qū),陸續(xù)和更多國家達成經濟合作協(xié)定,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吸收借鑒世界各國發(fā)展的經驗教訓,中國的改革開放踏上更加開闊平坦的發(fā)展道路。至2009年,中國已發(fā)展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實際上標志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基本上探索成型。

        六是百年變局下大放異彩的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文明發(fā)展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沿著改革開放的道路繼續(xù)前進,在國際國內政策和環(huán)境等問題上面臨新機遇和新挑戰(zhàn)。黨和國家提出“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倡議和理念,是“敏銳意識到新時代世界變局的特點而采取的占領戰(zhàn)略制高點之策”,[36]預示著中國式現代化進入更加光明開闊的大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出更加瑰麗奪目的光彩。然而新時代、新變局要求我們更謹慎、戰(zhàn)略性地去思考下一步的發(fā)展方案,更準確地預測將來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只有這樣,歷經千辛萬苦探索出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才能行穩(wěn)致遠。

        六、現代化困境與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習近平強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互相促進、相輔相成,蘊含對人類文明史的深刻把握和理解,更提示當代研究者們應追溯人類文明史的相關內容,關注從古至今各類文明形態(tài)的發(fā)展情況和現實處境,從而進一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開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道路的特質與優(yōu)勢。

        如前文所述,從文明路徑和發(fā)展模式來看,歐美國家所走的自由資本主義現代化文明形態(tài)、拉美和非洲國家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礎上形成的農業(yè)資本主義發(fā)展形態(tài)、蘇聯(lián)東歐國家以計劃經濟為主體的傳統(tǒng)社會主義文明形態(tài),均存在一定結構性缺陷,并在現實實踐中遭到了若干挫折。目前來看,世界其他國家現代化發(fā)展主要面臨四方面困境。

        第一,世界現代化發(fā)展進入瓶頸期,遭遇幾乎無法解決的困境。首先,當今世界現代化國家數量仍相當有限。全球發(fā)達經濟體共有40 個,分別為安道爾、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中國香港、冰島、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韓國、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中國澳門、馬耳他、荷蘭、新西蘭、挪威、葡萄牙、波多黎各、圣馬力諾、新加坡、斯洛伐克共和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中國臺灣、英國、美國,其中,亞洲只有6 個發(fā)達經濟體。①參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于“發(fā)達經濟體”的統(tǒng)計,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weo-database/2022/October/selectcountries?grp=110&sg=All-countries/Advanced-economies.全世界共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只有21 個被世界公認為發(fā)達國家,分別為瑞典、美國、丹麥、芬蘭、新加坡、日本、荷蘭、比利時、德國、澳大利亞、韓國、法國、奧地利、瑞士、愛爾蘭、挪威、加拿大、英國、以色列、新西蘭、冰島,僅占全世界國家數量的極小一部分,多數國家仍處于不發(fā)達、欠發(fā)達水平。因此,就全世界范圍來看,各國現代化程度和樣態(tài)極不均衡,從另一角度而言,現代化建設沒有一個定于一尊的標準,必然需要探索新的形態(tài)和更加完善的方案。

        第二,民族、宗教與現代化的矛盾,是目前現代化手段和方式無法解決的?,F代化最重要的特征是科學與理性,盡管現在整體上科學水平日益提高,民族宗教矛盾卻在某些區(qū)域呈現出愈發(fā)嚴重的趨勢。據相關數據統(tǒng)計,1970年代末,全世界大致有2000 個大大小小的民族。其中,人口在一億以上的民族有7 個,即漢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堅人、俄羅斯人、孟加拉人、日本人和巴西人,約占世界總人口40多億的40%多,人口在一億以下、千萬以上的民族有55個、約15 億人,約占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在1000萬以下、百萬以上的民族有195個,約有7億人,人口在100萬以下、10萬以上的民族有294個,約一億人,其余1000多個小民族,人口總共約3500 多萬。有的小民族,多至千人,少的只有數百人,甚至二三十人。[37](p.214)經過近40年發(fā)展,目前全球有70 多億人口,民族還是2000多個,從這點來看,人類的同質化發(fā)展趨勢其實并不明顯,這與現代化可能會促進人類同質化發(fā)展的理論預設有一定距離。宗教方面,現代化標準實則以世俗化為基本特征,世俗化意味著去神教主義、去超自然力主義,可是現在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口約占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甚至在有些地區(qū)宗教問題還引發(fā)了嚴重沖突。民族和宗教問題未能妥善解決,是世界動蕩不安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今,世界上有些國家和地區(qū)戰(zhàn)火不斷。比如西亞、非洲拉美等地的國家和地區(qū),部分盡管也進行了一定時間的現代化建設,但民族、宗教問題交織下的矛盾沖突仍非常嚴峻,且就目前來看,這一現狀依然難以在短期內得到完全解決。這些說明,單純依賴移植現代化的手段和方式,難以充分實現建設美好人類世界的理想。

        第三,國家利益沖突日益嚴重。當今聯(lián)合國會員國共有193個,②參見聯(lián)合國官網,https://www.un.org/zh/about-us/qrowth-in-un-membership。全世界總共有233個國家和地區(qū),很多國家或地區(qū)間發(fā)生過很多沖突與矛盾。有學者統(tǒng)計過,二戰(zhàn)之后世界發(fā)生的較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就有60 場左右。這說明現代化依然解決不了國家之間的沖突問題,難以完全實現世界秩序的穩(wěn)定。

        第四,人類與自然的矛盾沖突依然存在。自從現代社會誕生以來,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在某些方面做了主人,但在某些方面一直還匍匐在大自然的控制之下,最典型的就是生態(tài)環(huán)境污染和氣候變化無常。例如,作為世界上仍保留游牧傳統(tǒng)的國家之一,蒙古國在過去80年中平均氣溫上升約2.25攝氏度,幾乎是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速度的3 倍,總土地面積的76.8%已經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并頻繁發(fā)生沙塵暴災害。2021 年3 月,該國遭受強沙塵暴襲擊,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便是一個嚴峻的現實例證。[38]

        這些矛盾說明,我們今天長期奉為圭臬的歐美現代化文明形態(tài),實際上是在20世紀之前人類文明史中影響相對較大的一種文明形態(tài),但這樣的文明形態(tài)在經過充分的世界化、國際化之后,再經過與日益興盛的社會主義發(fā)展理論比較,尤其是經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這種血與火的考驗之后,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西方文明實際效用有其局限性,絕對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不變真理。

        結合人類文明史上其他文明的發(fā)展形態(tài)和現實困境可以看出,不能簡單從其他文明形態(tài)邏輯出發(fā)來解釋中國的文明發(fā)展形態(tài)。實踐和理論邏輯告訴我們,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套文明體系、文明成果,是人類歷史上一種新的文明形態(tài),面對這樣的文明新形態(tài),我們必須要加以總結,并認真思考如何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具體來看,中國所開創(chuàng)的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包含豐富的內涵,具有自身獨特的價值觀念。歐美文明形態(tài)的價值觀念,是在思想方面,以基督教、新教為基礎,講求自由、平等、博愛等理念,并在工業(yè)文明之后以機械化、工業(yè)化為特征,在政治方面,則建立了一套以三權分立、多黨競爭選舉,輪流執(zhí)政、軍隊國家化、自由市場為體系的制度文明。相較而言,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70 多年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探索,形成的是一個既吸收借鑒西方文明形態(tài)又與之不同的文明形態(tài)。在政治制度方面,我們形成了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等為主要代表的獨具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體系。在經濟方面,我們形成了政府指導、法律保障、民眾參與、國際互通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在文化方面,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在學習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從來沒有忘記自身本土文化和傳統(tǒng)文明中的積極因素,將這些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有機融合在一起。在科技文明、生產發(fā)展等方面,中國人民則保持開放謙虛的態(tài)度,學習借鑒其他文明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總體上形成了與世界形勢相隨而又別具一格的文明形態(tài)。因此,及時總結這一文明新形態(tài)并將之上升到更高的理論高度,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絕對不能盲目學習西方、迷失自我,走上彎路歧路。

        因此,在分析中國所代表的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時,一定要從以下四方面加以考慮。

        第一,走出西方中心論認識慣性的誤區(qū)。在文藝復興,尤其是工業(yè)革命之后,西方文明中心論長期成為一種籠罩性的思維方式,而且在近代中國也產生了較大影響,即便是當今的世界體系,基本上仍是按照西方的標準來劃分,體現了這一文明形態(tài)和思維方式的霸權邏輯。實踐已經證明,這一體系并不完全公平、公正,實際上世界多數國家和地區(qū)并不能享受西方文明的陽光雨露。

        第二,真實凸顯新時代中國文明形態(tài)的獨特性。我們現在需要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所體現的獨特之處進行系統(tǒng)總結,揚長避短、發(fā)揚光大其中的積極內容。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提出,有助于進一步增強我們走中國道路的理性自覺,堅定走中國道路的前進步伐。

        第三,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提出,推動中國文明和人類文明更高程度融合和升華。講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視野,因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根本上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探索現代化文明的一些有益做法融入人類現代化文明的道路,其結果推動了中國文明和人類文明的融合。

        第四,充分發(fā)揮中國在世界現代化中間的示范作用。面對百年變局下“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的重大命題,習近平身體力行在各種國際場合闡述中國主張,提出中國方案,傳遞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對于世界現代化的治理極具示范作用?,F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尤其是欠發(fā)達國家的經濟長期處于低迷徘徊狀態(tài),社會亦混亂不安,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相關理念和實踐方式能夠提供一定意義上的寶貴借鑒。

        七、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獨特性

        總體來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具有相當的獨特魅力,既是黨領導中國人民銳意探索所形成的重要發(fā)展路徑,也是人類近現代文明歷史中所形成的必然,已為歷史和現實的生動實踐所深刻印證。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在其他現代化道路走不通的邏輯下探索形成的。正如上文所述,人類文明史上其他三種發(fā)展模式的現代化道路根本不可能走通。首先,像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等原發(fā)型現代化國家,曾經殖民過南美、非洲和亞洲很多地區(qū),英國本土雖然只有24 萬平方公里,但通過殖民活動,其控制領域面積最廣闊的時候,甚至達到三千多萬平方公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近代以來舊中國沒主權、任人宰割,新中國沒有工業(yè)基礎,不可能也不會選擇殖民擴張的發(fā)展路徑,所以自由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其次,農業(yè)資本主義道路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也不可行。農業(yè)資本主義國家總體上來說,是通過依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現的初步發(fā)展。像被稱為“亞洲四小虎”的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工業(yè)化其實并不強,主要靠出口加工業(yè)和農貿業(yè),但因為這些國家人口、面積相對有限,西方國家將其過剩的投資資源傾斜一部分,即能滿足這些國家生存和發(fā)展需要,而這對于中國來說是行不通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就已有5億人口,1980年代已達10億人口,現在已有14億人口,不可能靠依賴其他國家資源傾斜的方式來真正改善人民的生活。最后就是以蘇聯(lián)為代表的傳統(tǒng)社會主義道路,這一道路體制到1991年時已經基本失效、生機活力不再,很難成為理性合適的選擇。

        因此,中國只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這條道路的選擇是國際、國內、歷史選擇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正反兩方面經驗總結和教訓反思的結果。曾經有人問鄧小平,中國的改革是不是可以用“威權主義”來進行理論概括,鄧小平堅定地表示,我們不要用什么新名詞,我們就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證明鄧小平同志這個做法是極具戰(zhàn)略眼光的,我們要大膽吸收借鑒世界上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但更應堅持中國特色、牢牢保持強大的戰(zhàn)略定力和科學的理想信念。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制度設計非常獨特。政治制度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非以競爭性民主、選舉性民主這種形式上的民主為價值追求,而是以實質性的人民民主為基本的價值取向,從而將民主的程序性、政治的正義性、治理的有效性結合起來,也使得人類政治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和中國的具體國情統(tǒng)一起來。經濟制度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強調將市場經濟的有效性和人類生產的目的性、社會性結合起來。在文化體系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則是將中華優(yōu)秀文化和世界優(yōu)秀文化結合起來??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制度設計、指導思想上迥然不同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文明形態(tài),具有光明寬闊的發(fā)展前景。

        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的旗幟、奮進的旗幟、勝利的旗幟。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盵39]進入新時代,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我們更要堅定不移地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獨特優(yōu)勢,深入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猜你喜歡
        現代化文明
        邊疆治理現代化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多元文明,照鑒共同未來
        金橋(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0
        讓文明之花持續(xù)綻放
        人大建設(2020年5期)2020-09-25 08:56:12
        漫說文明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現代化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上海金屬(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 免费a级毛片无码a∨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色婷婷| 放荡成熟人妻中文字幕|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性一乱一搞一交一伦一性| 精品人妻丰满久久久a| 国产午夜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亚洲av成人在线网站| 又大又粗弄得我出好多水| 国产精品27页| 亚洲成AV人片在一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看| 欧洲美熟女乱又伦av影片| 国产熟人av一二三区| 久久亚洲伊人| 久久亚洲国产高清av一级| 色与欲影视天天看综合网| 欧洲人妻丰满av无码久久不卡| 亚洲h电影| 日韩有码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东京热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 一二三四视频社区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 国产一区二区杨幂在线观看性色|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亚洲欧美日韩人成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性色av网站| 五月婷婷开心五月播五月| 成 人 免 费 黄 色|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瑟| 伊人不卡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精品乱码| а√资源新版在线天堂| 人妻久久999精品1024| 男女动态视频99精品|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福利| 久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 亚洲中文字幕有码av| 人妻少妇不满足中文字幕 |